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音樂,得從史前說起

2020-12-12 人生趣

音樂存在於每個已知的文明,不論過去或現在,在不同時間和地點也有很大的變化。 世界上所有的人民,包括了孤立的民族,也有它的音樂形式,可以認為人類始祖在不同人種分散在世界各地之前已知曉音樂。所以音樂很可能已存在55,000年以上。第一個音樂或許在非洲發明,隨後演變為人類生活的一個基本部分。

音樂的時期

最早的音樂應該是史前音樂,普遍稱為原始音樂,是指史前文化(史前時代)產生的音樂,由地質歷史的很後期開始。史前音樂隨後是在大部分歐洲地區的古代音樂(公元前1500年),之後音樂在受歐洲影響的地區發展,但也有一些孤離的地區。

以技術而言,史前音樂包括了世界上已知存在相關歷史資料的音樂(例如,傳統美國原住民的部落音樂、澳大利亞原始音樂)之前的所有音樂。但是,史前音樂更普遍的指非歐洲大陸的「史前」音樂,尤其是仍然留存的民俗音樂、土著音樂及傳統音樂。

音樂的起源至今仍然未知,因為它在已知的歷史之前發生。一些人認為音樂的發源於大自然發出的聲音和節奏。人類音樂可能使用模式、重複和調性重現這些現象。即使是今日,一些文化的音樂有好些模仿自然的聲音的例子。這特點和薩滿教的信仰和實踐有關。它也可能是為了滿足娛樂需要(例如遊戲)或特定的用途(例如狩獵時誘惑動物)。

第一件樂器可能就是人聲,它可以發出很廣泛範圍的聲音,由唱歌,哼音及口哨,至到搭嘴音, 咳嗽及哈欠。在2008年考古學家在位於德國烏爾姆的Hohle Fels洞穴發現一個骨制笛子 。這個五孔的笛子有一個由兀鷹翼骨製成的V形的喉舌。最古老的木管樂器在2004年於愛爾蘭格雷斯通發現。一個木製坑裡面發現一組共六個由30至50釐米長的紫杉木笛子,一端為錐形,但沒有指孔。它們可能曾綁在一起。

史前音樂之後是「古代音樂」,最古老的已知歌曲」早在3400年之前的烏加裡特由楔形文字寫成,由Anne Draffkorn Kilmer破譯,它由三分之二的和聲組成,就如古代的平行三度,同時也使用自然音階的五度相生律寫成。世界上留存至今最古老的完整的音樂作品(包括音樂符號)是塞基洛斯的墓志銘。

雙管樂器,最早由古希臘人使用,及古代風笛、在瓶上及牆上的古代畫像的評論、描述了當時音樂技術的古代書寫著作(例如Aristotle, Problems,Book XIX.12)也顯示在古代已使用了複音。雙管樂器的其中一管很可能作為持續音或基調使用,而另一個管演奏了旋律段落。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場地發現了有七個孔的笛子及種類廣泛的弦樂器。

印度拉瓦納哈塔琴是一個在西印度流行的小提琴鞠躬,起源相信是羅波那王的時代的Hela文明。這個弦樂器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弦樂器。

伊朗的音樂發展歷史(波斯音樂)早至史前時期開始。音樂的發明歸功於傳奇的國王Jamshid。伊朗的音樂可以追溯到埃蘭帝國的時代(公元前2500-644年)。 該國歷史中來自各個時期的碎片文件顯示了古代波斯人擁有精心設計的音樂文化。薩珊王朝時期(公元226-651年)特別地留下充足的證據指示出波斯人存在著音樂生活。一些重要的音樂家的名字,例如Barbod、Nakissa及Ramtin及他們的一些作品的名字留存了下來。

早期音樂時代可能包括了非傳統或民間音樂等當代的音樂。包括亞洲音樂、波斯音樂、印度音樂、猶太音樂、希臘音樂、羅馬音樂、美索不達米亞音樂、埃及音樂及穆斯林音樂。

希臘有記錄的音樂歷史延伸到早至古希臘時代,它是古希臘戲劇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古希臘,混合性別的合唱演出在娛樂、慶典及宗教場合中使用。當代的樂器包括雙管身的阿夫洛斯管及撥弦樂器裡拉琴,尤其是西塞拉琴。音樂在古希臘的教育是重要的一部分,男孩由六歲開始授與音樂。

