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頭銀髮,微胖,精神矍鑠,這就是匯川區巧手工程烏江恬苑培訓班創辦人、市管專家、今年84歲的高桂芳。 7月30日,走進上海路街道烏江恬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在二樓一間教室裡,高桂芳正在手把手教授幾個小學生學習剪紙。 小女孩張瑞洋暑假才到高桂芳的少兒培訓班學習剪紙,她剪的毛澤東、雷鋒頭像十分逼真,讓人想像不到是出自一個幼女之手。 已是77歲的居民張玉蘭也來拜師高桂芳,這位老奶奶心直口快:「我跟高老師學習兩個月了,學剪紙、學編織。學會後,教我孫孫,讓剪紙這門中國傳統文化子子孫孫傳承下去。」 走進高桂芳的工作室,上百種剪紙、布貼、編織掛件等作品琳琅滿目,五彩繽紛。 房屋另一側牆上,張貼著全國56個民族婦女形象的剪紙作品。走近細品,但見剪風細膩,刀工精良,人物形象個個栩栩如生。這是高桂芳同她的學生劉詠梅利用晚上休息時間,歷時2個月才完成的剪紙作品。 一幅《松鶴長春》布貼圖,松枝、羽毛、花瓣均展示高貴芳在藝術上的深厚功底。蒼松古樸翠綠、丹頂鶴躍躍欲飛、幾朵牡丹國色天香,構圖巧妙,似如自然真物。 高桂芳還把貴州18個少數民族婦女頭飾精心製成18幅布貼畫。觀者無不眼前一亮:「真美。」
這位已逾耄耋之年的剪紙專家,從小受媽媽熱愛剪紙的薰染,從10歲起學剪紙。少女時的高桂芳聰明伶俐,善動腦筋,一看就會。邁入青年時代,高桂芳在剪紙上已是才藝過人,爐火純青。 進廠後,在工作之餘,高桂芳時不時重拾興趣。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高桂芳退休。 賦閒在家,而高桂芳有一雙「巧手」的消息不脛而走。紅花崗區和遵義市兩所老年大學先後聘請她辦班任教。 她欣然應允,先辦剪紙班,後改為民間工藝班,一幹就是26年。 期間,高桂芳還特聘為遵義師範學院的「特聘教師」專門傳授剪紙等手工工藝。 「26年,你培養了多少學生?」 「3000吧。」高桂芳笑答。 2016年,高桂芳辭去老年大學有報酬的教學,回家義務興辦「巧手工程烏江恬苑培訓學校」。 每逢暑假,每周二、周四開辦幼兒班。每周一、三、五常年開辦成人班。 「我不收錢,主要目的是把剪紙這門藝術讓更多人掌握,傳承下去。」高桂芳如是袒露她的心聲。 「3年多來,高老師義務教的學生有千多人,最小的4歲,最大的與高老師同齡。」高桂芳的「關門弟子」汪貴英言語中溢滿對老師的崇敬之情。
在工作室,高桂芳特地給記者現場演示剪紙。不到一刻鐘,這位剪紙專家就把一幅剪紙作品呈現眼前,只見4個娃娃每人舉著一個大壽桃。高桂芳說:「4個壽桃剛好寫上祖國萬歲。」 「今年是我們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剪此作品祝賀祖國70誕辰。」這位老人說她對祖國母親一往情深。 「我的每件作品都有意義,作品沒有意義不行。」她說。 近年來,高桂芳到匯川區泗渡等地傳授民間手工編織技術,幫助無事可做的留守婦女學習編織技術,培養健康有意義的興趣愛好。 跟著高桂芳已學習6年剪紙、編織的汪貴英對工作室展示的作品如數家珍:「這是布貼畫,這是布衣畫,這是手工編織、手工貼畫、立體手工、手工剪紙……」 一位北京專家到遵義辦事,慕名參觀高桂芳工作室。看到幾個掛件布貼蝴蝶,他問高桂芳:「你在哪裡學的?我是美術學院畢業的,還從未看到做得這樣漂亮的蝴蝶。」 「我自己琢磨,沒向任何人學。」 那位北京來的專家聽後驚嘆不已。 如今,高桂芳已有18幅布貼畫珍藏於遵義市博物館。 2010年高桂芳設計製作的香包掛件獲「『國酒茅臺杯』多彩貴州旅遊商品能工巧匠選拔大賽優秀獎」。 2016年,高桂芳工作室被貴州省婦聯命名為「貴州省『錦繡計劃』巧手脫貧基地」。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通訊員 劉文先 張曉婭 熊曉明
編輯 黃霞
編審 向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