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第一百零八場)

2020-12-21 廣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主題: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第一百零八場)

  時間:2020年5月21日上午

  地點:廣州市新聞發布廳

  廣州市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與新聞發布處副處長林彥華: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

  歡迎大家出席廣州市第108場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系列新聞發布會,今天是圍繞獲國務院督查激勵工作事項召開的第二場發布會。

  請允許我介紹一下出席今天發布會的嘉賓,他們是: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陳澤鵬,黃埔區副區長葉偉雄,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王蘋,金域醫學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執行長梁耀銘,廣州視源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辦高級總監吳成玲。

  首先,有請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陳澤鵬介紹我市在企業債券實行「『直通車』機制」、戰略性新興產業、「雙創」工作三個專項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相關情況。

  陳澤鵬:

  各位媒體記者:

  大家好!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對2019年度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方給予督查激勵,廣州市9項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這是廣州用實際行動體現了國家中心城市的責任擔當,也為廣州做好「雙統籌」、實現「雙勝利」注入新動力,提供了新支撐。其中涉及我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雙創」示範基地、企業債券「直通車」三個專項工作均是2018、2019連續兩年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今天,我將對以上三個專項工作的情況,向各位做個通報。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廣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優勢明顯、技術創新能力強、產業基礎雄厚,我市在完善政策體系、優化創新環境、推動項目建設方面聚焦發力,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建立健全政策扶持體系,推動產業加快發展。出臺實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三年行動計劃,推動29項改革措施、85項具體工作任務落實。大力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在生物醫藥、人工智慧、數字經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出臺實施了一批扶持政策,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有力推動了產業發展。2019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7.5%,佔GDP比重達24.25%。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1倍,液晶顯示屏產量增長12.5%;智能手錶、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4倍、2.2倍和68.4%。

  (二)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厚植產業發展新優勢。構建開放式創新生態環境,在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等方面先行先試。全面啟動建設再生醫學與健康等省實驗室,獲批建設全國首個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推出全球首臺自動鑽孔機器人。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1.2萬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9283家,連續2年居全國城市第一。由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等權威機構聯合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廣州在全球創新集群百強中排名由2017年第63位提升至2019年第21位。

  (三)加快重大項目建設,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樂金顯示OLED、粵芯晶片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獲批建設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交通應用示範區、綜合類北鬥產業示範園區、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十大價值創新園區集聚企業3700多家,初步形成多點支撐、協同發展的產業新格局。我市生物醫藥、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集群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

  二、「雙創」基地建設是廣州發揮高端人才優勢,推進科技創新強市的重要載體

  廣州市全力支持科學城納入全市「一區三城十三節點」的規劃布局,作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州創新合作區的重大平臺,重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規模最大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集群,打造國家級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集聚區,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活力的全鏈條孵化育成體系。具體情況黃埔區等會將詳細介紹,我這裡就不一一細述了。

  接下來,我委將會同黃埔區狠抓落實,用足用好國務院激勵政策。一是推動「雙創」平臺建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委將會同黃埔區繼續推動一批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全力推進人類細胞譜系、廣州人工智慧與先進計算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做大做強龍頭骨幹企業,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助推企業、平臺成長壯大。二是強化「雙創」項目推介,積極對接各類基金。全面對接園區內各類創新創業項目,持續向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推薦一批重點雙創項目,爭取投資、入股支持。三是積極舉辦創新創業重大活動,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積極參與全國「雙創」活動周活動,推動全市各區創新創業成果參與全國「雙創」活動展覽展示,全面拓展雙創成果市場展示和推廣廣度和深度。高水平辦好各類科技交流活動,積極舉辦各類創新創業賽事,宣傳推廣好經驗好做法,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

  三、企業債券是廣州運用市場化手段,加強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重要舉措

  廣州市從組織工作、改革創新、擴大規模等三個方面持續發力,推進企業債券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一)企業債券申報發行工作組織有力。一是做好項目儲備,深挖發債潛力。加強與各部門、中介機構聯動,充分發動市區兩級力量,在全市範圍內篩選發債項目,推動企業加大發債力度。二是加強項目輔導,強化發債謀劃。常態化開展培訓和融資對接,幫助企業謀劃符合發債條件的優質項目,協調推進企業通過增加資產、減少負債、企業整合等方式優化財務指標,提升企業發債能力。三是開展風險防範,加強發債監管。通過組織召開企業債券風險防範工作會議、開展存續期企業債券風險排查;健全廣州市企業債券工作機制,切實防範地方債務風險。

  (二)企業債券改革創新有力。近年來,我市在在發債品種方面堅持創新,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企業債券創新城市,比如廣州地鐵集團獲批全國最大規模綠色優質企業債券300億元;珠江實業集團獲批全國首單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專項債10.2億元,改變了以往PPP項目主要依靠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方式的融資格局;廣州城投集團、廣州地鐵集團、廣州金控集團及廣州港集團獲批全國首批停車場專項債,合計獲批規模175億元;廣環投集團獲批發行全國首單項目收益債。2019年獲得「直通車」督查激勵以來,我市加大創新力度,市公交集團作為國內首個主體評級達到AAA的公交類企業申報企業債券;市交投集團40億企業債券、廣東省珠江投資管理集團27億企業債券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核准批覆。

  (三)企業債券對實體經濟帶動有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7家企業債券申報通過,累計獲批企業債券21支,獲國家核准可發行金額946.1億元。2019以來,廣州市企業債券發行利率屢創新低,其中「19廣鐵綠色債01」發行利率4.02%;「19廣水投綠色債02」發行利率3.95%;「20廣鐵綠色債01」發行利率3.72%。企業債券為我市軌道交通、環保、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保障房、停車場、垃圾焚燒發電、水環境治理等重大民生工程項目建設提供低成本、長期限的直接融資資金保障,有力地支持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接下來,廣州將不負重託、不辱使命,以更紮實的作風、更有力的舉措,將多項激勵政策用好、用足、用到位,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的發布完畢,謝謝!

