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筆成趣的明代民窯青花瓷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圖1 明青花纏枝花卉紋罐

  圖2 明「大明嘉靖年制」款青花雲龍紋碗

  圖3 明青花碗

  圖4 明青花碗

  圖5 明青花碗

 

  ■河南新鄉 王瑞鋼

  明代青花瓷在我國瓷器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收藏愛好者和專家都對明代青花的器型、紋飾、青料、用筆等做了大量研究,為我們欣賞、斷代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明代青花瓷發展的特色

  由於受到道教和伊斯蘭教的影響,明代瓷器紋飾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呈現出包羅萬象文化包容的面貌。宗教文化的世俗化也讓宗教題材表現在了瓷器上面。特別是明代萬曆時期的道教主題紋飾和伊斯蘭教盛行的正德年間,還有成化年間的佛教文化都在瓷器上有明顯的體現。

  裝飾技法上,民窯青花也將裝飾藝術中將「分水」以及「留白」的技法運用其中。這樣可以呈現出濃淡相宜深淺不同的立體效果,達到中國國畫的水墨暈染效果,以及國畫中的「虛室生白」。紋飾上,明代時期青花瓷的主題紋飾中尤其以龍紋為特色,展現出氣韻生動、活力無限的中華龍的圖騰,成為了當時官窯瓷器紋飾中不可撼動的主角。這些主題紋飾不僅起到裝飾的作用,其實也是為了突出器物造型特徵。明代青花的輔助紋飾有弦紋、福字、兔紋、海螺紋、卷草紋、纏枝紋、蕉葉紋、海水紋、幾何紋等,寥寥幾筆卻趣味盎然。除了官窯氣派恢弘,在民窯瓷器中簡練的紋飾、流暢的筆法也讓整個器物有拙樸之美。

  明代民窯青花瓷器賞析

  本文介紹幾件館藏明代青花瓷器各具風採,青花色澤和紋飾均不同。但是以紋飾簡約的民窯為主,線條飄逸,畫面隨性,無拘無束,古趣橫溢。紋飾簡約拙樸的特點給人一種質樸的美感,獨具審美情趣。可謂:天機勃發,涉筆成趣。

  明青花纏枝花卉紋罐(圖1),通高19.7、口徑7.3、腹徑17.2、底徑11.5釐米。國家二級文物,口沿有殘缺。器型直口,短頸,鼓腹,足底露胎處有星星點點的火石紅。胎質細膩、堅實。罐體肩部上下雙弦紋中和腹部繪製中國傳統式樣的纏枝花卉,近足處用筆尖和中鋒交替繪製裝飾帶,流暢自然,充滿野趣。與同期歷史風格特點相吻合。青花罐主題紋飾纏枝花卉紋以藤蔓為主線,花卉布局較隨意疏朗富有節奏感。底部繪有簡單潦草的兔款。根據其造型和款識,可以推斷其為明代萬曆到天啟年間民窯作品。

  明「大明嘉靖年制」款青花雲龍紋碗(圖2),通高14.4、口徑32.5、底徑15釐米。國家二級文物,口沿處磕損,口至腹部有裂紋,有多個早年間修補的鋦釘。圈足缺塊,部分損腐。敞口,弧腹,圈足。內口沿飾兩道弦紋,碗心圓形弦紋中有兩條首尾相連的龍紋。外壁上半部繪行龍紋,碗底部繪變形蓮瓣紋,兩朵蓮瓣之間有一個較窄的方形裝飾共同組成了環形的裝飾帶,別具一格。圈足上繪二道弦紋。碗底「大明嘉靖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繪畫寫意。釉面呈卵青色,青花發色藍中泛灰。

  龍紋根據細節和姿態又可以分為多種,此件雲龍紋青花瓷碗中的龍紋屬於行龍,整體為橫向繪製,在雲紋中穿梭,極具動感。龍的軀體繪製為魚鱗狀,有五爪,龍嘴較為突出,形似象鼻。頭方眼圓、龍爪無力是明代嘉靖時期龍紋的特色,繪製比較粗糙,也是展示出了明代中晚期時期國力衰退的背景。腹部三條龍和雲紋組合在一起形成了疏密有緒、氣勢磅礴的雲龍紋主題紋飾。

