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魏徵,是為官之模範,李世民: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2020-12-18 鋒朔有文

#唐朝#

魏徵,出生於公元580年,去世於公元643年,享年63歲。他一生都剛正耿直,直言進諫,雖然會得罪很多人,包括皇帝,但他卻「初心」不改。而這個」初心」,就是:為了國家興旺發達,政通人和;為了百姓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筆者對魏徵之心,唯有敬仰和欽佩。

年輕時的魏徵-劇照

年輕時的魏徵

魏徵年輕時,其實先是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那時候因為資歷薄弱,所以也只是做些文書類的工作,這段經歷,也著實鍛鍊了魏徵的公文寫作。

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的首領李密後,給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幫忙寫的,因為語言凝練,有理有據,而且有獨特的觀點,所以李密還特地召見了魏徵。只是魏徵獻給李密的壯大瓦崗的十條建議,李密卻沒有用,這裡體現的不是魏徵的建議沒有實際意義和作用,而是李密眼界不夠,剛愎自用。

李密-劇照

在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王世充襲擊倉城,卻被李密擊敗,後又轉攻洛口,又被李密擊敗。這兩次戰役中,雖說有李密領導之功,但是也與帳下將士們的浴血奮戰離不開,只是李密卻沒有放在眼裡,忽略了將士們的戰功。而且明明可以有更穩妥的方式戰勝敵人,但是李密卻不用,硬是白白葬送了很多將士的性命。對此,魏徵同長史鄭頲還談過,只是鄭頲對他說的話不以為意,認為是老生常談。

初入李唐陣營

魏徵-劇照

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這才跟著李密歸降了李唐。只是開始是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官,雖然說李建成也採納了魏徵的一些建議,但是卻還是沒有全部聽從,因此才有了「玄武門之變」,才有了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殺的事件。

事後,因為魏徵曾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所以李世民就問魏徵:「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兩兄弟?」魏徵直言說,「如果太子按照我說的做,就沒有今天的禍事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規避之語,就赦免了魏徵,還命他為詹事主簿。也正是因為這次交談,這君臣二人才有了後來的千古佳話。

與李世民結下千古佳話

魏徵與李世民-劇照

李世民繼位皇帝後,任命了魏徵為尚書左丞。因為要處理很多以前遺留下來的事件,所以很多時候都會詢問魏徵,聽聽他的意見。而且李世民有做千古明君的志向,對待進諫也是欣然接納,因此魏徵上諫的很多事,李世民在權衡後都進行了接納。而這,也體現出君臣二人之間的一種融洽。

後來,魏徵被任命為秘書監,也開始有了參與朝政的機會。不但關注朝廷選官,還關注朝廷的風氣,君王自身的品質和皇家的氣度。

於是,在李世民問如何選官的時候,他很快就答:"先了解他的才能,在審核他的品德,然後再了解他的愛好。」而這,也成了李世民之後選官的標準,甚至成了後世君王選官的標準。當然,也不是說君王不知道,而是他們需要印證,通過智者來判斷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李世民-劇照

後來,因為長樂公主要出嫁,嫁給長孫家的長孫衝(長孫無忌之子),而長樂公主又是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公主,因此李世民就想多加點禮數和賞賜。朝廷上,很多大臣都說「陛下英明,長樂公主身份貴重,還是陛下最喜歡的公主,理應雙倍加禮。」

李世民聽了非常高興,但魏徵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永嘉公主是長樂公主的姑姑,她都才一倍的禮數,而對長樂公主的禮數要超過永嘉公主的話,這種做法就逾越了禮制。」因此,對長樂公主加雙倍禮數的話這才止了下來。

魏徵-劇照

做官期間,李世民曾問魏徵:「君王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魏徵緣故論今,得出了君王要想不被迂腐思想蒙蔽,不因虛妄之言糊塗,就要多多聽取他人的意見,以達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境界。也就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而除這條建議,還有「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明德慎罰,惟刑之恤」等建議,這些都對李世民正確處理朝政,建立清明政治,開創「貞觀之治」做出了重要貢獻!