  林彥華:

  感謝陳主任。

  接下來,有請黃埔區副區長葉偉雄介紹黃埔區「雙創」各項工作成效。

  葉偉雄: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好!

  5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文對2019年度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勵,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城園區雙創示範基地列入督查激勵名單。這是科學城雙創示範基地連續第二年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也是今年廣東省唯一獲督查激勵的雙創示範基地。

  下面,我代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就我區「雙創」工作主要成效進行簡要介紹。

  一是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創新,打造了全國一流的創新創業政務環境。我區是廣東省首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推出了「營商環境10條」等系列政策和措施,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從商事登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等16個方面提出99項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具體舉措,實現企業開辦全程「零見面」、0.5天辦結。2019年,全區新註冊創新創業商事主體5.23萬家,增長86.9%,註冊資本約3544.8億元,增長171.3%。去年以來,我區連續獲評聯合國「2019年度全球傑出投資促進機構大獎」「2019年度中國營商環境十佳經濟開發區」第一名和「2019年度中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最佳示範區」。

  二是大力提升創業帶動就業能力,營造了多層次人才創業就業各得其所的良好氛圍。通過整合各類資源要素,搭建平臺,成建制引進王曉東、施一公等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團隊,成為全市乃至全省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截至2019年全區入選國家、省、市、區各級人才計劃的高層次人才882人,吸引3000多名海外留學人員在區內創新創業,創辦公司700多家。通過建設智能製造、區塊鏈等7個產業學院,打造雙創實戰基地、雙創成果轉化平臺、中小企業服務平臺,以及每年評選10名「黃埔工匠」、1000名優秀高技能人才等多種方式,支持大學生、技能人才和其他社會群體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業就業。

  三是全面增強基礎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力,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增添了強勁動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謀劃推進了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設施、納米國家科學中心、太赫茲國家科學中心等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打造「黃埔實驗室」,與中科院深入合作建設了系列高等研究院集群。加速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等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截至2019年底,全區擁有市級以上研發機構1041家,其中國家級研發機構30家;聚集15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9家省工程實驗室、6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與中科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知名高校合作設立一系列科研成果轉化平臺。

  四是持續建設華南地區最大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集群,不斷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建成華南最大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集群,建成孵化器108家,專業眾創空間47家孵化器總面積超500萬平方米,累計孵化科技企業4617家。培育瞪羚企業356家,連續5年位列全國高新區前四名。成功入選國家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特色載體,大力建設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平臺。建設國家工業網際網路融合發展先導區,推動100家中小企業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打造「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平臺。

  五是持續打造最好的創新創業政策體系,構建了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持續出臺和升級「黃金10條」「美玉10條」等系列政策,形成了全方位、全領域支持「雙創」的公共政策服務體系,3年來累計受惠企業近5000家,降低企業成本超254億元。全面激發資本市場活力,完善創業投資引導機制,累計引進風投機構超400家,管理資金規模超900億元。推動56家區內企業上市,124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組建100億元民營企業發展基金,實施中小企業融資300億元計劃,強化創業融資新模式。設立2000萬元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風險池,成功發行全國首支純專利權智慧財產權證券化產品,全力推動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和智慧財產權證券化。

  下一步,我區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科學城雙創示範基地建設,繼續打造「雙創」升級版,促進創新創業百花齊放,將科學城園區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雙創」示範基地。

  我的介紹完畢,謝謝大家。

  林彥華:

  感謝葉偉雄副區長。

  接下來,有請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王蘋,介紹企業債對企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王蘋:

  各位媒體朋友們:

  大家好!

  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籌集建設資金一直以來是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資金的重要保障和主要手段。2013年以來,廣州地鐵已申報企業債券550億元,截至目前成功發行企業債券籌集資金335億元。其中,2018年底,廣州地鐵集團獲批300億元優質主體綠色企業債券,是全國範圍內獲批規模最大的綠色債券。300億額度已成功發行籌集了115億元資金,有力支持了廣州地鐵的持續發展。

  發行企業債對企業發展的優勢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保障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順利推進。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複雜多變的宏觀經濟環境中,企業確保能夠獲取長期的、穩定的資金是保證生產經營的前提。軌道交通行業具有造價高、資金需求大、資金運用周期長的特點,而企業債券始終堅持與實體投資項目掛鈎,債券資金以7-10年的長期限為主,有效契合廣州地鐵的資金需求特點,為廣州市軌道交通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二是發行及時高效,有效提升資金使用效率。企業債券「一次核准發行額度、分期發行」的模式,在規模和時間上實現了項目建設資金需求與債券融資的高度匹配,避免發生因融資滯後而影響重大項目建設進度,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同時,企業債券的資金用途相對靈活,既可以用於多個項目建設,也可以部分用於補充經營周轉,使企業能夠對有限的資源進行最高效合理的配置。

