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紅葉 ‖ 大竹的竹

2020-12-21 澎湃新聞

原創 紅 葉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4期

《大竹縣誌》(清·道光)中,李雲程寫有《大竹說》:「竹,君子也;大竹,大君子也。有其名者,必有其實,況君子耶?竹陽之得名,諒非無其實也……意其時所謂大竹者,有而且多,翹出他邑,故得獨名;且非和竹也,其君子治之者,虛心折節,容保無疆;而是邦士夫,聚族於斯者,尊賢容眾,高節立品!若小人之德,欲美斯美,隨風卷籜, 斯其為大竹耶?至今沿千餘年,時異物非,而所謂大竹者,寥寥矣。志所稱載,父老相傳,亦多不雅……」

大竹,一個因竹多且大而得名的地方,自古就被譽為「綠竹之鄉」。走進大竹,你會發現勤勞智慧的竹鄉人生活,一半都與竹有關。

視野裡的大竹

相傳多年以前,大竹長期乾旱,百姓飢餓,貧困苦難。上蒼憐憫,將天宮 20 多個竹品種全部撒向五峰山這個地方,一夜間五峰山變成竹山,以解蒼生疾苦。從那以後,五峰山四季蒼翠茂密,成了竹的海洋。

五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 級旅遊區,位於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東部,竹林綿延百裡,宛若波濤浩瀚的綠色海洋,故又有「川東大竹海」「五峰山竹海公園」「川東小峨眉」之稱。景區總面積達 876 公頃,最高海拔1080 米,最低海拔600 米,屬亞熱帶溼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2.5℃,四季分明,冬暖夏涼。

五峰山的景是一道奇觀。山內修竹參天,短竹夾道,竹徑通幽;佳木如蓋,幽蘭吐香,詭洞密布,清泉潺潺;百鳥啾啾,野獸潛伏;春夏之際,萬竿玉筍,裂土而出,新葉展綠,竹香悠悠,沁人肺腑。

五峰山的顏色很吸人。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綠色,進入竹海,綠色裡夾著涼意撲面而來。白夾竹、楠竹、斑竹、慈竹、苦竹、金竹、鳳尾竹、水竹、刺竹、蓼葉竹、羅漢竹、黑竹、綠竹、方竹、壽竹、吊絲球竹等數十種竹,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密密麻麻,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渺無涯際的綠鬱鬱蒼蒼、重重疊疊、深深淺淺, 綠浪翻湧,浩如煙海。綠色的上空還有天空藍,五峰 山的天,總是藍的,深藍、淺藍、淡藍、灰藍,藍得透明,藍得乾淨,藍得純粹,跟竹海的綠,彼此映照,相互成就。一望無際的藍色中,還有絲絲白色,五峰山的雲也總是很特別,一片片潔白的雲彩,被風扯成一縷縷,漸漸化成藍天的點綴。當太陽快沉沒時,五峰山的雲又透著紅暈,一直蔓延到天邊。藍天、白雲、綠海,山澗叮咚,竹語沙沙,閒坐湖邊,聽流水潺潺,看雲舒雲卷。

不論春夏秋冬走進這裡,邂逅或雨霧或晴朗的竹景,還是置身於幽深的竹林,行走於幽靜的小道,傾聽幽趣的細雨,都能淨化靈魂,洗去凡塵的疲憊。

初春走進這片竹海,花卉盛開的竹林間一支支春筍破土而出,野花在風中輕輕搖頭扭腰,仿佛在與努力迸發向上的春筍爭相鬥豔,陽光歡快地在嫩綠的竹葉上跳躍。盛夏躲進這片竹海,翠竹與熱辣的陽光無 聲碰撞,再炙熱的火辣也抵不過那抹淡然而簡單的翠綠,光與影在竹間不禁起舞。金秋來到這片竹海,驕陽多了些不舍離去的熱烈,傾情向竹葉和竹竿表達愛意,秋風卷飛了些許意亂的竹葉。隆冬回到這片竹海,曾經的翠綠倒是多了幾分深沉,秋風帶走了它的思念,留下堅定的守候,那變得墨綠的竹海林間,便是曾與青蔥相戀的證據。

