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明青花纏枝花卉紋罐
圖2 明「大明嘉靖年制」款青花雲龍紋碗
圖3 明青花碗
圖4 明青花碗
圖5 明青花碗
■河南新鄉 王瑞鋼
明代青花瓷在我國瓷器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收藏愛好者和專家都對明代青花的器型、紋飾、青料、用筆等做了大量研究,為我們欣賞、斷代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明代青花瓷發展的特色
由於受到道教和伊斯蘭教的影響,明代瓷器紋飾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呈現出包羅萬象文化包容的面貌。宗教文化的世俗化也讓宗教題材表現在了瓷器上面。特別是明代萬曆時期的道教主題紋飾和伊斯蘭教盛行的正德年間,還有成化年間的佛教文化都在瓷器上有明顯的體現。
裝飾技法上,民窯青花也將裝飾藝術中將「分水」以及「留白」的技法運用其中。這樣可以呈現出濃淡相宜深淺不同的立體效果,達到中國國畫的水墨暈染效果,以及國畫中的「虛室生白」。紋飾上,明代時期青花瓷的主題紋飾中尤其以龍紋為特色,展現出氣韻生動、活力無限的中華龍的圖騰,成為了當時官窯瓷器紋飾中不可撼動的主角。這些主題紋飾不僅起到裝飾的作用,其實也是為了突出器物造型特徵。明代青花的輔助紋飾有弦紋、福字、兔紋、海螺紋、卷草紋、纏枝紋、蕉葉紋、海水紋、幾何紋等,寥寥幾筆卻趣味盎然。除了官窯氣派恢弘,在民窯瓷器中簡練的紋飾、流暢的筆法也讓整個器物有拙樸之美。
明代民窯青花瓷器賞析
本文介紹幾件館藏明代青花瓷器各具風採,青花色澤和紋飾均不同。但是以紋飾簡約的民窯為主,線條飄逸,畫面隨性,無拘無束,古趣橫溢。紋飾簡約拙樸的特點給人一種質樸的美感,獨具審美情趣。可謂:天機勃發,涉筆成趣。
明青花纏枝花卉紋罐(圖1),通高19.7、口徑7.3、腹徑17.2、底徑11.5釐米。國家二級文物,口沿有殘缺。器型直口,短頸,鼓腹,足底露胎處有星星點點的火石紅。胎質細膩、堅實。罐體肩部上下雙弦紋中和腹部繪製中國傳統式樣的纏枝花卉,近足處用筆尖和中鋒交替繪製裝飾帶,流暢自然,充滿野趣。與同期歷史風格特點相吻合。青花罐主題紋飾纏枝花卉紋以藤蔓為主線,花卉布局較隨意疏朗富有節奏感。底部繪有簡單潦草的兔款。根據其造型和款識,可以推斷其為明代萬曆到天啟年間民窯作品。
明「大明嘉靖年制」款青花雲龍紋碗(圖2),通高14.4、口徑32.5、底徑15釐米。國家二級文物,口沿處磕損,口至腹部有裂紋,有多個早年間修補的鋦釘。圈足缺塊,部分損腐。敞口,弧腹,圈足。內口沿飾兩道弦紋,碗心圓形弦紋中有兩條首尾相連的龍紋。外壁上半部繪行龍紋,碗底部繪變形蓮瓣紋,兩朵蓮瓣之間有一個較窄的方形裝飾共同組成了環形的裝飾帶,別具一格。圈足上繪二道弦紋。碗底「大明嘉靖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繪畫寫意。釉面呈卵青色,青花發色藍中泛灰。