聖經時期

根據《伊斯頓聖經辭典》,猶八被聖經稱為多種樂器的發明者(創世紀4:21)。希伯來人對音樂的文化發展貢獻很多。他們的整個歷史和文學也給予了豐富的證據。大洪水之後,它第一次提及音樂是在拉班和雅各會面時(創世紀31:27)。在越過紅海後,摩西及以色列的兒童唱他們的出埃及記歌(出埃及記15)。

希伯來詩歌的發展在撒母耳,大衛及所羅門時代達到高峰,為希伯來音樂的黃金時期。音樂在這個時候第一次系統性的發展。它成為了先知學校裡訓練中的核心部分(撒母耳記上 10:5)。這個時候還出現了專業歌手的階層(撒母耳記下19:35;傳道書2:8)。 所羅門聖殿是音樂的大學校。它在運作時,長期僱用受練訓的大型歌唱團及各種樂器手(撒母耳記下6:5;歷代志上15:16;23:5;25:1-6)。音樂對希伯來人的個人生活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傳道書2:8;阿摩司書 6:4-6;以賽亞書 5:11, 12;24:8, 9;詩篇 137;耶利米書 48:33;路加福音 15:25)。

音樂及戲劇學者研究了閃米特人的歷史及人類學及早期猶太與基督教文化,同時發現了戲劇和聲樂活動在希伯來人的古典文化與希臘人和羅馬人後來的文化的共同關係。演出的共同之處在一個稱為連禱社會現象中發現,是一個一系列的邀請或懇求的禱告形式。宗教與戲劇雜誌記述在這些最早期的連禱形式之中,「希伯來人的連禱伴隨著豐富的音樂傳統」

雖然《創世紀》4章21節認定了猶八是「一切彈琴吹簫之人的祖師」,但《妥拉》幾乎沒有提及以色列早期的的樂的練習和教學。然後,在撒母耳記上10章及隨後的描述,一項奇怪的事物發生及。聖經學者Alfred Sendrey指出「在聖經文本中找到一個突然及未解釋的大型合唱團和管弦樂團的興起,包含了周密組織和受訓練的音樂團體,這會幾乎不可想像是沒有冗長,有條不紊的準備下發生。」這令一些學者相信先知撒母耳是不單只教授先知和聖人,同時開設了教育禮儀音樂家的宗主教學校。這個可能是最早在歷史上有記錄的公眾音樂學校,它沒有隻限制神職階層就讀。這個就是牧羊童大衛以吟遊詩人向掃羅王演奏的原因。

在西方文化中11世紀時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被稱為「古典音樂」,古希臘的亞裡士多塞諾斯及畢達哥拉斯就已經有關於音樂的研究古希臘的阿夫洛斯管及裡拉琴也漸漸發展為現代的樂器這個時期一般是計算到羅馬帝國結束(476 AD)為止。當時留下來的音樂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古希臘的音樂。若依年代來區分,古典音樂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早期古典音樂時期(476年~約1650年)中世紀音樂(約800年~約1400年)

當時羅馬帝國時代音樂文化非常分歧,而羅馬天主教會統一了這些分散的文化,天主教會的利益音樂素歌是唯一從公元前800年保存到現在的音樂曲目。

在9世紀發生了多個重要的發展。首先的是教會統一了許多詠唱傳統,其中很多是為了格裡高利的喜好而壓制了。第二,最早的複音音樂,也就是奧爾加農的平行歌唱形式出現了。第三,也是音樂歷史上最重大意義的,音樂記譜法在相隔約五百年後重新發明,然而在經歷數個世紀之後才在音調和節奏符號系統上演變至現代音樂家所肯定的精確性和靈活性。

到13世界後期發展的多種聖樂形式包括經文歌、康都曲、第斯康特及克勞蘇拉。一個不尋常的發展是「苦修團」的流浪樂隊音樂自鞭者之歌,它經歷了兩個時期:13世紀中(直到他們被教會打壓)及在1350前後黑死病發生之後的時期,在那時候他們的活動以廣泛的錄音及樂譜充分記錄下來。它們的音樂把混合了民間音樂的多種風格,加上了悔罪或世界末日的文本。