魏徵死後,李世民很傷心

結語

魏徵一生都剛正耿直,直言進諫,為李世民建立盛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太宗世民成為千古明君起到了警醒和約束作用。因此,無論對唐朝,還是太宗李世民,他的貢獻都是非常大的。這才有了魏徵死後,李世民的慨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限於篇幅,本文內容上可能會有所缺漏,還望大家海涵!如果有筆者沒有提到的,大家可以相互交流,留言補充,感謝大家的支持!

作者:鋒朔 圖片:網絡,侵立刪。

相關焦點

  • 以「史」為鏡破心賊,「以人為鏡」照見的往往不是得失,而是……
    唐太宗在謀臣魏徵死後痛心疾首地說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這不過是一代帝王的由衷感慨罷了,但平民百姓不可能完全感同受身,尤其是「以人為鏡」照見的往往不是得失,而是悲喜和榮辱。
  • 懷才不遇|貞觀之治,魏徵屢次陷害李世民,卻成大唐護航人
    大唐開國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有一個人他並沒有為大唐的建立付出多少戰功,也並不是秦王李世民下屬的幕僚;這個人叫魏徵,而且他還是秦王的大哥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謀士,並且多次差點置李世民於死地,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玄武門之變之後,李建成倒臺,而作為心腹幕僚的魏徵卻獨善其身,並且還被太宗重用。
  • 以銅為鑑 可正衣冠,以人為鑑 可知得失,以史為鑑 可知興替
    原文: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出自《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這句話出自李世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唐初,其大臣魏徵,能很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 李世民納妃,聽聞妃子已訂婚,新郎說:我們沒訂婚,魏徵:你騙人
    唐朝貞觀八年,唐朝著名宰相房玄齡和另一位宰相魏徵吵了起來,震動朝堂,李世民因此非常頭疼,因為這件事因李世民而起。當年,李世民要納一位16歲的女子入宮為妃,而妃子在之前疑似訂婚了,到底該如何處理,兩大宰相產生了爭議。這件事,還要從半年前說起。
  • 一代名相魏徵,死後卻極其悽慘,連墓碑都被唐太宗砸了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 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聽過。這是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一代名相魏徵去世時,唐太宗李世民在萬分悲痛中說的一句話。
  • 錚臣魏徵,死前留下一本小冊子,氣得太宗李世民下令刨墳
    貞觀十七年,大唐著名的諫臣魏徵病逝,太宗李世民十分傷心,為此廢朝五日,下令厚葬魏徵詔百官送葬,並親自為魏徵書寫了碑文。魏徵死後,太宗還經常對身邊的人說道:「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歷史為鏡子可以知曉興亡更替,以人為鏡子可以看清自己的錯過,現在魏徵去了,朕少了一面鏡子」。
  • 以人為鏡的唐太宗,卻在魏徵死後,為何砸了他的墓碑?
    長期以來 ,李世民與魏徵的君臣關係,一直被傳為佳話。一個是廣開言路、善於納諫的明君,一個是直言不諱、敢於進諫的賢臣。人們稱讚唐太宗寬廣的胸懷,他的那句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也流傳至今。
  •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
    當見到李世民時,書生竟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李淵便採「濟世安民」之義為兒子取名為「世民」。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聰明果斷,不拘小節,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公元616年,父親唐國公李淵出任太原留守,19歲的李世民跟隨到太原並隨父多次出徵,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
  • 魏徵死後不久,唐太宗為何就砸毀墓碑?學者:魏徵做了一件缺德事
    魏徵,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位列大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曾高度評價魏徵,「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魏徵死後,唐太宗廢朝五日,親自來到葬禮現場,他頗感惋惜地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盛大葬禮結束後,魏徵陪葬昭陵,而且親自給魏徵題寫墓碑,「帝親制碑文,並為書石。」由此可見,唐太宗對魏徵的感情有多深。然而,魏徵死後不久唐太宗就下令推倒砸毀他的墓碑,這是為何?
  • 唐太宗需要魏徵這面鏡子,你也需要一面鏡子,才能照清自己的模樣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魏徵,秉性純良,剛直不阿,有一份為國為君恪盡職守的操行,但之所以他能夠成為一代諫臣,和唐太宗李世明廣闊的胸懷是分不開的。魏徵唐太宗非常看重魏徵敢言敢行的特質。在魏徵得了重病,在家臥床不起的時候,不僅派太醫去給他治病,贈送名貴的藥材,還和太子一起前去探望他,在魏徵去世了以後,又讓百官出席他的葬禮。