大竹民俗文化博物館

五峰山景區內設有大竹民俗文化博物館,建築面積共2200平方米,聚集了竹風、攬勝、博史、非遺、風情、民宗、麻韻、瀚香八大主題,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 示大竹的人文民俗風情。該館以真實的場景搭建,最大程度還原體現大竹民俗風景,而不是單單以圖片、文字、展板等形式呈現給大家。館內分類展示大竹的竹文化、農耕文化、非遺文化、薴麻文化、民宗文化、地域文化等,在此,可以全面有趣地感受大竹深厚的歷 史文化,體驗大竹獨特的民俗風情。

耳畔中的大竹

大竹竹嗩吶,粗略一瞥,其形其狀與傳統銅製或木製嗩吶沒什麼不同。但細究起來,你就會發現,它全身除了哨是燕麥杆外,其他部分全由竹鄉土生土長而別處很難見到的羅漢竹製成。只有六孔五聲音階的大竹竹嗩吶,卻可神奇地吹奏出高、中、低音。音色雖不及銅管嗩吶清脆和嘹亮,但其略具沙啞而滯澀的聲音卻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大竹人與竹剪不斷的情款款意綿綿的情愫。

傳說,大竹竹嗩吶起源於明代。因銅管嗩吶比較昂貴,大竹人便憑藉多竹優勢就地取材,仿照木製、銅 制嗩吶形狀,用竹子製作。天生通曉音律的大竹人, 在漫長自製和吹奏竹嗩吶的過程中,自創自編了一套嗩吶曲目,在吹奏上也有了齊奏、獨奏、重奏、輪奏等 多種表現形式。民間還出現一人同時口吹4 支嗩吶、鼻吹2 支嗩吶、口鼻同時吹4 支嗩吶的特技高手。

明代以後,大竹境內出現許多竹嗩吶鼓樂隊,人們稱這些人為「吹鼓手」。「吹鼓手」雖然地位較低,但官府每年舉辦「迎春「」打春」等時令性慶典活動,都要僱請竹嗩吶鼓樂隊上陣助興。民間婚喪嫁娶等紅白 喜事,家家更是非邀「吹鼓手」上門熱鬧不可。為此, 清代詩人王漁華寫道「:竹山溪口水茫茫,溪上人家賽竹王。銅鼓蠻歌爭上日,竹林深處拜三郎。」

近年來,大竹竹嗩吶隊伍迅速發展,吹奏者由原 來的幾百人發展到上千人,嗩吶的吹奏、表演藝術也比以前有了較大提高。在演奏形式上,從原來的5 人一組,發展到上百人並附帶動作的大型集體演奏;從街頭、院落的自由演奏,發展到按曲照譜的正規舞臺演奏;從單純的2 支大嗩吶各吹高、低兩個八度的傳統吹奏,發展到嗩吶配以笛子、二胡,甚至電子琴、電吉他等與現代樂器的合奏;從以往的只吹傳統曲子, 發展到民歌、流行歌曲按不同場合恰當吹奏的境界。 大竹竹嗩吶,多次參加海內外各種大型演出和比賽, 「綠竹之鄉」的大竹又有「竹嗩吶藝術之鄉」的美譽。

舌尖上的大竹

春暖花開,又到了吃竹筍的季節。

大竹有一種既苦又美味的筍,它叫楠竹筍、斑竹 筍 、慈竹筍等,又叫苦筍,大竹人統一稱為「竹筍」。清明左右,竹筍紛紛冒出土來,為人們添上一份大自 然的美味饋贈。

在竹林間,筍子若是太密,不利於長成大竹,所以必須挖去部分,這樣新生筍子才能長成優質竹筍。背 起背簍,帶上鋤頭,就可以挖竹筍了。一進竹筍林,苦筍的清香味撲鼻而來,刺激所有的感官,舒服了五臟六腑。

挖的時候,不能使蠻力,得用巧勁往深裡挖,才能挖到一棵完整的筍子。有時挖累了,坐下來吃一根生筍子也是不錯的選擇,獨特的苦味與清香讓人有種說不出來的喜歡,即便是帶有些泥巴也絲毫不妨礙它的味道。

可能這就是大竹人對竹筍表達喜歡的方式之一吧!

