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動向:單反、微單一體化,是未來的趨勢嗎,攝影師會喜歡嗎?
尼康新發布的全畫幅單眼相機D780做了一個算是新的嘗試:這是一臺地道的單眼相機,但它同時又是一臺微單(雖然為索尼註冊名稱,但現在市場上普遍將這類無反相機稱為微單)相機,為什麼這麼說?那麼我們先簡單地來弄清單反和微單淵源和實質區別所在。
其實現在很流行的微單結構相機並不是一種什麼新型結構的相機,相機數碼化之後,便攜卡片相機就是這種結構,只不過不可更換鏡頭罷了。早在2008年9月,松下就推出了首部真正意義上的可換鏡頭無反相機Lumix DMC-G1,不過其傳感器是採用大於卡片機小於APS-C畫幅的m3/4尺寸。
使用過單反的人都知道,單反有個模式叫做「實時取景模式」,這個模式就是讓反光板升起(停止工作)、讓傳感器(COMS)工作實時取景。但這是單反的輔助功能,使用時不是很方便、拍攝性能也難以得到很好的發揮。所謂微單就是乾脆取消反光板,完善單反的這個實時取景模式。
單反結構的相機最主要的缺點是:其一,反光板運動時需要一定空間,導致相機體積比較大;其二,拍攝時反光板彈起引起機震,低快門速度拍攝時會影響清晰度(所以單眼相機有反光板預升這個操作選項以避免這個影響);其三,由於反光板運動,導致提升連拍速度難度加大。
微單之所以得以迅速發展,單反有這些缺點是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索尼將微單這種結構的相機投入前所未有的開發力度,使得這種結構的相機的性能達到一個非常優秀的地步:操控上非常方便;畫質上與單反不相上下;還可以提升連拍速度;也更容易將機身防抖功能嵌入其中;等等。
但是,微單結構相機依然不是沒有缺點的:最大的缺點可能是:只要開始拍攝,傳感器就一直處於通電工作中,單反結構相機只是按下快門拍攝時的瞬間傳感器通電工作,這就使得同樣容量的電池,微單的續航時間遠遠不及單反,還有連續拍攝時,傳感器長時間工作傳感器發熱(尤其是高溫季節)會導致畫質有少許下降。
微單結構相機,確實可以將機身做得更薄,從而體積與重量減少變得更輕便,但在專業需求上與鏡頭已配合,這種優勢就不明顯了,裝上一支上公斤級的鏡頭,這點重量的減少就微不足道了,甚至有點頭重腳輕的感覺。
這幾年微單結構的相機很火,但是相機巨頭之一尼康公司可謂行動遲緩,直到去年才推出尼康品牌的無反相機,這是只是被市場所逼、也想在這其中分一點蛋糕?不得而知。不過今年新推出的全畫幅單眼相機D780,出現了一個新動向:將單反、無反合二為一。
為什麼這麼說?D780雖然是一臺單眼相機,但是大力加強了實時取景模式的性能,將尼康無反Z7的一些理念融入其中,這實際上就是微單的工作模式。例如,該機實時取景模式下,具有273點寬域覆蓋範圍的對焦點、具有眼部偵查對焦功能等,這就使得該模式的功能較以往的單反有突破性的進步,尤其是以往尼康單反的視頻追焦能力受到普遍吐槽,D780在這方面會好很多。但這臺機器仍然具備單反最大的優點:在光線取景模式續航能力達到2260張。
尼康在單眼相機中,大力強化了實時取景模式的功能,或者說將單反、微單一體化,這算是相機製造上的一個新的嘗試吧,會不會成為未來的趨勢這個就不好說了。不少人說未來微單取代單反是必然趨勢,其實不盡然。對於攝影人何必去預測這些問題。就像旁軸結構相機缺點那麼明顯(不能使用90mm焦距以上鏡頭),也還是同樣受到一部分人的喜愛。至少這種改進肯定會受到大多數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歡迎的:兩種結構相機的優點都在其中,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