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的公眾號內容以介紹繞線或是編繩為主,但是我想藝術是共通的,所以不定期的我們也會做一些關於寶石或是珠寶的介紹。這一期,我們介紹的是來自臺灣的珠寶設計師龔遵慈。
作為在臺灣、華人珠寶圈享有盛名的設計師龔遵慈,在她開始設計師生涯之前,人生並非順遂。35歲時,前夫事業垮了,已經生育了三個小孩的她只好去擺地攤賣玉,後來她前夫的事業又起來了之後,45歲的她又發現前夫的出軌。48歲那年,在朋友的建議下,她用了半年時間趕出120件作品,開了自己第一個設計展,並好評如潮,作品也賣掉了8成。從那以後,她就找到了自己的珠寶設計師之路。從1994年開始,她堅持每年年底都做一個作品展。
藍葉大樹 NT$350,000元
1997年,香港的蘇富比拍賣第一次到臺灣辦了一個拍賣型的展覽,負責人找到了她,在這次拍賣上,一拍成名,那一年她剛好50歲。她的人生可能坎坷,但是在設計師的道路上,她卻走得相當順利。
冰種白翠花胸針 NT$520,000元
與擅於講故事的一些珠寶設計師不同,龔遵慈並不擅長自我吹噓,她只用她的作品來表達。並非科班出身的她創作可謂非常自由,無所謂主題或是意義,只是見到素材後,一刻一琢慢慢磨出來。
所以她創作的那些花鳥蟲草也都帶有了石材本身的精神與美感,如具體而微的生命風景呈現在我們面前。
與很多講求奢華或是寶石材質的珠寶設計的作品不同,在她的作品中,更在乎的是美感的極致呈現,世俗的價值反而其次。也正因此,她所創作的珠寶作品表達出她內心的審美與豐富的感覺。她創作的作品,包含生命之美的意向,熱切而真實。
但是為了追求極致的美感,她作品的寶石損耗率最多可能會達到40%。例如,這枚鈴蘭胸針的綠枝要從需要60釐米長、20釐米寬的翡翠玉板取材,不但要全綠勻色、無暇及厚度達7釐米,非常難得。
早期作品中,鈴蘭花、海芋、花朵等是她常創作的主題。
到了最近幾年,或許與心境有關,龔遵慈的作品多了許多色彩,更像是回到童年的感覺,做過許多有意思的東西。最為驚豔的,她做的機器人系列。這些機器人以K金鑲嵌鑽石、黃、紫水晶及託帕等半寶石,手腳關節都能靈活轉動,身體或頭部還點綴有自古董表拆下的機芯,看起來就像是真的機器在運轉。
而除了機器人,還有小怪物與生肖小雞等也讓人心生歡喜。
但從48歲才開始進行珠寶設計,到現在,龔遵慈也年近70,去年一年所創作的作品為20件,較之往年,數量有所減少。一方面當然與她堅持手工打磨,不向量產妥協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與逐漸力不從心的體力有關。不過幸好,家有傳承,17年的作品中,也有她兒女參與製作創作。雖然她說差得還遠,但傳承的意味已現。
她的珠寶設計製作最為核心的工作是打磨雕琢寶石,這就是工作室3臺打磨寶石的機器中的她為女兒準備的一臺機器。
她的女兒大學的專業是美術,現在跟在她身邊做學徒,「或者我的設計心得也會像中國傳統工藝那樣,口口相傳,其實不是口口相傳,而是日夜相處,在身邊細心領會。」龔遵慈說。
她的兒子也參與了寶石打磨和製作。這枚紫水晶花葉胸針的紫水晶,就是由她的兒子磨製。
手工藝人老去,但幸好傳承不斷。
技藝可以鍛鍊,線條可以修正,但是藝術或天分可能不是鍛鍊而來。正如她一直強調的那樣,藝術是無法言說的,美感是很難培養的,就一定要慢慢鍛鍊,慢慢磨練慢培養。
所以,就讓我們以美圖為鑑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