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民窯青花瓷上多畫童子蹴鞠圖,有一人蹴鞠,有二人爭球,國畫寫意筆法,十分簡潔而又生動有趣。蹴,就是用腳踢蹋;鞠,就是中國古代的足球。
西漢學者劉向的重要文獻學著作《別錄》記載:「蹴鞠者,傳言黃帝所造……」漢書《霍去病傳》註:「鞠,以皮為之,實以毛,蹴蹋而戲。」因此,漢代時蹴鞠已很流行,還成為士兵強身健體的手段之一。為此還專門設置了長方形球場,場地四周設有圍牆,兩端設有「鞠室」,各有一人把守。比賽分為兩隊,互有攻守,以踢進對方鞠室的次數決定勝負。 經過漢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時期蹴鞠活動達到高潮,甚至出現了按照場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改進了鞠的製作方法,使鞠輕巧更有彈性。蹴鞠逐漸成為從皇室到軍隊,乃至民間喜愛的一種體育鍛鍊和競技娛樂的項目。《唐音癸箋》記載:「唐變古蹴鞠戲為蹴球。其法: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實踐中蹴鞠也產生了多種玩法,有單人比賽顛球次數的「打鞠」,還有多人參與搶拼的「躍鞠」。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有詩道:「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場內激烈爭球,場外擂鼓助威,可見競技氣氛之熱烈。 宋代蹴鞠之戲就更為普遍。宋太宗、宋徽宗都是蹴鞠高手。據《宋史·禮志》記載:「打球本軍中戲,太宗命有司詳定其儀。三月會鞠大名殿,有司除地豎木為球門……御朋打東門。帝擊球,教坊作樂奏鼓……」其規定與近代足球比賽頗為相似。再看《水滸傳》中的那個破落戶高俅,就是因為踢得一腳好球、得到端王即後來的宋徽宗趙佶賞識而發跡,後來竟官至太尉。上有好,下必甚焉。蹴鞠運動從王公貴族到民間百姓,越發踢得紅火。青花瓷上的蹴踘圖,即是一個方面的反映。 筆者收藏有多枚帶有蹴踘圖的民窯青花瓷片,瓷繪者往往寥寥幾筆,便把畫面上蹴鞠童子描繪得生動活潑,形態各異。運球、爭球、頂球,姿態優美,形象鮮明,令人過目不忘。(李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