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水與麵餅的碰撞,榨菜與火腿腸的完美搭配,一碗熱氣騰騰、物美價廉的泡麵是很多人自小就揮之不去的味蕾記憶。
近來有媒體發表文章稱,方便麵市場早已颳起「高端風」,超市裡的方便麵動輒10元、20元,這讓很多網友大呼:方便麵還是我認識的那個「它」嗎?
高端方便麵為何會走紅?低價速食的「黃金時代」是否一去不復返了?小小一袋方便麵,折射出怎樣的消費趨勢?
低價速食的吸引力早已不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方便麵是物美價廉的代名詞。作為全球最大的方便麵銷售國,方便麵曾經在中國持續了十幾年的輝煌。
它一度漂流在綠皮火車、學生宿舍、建築工地和窄小的出租房裡,標刻著人生中一段略顯拮据、又艱苦奮鬥的日子。
這樣的局面在2000年以後達到巔峰。2005年,中國方便麵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彼時的方便麵總產量437億包,折合327.9萬噸,同比增長18.6%,銷售額為298.4億元。2011年則是方便食品近十年來的發展高峰,相關企業註冊量達到1.2萬家。
因此,2000年-2011年也被稱為方便麵的「黃金時間」。
然而在接下來幾年時間裡,方便食品的銷量不斷下滑。據世界方便麵協會的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7年間,中國市場方便麵的需求從462.2億份下滑至389.6億份,下滑幅度高達15.7%。
方便麵走「高端風」只為品牌求生?
「打敗你的不是同行,而是時代。」這句話用在方便麵身上再合適不過。
造成方便食品業績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外賣行業的出現。這些年,新鮮快捷又實惠的外賣培養了大批忠實的客戶,逐漸「蠶食」方便麵的市場。
另一方面,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人們開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方便麵很方便,但似乎與營養絕緣。很多人還把方便麵歸為不健康食品,袋裝方便麵的經典口味也被不少人嫌棄「萬年不變」。
而高鐵和飛機出行普及,消耗在旅途中的時間越來越短,人們對泡麵的需求也隨之減弱。
在上述背景下,方便麵企業積極展開自救。曾有兩大「玩家」進行過一場驚心動魄的方便麵價格大戰。在當年那場火拼中,兩家公司在「贈品火腿腸」上做文章,前後共消耗掉近40億根火腿腸來吸引消費者。
然而後來的業績證明,低價競爭並不奏效,兩大公司轉而投向「產品高端化」,通過產品價值的溢價成功實現「自救」。此後,又有越來越多的行業新勢力,紛紛走上高端甚至超高端這條「速食賽道」。
品牌「突圍」為何要走高端路線?
綜合來看,大多數方便麵企業選擇入局介於普通方便麵和外賣價格之間的10元至20元產品賽道,強調「健康」、短保質期、「所見即所得」等賣點。
毫無疑問,這是方便麵生產商們為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做出的舉措。
曾幾何時,當消費者看到方便麵外包裝上「香菇燉雞」「紅燒牛肉」等誘人圖案,心中不免嘀咕:這些圖案,也就是「僅供參考」而已。
如今,方便麵生產商們結合凍幹技術,以肉丸子、蝦仁等豐盛食材豐富了方便麵的配料和口味,有的廠家更是研發熱水衝調即可享用的「濃湯膏」,真實還原了高湯的本味,讓消費者從外包裝看到什麼,就能在舌尖上品嘗到什麼。
而方便麵企業之所以選擇推出10元至20元的產品,也有與外賣食品一較高下之意。隨著近兩年外賣市場逐漸進入頭部企業競爭階段,「燒錢補貼」力度大不如前,外賣食品平均價格不斷上漲,加之近兩年不時出現外賣食品安全問題,這都為方便麵企業提供了「翻身」的機會。不少吃膩了外賣的年輕消費者也願意「再給方便麵一次機會」,他們雖對價格沒有那麼敏感,卻對口味、健康和個性化更加在意。
此外,方便麵售價提高還有著原材料價格上漲、加大營銷和包裝力度、開發新口味等投入的成本因素。
不同於以前方便麵多在電視上投放廣告,如今方便麵已走上了「網紅」營銷之路。有網友表示,自己在小紅書、抖音上被 「種草」了許多新產品。
高端戰略是制勝法寶?
從數據來看,高端戰略的確讓方便麵行業「起死回生」。中國方便麵市場銷量於2016年到達谷底後逐步回升。尼爾森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方便麵行業整體銷量同比增長5.6%,銷售額同比增長11.5%。而年初的疫情使得外賣和外食餐飲生意萎靡,這也為方便麵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中國方便麵市場復甦的原因在於產品端跟消費端同步升級、創新以及迭代。一些高價位方便麵受到消費端的青睞和追捧,充分說明整個中國方便麵市場不缺消費者,缺的是好的產品。
目前整個中國的消費層次,已經進入了一個精準細分的階段,尤其是方便食品領域出現了較大的分化以及細分,在朱丹蓬看來,這樣的情況符合未來整個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也是整個社會商業化本質的一個凸顯。
而方便麵市場颳起「高端風」,並不意味著行業集體漲價,消費者仍有大量低價、平價方便麵可以選擇。「高端風」更像是方便麵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開拓增量市場的一種努力。在嘗鮮之後,消費者會不會對這些新款產品充分認可,「高端風」能否堅持下去,還需要實踐和時間來檢驗。但毫無疑問的是,方便麵與競爭對手們的較量還會繼續,誰能在健康和便捷上滿足消費者,誰才能贏得市場、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