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婚嫁例俗之「送聘、結婚日、回娘家」,你都知道了嗎?

2021-02-17 汕尾市

點擊上方「汕尾市」,一鍵關注!和300萬海陸豐人一起關注汕尾市微信公眾平臺,免費訂閱,了解本地最新資訊!讓彭湃看到我們更出色的一代海陸豐人!

諮詢/建議/廣告投放 QQ:2635536751 微信號:one-piese

潮汕婚嫁例俗(一)

在潮汕,婚姻是人生大事,也是家庭乃至家族中的大事。舊時婚姻,多為包辦婚姻,當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說合,早在《詩經》中就有所載:《詩·衛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潮汕人傳統上一直嚴守「明媒正聘」古制,民間婚姻例俗,仍可見古風遺存。

婚姻通常從媒人說合開始。通常是男家請媒人往女家「說媒」,媒人介紹男方的條件之後,通常女方家長會由媒人帶著,親往男家「探家風」,考察男家門風、經濟條件等。女家同意提親,媒人便取女方生辰庚帖送到男家,男家將男女兩人的生辰八字送星家合婚,兩命宜合,即把庚帖放於灶臺司命公(灶神)神位前,此後三日之內家中沒有跌破盤碗器皿,便認為婚姻可合。這幾天要是家中遇上喜事、好事,更是認為女方會為男家帶來福氣。

此後。男方家長要到女家上門求親。求親這個環節對女方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舊時婦女地位低,這是女子為爭取得到應有的尊重的做法。俗話說:「有白來豬白來羊,無白來姿娘。」求親時帶上錢禮,叫做「挈定」,把這門親事確定下來。

「挈定」的錢禮:定金、大吉二對、檳榔(現以橄欖代替,染成紅色,雙數)一盤、紅糖二包、禮餅、豆條,女方有祖父母的,還要送老公餅和老媽糕。禮品中有一部分女家不可全收.大吉收存一對,檳榔收存一部分,並以糖果回贈。「收存」,即收一部分,留下一部分返還對方。

在潮汕談婚論嫁,從送聘,到結婚之日,到婚後回娘家,還有古代的元配與繼室,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潮人的情懷與文化禮儀,敬請諸位朋友聽我在下文中慢慢道來。

潮汕婚嫁例俗之【送聘


送聘,即送聘金和聘禮,這是婚前最重要的儀式:送聘金這個禮俗由來已久,《漢書·淮陽憲王欽傳》:「復使人願尚女,聘金二百斤。」宋代陸遊《長幹行》:「聘金雖如山,不願入侯家。」女家收聘金、聘禮,要回贈回禮。男家的聘禮及女家的回禮中,有糖食粿品,是作為對方分贈親鄰之用的,這是民間向親鄰公開告知婚事的常見方式。男家送喜糖同時送請柬,邀親鄰於婚慶日赴喜筵,親友送紅包慶賀:舊時嫁女一般不宴客。但送喜糖告知嫁女的「情禮」必須做到。親鄰送禮叫做「送花粉」。

送聘在結婚之前十二日內。送聘日與結婚日均是由星家擇定的黃道吉日。男家送女家聘金、聘禮的多少,女家嫁妝的多少,一般是雙方有所議定,如無議定,也是按時俗通例而行。聘金的錢額為雙數,用紅緞包著,叫做「紅緞包聘」。「紅緞包聘」意味著明媒正聘。聘禮一般有:金銀首飾、紅包(其中分:開門錢、賞面錢、洗頭錢、挽面錢,還有新郎孝敬老公老媽、嶽父嶽母的錢,贈阿舅阿姨及晚輩的錢)、衣服、布料、魚、肉、大吉二對、紅檳榔(橄欖)一盤、發粿、粿品、禮餅、糖豆條、豬腳面、老公餅、老媽糕等。這些禮品都有寓意:發粿是祝女家興旺發達。豬肉叫做「洗屎肉」,是男方答謝女方家長對女兒的養育之恩。豬腳面是孝敬女家的長輩老人,祝健康長壽。老公餅和老媽糕是孝敬女方祖父母的。這些聘禮,有一些女家應「收存」,如:大吉收一對存一對,檳榔、禮餅、豆條、粿品收一部分,發粿收存四個粿角,麵條的抹紅部分要收存,並返回開門錢紅包。