14世紀的歐洲音樂歷史被「新藝術」風格完全主導,縱使它和早期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想法和美學有很多共同之處,它在慣例上分類為中世紀的音樂。很多這個時期留存下來的音樂也是世俗音樂,而且偏向使用一些固定曲式:敘事曲、重複詩歌、萊歌及輪旋曲, 它們和同名的詩歌形式對應。這些形式中有大部分是有一至三個樂聲,有些有樂器伴奏。著名的作曲家包括紀堯姆·德·馬肖及蘭第尼。

文藝復興音樂(約1400年~1600年)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開始點並不像其他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一樣有明確的分野。它和其他的藝術不同,不是發源自義大利,而是在歐洲北部,尤其是現時的法國中部及北部、荷蘭及比利時包括在內的區域。勃艮第學派作曲家的風格也稱為第一代的福萊樂派,是首個是對14世紀「精細藝術」的極端複雜和重視禮風格進行反抗的運動。它在所有樂聲之中有著清晰易唱的旋律及平衡的複音。主要的15世紀中勃艮第學派著名作曲家包括紀堯姆·迪費、吉爾·班舒瓦及安託萬·比努瓦。

在15世紀中,在低地國家及鄰近區域的作曲家及歌手開始往歐洲各地散播,尤其是進入了義大利,在當地被羅馬教堂和藝術的貴族贊助人(例如美第奇家族、埃斯特家族及斯福爾扎家族)僱用。他們帶著他們的平滑的複音風格,能夠恰當地適應聖樂或世俗音樂。當時聖樂作品的主要形式是彌撒曲、經文歌及讚歌。世俗音樂形式包括香頌、福羅投拉及後期的牧歌。

印刷術的發明及五線譜的成熟對各種音樂風格的傳播有巨大的影響。隨著弗萊芒派音樂家的運動,歐洲音樂中產生了自從額我略聖歌在查理大帝之下統一之後第一個真正的國際化風格,對文藝復興作出貢獻。

16世紀中,國際風格開始分解,數個分歧性很高的風格成為明顯趨勢:聖樂走向簡化的趨勢由反宗教改革的特倫託會議推動,例如帕萊斯特裡納的音樂;牧歌變得複雜性和半音主義的趨勢在盧扎斯奇費拉拉派的前衛風格及後世紀馬德裡主義者卡洛·傑蘇阿爾多到達了極端。

在16世紀後期,歐洲大部分地區已主動對傳統音樂作出的精細的區分。。西班牙發展了獨有的器樂及聲樂風格, 德國精於來自新教眾讚歌的複音音樂,它取代了羅馬天主教額我略聖歌作成為聖樂的基礎,也加入了威尼斯學派的風格(它的出現定義了巴洛克時代的開始)。除此之外,德國作曲家創作了很大量的管風琴音樂,為之後的巴洛克管風琴風格建立了基礎,其最終在巴赫的作品上使用。法國發展出稱為「格律音樂」的獨特發音風格,在世俗的香頌使用,特別是以考斯特雷及克洛德·勒申訥等作曲家見稱。

當代其中一個具革命性的運動發生在1570及1580年代的佛羅倫斯,由佛羅倫斯卡梅拉塔的作品引起,它諷刺地有反動意圖:對眼中的當代音樂敗壞感到不滿,並以恢復古希臘的音樂為目的。他們之中的領袖是著名天文學家的父親溫琴佐·伽利萊及朱利歐·卡契尼。他們努力的成果是一個聲稱是旋律演唱風格的單聲歌曲,分為多個階段的戲劇形式—也就是現今的歌劇。第一場歌劇在1600年前後創作,同時也定義了文藝復興時代的完結及巴洛克時代的開始。

在1600年之前的音樂是調式多於調性。數個理論在16世紀後期發展出來,包括按著音階和調式來作曲的札裡諾及弗朗赤努斯。它直接導致了普及音調的發展。大調和小調音階超越了舊有的教會調式,並開始佔主導地位,並逐漸變得普遍。它的最明顯的特點是作品的終結式。1600年之後的音樂以巴洛克時代的音調開始。

共曉時期

巴洛克音樂(早期,1600年~約1650年)

在巴洛克時代,器樂成為主導,同時大多數的音樂形式也在這個時代定義。對位法是這時間在器樂及聲樂中其中一個的主要影響。 雖然宗教傳統音樂也獲得延續,卻被世俗音樂的發展超越。其中的發展包括奏鳴曲、協奏曲、大協奏曲。

