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紅 葉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4期
《大竹縣誌》(清·道光)中,李雲程寫有《大竹說》:「竹,君子也;大竹,大君子也。有其名者,必有其實,況君子耶?竹陽之得名,諒非無其實也……意其時所謂大竹者,有而且多,翹出他邑,故得獨名;且非和竹也,其君子治之者,虛心折節,容保無疆;而是邦士夫,聚族於斯者,尊賢容眾,高節立品!若小人之德,欲美斯美,隨風卷籜, 斯其為大竹耶?至今沿千餘年,時異物非,而所謂大竹者,寥寥矣。志所稱載,父老相傳,亦多不雅……」
大竹,一個因竹多且大而得名的地方,自古就被譽為「綠竹之鄉」。走進大竹,你會發現勤勞智慧的竹鄉人生活,一半都與竹有關。
視野裡的大竹
相傳多年以前,大竹長期乾旱,百姓飢餓,貧困苦難。上蒼憐憫,將天宮 20 多個竹品種全部撒向五峰山這個地方,一夜間五峰山變成竹山,以解蒼生疾苦。從那以後,五峰山四季蒼翠茂密,成了竹的海洋。
五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 級旅遊區,位於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東部,竹林綿延百裡,宛若波濤浩瀚的綠色海洋,故又有「川東大竹海」「五峰山竹海公園」「川東小峨眉」之稱。景區總面積達 876 公頃,最高海拔1080 米,最低海拔600 米,屬亞熱帶溼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2.5℃,四季分明,冬暖夏涼。
五峰山的景是一道奇觀。山內修竹參天,短竹夾道,竹徑通幽;佳木如蓋,幽蘭吐香,詭洞密布,清泉潺潺;百鳥啾啾,野獸潛伏;春夏之際,萬竿玉筍,裂土而出,新葉展綠,竹香悠悠,沁人肺腑。
五峰山的顏色很吸人。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綠色,進入竹海,綠色裡夾著涼意撲面而來。白夾竹、楠竹、斑竹、慈竹、苦竹、金竹、鳳尾竹、水竹、刺竹、蓼葉竹、羅漢竹、黑竹、綠竹、方竹、壽竹、吊絲球竹等數十種竹,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密密麻麻,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渺無涯際的綠鬱鬱蒼蒼、重重疊疊、深深淺淺, 綠浪翻湧,浩如煙海。綠色的上空還有天空藍,五峰 山的天,總是藍的,深藍、淺藍、淡藍、灰藍,藍得透明,藍得乾淨,藍得純粹,跟竹海的綠,彼此映照,相互成就。一望無際的藍色中,還有絲絲白色,五峰山的雲也總是很特別,一片片潔白的雲彩,被風扯成一縷縷,漸漸化成藍天的點綴。當太陽快沉沒時,五峰山的雲又透著紅暈,一直蔓延到天邊。藍天、白雲、綠海,山澗叮咚,竹語沙沙,閒坐湖邊,聽流水潺潺,看雲舒雲卷。
不論春夏秋冬走進這裡,邂逅或雨霧或晴朗的竹景,還是置身於幽深的竹林,行走於幽靜的小道,傾聽幽趣的細雨,都能淨化靈魂,洗去凡塵的疲憊。
初春走進這片竹海,花卉盛開的竹林間一支支春筍破土而出,野花在風中輕輕搖頭扭腰,仿佛在與努力迸發向上的春筍爭相鬥豔,陽光歡快地在嫩綠的竹葉上跳躍。盛夏躲進這片竹海,翠竹與熱辣的陽光無 聲碰撞,再炙熱的火辣也抵不過那抹淡然而簡單的翠綠,光與影在竹間不禁起舞。金秋來到這片竹海,驕陽多了些不舍離去的熱烈,傾情向竹葉和竹竿表達愛意,秋風卷飛了些許意亂的竹葉。隆冬回到這片竹海,曾經的翠綠倒是多了幾分深沉,秋風帶走了它的思念,留下堅定的守候,那變得墨綠的竹海林間,便是曾與青蔥相戀的證據。
大竹民俗文化博物館
五峰山景區內設有大竹民俗文化博物館,建築面積共2200平方米,聚集了竹風、攬勝、博史、非遺、風情、民宗、麻韻、瀚香八大主題,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 示大竹的人文民俗風情。該館以真實的場景搭建,最大程度還原體現大竹民俗風景,而不是單單以圖片、文字、展板等形式呈現給大家。館內分類展示大竹的竹文化、農耕文化、非遺文化、薴麻文化、民宗文化、地域文化等,在此,可以全面有趣地感受大竹深厚的歷 史文化,體驗大竹獨特的民俗風情。
耳畔中的大竹