女家收下聘金、聘禮,要回敬男家的回禮。回禮包括:大吉、鴛鴦糖、鴛鴦蕉、腰肚(腰兜)、落湯餈、紅蛋、豬心等。鴛鴦糖二包為一對,包紅紙,外面系以紅線。這根紅線也許是象徵月老系足,象徵有緣分、甜蜜美滿。鴛鴦蕉是一首香蕉中要有兩個相連的香蕉,鴛鴦蕉象徵招子成行。腰肚裡面要裝五樣種子(寓意「五子登科」),通常是粟、麥、豆這些會發芽的種子,象徵生兒育女。還有桂圓、酵母餅、薯粉丸、順治銅錢等。還要有一對連根的厚香草頭,民間稱「元配」為「草頭」,這對草頭是強調「元配夫人」的名分,下文另有詳述。豬心表示夫妻同心同德。

男家在送聘之後,要擇吉日布置新房,貼上紅囍,請多生男丁的「好命」男子幫助安床,貼上「安床大吉」條聯。新房中有大吉、喜燈,這是新郎的舅父所贈,叫做「老舅燈」。床上放發粿一甑、熟公雞一隻、紅色熟雞蛋十二個、順治銅錢一對。房門楣貼上「麒麟到此」紅條聯。

潮汕婚嫁例俗之【結婚日


結婚日迎親的時刻,舊時多避開白天,選擇在日落之後或日出之前,這與古代禮制有關。在古籍中婚姻常作「昏」。《詩·北風·谷風》:「宴爾新昏,不我屑以。」漢班固《白虎通義·嫁娶》:「婚姻者何謂也?昏時行禮,故謂之婚。」《儀禮·士昏禮》:「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固而名焉。必以昏者,陽往而陰來。」所謂「陽往而陰來」,指白晝即將過去,夜晚即將來臨,也指男(陽)往迎女(陰)到來。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婚姻禮制中的反映。如果迎親時刻不得不選在白天進行,舊例新娘要撐一把傘,謂「不見天」。

新娘在出嫁日之前要挽面整容,出嫁前一天,邀請同寅姐妹一起吃甜厚命菜。同寅姐妹送賀禮叫做「送花粉」,一般是羊毛線、衣料、毛巾、梳妝品等新娘用品,不可送嫁妝中相同的物品,以免引起誤會。

一些地方有新娘出嫁前夕於灶前鋪稻草而睡的習俗。相傳古時有繼母虐待前氏女,令其出嫁前睡於灶前。也許是得到灶神的同情和祝福,前氏女出嫁後發達興旺,子孫昌盛,因而相沿成俗。

嫁妝中有大吉、糖、面、棵品等,有布料、衣服、日用品、五桶(水桶、面桶、腳桶、腰桶、屎桶),或者還有家具、農具等。嫁妝中必不可少的,有鉸刀、尺、針、線,表示新娘精於女紅,勤儉持家。要有四個梳子,喻「世世有修」。富貴人家還有以田地作為嫁妝的,以方形的「草皮」代表田地,一片代表一丘田,用「秧落」挑著。

新娘出嫁前要用十二樣會開花結果的植物葉子泡水沐浴,但不可用紅花(石榴)和連霧的葉子。上轎衣褲的口袋要用針線把袋口縫緊。上轎前,要請一位「好命」的長輩老婦幫助梳頭盤髻,插上銀釵、如意。食「五碗頭」:四點金(一盤有頭、翅、腳、尾的雞肉)、甜豬肝、粉絲肉蛋、龍箭魚、落湯餈。「五碗頭」四邊擺放四碟紅糖,每夾一菜都要醮上一些紅糖。

男家抬花轎迎親,以嗩吶鼓樂為導,親友盛裝隨行,陪新郎到女家迎親。女家則請一位有經驗的老婦來主持各種儀式,民俗叫做「青娘母」。青娘母引導新娘行儀式時,要以唱歌的形式禱頌,叫做「做四句」。