很多的巴洛克時代音樂也是為了即興創作而設,使用了作曲家使用數字低音讓演奏者充實和裝飾。 鍵琴樂器,尤其是大鍵琴,是一個主導的樂器。 優律的開始也打開了彈奏所有調及轉調的可能性。很多的巴洛克時代音樂有具有通奏低音的特色,由一個鍵琴樂器,可能是大鍵琴或風琴(有時候由魯特琴代替)、一個低音樂器。

古典主義音樂(1750年~1820年)

是以主音音樂見稱,或帶著伴奏的明顯旋律。 這些新的調子偏向和人聲相似,而且可用於演唱。它令作曲家取代了演唱者成為音樂的焦點。因比器樂很快地取代了歌劇 及其他詠唱形式(例如神劇)。器樂成為了音樂聽眾的口味及大作曲家的縮影。但是,歌劇並沒有因此消失。在古典音樂時期,有數名作曲家開始為了普羅大眾製作他們母語的歌劇(之前的歌劇普遍是義大利語)。

隨著聲樂的地位逐漸被強烈和清晰的旋律取代,對位法更加大受歡迎,常常在一個作品完結或在樂章使用。取而代之,簡單的樣式,例如琶音及鋼琴音樂中阿爾貝蒂低音(以左手為主使用重複樣式的伴奏)用來使作品的樂章在沒有造成額外的混亂聲音下快活起來。這個時候流行的器樂由數個優律形式主導: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但當時還沒有像現今的音樂理論一樣獲得定義或教導。這三者也是派生自奏鳴曲式,它既覆蓋了整個作品,亦是單一樂章的結構。奏鳴曲式在古典音樂時期發展成熟,直至19世紀也成為了樂器作品的主要形式。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是古典音樂時期的中心人物,他在所有範疇的非凡度及產生的變化定義了我們對這個時間的感覺。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及弗朗茨·舒伯特是過渡性作曲家,他們擴展了時下的流派、形式、甚至是音樂的功能,將音樂引領到浪漫時期。

浪漫主義音樂(1813年~1914年)

在浪漫主義時期,音樂變得更具表達力及情感化,並擴展到文學,藝術和哲學範疇。浪漫主義時期早期的著名作曲家包括羅伯特·舒曼、弗雷德裡克·蕭邦、費利克斯·孟德爾頌·巴託爾迪、溫琴佐·貝利尼及埃克託·柏遼茲。

19世紀後期出現了管弦樂團戲劇性的擴張,音樂會成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19世紀後期的音樂有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它對民族主義的熱情,例子有德沃夏克、西貝柳斯及格裡格。 其他19世紀後期的顯赫人物包括卡米爾·聖桑、加布裡埃爾·福雷、拉赫瑪尼諾夫及弗蘭克。

20及21世紀音樂(1901年~現在)

在20世紀音樂聆聽出現了一個革命。在收音機在全球性變得流行。新的媒介及科技發展下,收錄、製作及發行音樂的途徑和水平獲得改進。在音樂影片及音樂會的廣播及錄製下,音樂演出變得越來越重視視覺效果。越多越多各種形成的音樂變為可攜帶式。耳機的發明讓坐在彼此旁邊的人們耹聽完全不同的音樂演出。

20世紀音樂在新的音樂風格及形式上帶來新的自由及廣闊的試驗。這些新風格及形式挑戰了過往時期被接受的音樂規則。音樂放大器電路及電子樂器的發明,尤其是合成器,在20世紀中期改革了流行音樂,同時也加速了新的音樂形式的發展。

古典音樂方面,有兩位作曲家的出現決定了20世紀音樂的發展:分別是阿諾德·勳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