  三是實現低成本融資,降低財務費用,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企業減負。企業債券屬於直接融資,融資成本主要取決於企業信用評級和市場情況,有利於高信用評級企業獲取更低的資金成本。廣州地鐵2019年至今已發行6期優質主體綠色企業債券,平均融資成本相比銀行貸款基準利率下浮了24%。

  為貫徹中央關於「大力發展金融市場、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政策要求,加大企業債券服務實體經濟力度,近幾年各級發改部門不斷推出各項新的政策和舉措。2019年、2020年,廣州積極爭取獲得企業債券的「直通車」政策,進一步簡化了企業債券的申報程序,有助於吸引並促進更多企業加大發行企業債券籌集資金,對有穩定發債需求的企業是一個很大的利好。在市發改委大力支持與指導下,廣州地鐵將加大企業債券的申報發行規模,為復工復產以及廣州市、粵港澳大灣區的軌道交通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我的介紹完畢,謝謝大家。

  林彥華:

  感謝王總。

  下面,有請金域醫學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執行長梁耀銘介紹戰略性新興產業平臺建設情況。

  梁耀銘: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

  金域醫學作為成長在廣州、紮根在廣州的生物醫藥公司,我們現在在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裡面成為了全國營業額最大、實驗室數量最多、覆蓋市場網絡最廣、檢驗項目及技術平臺最齊全的領導企業。去年收入是52.69億元,同比增長16.44%,利潤增長72.44%。2020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1.71億元,同比增長0.57%,利潤同比增長26.69%。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依託我們26年專注專業的運營沉澱,我們充分發揮了檢測能力、檢測技術和物流網絡的專業優勢,積極承接包括雷神山醫院、武漢、湖北等關鍵區域,現在黑龍江、吉林等等都是我們的重頭戲,現在武漢又來了,800萬人10天檢測完,我們也是主力部隊,在這個時候我們勇於挑重擔。到目前為止,金域醫學集團已在包括湖北、廣東、安徽、重慶、重慶、陝西等全國28個省市區接受政府委託,陸續開展了對發熱門診、復工復學、入境檢測等的核酸篩查,累計做核酸檢測超過了500萬例,我在線上看到南方日報登了我們,應該是全球最大的單個機構核酸檢測量,也是為我們廣州、為全國貢獻了廣州力量。下面,我重點談談戰略性新興產業平臺建設情況。

  經過26年的發展,在國家、省、市、區等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關心和支持下,金域醫學逐步積累了大平臺、大網絡、大服務、大樣本和大數據等核心資源優勢,通過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平臺建設,積極為醫療機構服務、產業生態構建和大數據綜合開發應用,打造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新範式。

  1.醫學檢測服務平臺。依託覆蓋全國90%人口所在區域的服務網絡,和以臨床和疾病為導向進行整合的多技術檢測平臺,金域通過專業化運營持續提升檢驗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服務全國2.2萬家醫療機構,助力醫療資源均等化和可及性。特別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嚴格規範的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領先的檢驗檢測技術平臺、廣泛便捷的實驗室服務網絡、專業的醫療冷鏈物流系統,成為保障疫情防控檢測的重要支撐。

  2.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平臺。作為我國第三方醫學檢驗的龍頭機構,多年來紮根廣州,以高科技醫療服務和產學研創新為紐帶,有機聯結產業上下遊IVD和醫療機構,正在構建立足廣州、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和全國的生物產業創新協同體系。

  以港澳為橋頭堡,在推動醫檢服務走出去的同時,積極引入和轉化國際創新資源,服務粵港澳大灣區1700家醫療機構。推進與全球NIPT(無創產前檢測)技術奠基人盧煜明院士團隊的合作,共同研發推廣高端無創產前檢測技術產品及服務。與鍾南山、曾溢滔和侯凡凡等三位院士聯合建立呼吸疾病、遺傳病和腎臟病等三個國家級平臺,並聯合遍布全國的醫療機構和相關企業,牽頭或參與組建11個全國性疾病診療協作網/聯盟。

  加入全球性醫學診斷服務領導者戰略聯盟等多個國際性服務平臺,運營華南生物材料出入境公共服務平臺,助力大灣區生物與健康產業加快發展。

  3.大樣本大數據共享平臺。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沉澱,金域累積了數以億計的各類檢測標本,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56個民族的大樣本,包含孕前、產前、新生兒、兒童、成人等不同年齡不同疾病類型,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東方人種生物樣本庫和疾病資料庫,設立了國內遺傳病領域最具中國人群代表性的疾病資料庫。

  基於大樣本大數據平臺,聯合謝曉亮院士、陳曄光院士分別在胚胎植入前的篩查診斷、類器官領域的研究方面開展合作。與香港應科院合作開發《數位化病理大數據綜合處理系統》,在遠程病理會診、術中冰凍診斷與病理AI開發等領域得到成功應用。與華為、騰訊等IT巨頭以及華南理工大學、澳門大學、醫療器械廠家深度合作,開展了基於圖像的病理人工智慧識別與診斷研究,訓練出國內外已公布最高水平的宮頸細胞學篩查人工智慧模型,生產出國內首個獲準臨床應用的智能顯微鏡產品。2019年,金域牽頭基於罕見病大資料庫開展的罕見病實驗診斷關鍵技術創新與規模應用,也獲得了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所以,都是依賴於大樣本庫、大資料庫的基礎,大樣本庫、大資料庫從全國來說都是絕對領先的,是我們廣州的「寶」。基於這方面大樣本、大數據做下一步的規劃,爭取在金域目前的情況下,打造成為「一庫兩中心一基地」的戰略轉型,爭取利用3到5年的時間將金域打造成為健康醫療領域的信息化和數據化公司,成為國家公共衛生疾病防控和醫學科研的重要基地,成為第三方醫檢數字經濟產業示範應用基地。