大竹人的餐桌上,你會看到這樣的菜品:酸菜竹筍湯,剛喝的第一口,或許有點苦味,但你接著再喝兩口,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酸味中帶點苦味,越喝越好喝。涼拌竹筍,鮮嫩的竹筍,下鍋焯水,起鍋後舀上一瓢適量的調料淋上,就成了大竹人最愛的涼菜。竹筍炒肉,筍子切片,豬肉切片,兩種完美的食材在鍋裡相碰便會成為一道佳餚。有人說少了筍子,弄得再好吃的肉都少了點兒成色,可見筍子炒肉人們有多喜歡。竹筍燉雞,竹筍的清香味加上雞肉的細緻肉感,湯味濃厚,絕對也是一道美食佳品。素燒竹筍,苦味非常重,吃這個的都是資格土著;身處外地的大竹人,鄉愁,是從思念一盤素燒竹筍開始的。

竹筍不但是佳餚原料,還可入藥。中醫認為竹 筍味甘、淡、微苦,寒,有清熱利尿、活血祛風功用,可治風溼、食積、咳嗽、瘡瘍等症。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苦筍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熱黃,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熱氣、益氣力、利尿、下氣化痰, 理風熱腳氣,治出汗後傷風失音。」

竹筍,其貌不揚,卻迎著陽光、吸著雨露,一個勁兒地拔節。留下的長大成參天翠竹,多餘的化作佳餚或製成藥材,永遠是「化作春泥更護花」。

竹,花中四君子之一,不畏顛覆,不懼風雨,淡然堅定。

祖祖輩輩大竹人把對竹的情懷融進了血液裡, 也把竹的品質刻在了骨髓裡。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紅 葉(四川省大竹縣地方志辦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紅葉 ‖ 大竹的竹》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2020-09-12 0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彭山忠孝橋軼事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彭山忠孝橋軼事 2020-08-23 09: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縣區動態】大竹縣地方志辦公室:緊扣三個動作 主動...
    【方志四川•縣區動態】大竹縣地方志辦公室:緊扣三個動作 主動作為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2020-06-05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仁壽縣福隆橋與富隆橋的傳說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仁壽縣福隆橋與富隆橋的傳說 2020-07-2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彬 ‖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
    日本由於地緣的接近以及文化上的淵源對此項活動更是心存偏執。在日「經略中國」的背景下,地處西南、環境閉塞的川渝也未能逃脫日本的深入踏查。其中,東亞同文書院學生的川渝踏查規模最為宏大且「業績」斐然,近10年的調查成果被收錄在《中國省別全志》第五卷四川卷中。對四川卷的分析,不僅有助於解構日本對川渝調查的進程脈絡,還可以為川渝地區的歷史地理、區域史研究提供資料信息。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湯毓良 ‖ 三倒拐巷與綿州宋城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湯毓良 ‖ 三倒拐巷與綿州宋城 2020-08-10 0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2020-12-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汪毅 ‖ 抗戰時期成都的一次「文藝復興...
    原創 汪 毅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一大批人文社會科學名人薈萃於此,將觀念、思想、責任、才情、藝術賦予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使之錦上添花,文化更加繁榮。由於抗戰的需要,這些文化名人憑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使命感,對「民族文化問題」進行了大討論,成都隨之出現了「巴蜀新文化衍而為中華新文化」的文化格局,不僅影響中國,幾近形成抗戰文化主體,甚至在某些方面與文化相當發達的巴黎相提並論。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後強 ‖《西遊記》原型集中在漢源(下)
    原創 李後強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漢源縣建制於公元前97年,至今有二千多年歷史。縣城所在地富林鎮,是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古犛牛道」記敘著「南方絲綢之路」的悠悠歲月;太平天國、辛亥革命、萬裡長徵,曾在這裡寫下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富林文化、清溪文廟、九襄石牌坊古樸深邃,文化底蘊豐厚。我們知道,能幫助人修習 《西遊記》中「大乘佛教」達到最高境界的是漢源人。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易旭東 ‖ 成都人的「根」 成都城的...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編者按 3月26起,「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分期推出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易旭東先生撰寫的長篇紀實散文《成都人的「根」 成都城的「魂」》,歡迎在文尾留下您的讀後感言,同時歡迎在讀完全文後撰寫評論文章(投稿郵箱:565066304@qq.com),「方志四川」微刊及《巴蜀史志》期刊將擇優發表。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安勇‖探秘滎經黑砂的前世今生(一)