  明代嘉靖時期除了有青料的混合使用外,瓷器生產也發生巨大變化,景德鎮官窯開始施行「官搭民燒」制度,由於民窯「欽限」器的燒造促進了制瓷技術進步,縮小了官窯器和民窯器之間的差別,嘉靖民窯精瓷已與官窯器之間無明顯差別。此外,嘉靖朝時間較長,所以早中晚期青花色澤並不一致。這件青花雲龍紋碗應該也是「官搭民燒」的作品。

  明青花碗(圖3),通高6.6、口徑14.6、底徑6.2釐米。國家三級文物,口至腹部有裂紋。此展品為明代中期文物,敞口,弧腹,圈足。圈足向內斜收較大,挖足已過肩,釉面呈卵青色。內口沿飾二道弦紋,碗心青花雙圈內飾月華紋。外壁繪製大朵雲氣紋,繪畫寫意。圈足上弦紋暈散。釉面出現較為明顯的開片。此件瓷碗最大的特色在於紋飾繪製採用深淺兩種顏色,筆畫粗細也不同,不同於大多數民窯的單線平塗。在用筆方面,以少勝多、以簡勝繁。大部分採用的是一筆勾畫法。每一落筆便是一片天地,彰顯了獨特設計美感。作品執筆連貫、一氣呵成;筆法簡潔、風格古樸。

  明青花碗(圖4),通高6.5、口徑15.4、底徑6釐米。國家三級文物。此展品為明代早期文物,敞口,腹部較為平直,圈足。內口沿飾裝飾帶,碗心所繪似海螺紋以及六朵變形的花卉紋,美觀別致,較為少見。外壁上半部繪寬邊裝飾紋,繪畫寫意。圈足上二道弦紋。釉面呈卵青色,青花發色藍中泛灰。釉面出現較為明顯的開片,根據其砂底粘砂情況判斷,其應是洪武時期的瓷器。這件瓷碗展示出了圓弧的線條較多,流暢、毫無滯礙、婉轉流利是其特點。該瓷碗的主體紋飾還與青花月季紋很像,即把花朵畫成圈,葉子畫成點狀。

  明青花碗(圖5),通高7.5、口徑17.2、底徑7.1釐米。國家三級文物,口沿缺塊,口至腹部裂紋,部分損腐。敞口,弧腹,圈足。內口沿一道弦紋,碗心青花雙圈內飾月華紋。外腹部主體紋飾為雲氣紋和海草紋。用筆隨意揮就,龍飛鳳舞如書狂草有疾速感,線條粗細變化明顯。雲氣紋為明早期尤其是洪武時期最常見的紋飾之一。

  明代民窯青花瓷的筆法意趣

  以往大家對明代青花瓷的研究著重於官窯,對民窯青花很少涉及。

  明代民窯青花大多簡練嫻熟、豪放生動和官窯器紋飾的精細秀麗、規整嚴格形成鮮明對比。明代的民窯青花雖然比較粗糙,不能和官窯的相媲美,但是其隨意灑脫、自然天成、偶然成趣的畫法具有灑脫清淡之美。流暢自然的筆法讓我們感覺到書法意味。儘管其品質較低卻造就了明代民窯青花獨特語言。簡樸隨意,自然質樸,別具一番情趣。

  民窯青花紋飾的簡潔和流暢的特點根本原因在於生產上面追求省工省料以及提高產量來滿足普通老百姓日常使用所需。民窯青花,顯得難登大雅之堂,但它灑脫的形象、簡單的構圖、濃縮的筆法卻更加貼合人心,人們能夠感受到這份純真寧靜和自由。民窯青花瓷器的工藝,不僅體現出當時的生產條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政治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程度,還可以從中感受到當時人們的審美取向和匠人精神。

