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3 09: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彭山忠孝橋軼事
彭山忠孝橋,原名龍門橋,是架在龍溪河上,連接成都和彭山縣城的重要橋梁。河上最初架的木橋取名「龍門橋」。後來,社會名流又將忠臣張綱、孝子李密的墳冢搬到橋北兩側,樹碑立傳,將龍門橋改為「忠孝橋」,藉以展示彭山是長壽之鄉,忠孝之邦。
龍溪河,是通濟堰的一條分水渠,河面寬約四丈,水深約六尺,因溪水匯入岷江處恰是二郎觀山下絕壁處的回水沱,彭山古代文人附庸風雅,取了個極好聽的名字「龍潭」,又將它變成彭山的十景之一名曰「龍潭春雨」,此河便得名龍溪河。
龍潭春雨(圖片來源:微彭山)
北宋乾德四年(966年),蜀初定,當時,盜賊四起,亡命聚眾,不僅燒殺搶掠而且改打州縣。二月,彭山城被匪賊團團圍住,老百姓進出不得。水深火熱中,百姓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得龜縮城內,坐以待斃。眉州刺史趙廷進十分恐懼,收拾了金銀財寶細軟錦帛帶著家眷欲棄城逃往嘉州。通判官段思恭橫刀立馬,阻止了趙刺史的逃跑行為,且自己帶著軍隊北上,在彭山與匪賊激戰。經歷兩天三夜,攻守交替,殊死博鬥,在全城百姓支援下,段思恭大破匪賊。匪首見大勢已去,化裝成老百姓趁著微微星光從北門逃出。
當時,正逢枯水季節,龍溪河的水不深,完全可以涉水而過。誰知匪首剛到橋頭,天空猛然刮過一陣狂風,譁譁啦將木橋掀翻。龍溪河突漲大水,頃刻漫過河岸。匪徒們被狂風吹得睜不開眼睛,辨不清方向。有大膽跳河的,被洶湧翻滾的浪濤瞬刻捲走,不見蹤影。匪著見狀,仰天大喊:「天滅我也。」隨即拔刀自刎。眾匪徒見頭領已死,隨即作鳥獸散。
段思恭的人馬追到龍門橋時,天空忽然風停雨歇,河水退去,還原為細波輕浪,段思恭將逃散的匪徒一個個捉拿回了縣衙。從此,匪患漸滅,老百姓又有了休養生息的好日子。
從此,龍門木橋便更名為「忠孝橋」。老百姓相信是忠臣張綱、孝子李密呼風喚雨,幫助段思恭消滅了盜匪。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農民起義軍首領王小波率軍攻打彭山,縣令齊元振令兵抵抗。一仗下來,官兵死傷大半,齊元振作了逃跑的打算。齊元振特別愛錢,平時最高興的事就是在家裡清點收刮來的民脂民膏。如今要逃跑,他什麼都捨得,就捨不得他幾大口袋銅錢。他先偷偷地將密室挖了地洞,將銅錢全部封存在地洞裡,然後才趁著夜色朝城外跑去。不知為什麼,他原來是想從南門跑的,卻鬼使神差地來到北門。他也沒去開城門,偷偷用繩索將自己吊下城牆。他左拐右彎來到忠孝橋,此時天色已亮。他剛上橋,就被早已埋伏在橋頭的義軍捉拿,義軍以為捉拿的只是個奸細,殊不知當地老百姓挺身而出,指認他就是彭山縣令齊元振。
王小波將齊元振處決後,又將他的腹部剖開,將他密藏在地洞裡的銅錢取出來塞了滿滿一肚子。
貪官被懲,忠孝橋又立一功。老百姓在忠孝橋上掛紅放炮,將「忠孝橋」三個字用金粉描過,掛在橋頭。從此文官路過此橋必下轎,武官路過此橋必下馬,忠孝橋從此名揚四方。
長橋夜月(圖片來源:微彭山)
清朝順治三年仲秋,張獻忠率大軍沿岷江南下,在彭山江口與明朝參將揚展大軍相遇,展開了一場水上激戰。揚展借著南風用火攻燒毀了張獻忠的百艘大船。張獻忠的將士跳江逃生,大多溺水身亡。張獻忠大敗,將二十四船金銀全部沉入江底,自己帶了一隊人馬從陸路向彭山城逃去。
張獻忠一隊人馬剛到忠孝橋頭,所有馬匹都前腳騰空,仰天長鳴。張獻忠驚得不知如何是好,使勁用鞭子抽打坐騎,可是那馬只退不進,不斷長嘯。張獻忠覺得奇怪,又命人牽了馬朝橋上走去,那馬雙腳騰空,寧死不走。又急又氣的張獻忠揮刀將坐騎殺了。那馬卻橫倒在橋上,骨架膨脹起來,山一樣擋在橋中。其餘的坐騎一匹匹蹦跳起來,將背上官軍抖落在地,然後衝向橋柱,全部撞死橋上。死馬堆積橋上,硬是擋住了去路。張獻忠驚駭不已,暗自嘆道:「氣數已盡。」迫不得已又返身北逃。
之後,彭山人重建忠孝橋,改木柱板橋為條石橋基,豎木為柱,共五孔,高二丈,長九丈,上復廊房七間,廊房兩側建欄杆,設坐凳。
忠孝橋至今仍是從成都到彭山城的公路要塞,重要紐帶。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眉山市黨史和地方志編纂中心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彭山忠孝橋軼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