The Consort Of Musicke&Anthony Rooley-1. Cruda Amarilli

02:37來自人生趣

《殘酷的阿瑪麗莉》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複音音樂的例子。

相關焦點

  • 光明會,共濟會的傳說,可以延伸到史前文明?
    說起光明會和共濟會來,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陰謀論,有關於它們的傳說非常的神奇,甚至有傳它們的歷史可以延伸到史前文明,但是這些說法多來自民間,根本沒有得到過官方或者權威機構的肯定,那麼從今天開始,我們來看看,有關於共濟會和光明會的相關故事很傳說。
  • 南非發現史前人類烹飪澱粉食物的最早證據
    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  南非金山大學近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參與的國際團隊在非洲大陸南端的一處古人類遺址發現了炭化的澱粉食物,最早可追溯到12萬年前。這是迄今發現的史前人類烹飪和食用澱粉食物的最古老證據。  來自植物的澱粉是現代人的主食。但農業出現之前,澱粉在原始人類飲食中的地位如何,人們所知甚少。
  • 史前「核爆」痕跡頻現,地球文明一直在不斷輪迴?
    史前「核爆」痕跡頻現,地球文明一直在不斷輪迴? 2020-10-21 03:29:19 來源 : 怪奇菌 說起史前時代,首先映入腦海的應該就是荒蕪、神秘和野蠻。
  • 滿面塵土的史前考古人,王惠民,追尋著寧夏的考古遺址!
    提到考古專家,人們的第一印象,可能會是一個拿著放大鏡、滿面塵土、皮膚曬得黝黑、卷著褲腿出現在荒郊野嶺的人物形象。當然這也是考古工作者田野考察中的樣子,但等他們回到生活中,沒準他們也是一位多才多藝、有著諸多浪漫文藝情懷的文藝青年。
  • 史前時期的新疆
    新疆最早的居民是屬塞種,後受漢人、突厥人及回鶻人壓力,只分布於中亞,其代表性民族是斯基泰人。他們發展出發達的遊牧文化。新疆地區基本上沒有什麼文獻記載,實應屬史前時期,所以,新疆地區的史前文化應指漢代以前直至遠古的文化。就考古學而言,它應包括舊石器時代文化、中石器時代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銅石業用時代文化、青銅時代文化和早期鐵器時代文。
  • 甘肅彩陶:了解史前先民生活的一扇窗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進而知道甘肅有一些仰韶文化的東西,但還缺乏全面的了解,因為我們當時的發掘調查工作做得不夠。   到了1976年,我們甘肅省文物隊在玉門火燒溝發現了300多座墓,這時候發現了一個新的河西走廊的四壩文化,它的面目基本上了解個大概了。這是一個新的階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西藏史前文化談
    這種眼睛紋的紋飾母題,據目前資料可追溯到位於西亞的今敘利亞西北部、公元前4000多年時的布拉克神殿,稍後從西亞向四周迅速呈輻射狀傳播;而「蜻蜓眼」玻璃珠則最早普遍見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西亞和埃及,直至戰國時期在我國始大量出現,新中國建立後已有很多實物出土。
  • 漫威中曾出現的6位史前復仇者,奧丁代替美國...
    大家好,我是得兒得兒得兒!無論是在漫威的電影還是漫畫系列中,復仇者聯盟一直是漫威旗下最強的英雄團隊。雖然眾多超級英雄經歷了內戰,以及團隊成員的多次更換,但是其核心成員總是美國隊長,鋼鐵俠,綠巨人雷神,奇異博士等。
  • 根達亞史前文明到底存不存在?
    根據科學的推測,人類最早的原始人南方古猿也不過是在600萬年前左右才出現。這短短的幾百萬年間,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高度。人類現在已經是地球的霸主了,人類能夠控制局部的氣候環境。可是600萬年對於地球46億年的時間來算簡直就是大海之中的一滴水,當代人類的存在也不過是短短的短短時間而已。
  • 12公裡長史前巖畫帶驚現亞馬遜雨林,繪有冰河時代動物
    英國和哥倫比亞聯合考古隊在亞馬遜雨林(Amazon rainforest)發現一堵長達8英裡(約12.8公裡)的史前巖畫牆,上面描繪了數千幅冰河時期巨型生物和人類的圖案,創作時間最早可追溯至12600年前。
  • 史前時代與現代之夢,一次奇妙的藝術精神洗禮
    史前時代與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 圍繞著史前時代,現代和當代三重緯度,故事將從一段迷人的時間旅途開始!從史前世界瑪德萊娜的猛獁象到當代藝術家德芙.阿盧什和路易絲·布儒瓦的作品,展覽的主題旨在重新探究史前文化與現代和當代藝術之間的聯繫。在時間的旅程中,我們可以了解現代藝術家和當代藝術家是如何從史前時代的物種起源中吸取靈感,並折服在史前宏大世界的無限幻想之中。
  • 浙江餘姚發現世界上最大最早的「大規模水稻田」
