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魏徵,出生於公元580年,去世於公元643年,享年63歲。他一生都剛正耿直,直言進諫,雖然會得罪很多人,包括皇帝,但他卻「初心」不改。而這個」初心」,就是:為了國家興旺發達,政通人和;為了百姓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筆者對魏徵之心,唯有敬仰和欽佩。
年輕時的魏徵
魏徵年輕時,其實先是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那時候因為資歷薄弱,所以也只是做些文書類的工作,這段經歷,也著實鍛鍊了魏徵的公文寫作。
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的首領李密後,給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幫忙寫的,因為語言凝練,有理有據,而且有獨特的觀點,所以李密還特地召見了魏徵。只是魏徵獻給李密的壯大瓦崗的十條建議,李密卻沒有用,這裡體現的不是魏徵的建議沒有實際意義和作用,而是李密眼界不夠,剛愎自用。
在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王世充襲擊倉城,卻被李密擊敗,後又轉攻洛口,又被李密擊敗。這兩次戰役中,雖說有李密領導之功,但是也與帳下將士們的浴血奮戰離不開,只是李密卻沒有放在眼裡,忽略了將士們的戰功。而且明明可以有更穩妥的方式戰勝敵人,但是李密卻不用,硬是白白葬送了很多將士的性命。對此,魏徵同長史鄭頲還談過,只是鄭頲對他說的話不以為意,認為是老生常談。
初入李唐陣營
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這才跟著李密歸降了李唐。只是開始是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官,雖然說李建成也採納了魏徵的一些建議,但是卻還是沒有全部聽從,因此才有了「玄武門之變」,才有了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殺的事件。
事後,因為魏徵曾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所以李世民就問魏徵:「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兩兄弟?」魏徵直言說,「如果太子按照我說的做,就沒有今天的禍事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規避之語,就赦免了魏徵,還命他為詹事主簿。也正是因為這次交談,這君臣二人才有了後來的千古佳話。
與李世民結下千古佳話
李世民繼位皇帝後,任命了魏徵為尚書左丞。因為要處理很多以前遺留下來的事件,所以很多時候都會詢問魏徵,聽聽他的意見。而且李世民有做千古明君的志向,對待進諫也是欣然接納,因此魏徵上諫的很多事,李世民在權衡後都進行了接納。而這,也體現出君臣二人之間的一種融洽。
後來,魏徵被任命為秘書監,也開始有了參與朝政的機會。不但關注朝廷選官,還關注朝廷的風氣,君王自身的品質和皇家的氣度。
於是,在李世民問如何選官的時候,他很快就答:"先了解他的才能,在審核他的品德,然後再了解他的愛好。」而這,也成了李世民之後選官的標準,甚至成了後世君王選官的標準。當然,也不是說君王不知道,而是他們需要印證,通過智者來判斷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後來,因為長樂公主要出嫁,嫁給長孫家的長孫衝(長孫無忌之子),而長樂公主又是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公主,因此李世民就想多加點禮數和賞賜。朝廷上,很多大臣都說「陛下英明,長樂公主身份貴重,還是陛下最喜歡的公主,理應雙倍加禮。」
李世民聽了非常高興,但魏徵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永嘉公主是長樂公主的姑姑,她都才一倍的禮數,而對長樂公主的禮數要超過永嘉公主的話,這種做法就逾越了禮制。」因此,對長樂公主加雙倍禮數的話這才止了下來。
做官期間,李世民曾問魏徵:「君王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魏徵緣故論今,得出了君王要想不被迂腐思想蒙蔽,不因虛妄之言糊塗,就要多多聽取他人的意見,以達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境界。也就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而除這條建議,還有「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明德慎罰,惟刑之恤」等建議,這些都對李世民正確處理朝政,建立清明政治,開創「貞觀之治」做出了重要貢獻!
結語
魏徵一生都剛正耿直,直言進諫,為李世民建立盛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太宗世民成為千古明君起到了警醒和約束作用。因此,無論對唐朝,還是太宗李世民,他的貢獻都是非常大的。這才有了魏徵死後,李世民的慨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限於篇幅,本文內容上可能會有所缺漏,還望大家海涵!如果有筆者沒有提到的,大家可以相互交流,留言補充,感謝大家的支持!
作者:鋒朔 圖片: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