錚臣魏徵,死前留下一本小冊子,氣得太宗李世民下令刨墳

2020-12-18 剛子聊歷史

貞觀十七年,大唐著名的諫臣魏徵病逝,太宗李世民十分傷心,為此廢朝五日,下令厚葬魏徵詔百官送葬,並親自為魏徵書寫了碑文。

魏徵死後,太宗還經常對身邊的人說道:「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歷史為鏡子可以知曉興亡更替,以人為鏡子可以看清自己的錯過,現在魏徵去了,朕少了一面鏡子」。

由此可見,太宗李世民與魏徵還真是千古君臣關係融洽的典範。不光如此,李世民感念魏徵的大功,還曾想將女兒衡山公主下嫁給魏徵的兒子。

不過,這對堪稱君臣關係的典範很快就破裂了。魏徵下葬沒多久,李世民就下令刨了魏徵的陵墓,還推倒了自己親手書寫的刻碑。為什麼這對君臣友誼的小船這麼快就翻了?這得從魏徵這個人說起。

魏徵早期的經歷頗為坎坷,曾經被迫換過多次主子,比如李密、竇建德、隱太子李建成等等都曾做過魏徵的主子,可是這些人不識魏徵大才,對他的計謀認為是書生之見、不堪大用。所以魏徵的早年很是鬱悶,活在「言不聽計不從,滿身抱負難以實現的窘境中」。

他的人生轉折點發生在武德九年那場血腥的玄武門之變中。

武德九年,李世民踩著兄弟們的鮮血、坐上了大唐皇位,而身為太子洗馬的魏徵,自然成了叛黨同謀。

李世民聽說魏徵曾給太子上過要除掉自己的諫言,於是惡狠狠地問道:「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之間的感情?」

不過讓李世民沒想到的是,面對死亡的魏徵毫無懼色,竟然不卑不亢地回到:「只可惜太子不納忠言,否則也沒有今日之禍了」。

這針尖對麥芒的回答恰恰救了魏徵一命,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不僅沒有殺他,反而重用了魏徵。

魏徵也沒辜負太宗的期望,直言敢諫終身如此,給太宗李世民匡正了很多治政得失,算得上有大功於貞觀之治了。可魏徵也屢次觸犯天子威嚴,氣得李世民幾次想殺他。

比如有一次太宗下朝後,回到後宮惡狠狠地說道:「朕遲早要殺了這個鄉巴佬!」而鄉巴佬正是指魏徵。

長孫皇后去世後,太宗李世民非常懷念,因此專門建了一座層觀,方便眺望皇后的昭陵,還時常讓大臣們陪同自己悼念皇后。

一次魏徵與太宗同登層觀臺,一同眺望長孫皇后的陵墓,哪想魏徵故意裝傻潑冷水:臣以為陛下是觀望高祖獻陵,原來是觀皇后昭陵呀。

這是赤裸裸的諷刺太宗不孝!玄武門之變後,高祖李淵雖然升級成太上皇,但大家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尤其是貞觀元年兩次謀反都打著迎立太上皇復位的旗號之後,李世民對於太上皇的監管更嚴密了,高祖李淵病逝後,李世民也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悲痛。

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可敢如此大張旗鼓諷刺李世民的,恐怕也只有魏徵一人了。

雖然李世民是一位虛懷若谷的帝王,但他也喜歡聽奉承之言。對於魏徵在他看來,確實有利於自己匡正得失、治理天下,李世民也曾多次誇讚魏徵的直言敢諫,但魏徵一點面子都不留,讓李世民從心底裡不喜歡這個人。

因此,魏徵死後不久,他們之間「和諧的關係」就破滅了,事情得從魏徵留給學生褚遂良的一本小冊子說起。

魏徵臨終前,將自己畢生諫言都寫在一本小冊子中,而且交給了褚遂良讓他記錄到史書中。

李世民知道後非常生氣,這些諫言倒是可以幫魏徵揚名千古,但也從側面反映了自己的執政錯誤。更重要的是,魏徵曾經極力推薦的兩人,侯君集和杜正倫都被魏徵誇成了一朵花,可就是這兩人,竟然鼓動太子李承乾謀害自己。

對此,李世民感到這個鄉巴佬到死還要羞辱自己,一生氣就下令扒了魏徵的墳。

當然,李世民也沒有真正將魏徵挫骨揚灰,只是推倒了魏徵的墳,取消了公主和魏家的聯姻。

要說李世民為什麼如此憤怒,其實在歷史君看來這是多年積載的結果。早年的大唐國力不強、危機四起,而李世民重要魏徵,一方面確實可以輔助治理朝政,另一方面更是把他當作標杆,顯示李世民的虛懷若谷。

但是到了貞觀後期,經過太宗李世民的勤政,大唐已經是天朝上國,高高在上的「天可汗」怎能再受這等羞辱!

