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箭星合體,全長20.8米,裹上綠色的外罩,停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兩山之間的場坪,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架在發射平臺上,看起來更像一輛原木運輸車。
凌晨4點,火箭垂直起豎,頂著滿天星光,長十一火箭從筒中彈出,隨即火光劃破夜空,載著兩顆衛星探索浩瀚宇宙。
來時路不同
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研製。作為長徵系列火箭中的「小個子」,長十一火箭機動靈活、適應性強,從內陸到海上,到處都是它的舞臺。
時隔近半年,故地重遊,長十一火箭第二次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此番出徵與上次任務「來時路不同」。
作為海陽固體運載火箭生產基地總裝測試的第一枚火箭,本髮長十一火箭的發動機、結構殼體、電氣產品等部件,先統一送達海陽,完成全箭總裝、測試等工作後,經公路運輸至火車站,再搭專列直達西昌。
到了發射場,試驗隊員從卸車開始,梳理出8個工作節點,完成12項質量專項工作,形成20張質量確認表格,針對火箭狀態進行測試數據比對。
幾組數字概括了發射場的細緻工作,然而除了規避常規風險點之外,試驗隊員還面臨更多不可知的因素。
「我下午在開會。」「晚上在場坪。」「抱歉,中午有測試。」試驗隊型號總體負責人劉佳佳的一天匆匆忙忙。
流程改變,不確定性增加,試驗隊員們的出行路線也變得複雜。以火箭為圓心,隊員出行軌跡織成一張涵蓋公路、鐵路、飛機的網,把長十一火箭護在羽翼下。
「北京、山東、西昌,往返交通報銷說明寫了好幾頁。」負責財務的大姐晃了晃手裡的一沓票據。
身著深藍色工作服,戴上「中國航天」工作帽,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來自五湖四海的試驗隊員隱去專業、學歷、地域、個體差異,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奮鬥。
成功,然後成熟
「久久為功,十一連成」,這是長十一火箭為圓滿完成第十一次發射任務喊出的口號。
2020年緊張又忙碌,長十一隊伍5月在西昌完成「一箭兩星」任務後,輾轉黃海海域,以「一箭九星」的好成績完成我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年末,他們又回到西昌,打響今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收官之戰。
「靈活機動」是長十一火箭的突出特點,也是它要面臨的重大考驗。從顯控終端到光纖接口,面對任何一項異常,團隊都需要從表象到機理深度排查。
由於發射流程變化,長十一火箭轉場後,夜裡的4號場坪總是燈火通明。此前「十連勝」的戰績既是功勳章,同時也把壓力無形傳導至各崗位。每出現一個問題,意味著無數次貫通前方後方的電話,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腦力衝刺。
酒泉乾燥,海上發射晃動,在多雨溼潤的西昌,「潮」成了長十一火箭地面設備的難關。挑戰是多方面的,時間、天氣、溫度、溼度、灰塵,每一項細微的變化都可能增加不可控因素。劉佳佳解釋說:「地面設備也會像人一樣,表現出『水土不服』的症狀。」
雖然長十一火箭此前表現好、問題少,但航天是高科技、高風險、高投入並存的事業,沒有常勝將軍。
作為「長徵家族」的一員,長三甲系列等成熟型號總結出的經驗,可以很大程度避免長十一火箭走彎路、犯錯誤。
看得更遠一些,處於保成功保交付的高壓期、經濟增長的換擋期、改革調整的陣痛期、思維模式的轉型期「四期疊加」的特殊節點,一院著手將院本級打造成直接負責型號管理與技術抓總的實體,縮短管理鏈條。
每一點改進都是為了成功。「把衛星成功送上天,就是我們的使命和任務。」劉佳佳說。
【責任編輯:家正】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