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兒、性別與性取向

2021-02-15 跨青年

 

 哪朵玫瑰 沒有荊棘?

最好的 報復是 美麗

最美的 盛開是 反擊

別讓誰去 改變了你

你是你 或是妳 都行

會有人 全心的 愛你

玫瑰少年 在我心裡

綻放著 鮮豔的 傳奇

我們都 從來沒 忘記

你的控訴 沒有聲音

卻傾訴 更多的 真理

卻喚醒 無數的 真心

                          ——《玫瑰少年》

 

我很喜歡蔡依林的歌曲《玫瑰少年》——就像酷兒們的故事,可能一路充滿荊棘,但永不凋謝。


接到約稿的時候,我就在想,如何能簡單地解釋清楚酷兒的定義。但酷兒本來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這也是酷兒特殊有趣的地方。有人說酷兒是小時候喝過但現在消失的果汁飲料,有人說酷兒是非異性戀,有人說酷兒是非主流,有人說酷兒是跨性別的一種,也有人說酷兒就是酷兒。我說,酷兒很難定義。

 

如果一定要有定義。那酷兒可以是社會中一切非常態的人,或事,或物。最早在19世紀末的西方,酷兒(queer)一詞用來形容同性戀者。在當時,酷兒的意思是怪誕,異樣,與另類,常常被用來汙名同性戀者。但從1980年代開始,面對社會中對同性戀者的汙名化,同性戀運動家和學者們開始大膽用酷兒來形容自己——「我就是酷兒,我就是奇怪,但我是我自己,我接受自己,並引以為豪」。

 

慢慢地,「酷兒」從一個負面意義的詞演變到性少數群體自我接納的一種正面體現。一直到90年代期間,由於酷兒理論在學術界的提出,更加鞏固了「酷兒」在性少數群體中的地位,越來越多的性少數者大膽地自稱「酷兒」。

 

之後,酷兒在西方社會開始代表一切非異性戀或非順性別的人(順性別指出生時被指派的性別,比如出生證上的性別,與自我認同的性別相符的人)。所以,性別酷兒可以是存在於男女性別二元之外的人,Ta們有的不認為自己是男生或是女生,有的認為自己既是男生又是女生,還有的認為是男是女與Ta們無關。另外在性取向方面,酷兒則可以是除了異性戀之外的任何多元化的性取向。

 

對很多人來說,自我認同為酷兒都會有一個過程,我自己也是這樣。

 

(作者J)

 

從小,我都被認為是一個很娘的男孩(文章多處用「娘」來形容自己,是希望打破主流大眾對「娘」的汙名,從而賦予「娘」這個字新的含義,就像「酷兒」這個詞,一直在被不斷地賦予新的定義),身邊的好朋友大多是女生,喜歡跳皮筋,踢毽子,帶手鐲。但由於從小到大學習成績很好,又處在「只有學習好,一切都好」的社會環境下,我很少因為性彆氣質被同學欺負。

 

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帶我去逛夜市,我看到一個賣手鐲的攤位,全是手工編織的手鐲。我精挑細選了好長時間,最後跟媽媽撒嬌,讓她給我買手鐲,媽媽也毫不猶豫地買下了。所以,在我年幼的意識中,從來不會覺得男生不應該帶手鐲,也不清楚什麼是男孩子該做的,什麼是大家所說的女孩子才能做的。

 

後來再長大一點,到了四年級,父母開始意識到我作為男孩太過於斯文、忸怩,所以希望我可以變得更陽剛一些,但因為成績不錯,他們也並沒有再過多在意我的性彆氣質。

 

然而,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在社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從小學到高中,我雖然經常被身邊的人形容為「文靜秀氣」,但也在苦惱地問自己——「我是不是應該男孩子一點?是不是應該男性化一點,做個男人?」當社會的主流價值與個人的價值不相符時,人本能的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懷疑自己,並向社會主流價值靠攏。畢竟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希望得到TA人以及社會的肯定。所以,我高中的時候比較「收斂」,不敢讓自己有「女性化」的表達和舉動。

 

上了大學後,我很幸運地拿到獎學金,去了一所男加州小型的文理學院讀書,環境包容且多元,甚至還有一年一度的變裝舞會這樣的活動。

 

那時剛剛踏入學校,恰逢社團招新,全年級的大一新生幾乎都到場參加。其中一個社團是酷兒社團(名字是queeriosity),由學校的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和酷兒等性少數學生組成。看到之後,我有點忐忑,因為即使在國內,我也只是告訴了身邊的好朋友自己的性取向,如果加入這樣一個社團,感覺是在瞬間向全年級100多個學生「出櫃」。我小聲地問身邊新交的美國朋友Aimee和馬來西亞朋友Kiki:「你們覺得我應不應該加入?」在這之前,我並沒有告訴Aimee和Kiki我的性取向,但她們的反應很自然。Kiki說:「沒事,加入,我支持你!」而Aimee則是行動派,說:「來,我陪你一起去!」說完立馬拉著我走到酷兒社團的桌子前幫我填報名表。