  • 也是李世民最愛的女人
    李世民作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代,很多人都對他有很高的評價,而作為皇帝的他一生中有很多女人。今天我們聊聊李世民一生最愛的女人,也是唐朝最有能力的女人之一長孫皇后。據史料記載,在長孫皇后還是秦王妃的時候,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關係不和睦,當時就連李淵都對李世民動過殺心。
  • 《史記》: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
    《史記·商君列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意思大致是說能將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叫作聰明;聽後能夠自我反省,內化於心,這才是明智。這其中我們可以看到秦王不顧天下反對營造阿房宮,二世而亡;項羽不聽忠言一意孤行,最終導致自刎烏江,劉備驕傲自滿,卻被陸遜火燒連營,至此蜀國元氣大傷。這類例子在歷史上不勝枚舉,在今日也時有發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經與魏徵有過這樣一段十分經典的對話,李世民問道:「作為君主什麼才叫英明呢?」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 魏徵瞞天過海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其時政通人和,國富民強。百姓交口稱讚皇帝聖明的同時,也不忘那些輔佐皇帝、鞠躬盡瘁治理國家的臣子。魏徵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向來以忠誠直諫著稱,深受李世民的信賴,被李世民尊為「一面鏡子」。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名言名文】1.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選自《舊唐書·魏徵傳》【賞析】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帝王中數一數二的明君。他從諫如流,虛懷若古。由於唐太宗提倡進諫,在大臣中一時形成了以進諫為忠的風氣。
  • 李世民為唐朝打下天下,為何李淵卻不喜歡他,非得偏袒李建成呢
    唐朝的建立是相當特殊的,與其它朝代有著顯著不同。作為開國皇帝李淵,並沒有如劉邦、朱元璋那樣生猛,反倒是佔了二兒子李世民的光。如同偉人所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李世民以戰神般的表現,雙手送給了父親厚禮。
  • 從魏徵夢斬龍王說走陰
    當然也有修行一些秘法的人也可以達到類似走陰效果的,不過那就更加高級一些,也叫元神出竅!,相傳此人就會這門神通,很多人都知道魏徵《夢斬龍王》的故事,西遊記也有記載《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大體上說的就是在唐朝當時有個很有名氣的神算,每天只算三掛,掛掛奇準無比,當時的龍王聽說後就前去戲弄此人,龍王化身一中年男子問神算說,你看明日可會下雨,神算答曰:明日午時三刻下雨。
  • 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是個怎樣的盛世?它的魅力到底在哪裡?
    公元627年至649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吏治清明、經濟發達、文化欣欣向榮的盛世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所以稱為「貞觀之治」。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到門下審核查驗,門下省(魏徵就供職於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當場拒絕。詔書缺少副署,依據法律便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同意後籤署的詔書才能成為國家正式法令,再交由尚書省執行;這樣一來,有利於皇權與相權之間的互相平衡,民風清正廉潔,為盛世的到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 唐朝第一任太子,李建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李建成,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的長子、唐朝第一任太子,李世民的大哥。按照正常發展,他本來應該繼承大唐的皇位的,可是李世民提前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奪得皇位。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在歷史上,李建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 模範皇后長孫氏,和李世民兩小無猜,母儀天下的表率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春遊曲春遊曲林下何須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首詩是在貞觀初年,長孫皇后在上林苑遊玩時期看到的當時的美景所創作出來的《春遊曲》,這首詩採用擬人的手法,將景色,和人物合二為一,讓唐太宗對都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