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自古以來與我國相鄰,有時,它屬於中原王朝或割據政權的勢力範圍之內。有時,它則是獨立出來,成為藩屬國等。
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上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而大約公元前1000時,那裡進入了文明社會。
漸漸的,古朝鮮、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等政權在這片土地先後建立。
那麼,它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古朝鮮
首先,我們看看"古朝鮮"。
所謂的古朝鮮,大體上指的是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兩大時期。而被韓國學者們奉為正史的所謂"檀君朝鮮",則不過是一種沒有史實支撐的神話傳說。
早在《山海經》中,就有著"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天毒"的記載。可見朝鮮很早就出現在了中原王朝的記錄中,而《尚書大傳》則記載道:"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為周之釋,走之朝鮮。"
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他與微子、比幹被並稱為"殷末三仁",是得到孔子高度評價的一位賢臣。
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箕子苦苦勸阻卻被其無視。無奈之下,箕子裝瘋賣傻逃避現實,紂王以為他真的瘋,便將其關進了大牢。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後,箕子被邀請出山治國,但忠於商朝的他不願意為周效力,於是逃往了遼東、朝鮮半島一帶。
武王聽說箕子逃往了朝鮮,便索性將其分封在那裡。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北方的燕國強盛,箕子朝鮮成為了其附庸。
這之後它一直存在於邊荒苦寒之地,直至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統一中國後,將功臣盧綰封為了燕王,後來盧綰叛投匈奴,其部下衛滿則帶領千餘人前往了朝鮮半島。在那裡,衛滿召集當年齊國、燕國的人民組成軍隊,滅亡了箕子朝鮮,在其基礎上建立了新政權,史稱衛滿朝鮮。
衛滿朝鮮傳到第三代國王衛右渠時,漢武帝發兵將其消滅,並把其領地劃分為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四郡。
高句麗
漢元帝建昭二年(前37),扶餘人朱蒙在玄菟郡的高句麗縣建國,這就是後來的高句麗。
後來中原王朝戰亂不休,而高句麗則得以置身事外,慢慢積累和發展。
到六世紀,它迎來了自己的巔峰時期。
這一時期,隋朝的隋煬帝多次發兵攻打高句麗。但因為準備不充分、戰略失當等原因都宣告失敗,反而是高句麗靠著劫掠隋軍物資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唐朝建立後,又多次進攻高句麗,但直到總章元年(668),唐軍才在李勣、薛仁貴的帶領下將高句麗徹底擊敗並滅國。在原本高句麗的領土上,唐朝設置了安東都護府。原本的當地百姓則逐漸與唐人、突厥融合,消失在了歷史上。
百濟
高句麗建立不久後的東漢末年,夫餘王尉仇臺在朝鮮半島的西南部建立了百濟。
依靠不俗的軍事實力,百濟吞併了於公元前二世紀左右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的部落聯盟馬韓,又多次擊敗了高句麗的進犯,最終站穩了腳跟。
新羅
時間到了公元七世紀,鄰國新羅請來了龐然大物唐朝當援軍,最終百濟被輕鬆消滅。
這個請得動唐朝的新羅脫胎於和馬韓同屬部落聯盟"三韓"之一的辰韓,直到南北朝時期才算是正式定下國號。
新羅的發展可謂十分波折,在北有高句麗、西有百濟的情況下,它常常是沒能崛起多久,就被聯手打壓。好在真德女王被擁立為王后,新羅開始尋求與唐朝結盟。為此,他們引入唐朝官服、年號,奉唐朝為正朔,遣子女入唐為質。
唐高宗年間,應新羅的請求,唐朝派兵先後攻滅百濟、高句麗,幫助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後者也就此進入了全盛時期。
高麗
正所謂盛極必衰,新羅在唐朝滅亡後也走向了衰落。中原王朝處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公元936年,新羅被朝鮮半島新崛起的政權高麗所滅。
高麗建國於公元918年,在此之前新羅已經是農民起義爆發不斷,國家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了。
這一情況下,義軍領袖弓裔的得力幹將王建發動兵變奪位,建立了高麗政權,並先後消滅新羅、後百濟,統一了朝鮮半島。
高麗存在近五百年,歷經了三十多代君主,在朝鮮半島深深紮根。
李氏朝鮮
明朝初年,權臣李成桂自立為王,將原本的高麗王室取而代之。
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下詔:"除高麗國名,遵用朝鮮之號",於是李成桂廢除高麗國號,正式建立朝鮮王朝,史稱李氏朝鮮,高麗也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