龍紋根據細節和姿態又可以分為多種,此件雲龍紋青花瓷碗中的龍紋屬於行龍,整體為橫向繪製,在雲紋中穿梭,極具動感。龍的軀體繪製為魚鱗狀,有五爪,龍嘴較為突出,形似象鼻。頭方眼圓、龍爪無力是明代嘉靖時期龍紋的特色,繪製比較粗糙,也是展示出了明代中晚期時期國力衰退的背景。腹部三條龍和雲紋組合在一起形成了疏密有緒、氣勢磅礴的雲龍紋主題紋飾。
明代嘉靖時期除了有青料的混合使用外,瓷器生產也發生巨大變化,景德鎮官窯開始施行「官搭民燒」制度,由於民窯「欽限」器的燒造促進了制瓷技術進步,縮小了官窯器和民窯器之間的差別,嘉靖民窯精瓷已與官窯器之間無明顯差別。此外,嘉靖朝時間較長,所以早中晚期青花色澤並不一致。這件青花雲龍紋碗應該也是「官搭民燒」的作品。
明青花碗(圖3),通高6.6、口徑14.6、底徑6.2釐米。國家三級文物,口至腹部有裂紋。此展品為明代中期文物,敞口,弧腹,圈足。圈足向內斜收較大,挖足已過肩,釉面呈卵青色。內口沿飾二道弦紋,碗心青花雙圈內飾月華紋。外壁繪製大朵雲氣紋,繪畫寫意。圈足上弦紋暈散。釉面出現較為明顯的開片。此件瓷碗最大的特色在於紋飾繪製採用深淺兩種顏色,筆畫粗細也不同,不同於大多數民窯的單線平塗。在用筆方面,以少勝多、以簡勝繁。大部分採用的是一筆勾畫法。每一落筆便是一片天地,彰顯了獨特設計美感。作品執筆連貫、一氣呵成;筆法簡潔、風格古樸。
明青花碗(圖4),通高6.5、口徑15.4、底徑6釐米。國家三級文物。此展品為明代早期文物,敞口,腹部較為平直,圈足。內口沿飾裝飾帶,碗心所繪似海螺紋以及六朵變形的花卉紋,美觀別致,較為少見。外壁上半部繪寬邊裝飾紋,繪畫寫意。圈足上二道弦紋。釉面呈卵青色,青花發色藍中泛灰。釉面出現較為明顯的開片,根據其砂底粘砂情況判斷,其應是洪武時期的瓷器。這件瓷碗展示出了圓弧的線條較多,流暢、毫無滯礙、婉轉流利是其特點。該瓷碗的主體紋飾還與青花月季紋很像,即把花朵畫成圈,葉子畫成點狀。
明青花碗(圖5),通高7.5、口徑17.2、底徑7.1釐米。國家三級文物,口沿缺塊,口至腹部裂紋,部分損腐。敞口,弧腹,圈足。內口沿一道弦紋,碗心青花雙圈內飾月華紋。外腹部主體紋飾為雲氣紋和海草紋。用筆隨意揮就,龍飛鳳舞如書狂草有疾速感,線條粗細變化明顯。雲氣紋為明早期尤其是洪武時期最常見的紋飾之一。
明代民窯青花瓷的筆法意趣
以往大家對明代青花瓷的研究著重於官窯,對民窯青花很少涉及。
明代民窯青花大多簡練嫻熟、豪放生動和官窯器紋飾的精細秀麗、規整嚴格形成鮮明對比。明代的民窯青花雖然比較粗糙,不能和官窯的相媲美,但是其隨意灑脫、自然天成、偶然成趣的畫法具有灑脫清淡之美。流暢自然的筆法讓我們感覺到書法意味。儘管其品質較低卻造就了明代民窯青花獨特語言。簡樸隨意,自然質樸,別具一番情趣。
民窯青花紋飾的簡潔和流暢的特點根本原因在於生產上面追求省工省料以及提高產量來滿足普通老百姓日常使用所需。民窯青花,顯得難登大雅之堂,但它灑脫的形象、簡單的構圖、濃縮的筆法卻更加貼合人心,人們能夠感受到這份純真寧靜和自由。民窯青花瓷器的工藝,不僅體現出當時的生產條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政治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程度,還可以從中感受到當時人們的審美取向和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