相關焦點

  • 明代民窯青花瓷斷代的理論思考
    一、明代民窯青花瓷斷代的研究現狀關於明清時期青花瓷的斷代,在許多陶瓷著作中都有相應的敘述,但大多側重於各朝的具體特徵,而對於斷代的依據卻很少涉及。這些從理論上總結的各朝民窯青花瓷的特徵,大體都是正確的,但對於具體器物的斷代則需要更明確、更細化的標準。
  • (格古.古陶瓷)小敘明隆慶 /萬曆民窯青花瓷(上)
    圖1明隆慶 官窯青花龍紋大罐殘件1 進入本篇我們的「小敘明代民窯青花」系列專題小文也就進入了尾聲。萬曆之後雖然明代還有最後兩個年號,但對於青花瓷的歷史來說,那已經是另外的時代了。之前我們的專題都是按著單獨年號來講述,哪怕是「空白期」邀月依然追求甚解,按著正統、景泰、天順單獨探討。這次卻合併了隆慶、萬曆兩朝,並不是因為隆慶和萬曆難以分解,正相反這兩個朝代特色鮮明區分起來比空白期三代容易多了。這樣合併原因只有一個:隆慶瓷器實物太少了,無論官窯還是民窯。這是因為隆慶朝時間較短,只有6年的緣故。
  • 淺談明代初期民窯青花的風格特色!
    在如此嚴厲的高壓政策下,明代景德鎮民窯生產的瓷器品種相對比較單一,基本上是以青花為主,其他品種如紅綠彩、五彩以及單色釉瓷器的數量極少。明代後期這種情況雖然有所好轉,但青花始終佔據著主導地位。因此,傳世數量最多、最能代表明代民窯水平的當屬青花瓷器。
  • 明代崇禎青花瓷為何出現大量人物故事圖案?
    明晚期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對青花瓷的需求較大,外銷瓷器也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雖然這一時期御窯廠的生產幾近停滯,但民窯青花瓷的燒造卻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嘉萬時期的青花瓷紋飾題材以仙道元素居多,而這種雲霧繚繞的道教氣氛在崇禎時期卻大為改觀。
  • 千年美學青花瓷,美盡人間中國風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 故宮館藏,明清景德鎮青花瓷大賞!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青花紋飾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也是中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而景德鎮青花瓷是中華民族傳統名瓷之一,景德鎮青花瓷作為江西獨特的瓷器,被人們稱為人間瑰寶。景德鎮青花瓷始創於元代,到明、清兩代為高峰,景德鎮青花瓷,藍白相映,潔白如玉,晶瑩明快,清秀美觀。
  • 青花瓷常見的五大類款識解析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 青花瓷鑑定收藏指南,從唐代到近代青花瓷知識大全
    青花瓷位居景德鎮四大名瓷之首,被譽為人間瑰寶。在中國各類瓷器中,青花瓷的人氣和收藏指數最高。據統計,中國最貴的十件瓷器中,青花瓷獨佔六件,其中,最貴的一件青花瓷是2012年拍得11億港幣的青花九龍缸,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拍賣價格最高的一件瓷器,至今依然未曾超越。青花瓷在收藏界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 淺談明末清初之「過渡期」青花瓷
    它是一座由民窯主導築起的青花瓷藝術高峰,為瓷繪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濃墨重彩」的一筆。3、時代人文背景:明代社會經濟經過長期積累,到中後期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二、明末清初青花瓷產生的特定原因1、官搭民燒及至官窯衰落:從嘉靖開始宮廷所需的御器大多就已由民窯的「官古器」戶燒造,即「官搭民燒」,此法當時雖為苛政卻也無形中促進了民窯的生產技術與競爭力。