    浙江寧波餘姚發現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水稻田。日前,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召開,與會專家宣布了這項史前考古新發現。施岙遺址古稻田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距河姆渡遺址約7.5公裡。
  • 10萬年前的「三相插頭」,有導電性,這是史前文明製造出來的?
    筆者:三體-小遙根據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說法,在三十多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生物,它們不斷適應周圍的環境,並且演化成為多個物種,直到近幾百萬年,才出現了人類文明。比如,按照人類文明發展的速度來看,地球上很有可能出現其他文明,所以有關史前文明的說法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按照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來看,在漫長的時光中,即便有一些十分發達的文明出現,也有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而神秘消失。亞特蘭蒂斯文明是如此,瑪雅文明也是如此,人們甚至無法找到前者存在的痕跡,只能根據傳說中的隻言片語尋找答案。
  • 史前文明或存在?
    關於史前文明有兩個最著名的「證據」,當然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是加了雙引號的,因為目前這兩種說法已經被主流科學所推翻。首先就是三葉蟲上發現了「類人」腳印,這可不是一個小事情。另外一個「確定的證據」就是20億年前的史前核反應堆被發現。人類的核反應堆沒有那麼長的歷史,最早在1942年我們才建造出第一個核反應堆。而此次在非洲加彭發現的史前核反應堆,科學家通過檢測發現已經有20億年的歷史了。
  • 《瘋狂原始人》耗時8年打造 史前怪獸精緻受贊
    日前,夢工場首度曝光了該片史前怪獸海報。導演柯克·德·米科介紹,約400人的動畫製作團隊耗費8年時間,為該片精心設計了多達數十種前所未有的史前異獸,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我們破壞了一些自然規則」,因為其中很多都是現代動物的「合體」。對此,不少已經提前觀影的北美影迷驚呼:「原始怪獸的精緻程度和想像力超出以往,完全不輸《阿凡達》中的潘多拉星球生物。」
  • 寧波餘姚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水稻田
    專家認為,施岙遺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施岙遺址南部古稻田道路系統施岙古水田遺址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東南距田螺山遺址約400米。
  • 科學家發現10萬年前「三相插頭」,材質成謎,史前文明真的存在?
    愛因斯坦曾假設人類最早的文起源於南極大陸,南極曾孕育了一種高度發達的文明,但因為地殼運動發生了逆時針大移動,南極漂移到了南極點,氣候異常,讓史前文明走向了滅亡。若是愛因斯坦的理論合理,那麼在1513年之前,南極大陸是存在過文明的,只是這個史前文明走向毀滅了。人類發展呈現周期性,一直都是科學界的一個偽命題,一方面科學家發現了許多史前文明,但又無法證實史前文明真的存在。
  • 為什麼史前動物那麼大,現在動物越來越小?原來是地球不允許
    在著名的怪獸電影《金剛》中,我們在骷髏島上看到了許多體型異常龐大的史前動物,有些甚至是昆蟲。這並非是編劇的杜撰,在史前時代,地球上的確發生過一段巨獸橫行的歷史。但是現如今,地球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十幾噸重的非洲象,史前時代幾米長的蜈蚣,一米多長的蜻蜓,已經不可能出現了。
  • 在人類文明未出現以前,地球上是否還存在過史前文明?
    你是否經常看到過此類說法:「人類是XX代文明」、「史前文明」,相信你們都看到過類似的文章,所以我們就這個問題做一個簡單的探討,到底這種說法有沒有真正的科學依據。亞特蘭蒂斯在傳說中是一個神秘國度,最早記錄於柏拉圖的兩本對話錄中,只是傳說。後來又出現了不同版本,相對流傳較多的一個版本是說亞特蘭蒂斯是史前高科技文明,擁有先進科技,後來由於整塊大陸沉入海中而消失。
  • 人類並不是地球上的第一個文明,5個史前文明存在的證據被曝光!
    地球至今已經誕生46億年之久了,而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不過200萬年,最多不超過300萬年,但是人類一直聲稱自己創造的文明是地球上第一個高等文明,也是地球上唯一存在過的生物文明,考古學家發現地球最早的生命誕生於30億年前,在這30億年裡面誕生的生物數以百億計,而且還經歷過五次生物大滅絕和五次生命重生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