  「一庫」:規範建立好我們的生物醫學樣本資源庫,生物醫學樣本庫在全國絕對領先,擁有全國的樣本資源,因為任何一個醫院的樣本都來自各自不同的區域,我們有全國聯手的實驗室,數據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所以現在跟北京、上海、華西等地的國家級專家都建立了很多科研的合作,以後有科研成果我們再逐步轉化來廣州。

  「兩中心」:區域性醫學檢驗與病理診斷大數據中心。剛才我說了跟華為合作也好、跟騰訊合作也好,現在還跟好幾家國際有名的AI公司在進行合作,把我們的數據應用於開發。

  智慧醫檢與大健康技術創新中心。下一步的發展在生物醫藥發展,應該是生物技術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因為純生物技術的話可能跟國外的相比,相對來說基礎研究還是比不過別人。如果在新基建的環境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我們應該走在國際前面,這樣更好跟生物技術結合,融合應該產生出我認為是今後生物技術發展的方向。所以,我們成立了一個智慧醫檢和大健康技術創新中心。

  「一基地」:第三方醫檢數字經濟產業示範應用基地。這是我們的設想,所以,我們的一系列都是基於下面的發展,「一庫兩中心一基地」都是在原有第三方醫學實驗室的基礎上,因為每天有源源不斷的樣本數據來源,這方面加以深化、開發,我們相信一定能夠做好,成為廣州的亮麗名片,成為廣州的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平臺載體,我對這方面的建設非常有信心,現在已經做了規劃,希望得到社會、得到各級領導的關心指導和支持。

  我發言完畢,謝謝。

  林彥華:

  感謝梁董。

  下面,有請廣州視源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辦高級總監吳成玲從企業內生孵化模式方面介紹推動創新創業經驗。

  吳成玲: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

  很榮幸我們企業被邀請到今天的發布會,也很感謝一直以來得到廣州市、黃埔區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在廣州濃厚的創業氛圍理念和一個良好的平臺之上,我們企業才得以有今天的發展。

  視源股份2005年創業,第一項業務是做液晶電視機控制主板的研發和銷售,剛開始創業資金有限、管理能力也有限,為了將更多的精力聚焦在研發上面,第一項業務開始,我們就只做微笑曲線兩端,生產環節外包。幾位創始人最開始創業很艱苦,在不到200平方的房間裡進行技術研究,那個時候我們的業務量很小,許多加工廠嫌我們訂單量小,甚至不願意分出一些精力幫我們代工產品。但是早期創始團隊都將一切困難克服了,並持續保持研發投入。正是由於心無旁騖的研究,我們的板卡在行業內不斷突破技術瓶頸,目前,我們的電視機主板已經取得全球第一,全球出貨總量佔比超過30%的成績。

  電視機行業有自身天花板,創業之初,創始團隊們就看到了這個問題,並討論開拓新的方向。他們寫了許多當時看起來可能有前途的業務:比如印表機、DVD、遊戲機等等。但最終,與我們已有的技術關聯不大的都被劃掉了。留下的,都是與我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的顯示技術相關的產業,都是與沉澱的技術相關的產業。

  2009年我們推出第二項業務,也是我們第一個自主品牌:seewo希沃交互智能平板,這是一款帶人機互動功能的整機,替代教室裡的黑板、投影、音響。老師用這個產品給學生上課,再也不用吃粉筆灰。這項業務從2012年開始,出貨量已連續多年佔據全國第一,目前在整個全中國覆蓋了130多萬間教室。

  我們的第三項業務MAXHUB高效會議平臺,是一個基於顯示、交互技術的智能會議終端設備,應用於會議室,集白板書寫、投影、遠程會議等多功能為一體。2016年創業,2019年營業收入接近8億,目前也是我們重點發展的業務。

  公司的發展歷程、業務邏輯,正是聚焦於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我們基於顯示技術,從電視機控制主板做起,發展到今天的智能教育設備、會議設備,業務的基礎均是自身已沉澱多年的關鍵技術。

  「創新創造創業離不開中小民營企業,相信民營企業也會不斷突破自身取得更好的成就」。對於我們企業來說,「創新是第一動力」,自創業以來我們只做研發和銷售,研發的速度、創新的水平決定了我們在市場上是否具備競爭優勢。創新的重要性還體現在我們內部無時無刻不在努力打造的研究氛圍。連續幾年,我們都會為研發人員舉辦專利頒獎大會、舉辦創業日、舉辦技術日,對創造了高質量、高數量的研發人員,我們同時給予精神和物質激勵,來鼓勵內部不斷創新創造。

  作為民營企業,我們深深的感知到身上科技創新的責任和壓力,希望能通過不斷創新創造,研發出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甚至超越國際大牌的好產品。聚焦於顯示領域,在電視機板卡、教育設備、會議設備取得一定成績後,視源將顯示與觸控技術,運用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以後家庭裡使用的空調洗衣機、廚灶等,都會是智能的,但凡要實現智能,都需要我們的智能板卡。我們還在2C的智能硬體上做了些探索,例如加水就可以運作就可以實現給衣服熨燙、消毒、除異味的全自動衣物護理機,例如智能跑步機等。

  公司還特別設立了中央研究院,在圖像、語音、伺服電機、大數據等多個領域進行前瞻性技術研究,不斷為內部持續孵化的人工智慧、智能醫療等領域輸送研發力量。

  內生創新離不開研發投入、人才支持、團隊氛圍和機制保障,為此我們公司始終將自己定位為創業型企業,不斷孵化和創造新的業務方向。也歡迎對我們業務和產品感興趣的朋友來司指導進一步了解。

  謝謝大家。

  林彥華:

  感謝吳總。

  現在進入記者提問環節,也請各位媒體朋友在提問前先通報你們所代表的媒體機構,謝謝。

  南方日報記者:

  想問一下黃埔區葉副區長。科學城雙創示範基地在推動企業復工復產方面有什麼舉措?