新娘踏出家門,新娘的兄長在後面「呼」的一聲把門關上,寓意是新娘自此永為夫家的人,永不為夫家所休。新娘上轎,長輩或族老往轎頂潑花水,也是「潑水難收」之意。這時青娘母唱道:「花水潑上轎,走仔變做新娘樣。花水潑上身,新娘從此做夫人。」

隨花轎同到新郎家的,除了伴娘、青娘母等人外,還有新娘的兄弟(一般是新娘之弟),叫做「摜油舅」。摜油舅除了帶一瓶梳妝用的茶油外,還有大吉、三牲、豬肉包、豆沙包等,這些禮品是娘家贈與新娘到夫家拜司命公用的。摜油舅在喜宴上代表娘家入坐首席。

花轎來到夫家門口,鞭炮響起,鼓樂齊鳴。新娘頭蓋紅布,由伴娘扶出花轎。青娘母唱道:「轎簾捲起喜萬分,新娘美貌又溫存。新郎來牽新娘手,雙雙舉步人府門。」門口設有焚燒的火煙,新娘從上面跨過。青娘母唱道:「手牽新娘跨火煙,合家歡樂喜臨門。麒麟到此財丁旺,觀音送子在明春。」

新郎新娘在族老指導下,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對拜,青娘母都要唱「四句」,善頌善禱。禮成新娘人洞房,新郎來揭新娘的紅蓋頭,夫妻飲交杯酒,食結房丸、五果湯。

招待親友鄰裡的喜宴一般在午間舉行,喜宴必須有全雞、全魚,有「頭甜尾甜」兩道甜品。

新娘要拜見夫家及族中的長輩,拜見時要端甜茶,行跪禮。長輩贈以紅包或金銀首飾,叫做「賞面禮」。新娘向平輩、晚輩親戚或來賓獻茶,不必行跪禮,對方說一句吉利的話祝福,不必贈「賞面禮」。

完婚當晚,親友、鄰居看新娘,食喜糖,鬧洞房。

潮汕婚嫁例俗之【回娘家

新娘婚後回娘家叫做「返厝」。婚後第一次回娘家叫做「頭返厝」,頭返厝在婚後第三天,或者婚後第十二天,也有滿月頭返厝的。此後是「二返厝」、「三返厝」。頭返厝不在娘家過夜,未見傍晚人家的炊煙就要回夫家。三返厝新娘可以留在娘家過夜,與丈夫約定時間來娘家接回。

頭返厝新娘頭插如意、仙草,穿出嫁時的上轎衫,夫妻一路不說話。新郎作為新女婿第一次拜謁嶽父母,必須帶上豐厚的禮品,其中要有:大吉二對、檳榔一盤、豬腳、麵條、禮餅、豆條,還有敬贈嶽父母及家中親人的紅包。這些禮品女家收存一對大吉和部分檳榔,並送紅包回贈女婿家中親人。

頭返厝當天,有的新郎新娘為圖省事,走出家門,在外面走一圈再回去,算為二返厝。

嶽父母要宴請新女婿,「仔婿桌」要有「三碗頭」:公雞切成「四點金」配肝肫、粉籤蛋煮豬肉、龍箭魚,桌上放四碟紅糖。菜式通常是八樣或十二樣。

新婚第二年正月初二至元宵前,女家要擇日用春墭桃香蕉、柑和三牲(熟公雞、熟肉和活草魚)送男家,寄意「招吉」(香蕉和大吉的諧音)、祝早生貴子(潮俗稱生男孩為「抱大魚」,送活草魚即祝早生貴子)。男家收存大吉八個,雞、肉收存部分,送糖作為回禮。舊例俗還有元宵「擔仔婿裸」、年底「擔謝神棵」等禮儀。