    點擊上面藍字「方志四川」添加關注!編者按4月4日起,「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分期推出《探秘滎經黑砂的前世今生》,歡迎在文尾留下您的讀後感言。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陽舸 ‖ 流沙河與羌族詩人羊子的忘年詩緣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陽舸 ‖ 流沙河與羌族詩人羊子的忘年詩緣 2020-11-26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眉山人陳希亮蘇軾主政陝西...
    原創 易旭東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未完待續)前期回顧……易旭東‖眉山人陳希亮蘇軾主政陝西鳳翔⑪:「默寫並背誦全文天團」(下)作者簡介 易旭東,男,知名紀實作家,非學院派天府文化學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學者。曾在多家報紙任副總編,中央級報刊任部門負責人。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雷映松 ‖ 姓氏探源:西陵氏嫘祖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史、巴蜀歷史文化、長江流域古代文明、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的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段渝則從姓源方面闡述,他認為嫘祖是實實在在的人。段渝在《嫘祖文化的內涵》一文指出:嫘祖,又寫作絫祖、累祖。早在先秦青銅器銘文中,就有嬗姓,孫詒讓認為嬗字為嫘祖二字合文(《古籀餘論》)。從字形結構分析,嫘、累由畾得聲,且字為古文祖字,從女表示性別。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儀隴新政離堆
    而道教文化的發展,又促進了新政古鎮的繁榮。新政離堆聲名遠揚,不僅因為它是四川內河四大離堆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據史料記載,唐鮮于氏簡任隆州(今南部縣)刺史時,舉家定居新政,其子鮮于仲通,少時不學無術,至加冠之年尚不知四書五經,常遭父親言斥杖責。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惜墨如金 敬字如儀:鹽亭縣字庫塔群像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鹽亭縣字庫塔群像 鹽亭縣坐落於綿陽市東南部,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元妃嫘祖的故裡,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千百年來,讀書立志、惜字崇文的優秀文化在這塊土地上綿延不絕。鹽亭縣雲仙村惜字塔鹽亭字庫塔群是鹽亭人惜字崇文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遺蹟,更是「耕讀傳家」的儒家文化在鹽亭本土化發展和傳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更體現了鹽亭人民對文字的敬畏和文化的遵從,保護與傳承字庫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董代富 ‖ 納溪竹海巫氏保留的客家文化
    巫氏是廣東家族移民,入川近三百年來客家歷史實物、語言、墓葬、耕讀、風俗等文化保存完好,具有豐厚歷史底蘊。竹海之中,巫氏寶貴的人文歷史遺產至今還大放光芒,為開發大旺竹海旅遊展現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作者:董代富配圖:方志四川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演義之外的傳奇...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方志四川•編讀往來】2019年度「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獲得網友大量留言和廣泛好評
    2019年12月30日,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秘書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冀祥德在全國地方志機構主任工作會議暨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研討會上對「方志四川」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宣傳弘揚、加強地方志工作宣傳給予充分肯定,向與會各省(區、市)及副省級城市地方志機構主任讚揚、推介「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安勇 ‖ 探秘滎經黑砂的前世今生(五)
    點擊上面藍字「方志四川」添加關注!編者按4月4日至9日,「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分5部分推出了《探秘滎經黑砂的前世今生》,全文今日結束,歡迎在文尾留下您的讀後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