  葉偉雄:

  疫情發生以來,我區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在全國雙創示範基地中率先出臺「暖企8條」復工復產支持政策。區內企業復工復產安全有序,經濟運行逐步回歸正軌。早在2月底,科學城基地內「四上」企業就已經全面復工復產。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介紹一下我們做了什麼。

  一是加強政策服務,助力企業解圍紓困。出臺「暖企8條」「穩企6條」,幫助企業解決用工、融資、原材料供應、物流等方面實際困難,一季度區屬國企為企業減免租金1.24億元,惠及各類市場主體2158家,其中民營企業1914家,個體工商戶143家。穩崗補貼金額超3000萬元,惠及企業超3萬家。在全國率先推出「政務流動窗口上門辦」「郵政網點就近辦」服務新模式,可受理530項政務服務事項,一季度免費包郵5879件,為群眾和企業節省費用20餘萬元。在全市率先開展「百名局長服務千家企業」行動,強化領導 幹部點對點服務企業復工復產,切實打通服務企業和群眾的「最後一米」。

  二是強化金融服務,助力企業渡過難關。協調銀行專設綠色服務通道,全面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對抵押類貸款承諾3天放款,對企業有急迫需求的,按照「特事特辦」原則,最快1天放款。歸集、整合區內12家銀行15項疫情防控金融支持產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幫助企業獲得各類貸款、授信額度合計超過40億元。通過貸款貼息、保費補貼、風險補償、債券發行費用補貼等手段,對中小微企業小額貸款貼息高達4%,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近7000萬元。

  三是健全法律服務,助力企業健康發展。強化新形勢下涉疫案件統籌處理工作力度,發揮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作用,主動研判企業復工復產可能面臨的法律問題,安排專人負責涉疫案件法律諮詢工作。推動區法院成立涉疫案件司法政策研究小組,建立專項案件審判機制,配強配齊審判力量,確保涉企案件準確快速審理。開通訴訟服務綠色通道,依法特事特辦、急事快辦,確保復工復產涉訴案件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優先執行,對符合條件的困難企業、個體工商戶等,依法緩交、減交、免交訴訟費用,幫助企業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解決糾紛。

  四是完善用工服務,助力企業員工返崗。創新「共享員工」機制,協助京東物流、迪澳生物等重點企業直接共享調劑員工近400人,間接調劑解決用工需求6000多人。建立「點對點」聯繫機制,對接安排返崗專列、專車(含對口扶貧地返區專車),成立16個返穗返崗黨員服務突擊隊,設置了返崗復工服務驛站。在全市率先派出湖北籍務工人員「返崗」直通車,安全有序接回全省首批湖北籍重點崗位急需人才;2萬多名湖北籍員工分批有序返崗。針對樂金顯示等企業海外技術人員復工需求,協調安排包機解決海外技術人員返崗超300人。

  五是推動防疫科技攻關,做好企業復工安全保障。推動基地內72家病毒防控、檢測檢驗、醫療救治等生物醫藥企業加班加點開展科研攻關。在全國已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的32家IVD(體外診斷)企業中,科學城基地達安基因、萬孚倍特、華銀醫藥、和信健康、微遠基因、賽默飛世爾等企業獨佔6席,佔全國比重超18%。組織國機智能、普裡司等企業自主研發生產口罩設備,其中普裡司僅用三天時間便研發出全國首臺柔性AI視覺口罩機。此外,為解決復工企業物資供應覆蓋面較小、供應效率偏低等問題,委託京東公司(華南區)搭建了「應急防控物資在線供應平臺」,實現疫情防控物資保障供應兩線(線上線下)結合、全面覆蓋,免運費配送至科學城基地內企業。

  我就回答這麼多。

  廣州電視臺記者:

  想問廣州地鐵方面。廣州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地鐵線網修建,有了「直通車」政策以後,將對廣州地鐵建設帶來了什麼樣的新動力和支持?

  王蘋:

  謝謝您的提問。我想這項政策對我們企業來講最直接有三個方面的推動作用:

  一、有助於大大提升發債溝通的效率,還有支持企業的經濟發展。廣州地鐵現已建成開通14條、515公裡的地鐵線路,目前正全力推進12條308公裡新線建設,目前對於廣州地鐵來講,平均每年融資的需求是超過600億以上的規模,所以持續不斷的發行企業債也是長期重要的手段。這次「直通車」政策我理解,最大的特點是大大簡化了申報的程序,也是說廣州市項目是可以直接對接到國家發改委,這樣在我們申報的周期壓縮和審批節點的減少和項目溝通方面是更加高效,這個也是有利於企業更好的把握髮債的節奏和更好把握市場的窗口。