相關焦點

  • 原來潮汕婚嫁習俗是這樣的
    雖然長期在外地,但我對家鄉,即潮汕地區的婚俗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潮汕的婚嫁習俗習慣是怎樣的吧!在潮汕,婚嫁的流程分為提親、合八字、定親、送聘、擇日、迎親幾大部分。首先是提親。即由媒人到男方提親,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紹女方情況,男方認可再到女方提親。
  • 潮汕婚嫁:潮汕人都應該知道的傳統婚嫁習俗!
    潮汕婚俗大抵效古六禮:潮俗稱納採為「提親」,問名呼為「合婚」或「合八字」,納吉稱為「定親」或「(扌克)定」,納徵呼為「送聘」、「行聘
  • 婚嫁「六禮」,潮汕人特殊的儀式感
    > 潮汕婚嫁有「六禮」:提親、合婚、定親、行聘、請期、迎親。這一對潮汕新人,把傳統的接親環節拍成了電影。古時婚嫁的「三書六禮」之說,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在某些朝代,男女若是沒有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這樁婚事是不能被承認為明媒正娶的。今天,大多數地區已經廢棄舊俗,從簡從新。旅行結婚、戶外婚禮、小型茶話舞會成為時尚與流行。而念舊的潮汕人,依然保持著特有的舊婚俗。
  • 關於廣東的婚嫁習俗,你真的知道嗎?
    一般下聘需要帶上的東西有禮餅、禮金、禮品等,數量均用偶數,即取成雙成對之意。新娘不能回頭,由新郎或者大妗姐撐的紅傘也不能隨意合上,紅傘寓意新娘出嫁,生活幸福美滿,不會受委屈跑回娘家。在潮汕地區,頭兩次回娘家,新娘新郎需在娘家吃午飯,但要在煮晚飯之前返回。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過夜~有些地區回娘家是不跨月的,所以月底結婚的新娘2天就回門了~
  • 潮汕人婚嫁習俗文化,繁雜卻幸福的儀式!
    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在中國舊社會兒女婚姻必須遵守「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男女青年雙方均不能自主的,在廣東潮汕地區舊婚俗也大致如此。
  • 潮汕人婚嫁習俗禮儀
    潮汕的美食也比較出名,那麼大家知道在潮汕裡結婚,涉及到底傳統習俗其實很複雜的嗎?雖然現在是21世紀,但是潮汕有些地方結婚還是比較傳統的。
  • 「紅色炸彈」來襲,結婚進入旺季,潮汕人必知的傳統婚禮習俗趕緊收藏!
    其禮俗雖各地繁簡有異,但較一致的提法和儀禮是:提親、合婚、定親、行聘、請期、迎親,俗稱"六禮"。也有將其概括成"四禮":文定、請期、送聘、迎娶。潮州婚嫁習俗經歷代演變而有精簡和變異。潮州結婚習俗大致如下:
  • 大年初二,除了回娘家,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今天,是農曆正月初二,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祭財神的習俗。可是,大年初二為什麼要回娘家、祭財神呢?各地回娘家的習俗有什麼不同?財神都有哪幾種?本期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大年初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這一天,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不但如此,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 廣西妹嫁浙江婆家隨禮金兩萬五,娘家不回禮,女兒:再也不回娘家
    娘家對於堂姐來說很陌生,畢竟沒有在這裡長大。堂姐回到娘家我們時常一起聊天,聊浙江的風俗,不知不覺聊到了結婚禮金問題,我們就說到江西的禮金最高需要幾十萬,當時堂姐的媽媽也在場,她表態「是的,我嫁女兒才要兩萬五的禮金,一點都不多」。在我們廣西那裡禮金一般男方會給一萬到幾萬不等,根據男方家庭給,女方家庭不勉強,但是女方家庭回隨部分禮金過去。
  • 潮汕人結婚「程序」你知道多少?未婚的可以先存,備用哦!
    微信號: czchwL0768 ┄┄┄┄┄┄┄┄✄┄┄┄┄┄┄┄┄潮汕結婚習俗是有一定講究的,舊時較注重「明媒正聘」。 其禮俗雖各地繁簡有異,但較一致的提法和儀禮是:提親、合婚、定親、行聘、請期、迎親,俗稱「六禮」。也有將其概括成「四禮」:文定、請期、送聘、迎娶。給還沒結婚或者身邊要結婚的朋友留著有用。
  • 這種潮汕婚嫁習俗,解放後已經消失了······
    >相信你一定會深深愛上這裡聯繫微信/QQ:956780044歸寧的起源很早,《詩經》已有「歸事父母」之記載。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授弟子於張氏,夫人歸寧,問車於張,弗之予夫人不義。」《東周列國志》第八回:「忽一日魏氏歸寧,隨外家出郊省墓。」 潮汕婚假習俗中,把歸寧稱為返厝。 解放前,揭陽有一風俗,女兒嫁出之後,必須是四個整月後才能回娘家省親,叫做「頭返厝」。