不過,太宗李世民在扒了魏徵的墳後,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貞觀十九年,興致高昂的唐太宗在親徵高句麗失敗後,曾感嘆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要說李世民總得來說還是一位知錯就改的帝王,在此之後,又命人重新為魏徵立碑修墳,可惜經過這麼一番折騰,魏家也漸漸落敗了。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

相關焦點

  • 魏徵瞞天過海的故事
    登基後,李世民命人把魏徵押送上殿,責問為什麼當初勸太子除掉他。魏毫不畏懼地直言相告:「如果不除掉你,你必然會殺了太子篡奪皇位。如果太子早聽我的,哪有你的今天!」太宗被魏徵的忠烈和正直所感動,不僅沒有問罪,反將魏徵委任為諫議大夫。魏徵佩服李世民的大度容人之量,也摒棄前嫌,忠心跟隨李世民安邦定國盡心盡力。
  • 李世民納妃,聽聞妃子已訂婚,新郎說:我們沒訂婚,魏徵:你騙人
    唐朝貞觀八年,唐朝著名宰相房玄齡和另一位宰相魏徵吵了起來,震動朝堂,李世民因此非常頭疼,因為這件事因李世民而起。當年,李世民要納一位16歲的女子入宮為妃,而妃子在之前疑似訂婚了,到底該如何處理,兩大宰相產生了爭議。這件事,還要從半年前說起。
  • 懷才不遇|貞觀之治,魏徵屢次陷害李世民,卻成大唐護航人
    大唐開國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有一個人他並沒有為大唐的建立付出多少戰功,也並不是秦王李世民下屬的幕僚;這個人叫魏徵,而且他還是秦王的大哥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謀士,並且多次差點置李世民於死地,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玄武門之變之後,李建成倒臺,而作為心腹幕僚的魏徵卻獨善其身,並且還被太宗重用。
  • 唐朝魏徵,是為官之模範,李世民: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只是開始是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官,雖然說李建成也採納了魏徵的一些建議,但是卻還是沒有全部聽從,因此才有了「玄武門之變」,才有了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殺的事件。事後,因為魏徵曾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所以李世民就問魏徵:「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兩兄弟?」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太子東宮距離李世民居住的宮殿只有幾十步。前面刺殺太子老師一事未遂,是在太子謀反案發後被審出來的,但太子蒙面毆打太子老師一事,李世民則心知肚明,被氣得夠嗆。但這還不是最讓李世民生氣的,最讓李世民生氣的還在後面。李承乾患了足疾,走路一瘸一拐,變得自卑。
  • 以人為鏡的唐太宗,卻在魏徵死後,為何砸了他的墓碑?
    據說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曾經在魏徵墓碑前大哭,哭那個一直作為他的鏡子的賢臣,不在這個世上了。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兩人君臣關係如此密切,唐太宗為什麼又要親手砸了魏徵墓碑呢?有人說,他們像一對歡喜冤家。雖然有爭吵,但是還是比較和諧的,可能是自古君王一貫喜怒無常,一時間生氣了,就把魏徵的墓碑砸了呢?
  • 從魏徵夢斬龍王說走陰
    ,相傳此人就會這門神通,很多人都知道魏徵《夢斬龍王》的故事,西遊記也有記載《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大體上說的就是在唐朝當時有個很有名氣的神算,每天只算三掛,掛掛奇準無比,當時的龍王聽說後就前去戲弄此人,龍王化身一中年男子問神算說,你看明日可會下雨,神算答曰:明日午時三刻下雨。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被哭聲驚醒,乃問其故,李世民道:「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必克,退還則必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須臾而至,是以悲耳!」李淵聞言動容,於是下令停止班師,計劃進攻霍邑。八月一日,雨終於停了。李淵命士兵們晾曬鎧仗行裝。初三日,李淵率軍從小道進軍霍邑。
  • 李建成搶先行動,提前對李世民動手,獲勝概率多大?
    殊不知,這是秦王李世民的「圈套」,此時李世民已經率十餘位親信在玄武門「恭候」。李建成、李元吉走進玄武門,感覺氣氛不對,便準備往回走。此時,李世民騎著戰馬出來,向他們打招呼,李元吉二話不說,直接彎弓射箭,卻連射三次也沒中。 李元吉射箭不給力,李世民則箭無虛發,他一箭射死李建成。隨後,李元吉在樹林中被尉遲恭射死,李世民成為玄武門事變最後贏家。
