歷史上的隋煬帝楊廣,以慣於矯言飾行、弄虛作假著稱。原本以為以他作為一個反面典型,來寫一篇求真務實方面的文章,是件很輕鬆的事情,然而在重溫了相關歷史資料之後,竟有一種無從下筆的感覺:此人可以說一生都在制假販假,當從何處入手呢!思來想去,還是從小處著筆,小中見大。
□欺騙父母,奪得帝位
楊廣(569-618),隋文帝楊堅次子,母親獨孤皇后。初封晉王,後取代兄長成為太子,604-618年在位。史載,他相貌堂堂,年少聰慧,好學能文,深得父母喜愛。
按照封建嫡長制,楊廣是無緣皇帝寶座的。他要實現自己的野心,就必須將兄長、太子楊勇搬掉。他做到了,依靠的是欺騙手段。
他的父親、隋朝開國皇帝楊堅,是一個苦行僧式的帝王。生活上很簡樸,穿舊衣服,每餐只吃一個葷菜,不喜好音樂;工作上十分勤勉,常常加夜班,並且不會影響次日的早朝。有時顧不上吃飯,便「傳食殿中」。
他的母親獨孤皇后,跟丈夫始終感情篤深,夫婦二人曾經相約,這輩子不生異母之子。既然有這樣的約定,她對丈夫的私生活控制甚嚴,後宮其他嬪妃基本上沒有什麼機會跟皇帝接觸。
有一次,楊堅來到楊廣的府邸,發現裡面的擺設都很陳舊,跟自己差不多,再看擺放在一邊的樂器,上面居然有好幾根弦是斷了的,又有塵埃,似乎很長時間沒有碰過。他很高興,表揚了這個兒子。
母親閒著沒什麼事,楊廣便經常跑去看望,一副乖乖兒的模樣。最要緊的一項,母親看不慣男人妻妾成群,他便來個金屋藏嬌,眼皮子底下只留幾個又老又醜的女人,還不讓她們穿色彩鮮豔的衣服。正妻肖妃以外的女人生的孩子,都不養育。
跟弟弟的做法相反,哥哥、太子楊勇生活比較奢侈,妻妾成群,在父母跟前也不掩飾。開皇二十年(600年),楊堅廢黜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史載,獨孤皇后在這一變局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廢長立幼雖說是帝王家事,但也要顧及社會影響。對此,楊廣也做足了功課。有一次他跟著父親出去狩獵,突然下起了雨,隨從趕緊送上遮雨的油衣,他卻說:「士卒都在淋雨,我豈能獨自穿上油衣呢!」開皇八年滅陳之役,父親讓他掛名做元帥。滅陳之後,他下令封府庫,資財無所取,天下稱賢。
到了晚年,楊堅已經察覺楊廣的裝模作樣,開始後悔當初的太子廢立。楊廣不會給父親反轉的機會,下了毒手。大家若要羅列歷史上弒父上位的帝王,別拉下楊廣。
□欺騙臣民,言行相悖
史籍中留存了多篇楊廣在位期間頒發的詔令,篇篇都寫得文採斐然。當然,全都是說一套、做一套。這裡僅僅節選其中的幾則。
(1)剛一即位,他就詔令營建東都洛陽,在強調了此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後,這道詔書最後寫道:「豈謂瑤臺瓊室方為宮殿者乎,土階採椽而非帝王者乎?是知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民惟國本,本固邦寧,百姓足,孰與不足!今所營構,務從節儉,無令雕牆峻宇復起於當今,欲使卑宮菲食將貽於後世。」
實際情況則是,為了營建東都,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因官員督役嚴急,役丁死者多達四五成,拉死屍的車輛往返於城皋、河陽之間,相望於道。又徵發大江之南、五嶺以北奇材異石,運往洛陽,還到處搜嘉木異草,珍禽奇獸,以實園苑。【這方面情況可參與《淺析古代中國歷史的一個「周期律」:糧荒、大起義、改朝換代》一文】自長安至江都,又營建了四十多所離宮。
(2)大業元年(605年)三月,為了給年內巡幸江都找理由,他在詔令中寫道:「……今將巡歷淮海,觀省風俗,眷求讜言……其民下有知州縣官人政治苛刻,侵害百姓,背公徇私,不便於民者,宜聽詣朝堂封奏,庶乎四聰以達,天下無冤。」
實際情況則是:為了滿足他從水路前往江都的需要,徵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連通淮河。又從江南採樹,造龍舟、樓船等數萬艘。他於當年八月抵達江都,史載「舳艫相接,二百餘裡」,他乘坐的龍舟有四重,高四十五丈,長二百丈,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二層有一百二十間房,皆飾以金玉。別的姑且不論,單說為了裝飾儀仗,沿途州縣責令百姓進獻羽毛,為此「網羅被水陸,禽獸有堪氅毦之用者,殆無遺類。」