  • 大年初二回娘家,濟南這些習俗你竟然不知道!
    在女婿拜年「法定日」剛娶媳婦兒的你知道山東各地都有什麼風俗嗎?如何讓父親大人和母親大人開心?姑爺們走起看看!過去都比較窮,講究卻特別多,閨女回娘家是必須中午前回家,太陽落山前走的,帶的禮物也很講究,年三十晚上祭奠用的雞是必須帶著的,但是娘家卻往往不會留,因為雞音同「飢」。老丈人健在的,必須帶酒,不管會喝不會喝都必須準備。剛結婚的新女婿第一年上門,買的禮品有六斤肉、六斤魚、六個饅頭、六盒點心等總共六個六,湊起一個六六大順。
  • 【潮汕習俗】婚姻禮俗
    現金也稱為聘金,分一份、旱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數。在 買賣婚姻相當盛行時,聘金多少成了婚姻成敗的關鍵。雙方為了避開赤裸裸的討價還價,便把聘金美稱為「茶儀」,使它變為男方對女方父母育女的報答之意。「茶儀」以一擔茶為單位,雙方通過媒人兩頭奔走,定下了雙方都滿意的擔數,然後按市價換成現款,爾後才行聘。
  • 為什麼回娘家要是正月初二?初一為什麼不能住娘家?
    回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風俗。每年正月初二,幾乎全國各地出嫁的女兒都在這一天回娘家,夫婿也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那麼結婚女子為什麼必須在初二回娘家?初一為什麼不能住娘家?下面讓我們共同穿越時光,解讀一下過年出嫁女回娘家的風俗。
  • 扶溝婚事除了壓箱錢又新增了什麼你知道嗎??扶溝婚嫁習俗你知道多少?趕緊收藏!
    做媒啟口之初,俗稱「討喜酒吃」。主動做媒或受一方之託提媒者稱為原媒,男女雙方自由戀愛成功後請出協助者稱幫媒。請媒人一般是男家出面,女家避「有女嫁不出」之嫌。現今年輕人婚嫁多為自由戀愛,但一般也在婚禮中請一位媒人做「現成媒」,現成媒人多為親族中的長輩或是德高望重者。做媒成功後一般要送煙、酒、茶、糖等禮品酬謝媒人,男女雙方舉行婚禮前一天,男方需要辦「代媒酒」請媒人吃飯。
  • 大年初二回娘家,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大年初二還是回娘家的日子,回娘家的閨女還要帶上糖果和麵條,糖果表示祝願生活甜甜美美,麵條是表示健康長壽的意思.北方會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就是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 冠縣婚嫁習俗
    女方家中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置辦被褥、衣物、首飾、家具等陪嫁,做婚嫁準備。四.賀喜婚前,男方的親友鄰居都備禮品祝賀。稱「賀喜」。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禮,稱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結婚前一天備席慶賀。五、迎親迎親俗稱「辦喜事」。迎親的前一日,女方即將嫁妝送至男家。
  • 「婚嫁」日子的禁忌
    吉日陰陽不降夫婦吉昌      民間對結婚擇日非常重視。早在古代,古人婚嫁就形成了一套非常嚴格而莊重的流程,分為「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納彩」,即是提親,指男方家庭請媒人帶著禮物到女方家見面。「問名」常與「納彩」合併,即男方問女方的生辰八字及婚齡、生肖等宜忌。
  • 大年初二除了回娘家,你還知道哪些講究?
    今天是2018年的最後一天 這一年,你過得好嗎?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要帶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過去,一家人也會在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但是,你知道「回門」都有哪些習俗和禁忌嗎? 大年初二習俗
  • 【準備結婚的人必看】容易被忽略的婚嫁習俗與禁忌
    每一對結婚的新都不想婚禮有任何的差錯,因此一些婚嫁習俗和禁忌還是需要了解一下。1.出門接新娘  在古法裡面,出門接新娘的時辰極其嚴格。一般在選結婚日子時,都要寫到「日子單」上。出門接新娘的時辰很重要,請先選擇一個有利的時辰,再把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她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