大竹竹嗩吶,粗略一瞥,其形其狀與傳統銅製或木製嗩吶沒什麼不同。但細究起來,你就會發現,它全身除了哨是燕麥杆外,其他部分全由竹鄉土生土長而別處很難見到的羅漢竹製成。只有六孔五聲音階的大竹竹嗩吶,卻可神奇地吹奏出高、中、低音。音色雖不及銅管嗩吶清脆和嘹亮,但其略具沙啞而滯澀的聲音卻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大竹人與竹剪不斷的情款款意綿綿的情愫。
傳說,大竹竹嗩吶起源於明代。因銅管嗩吶比較昂貴,大竹人便憑藉多竹優勢就地取材,仿照木製、銅 制嗩吶形狀,用竹子製作。天生通曉音律的大竹人, 在漫長自製和吹奏竹嗩吶的過程中,自創自編了一套嗩吶曲目,在吹奏上也有了齊奏、獨奏、重奏、輪奏等 多種表現形式。民間還出現一人同時口吹4 支嗩吶、鼻吹2 支嗩吶、口鼻同時吹4 支嗩吶的特技高手。
明代以後,大竹境內出現許多竹嗩吶鼓樂隊,人們稱這些人為「吹鼓手」。「吹鼓手」雖然地位較低,但官府每年舉辦「迎春「」打春」等時令性慶典活動,都要僱請竹嗩吶鼓樂隊上陣助興。民間婚喪嫁娶等紅白 喜事,家家更是非邀「吹鼓手」上門熱鬧不可。為此, 清代詩人王漁華寫道「:竹山溪口水茫茫,溪上人家賽竹王。銅鼓蠻歌爭上日,竹林深處拜三郎。」
近年來,大竹竹嗩吶隊伍迅速發展,吹奏者由原 來的幾百人發展到上千人,嗩吶的吹奏、表演藝術也比以前有了較大提高。在演奏形式上,從原來的5 人一組,發展到上百人並附帶動作的大型集體演奏;從街頭、院落的自由演奏,發展到按曲照譜的正規舞臺演奏;從單純的2 支大嗩吶各吹高、低兩個八度的傳統吹奏,發展到嗩吶配以笛子、二胡,甚至電子琴、電吉他等與現代樂器的合奏;從以往的只吹傳統曲子, 發展到民歌、流行歌曲按不同場合恰當吹奏的境界。 大竹竹嗩吶,多次參加海內外各種大型演出和比賽, 「綠竹之鄉」的大竹又有「竹嗩吶藝術之鄉」的美譽。
舌尖上的大竹
春暖花開,又到了吃竹筍的季節。
大竹有一種既苦又美味的筍,它叫楠竹筍、斑竹 筍 、慈竹筍等,又叫苦筍,大竹人統一稱為「竹筍」。清明左右,竹筍紛紛冒出土來,為人們添上一份大自 然的美味饋贈。
在竹林間,筍子若是太密,不利於長成大竹,所以必須挖去部分,這樣新生筍子才能長成優質竹筍。背 起背簍,帶上鋤頭,就可以挖竹筍了。一進竹筍林,苦筍的清香味撲鼻而來,刺激所有的感官,舒服了五臟六腑。
挖的時候,不能使蠻力,得用巧勁往深裡挖,才能挖到一棵完整的筍子。有時挖累了,坐下來吃一根生筍子也是不錯的選擇,獨特的苦味與清香讓人有種說不出來的喜歡,即便是帶有些泥巴也絲毫不妨礙它的味道。
可能這就是大竹人對竹筍表達喜歡的方式之一吧!
大竹人的餐桌上,你會看到這樣的菜品:酸菜竹筍湯,剛喝的第一口,或許有點苦味,但你接著再喝兩口,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酸味中帶點苦味,越喝越好喝。涼拌竹筍,鮮嫩的竹筍,下鍋焯水,起鍋後舀上一瓢適量的調料淋上,就成了大竹人最愛的涼菜。竹筍炒肉,筍子切片,豬肉切片,兩種完美的食材在鍋裡相碰便會成為一道佳餚。有人說少了筍子,弄得再好吃的肉都少了點兒成色,可見筍子炒肉人們有多喜歡。竹筍燉雞,竹筍的清香味加上雞肉的細緻肉感,湯味濃厚,絕對也是一道美食佳品。素燒竹筍,苦味非常重,吃這個的都是資格土著;身處外地的大竹人,鄉愁,是從思念一盤素燒竹筍開始的。
竹筍不但是佳餚原料,還可入藥。中醫認為竹 筍味甘、淡、微苦,寒,有清熱利尿、活血祛風功用,可治風溼、食積、咳嗽、瘡瘍等症。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苦筍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熱黃,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熱氣、益氣力、利尿、下氣化痰, 理風熱腳氣,治出汗後傷風失音。」
竹筍,其貌不揚,卻迎著陽光、吸著雨露,一個勁兒地拔節。留下的長大成參天翠竹,多餘的化作佳餚或製成藥材,永遠是「化作春泥更護花」。
竹,花中四君子之一,不畏顛覆,不懼風雨,淡然堅定。
祖祖輩輩大竹人把對竹的情懷融進了血液裡, 也把竹的品質刻在了骨髓裡。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紅 葉(四川省大竹縣地方志辦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紅葉 ‖ 大竹的竹》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