(3)大業八年正月徵高麗,動用的總兵力達到113萬。興師動眾之時,他還要裝出惦記老百姓的樣子,在二月下達詔令,內有:「若有糧食少,皆宜賑給;或雖有田疇,貧弱不能自耕種,可於多丁富室勸課相助。使夫居者有斂積之豐,行役無顧後之慮。」
同年稍晚些時候,他卻下達密詔:「江、淮南諸郡閱視民間童女,姿質端麗者,每歲貢之。」當年,黃河流域發生大水災,山東、河南三十多個郡一片汪洋,老百姓「相賣為奴婢」。
他在位期間,每年都在修治宮室(包括眾多的離宮),不是發動戰爭,就是巡遊,「每出遊幸,羽儀填街溢路,亙二十餘裡。」大業三年八月北巡,隨行的甲士更是多達五十萬,馬十萬匹,旌旗輜重,千裡不絕。
簡單對照一下這些言與行,就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出,楊廣說的跟做的,完完全全不是一回事,且系蓄意而為之。
□欺騙胡商,出了洋相
向臣服隋朝的周邊各族誇耀自己的富庶,是楊廣最樂意幹的一件事情。
大業六年正月,各部酋長畢集洛陽,楊廣下令在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多達一萬八千人,聲聞數十裡,自昏達旦,燈火光燭天地,持續一個月,所費巨萬。
當隨行胡商提出要進入豐都市貿易時,楊廣覺得這正是向周邊各族炫富的好機會,在胡商入市前,他下令先對市中的店鋪進行裝飾,要求整齊劃一,盛設幃帳,囤積珍貨,製造出一幅物產豐富、安居樂業的「風景」。
根據事先的精心安排,市中即使是賣菜的小販,也都配發了龍鬚席,讓他們坐在上面做買賣。作為「外賓」的胡商更是受到禮遇,到酒店吃飯,店家熱情接待,任其開懷暢飲,不收分文,還哄騙他們說:「中國富足,吃飯飲酒照例是不用付帳的。」胡商們對此驚嘆羨慕不已。
內中有一位胡商對中原情況比較了解,他看見市內的樹木上面,竟然都纏上了絲帛,便忍不住發問:「你們中國也有窮人,衣不遮體,為何不把這些絲帛送給他們?纏在樹上有什麼意義呢!」
負責接待的人這才無言以對,露出羞愧的表情。
□自欺欺人,死於江都
到大業十二年,隋朝全境可以說到處都出現了農民起義,對此楊廣想充耳不聞也做不到。
有一天,他向大臣們詢問當下究竟有多少「盜賊」,大臣宇文述閃爍其詞地回答:「漸少。」楊廣追問:「比先前少了多少呢?」宇文述只得撒謊:「不足十分之一。」 另一大臣蘇威本想迴避楊廣的問詢,剛要引身隱柱,卻已被點名,他只好委婉地回答:「這並非臣的職掌,多少且不論,只是擔心離京師越來越近了。」楊廣反問道:「你此話何意?」蘇威又回答:「他日賊據長白山,如今已近在汜水。往日的租賦丁役,現在都徵發不上來,難道那些人都化為盜賊了嗎?可見所奏不實。」楊廣聽後很不高興。不久,蘇威子孫三代都被除名。
這年四月,楊廣最後一次去江都,明眼人心裡都清楚,這一去恐怕就回不來。從出發到途中,凡進諫勸阻的人,都被處死。
來到江都,江、淮郡官前來謁見的,楊廣只詢問禮餉豐薄,豐者破格提升,薄者立即停職。於是「郡縣競務刻剝,以充貢獻」「民外為盜賊所掠,內為郡縣所賦,生計無遺;加之饑饉無食,民始採樹皮葉,或搗稾為末,或煮土而食之,諸物皆盡,乃自相食;而官食猶充牣,吏皆畏法,莫敢振救。」即將反叛的王世充,則偷偷地為楊廣物色江淮民間美女。
617年十一月,李淵攻克長安,將隋代王楊侑立為傀儡,改元義寧,遠在江都的楊廣則被奉為太上皇。次年,楊廣已來到生命的盡頭。當時,有宮女察覺宿衛將士在圖謀起兵,向蕭皇后稟報。深知楊廣個性的蕭皇后,讓宮女自己去稟報,楊廣聽後大怒,將其處死。後來,反叛的形跡更加明顯,又有宮女向蕭皇后稟報,蕭皇后嘆氣地說:「天下事一朝至此,已無可救,不用再說了,說了也只是讓陛下徒添憂慮。」
就這樣,一直到死,楊廣還在自欺欺人,執迷不悟。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隋書》的著者最後引用《尚書》中的這句話,為隋煬帝楊廣蓋棺定論。
在面對謀害自己的叛軍將領時,楊廣終於也說出了一句實話:「我實負百姓;至於爾輩,榮祿兼極,何乃如是!」
【說明:本文系作者系列文章「讀通鑑講故事」「求實篇」中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