  二、有利於提升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形象。這次「直通車」政策是廣東省唯一一個獲得國務院「直通車」政策的城市,這個也說明國家對整個廣州市發債的工作以及對廣州市企業的信用管理和風險防範措施這方面充分的肯定。藉助這樣的春風和利好的政策,也是有助於廣州國企能夠進一步提升在資本市場上的品牌和形象,也能夠進一步促動企業能夠規範管理。

  三、針對今年疫情的困難環境下,今年廣州地鐵整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加上鐵路投資樞紐方面整體投資規模是將近820億。這個是什麼概念呢?820億是佔了廣州市全市市屬國有企業總投資規模的2/3,佔了將近66%的比重。廣州地鐵目標能不能實現,說到大的層面是影響到全市市屬國企的年度投資目標的完成,所以,在這點上廣州地鐵肯定是不能拖後腿的。

  前段時間疫情的影響對於工程項目推進的時間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後面8、9個月的時間我們怎麼樣搶工補產,去加大投資的行程,拉動全市的投資規模提升,我們是義不容辭的。藉助今年1到4月份市場比較寬鬆,還有利率下行的環境,糧草先行,我們是提前做好資金的儲備,在前4個月是發行了兩期債券,一方面是成本低,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為後面的復工復產和搶工補產提前籌備好這方面的資金。

  接下來利用「直通車」政策一方面會更好主動把握剩餘的發債額度節奏,同時加快推進新的債券項目申報計劃,有效支持今年投資目標的完成,確保能夠儘快產出,形成有效的投資。

  介紹完畢,謝謝。

  羊城晚報記者:

  想請問視源的吳總。貴公司如何保障持續的創新動力?

  吳成玲:

  謝謝您的提問。其實對我們來說,我們認為創新的成敗與否包括能夠堅持與否。

  一、首要的因素是人才。其實我們公司近5000名員工,60%以上都是研發人員,這個是取決於業務模式。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對於研發人才給予到的薪資福利各個方面都會給他們物質和心理上的激勵,能夠讓他們持續創新。比方說在我們企業內部做一個民營企業,我們應該是國內較少的自己去給研發人員建幼兒園、建體檢中心,保障他們自己以及家屬的健康包括子女上學的問題,這都是讓研發人員更加心無旁騖,沒有很多瑣事,全身心投入到研發。在招聘上我們一直以來跟全國各個地區的高校都保持緊密的招聘,包括還有海外專場招聘。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我們政府在人才引進政策等等上面也能從一些方面幫到企業聚攏人才。

  二、企業內部的環境與氛圍。首先我們企業文化是平等包容的,希望年輕人更多地展露自己的創新和想法。另外,我們企業會有幾個特殊的日子,比方說創業日、科技日等等,在固定的比較有儀式感的日子把大家聚集起來,讓平時在各個部分創業的同事,讓新的年輕人聽一聽以前老的創始人創業遇到的艱苦歷程,分享一些經驗。包括科技日上會有各種各樣的,非常不成熟階段的想法、半成品階段的產品拿出來展示,幫助大家能夠更好地研發自己的產品。在機制層面也需要有保障,我們一直以來都會在機制上鼓勵有想法的年輕人能夠把自己的創意落地,如果有比較好的想法我們會支持他,早期可能大股東會給予投資支持,成熟以後會讓經營團隊佔股,以這樣的形式保障內部不斷去孵化,以及讓孵化的產品能夠有穩定運行的保障機制。

  自從上市以來,我們也會用投並的手段去看一些可能跟我們本身業務,在客戶或者在技術層面比較切合的項目,加快地做我們的創新產品。

  大概就是這幾個方面。

  羊城晚報記者:

  金域醫學作為第三方醫檢行業的龍頭企業,正在進行數位化轉型,計劃打造成為專注醫檢的信息化、大數據公司,請問,金域為什麼要朝這一目標轉型,底氣在哪裡?如何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梁耀銘:

  謝謝您的提問。應該說是幾方面:

  一、我們做企業就要分析一下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核心資源是什麼。金域經過26年沉澱,現在有大量資料庫樣本,之後我相信還有越來越多的樣本和數據量,基於這個基礎,我相信國內以後都很難有機構超過我們,我認為這個是我們的核心資產,這個核心資產發展的好的話就會令企業發展得更加好。所以基於這方面的基礎,我們現在一年有17000多人份的樣本量,相當於50多家三甲醫院的樣本量,我們的樣本來自31個省直轄市(包括香港),陽性樣本庫也很大,我們還有意識的存起來,這個就是我們的基礎工作。

  二、生物技術很多時候的發展就是要生物技術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有機結合才能夠更好地發展。我覺得這是一個創新、這是一個融合。搞生物技術研究要不要?要,但是可能在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應用,我相信這方面中國會比其他國家超前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這樣的融合我相信是今後生物醫藥發展很好的方向,比如說前段時間跟華為合作也好、跟騰訊合作也好,我們嘗到了甜頭。

  三、基於國家的新基建實施的頒布,非常有利於生物技術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結合,5G、AI等等一系列政策出臺,尤其是廣州市黃埔區在這方面也是大力鼓勵這方面的產業發展,這也是基於國家和地方特色。

  四、我們也做了「一庫、兩中心、一基地」計劃,做了一個很好的論證。所以,下一步企業的創新,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管理創新,都是基於數據化基礎上做一系列創新,5G、人工AI的發展。所以,我相信可以發展成越來越好的第三方實驗室,也是一個醫學檢測和病例數據的信息化公司、大數據公司,從而為廣州、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生物醫藥發展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我覺得是很寶貴的資源。我希望助力更多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我們有這個平臺,我相信遲早有一天會適應更多疾病的「中國標準」,乃至成為「國際標準」,我期望有這一天。有一句話說金域不再是原來的金域,金域還是原來的金域。從原來的業務基礎上再往上走,當然我們為產業的發展、為健康事業的發展初心是不變的。

  謝謝。

  南方都市報記者:

  想請問市發改委陳主任。廣州市下一步將怎麼樣具體落實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務院督查激勵措施?