  • 弘治青花瓷
    弘治民窯比較著名的有兩件,一件現藏於英國大維德博物館的——青花纏枝蓮雙獸耳大瓶,高62釐米,手頭沒有資料,有機會大家去英國可以去默默地看上一眼。民窯比官窯厚重,青白釉較多,釉比成化肥厚。青花鴛鴦蓮池紋淨水碗 弘治四年墓出土 通高13.7釐米 碗口徑13.6釐米 景德鎮市陶瓷館藏另外,我們又在景德鎮發現了兩處弘治時的民間青花窯址:       落馬橋窯址:位於市區中華南路落馬橋,即紅光瓷廠廠區內,1982年4月該廠建廠房挖地基時,約在離地表1.6米處發現了明代民間青花窯業遺物堆積層
  • 乾貨:淺談康熙青花瓷的相關特徵及分期斷代
    故大量的碗、盤、缸等生活用瓷,都是以青花瓷這種形式燒制出來的。青花瓷集諸多優點於一身,更因其由內而外具有明亮素雅、安靜和諧的特點,故也深得文人士大夫的欣賞與偏愛,倍受民眾的喜愛,清代康熙朝的青花瓷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 青花瓷上的蹴踘圖
    晚明民窯青花瓷上,多畫童子蹴鞠圖。有一人蹴鞠,有二人爭球,用國畫寫意的筆法,十分簡潔而又生動有趣。蹴,就是用腳踢蹋;鞠,就是中國古代的足球。   晚明民窯青花瓷上,多畫童子蹴鞠圖。有一人蹴鞠,有二人爭球,用國畫寫意的筆法,十分簡潔而又生動有趣。蹴,就是用腳踢蹋;鞠,就是中國古代的足球。
  • 價值連城的明成化青花瓷,漢族陶瓷燒造史上重要的歷史時期!
    明成化青花瓷是漢族傳統名瓷,分官窯,民窯兩種。明成化朝(公元1465—1487年,明憲宗朱見深年號)歷時23年,景德鎮御窯廠生產全面恢復正常,是漢族陶瓷燒造史上重要的歷史時期。成化青花可謂明代中期青花瓷藝術的代表。
  • 明代永樂青花瓷器市場表現及細節鑑賞
    「中國最美青花」不是偶然明代青花瓷,無論是景德鎮官窯還是各地民窯,都不乏精美之作。
  • 雨過天青,最美不過青花瓷
    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一曲《青花瓷》,素胚勾勒,牡丹綻放,仕女嫣然,檀香冉冉……只需一眼,就看到了千年歷史的芬芳。然而,到了元代,青花不僅在景德鎮出現,而且燒制技術迅速成熟,進入青花瓷的成熟期。朝庭還在景德鎮設了「浮梁瓷局」,專門掌燒瓷器。這時期景德鎮出產的青花瓷,瓷白中泛青、花青翠欲滴、典雅素淨,被稱讚為「人間瑰寶」。
  • 青花瓷中的青到底是什麼青?
    青花瓷一直是收藏界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但是,每個朝代的青花瓷的青你都了解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探究!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
  • 清淡的明朝中期青花瓷
    明代青花瓷經歷 了正統、景泰、天順這三個朝代的「空白期」( 亦稱「黑暗期」)之後, 至成化,景德鎮御窯廠的瓷器生產又得以全面恢復 。明中期是我國陶瓷燒造史上的重要歷史時期 ,瓷器質量很高,被稱為 「青花瓷的振興期 」。
  • 一筆青花勾勒出中國面貌,小瓷瓶推動大世界,青花瓷帶動中國外交
    宋代的商品經濟非常發達,交易也很興盛,因此,青花瓷作為一種商品也流通起來。官窯和民窯紛紛燒制瓷器,使得青花瓷數量大增。加上商品的流動性,南方青花瓷也變得很普遍了。只不過這一時期,青花瓷的種類還比較單一,顏色也不夠亮麗,在製作方面不算特別精美。
  • 青花瓷上生動有趣的蹴踘圖
    童子蹴鞠圖晚明民窯青花瓷上多畫童子蹴鞠圖,有一人蹴鞠,有二人爭球,國畫寫意筆法,十分簡潔而又生動有趣。蹴,就是用腳踢蹋;鞠,就是中國古代的足球。青花瓷上的蹴踘圖,即是一個方面的反映。  筆者收藏有多枚帶有蹴踘圖的民窯青花瓷片,瓷繪者往往寥寥幾筆,便把畫面上蹴鞠童子描繪得生動活潑,形態各異。運球、爭球、頂球,姿態優美,形象鮮明,令人過目不忘。(李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