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設計師:龔遵慈
來自臺灣、在華人珠寶圈素負盛名的龔遵慈,與一般想像中的珠寶設計師不太一樣。她不擅長自我吹噓,也缺乏珠寶行銷最看重的「創作故事」,但她的每一件作品,皆是藝術家生活靈感與美感的高度體現。
「我沒有學術理論的包袱,所以創作非常自由,自然也無所謂主題及意義。所有作品都是見到素材的當下,一刻一鑿慢慢磨出來的。」
48歲才開始設計珠寶,如今已近70歲的珠寶設計師龔遵慈這樣說道。去年一整年,她共創作20件珠寶,面對這樣的「微量」生產,一方面她坦言與逐漸力不從心的體力有關,但另一方面,她卻是十分從容自在,直言這是一個必然且自然的結果,反正她從來不想與「量產」妥協。愈是如此,她的作品卻一年比一年搶手,許多作品尚未完成,就已被訂走。
許多人誤以為珠寶是奢華象徵,但它更是講究美感的極致展現,世俗價值反倒是其次。從這個角度思考,便不難理解龔遵慈的珠寶大受歡迎的原因。「無論是以花鳥蟲草何種面貌出現,我想抓住的是一份美感;那是我自己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與體悟。」有趣的是,她創作的珠寶往往不是真實存在的「圖象」,但作品卻幽微傳達出她心底豐富的感覺。
鑑賞龔遵慈的珠寶,那些反覆出現在珠寶文案裡的詞彙,如「典雅」「柔美」及「精緻」彷佛躍然成真,就連「粗獷」與「枯槁」等較少用來形容珠寶,卻依舊飽含生命之美的意象,也都能在她的作品之中發現端倪。儘管龔遵慈笑稱自己非科班出身,只曉得「憑感覺」創作珠寶,但從寶石的切磨雕刻,或是金工細節處理的執著,珠寶早已成為一幅具體而微、熱切而真實的生命風景。
龔遵慈作品欣賞
來源:《時報周刊》
吃西瓜
一個關於珠寶腕錶文化藝術|創意設計|時尚潮流|品牌傳播的獨立公眾平臺。
沒有規則,不要束縛。用簡單的傳播方式,發現文字與圖片之美。如果你也和我們一樣,有顆想要成為浪蕩「思想家」和「藝術工作者」的心,那麼請用力猛戳鍵盤zxzyxf@sina.com,由於工作繁忙及睡覺要緊,對於你的每一封郵件,我們都會很負責任地設置自動回復:在雨後的夏天,吃西瓜,數蝸牛,蹺二郎腿,看小狗子打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