  陳澤鵬:

  謝謝您的提問。下一步怎麼落實國務院的督查激勵措施,我們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下工夫:一是用好國家的政策。二是練好自己的內功。

  用好政策。根據這次國務院督查激勵通報的內容,對獲得激勵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權建設,國家政策主要是在項目、平臺、基金這3個方面給予優先和傾斜。1、優先將重點項目納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儲備庫、給予較大額度和較長期優質信貸支持。2、平臺方面就是在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申報中給予名額傾斜。3、推動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優先在獲激勵地區設立子基金。接下來,我們落實、落細、落到位這些國家的支持政策,跟廣州市的實際情況、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用好、用足、用到位這些激勵措施。

  練好內功。接下來,根據廣州市的實際情況採取各種措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發展。關鍵在兩個方面下工夫:

  一是整合提升、創新資源上下工夫。推動新基建、新產業、新消費、同頻共振、協同發展。大家都知道,廣州的科技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下一步將統籌謀劃新基建、新產業、新消費的發展,把這些創新的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一個集群的效益。在新基建方面,我們要加快布局建設5G、工業網際網路這些信息類的新型基礎設施;同時加快建設一批創新型的基礎設施,包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建若干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高端創新平臺,構建多層次產業創新平臺,這方面國家也給予支持和優先。

  通過建設智慧大腦,布局建設融合型新基建,包括智慧交通、智慧醫療信息化的應用,推動信息創新融合新基建跟產業的融合發展。在新產業這方面就是要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慧、軌道交通、區塊鏈等戰略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同時要把新基建和新產業融合在一起,培育發展新動能。

  二是在「建鏈、補鏈、強鏈」上下工夫,全面提升產業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競爭力。接下來,我們也會系統謀劃命歸陰若干新興產業鏈發展,包括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產業、軌道交通產業、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等戰略全產業鏈實施「建鏈、補鏈、強鏈」的工程,大力實施新能源智能汽車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意見、軌道交通全產業鏈系統推進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同時,進一步出臺實施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的推進方案,從政策措施方面推動全產業鏈發展。同時,要做好產業鏈各環節的分析,根據產業鏈發展的需要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鏈、補鏈、強鏈」提升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同時,要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和項目的廣州服務,以優質的服務來積極推動企業落戶和項目建設,積極推動諾誠建華、粵芯晶片等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的建設,通過大項目的建設來引領產業創新發展。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林彥華:

  感謝各位媒體朋友的踴躍提問,同時,也再次感謝臺上各位發言人細緻、全面的解答。

  明天,我們將繼續圍繞獲國務院督查激勵工作事項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第九十五場)
    主題: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第九十五場)  時間:2020年5月1日下午  地點: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  親愛的媒體朋友們:  今天是2020年5月1日,也是「五一」小長假的第一天,非常高興在全國第一次勞動大會的舊址舉行廣州市第95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
  • 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第八十九場)
    主題: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第八十九場)  時間:2020年4月26日上午10:00歡迎大家出席廣州市第89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發布會的主題是「聚焦青年發展 燃點戰疫青春」。  大家知道,再過8天,就是五四青年節了。在去年紀念五四青年運動100周年的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 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第十場)
    主題: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保障工作新聞通氣會第十場  時間:2020年2月15日上午9:30  地點:廣州市新聞中心  廣州市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與新聞發布處處長龔豔華歡迎大家出席市新聞辦組織辦的「暖家」新聞通氣會。這也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市政府政務辦舉行的第10場新聞通氣會。
  • 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第五十五場)
    主題: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第五十五場)  時間:2020年3月26日上午10:00歡迎出席由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的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今天也是我們疫情防控系列新聞通氣會的第55場。我們今天上午有兩場新聞通氣會,第一場是「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專場。大家最近也關注到整個央媒、省媒和市媒的報導:習近平主席將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昨天,習近平主席同德國總理默克爾通了電話,表達了我們全球各個主要國家守望相助、齊心協力、共度時艱的願望和決心。
  • 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第六十七場)
    主題:廣州市政府新聞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第六十七場)  時間:2020年4月5日上午  地點:廣州正佳廣場五樓中庭  廣州市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與新聞發布處處長龔豔華:歡迎出席由市政府新聞辦組織的廣州市第67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今天我們召開的是天河路商圈惠民消費專場新聞通氣會。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如今正從疫情影響中逐步恢復活力,從中央到地方,在嚴格開展疫情防控的同時,都高度重視復工復產復市工作。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
  • 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第五十三場)
    主題: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第五十三場)  時間:2020年3月25日上午10:00  歡迎出席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組織的第53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今天的新聞通氣會主要聚焦廣州市出臺的「48條」惠企暖企政策促進經濟社會良性運行的相關落實情況。
  • 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第一百一十一場)
    主題: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第一百一十一場)  時間:2020年5月23日上午  地點:廣州購書中心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  親愛的各位媒體朋友這也是廣州在疫情存續期間的第111場新聞發布會。今年,特別是鍾南山院士逆行武漢之後,廣州市按照中央和省的統一部署,認真做好整個疫情防控工作。城市的宣傳和新聞發布部門也是從各條戰線認真履行職責,在第100場系列新聞發布活動的時候,省委、市委主要領導對系列新聞傳播活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 廣州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會(第一百五十八場)
    主題:廣州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會(第一百五十八場)  時間:2020年7月21日下午  地點:廣州市新聞發布廳  廣州市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與新聞發布處處長龔豔華歡迎大家出席廣州市第158場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會——廣州影院復業疫情防控專場。  今年1月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大影院紛紛暫停營業,半年來,我市電影生產的相關職能部門,各大院線以及廣大從業者,一方面積極推進做好院線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為電影產業生產和院線行業復業復映默默工作、集聚力量。
  • 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第二十八場)
    主題: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第二十八場)  時間:2020年3月1日上午10:00  地點:廣州市新聞發布廳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歡迎大家來到廣州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中心出席廣州市疫情防控例行新聞通氣會,同時,這也是我們在疫情存續期間組織的第28場新聞通氣會,這場新聞通氣會的主題是「您為大家·我幫您家」。這段時間大家也關注到了我們在一線為我們整個抗疫工作做出艱苦奉獻的醫務工作者,我們後方沒有忘記他們,一直在為他們默默地做著工作。
  • 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第四十一場)
    主題: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第四十一場)  時間:2020年3月14日上午10:00  地點:廣州市新聞發布廳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今天是2020年3月14日,也是廣州市疫情防控系列新聞通氣會的第41場,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們在周末的時候依然和我們在一起。今天新聞通氣會的主題是「書香滿羊城」。  廣州是一座富有書香氣息的城市。去年,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編制的《2018廣東省全民閱讀指數》中,廣州以91.65的分值居於榜首。能得到全民閱讀指數全省第一的桂冠,並非偶然。
  • 一年1146名發布人……新聞發布會讓廣州抗疫高效透明
    截至2020年12月30日,今年的250個工作日內,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已召開241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的主題實現了從疫情防控到復工復產、從老城市新活力到高質量發展,全市累計有688家單位、1146名發布人參與其中。
  • 廣東舉行疫情防控第五十六場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4月22日廣東舉行疫情防控第五十六場新聞發布會  4月22日,廣東舉行疫情防控第五十六場新聞發布會,請省教育廳副廳長王創,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林立豐,省公安廳治安管理局政委張紹新,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黃紹龍,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辦物資保障一組副組長、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莊樂從出席發布會
  • 成都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郫都區實行全員核酸檢測
    2020年12月11日21時,成都市政府新聞辦舉行了新聞發布會,通報了成都市新冠疫情防控新進展,發布會介紹了成都市衛健委、郫都區的相關領導以及四川省醫療專家對疫情防控情況、採取措施和處置工作。並報告了12月10日晚到12月11晚新增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中風險區域的劃定情況。
  • 焦作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二十九場新聞發布會舉行
    4月30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焦作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二十九場新聞發布會,圍繞「強信心穩經濟」這一主題,介紹焦作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切實增強全市上下打贏經濟戰「疫」的決心和信心。
  • 成都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12月12日新聞發布會
    成都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12月12日新聞發布會 澎湃新聞 2020-12-12 20:43 來源:澎湃新聞
  • 北京市政府新聞辦連續三年榮獲「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
    從外媒報導情況看,路透社等百餘家外媒密集刊播大量關於北京新發地疫情防控報導3.9萬餘條,客觀、正面取向達85%以上,形成「北京迅速行動遏制疫情反彈」「北京精準管控嚴防疫情蔓延」「北京大規模核酸檢測是秘訣」「北京應對疫情經驗值得借鑑、是最佳範例」「民眾感到安全、對政府有信心」5大主流國際輿論,稱北京為應對世界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北京經驗,北京精準抗疫成為世界防疫標杆
  • 溫州市政府新聞辦例行新聞發布會(第2場)
    一、發布時間2020年11月30日(星期一)上午10:00二、發布地點市行政中心1號樓14樓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廳三、發布主題發布《五、發布人狄鴻鵠(溫州市水利局局長)黃壽君(溫州市經信局副局長)李海洲(溫州市住建局副局長)汪紅所(溫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六、主持人陳靚秋(市政府新聞辦副主任)
  • 上海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第七十九場)
    原標題:5月18日上海舉行第七十九場新聞發布會介紹上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情況  5月18日,上海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第七十九場),請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鄭錦,市衛生健康委巡視員吳乾渝,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祝墡珠
  • 重慶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四十九場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3月13日重慶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四十九場新聞發布會  3月13日,重慶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四十九場新聞發布會。請重慶市商務委副主任彭和良、重慶海關副關長李玉、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副總經理陳忠新、重慶商社集團黨委副書記王建梅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黑龍江舉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發布會(第四十三場)
    原標題:4月14日黑龍江舉行應對疫情第四十三場「綏芬河口岸境外輸入疫情管控情況第二場」新聞發布會  4月14日,黑龍江舉行應對疫情第四十三場「綏芬河口岸境外輸入疫情管控情況第二場」新聞發布會。請黑龍江省衛生健康委疾控處二級調研員郝軍、黑龍江省疾控中心消毒與醫院感染控制所所長肖佳慶、綏芬河市常務副市長李興國出席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處趙銳同志主持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