  • 唐太宗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為何51歲時突然暴斃?
    李世民暴斃,比較可信也是現在最為盛傳的他是吃了天竺的長生藥中毒而死。《舊唐書》:那邇娑婆寐,自言壽二百歲,雲有長生之術。太宗深加禮敬,館之於金飈門內。三、太子李承乾謀反,讓李世民仿佛蒼老了十歲李世民對嫡出兒子李承乾可謂寄予厚望。年少時李承乾生病,李世民通過減免犯人的罪行為兒子祈福,之後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負責教育李承乾。但他在宮裡看中一名擁有絕色天姿的男藝人,也就是給宮中皇室表演助興的太常樂人,他取名「稱心」。
  • 李世民重用長孫無忌,為什麼長孫皇后屢勸無果?有效溝通是門藝術
    第一件:嫁女事件貞觀六年即公元632年,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所生的長樂公主要下嫁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衝。由於長樂公主是李世民特別喜歡的女兒,因此李世民給這個女兒的嫁妝超過了當年唐高祖李淵的六女兒,也就是李世民的妹妹。魏徵表示了反對,他認為太宗的女兒,其嫁妝不應該超過高祖的女兒。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有三對宿敵,一對全被李世民斬殺,一對成了親家
    在隋末唐初,有「得瓦崗者得天下」之說,大唐名將李勣是瓦崗英雄,大唐名相魏徵也是瓦崗英雄,大唐第一悍將當然也是瓦崗英雄——正史中的秦瓊比演義小說裡厲害多了,單挑天下無雙,萬馬軍中想殺誰就殺誰。除了李勣魏徵秦瓊,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還有兩位瓦崗軍出來的英雄,其中一位就是大家熟知的程咬金,另外一位可能大家不太熟悉,那就是刑部尚書、參知政事(宰相級別)、鄖國公張亮。
  • 房玄齡被稱為一代賢相,為何說魏徵是劍走偏鋒?
    房玄齡自晉陽起兵就一直跟隨著李世民,「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貞觀政要》中說他「聞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這些都是稱讚房玄齡與人為善,寬宏大度,十足的賢相風範。
  • 她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公主,一生嫁人3次,命運極其坎坷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難得一見的明君,他不僅在政治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為自己的朝代作出了極大的功績。他這一生中有著14位兒子和21位女兒,這其中最受寵愛的就是新城公主。可這個公主的命運卻十分的悲慘,她連嫁三次人,最後還被駙馬殺害了。
  • 李世民嫡長子李承乾為何選擇逼宮,將一手好牌打爛?
    李世民繼位後,同年便將其冊封為太子,給予無限榮寵。李承乾日後繼承大統,這在李世民心中已成定局,他幾乎從方方面面培養李承乾。對於李承乾的教育,李世民極為上心。在平定王世充後,李世民便將孔穎達與陸德明任命為秦王府十八學士,負責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要知道,這兩人是當世德高望重的儒學大師,其中孔穎達更是出身孔子世家。
  • 中國歷史上最愛馬的皇帝和他的六匹戰馬_李世民
    李世民未登基前,四處徵戰,在馬上打天下,六匹戰馬陪伴他南徵北戰,共同立下赫赫戰功。在貞觀十年(636年)興建昭陵時,李世民下詔,「朕所乘戎馬,濟朕於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之左右」,即著名的「昭陵六駿」浮雕石刻。將自己騎過的戰馬繪製到自己的陵墓前,可見他對馬的喜愛之情。
  • 李建成在李世民的酒中下毒,本該喪命卻沒死?真相也許是這樣的
    事件的經過是,這天晚上,太子李建成突然叫秦王李世民來東宮飲酒,幾杯下肚,李世民突然心痛難忍,口吐鮮血。當時在場的人員有淮安王李神通。事件的結果是,李神通攙扶著李世民將他送回了西宮。皇帝李淵得到消息後,親自來到西宮探視李世民的病情,並當場告誡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不善喝酒,從今以後,不許再與他喝酒。
  • 李世民接班人李恪,被人陷害,臨死前一句話詛咒此人,令其滅全族
    但是同樣是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因此唐初唐太宗提出:與民休息的政策。說起李世民,他的皇位坐的真的是有驚無險。經過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的他終於坐上了皇位。雖然這件事情並不光彩,但是身為皇子,戰功赫赫卻因為各種原因不得太子之位,實在是天有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