 

那天,就這樣,全年級的人都知道了我的性取向,大家的反應非常自然,反而是我自己之前想太多了。

 

之後,我開始了一系列的自我探索,我從大一開始化妝和護膚,美妝達人Aimee看我喜歡美妝,就經常向我介紹化妝品,帶我去藥妝店挑選,還送給了我她剛買的眼影。

 

(作者J)

在我大一這年,我在一個坐落於南加州山上,僅有400多人的學校裡完全接納了自己的性取向,也接納了自己很娘的性彆氣質。現在回想起來這個過程,並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劇情式事件。因為一切都太自然了,學校裡的學生相互都認識,是一個大家庭,沒有人會因為你的身份議論你。沒有人會覺得同性戀和異性戀不一樣,大家會很在意你的感受,你就是你,Ni就是Ni。

 

但是,問題來了,在美國和性少數群體接觸的這段時間,還是會隱約感覺到我和其她的同性戀男生不一樣,我比他們要「娘」很多。我發現,在美國男同性戀社群中,受歡迎往往是男性荷爾蒙旺盛的男生,如果身材好就更加分。因此,像我這種娘的男生一般不會引起其他人的注意,除非對方是雙性戀。我又開始對自己的性別身份有了疑惑,為什麼我和他們不一樣?我到底是男生還是女生?我是不是跨性別?是不是只有美國的男同志圈子比較苛刻?

 

帶著這些疑問和感受,我在大二和大三上了很多社會學和性別方面的課程,記得大二上學期那節社會學的初級入門課,教授Ryan是一位女同性戀,她是社會學家,也是酷兒理論學者。第一節課開始時,她向我們介紹自己,她說:「很顯然,你們看得出來我不是男人,雖然我的名字是男人的名字。可是,我覺得社會對女性的定義有時候也不適用於我,比如我從未想過要生孩子,也不想當媽。所以如果有些人認為女人應該要生孩子,那我在他們眼中不算女人。」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一個45歲的單身女性,可以如此自信地否定社會對於女性的定義,實在是太酷了,她也成為了我的榜樣。

 

慢慢地到大三,上了差不多兩年的性別課程,我才深入了解「酷兒」這個詞語的含義,知道了很多和我一樣與主流同志圈格格不入的人。由於酷兒社群和跨性別群體非常相似,所以性別酷兒在美國也會被歸類到跨性別這個大家庭之中。

 

到了大四,我愈發覺得自己是酷兒。因為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和主流同性戀群體不相符的一個人。雖然我是喜歡男生,但我並不陽剛,和循規蹈矩的「男性形象」真的格格不入,也沒有辦法「像一個男人一樣愛另一個男人」。有時候的我,因為太懶了會留鬍子,有時候則勤快地化妝上街。我喜歡帥氣的肌肉男,也會喜歡文靜斯文的男孩子和帥氣的女孩子。所以,我的性別和性取向,都是酷兒,只有我自己才能定義我。

 

《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

 

 

畢業以後,我回國三個月,也參加了一些性少數群體的多元活動,認識了一些新朋友。原本以為,那些「主流男同性戀文化」只存在美國,但其實國內也有,甚至影響更可怕。

 

回國的第一個月,我被朋友邀請加入一個男同性戀「精英」的微信群——因為入群的人需要滿足一些標準,比如最少碩士在讀或以上學歷,會說至少一到兩門外語,去過5個國家以上等。為了認識更多的朋友,我加入了那個群,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國內的男同性戀群體。

 

起初,群裡標榜著談論學術和社會各種高大上的話題,偶爾也會聊一聊群裡面人在世界各地的生活。但我慢慢地發現,群裡面很多人的想法和我並不同。比如有一次,群裡一個人談到自己吃飯時的經歷,表示不喜歡流浪漢在餐廳討食物,希望有關部門能管理這些事情。可我並不覺得這是大問題,而且這些流浪漢本來就沒有去處,如果能舉手之勞幫忙,也沒有什麼困擾,而且如果實在不情願,也可以帶走食物之後吃。但當我發言之後,就迅速受到了各種各樣的抨擊——「在什麼地方吃東西是我的權利,既然我付錢了,為什麼要我帶走呢?」之後又由於其他事情的觀點碰撞,我最後退出了這個群,還這些「精英」一片天地,因為我算不上「精英」。

 

對有些人來說,觀點的碰撞很正常,是我自己太較真。但對我來說,這個群就是當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觀點也許看起來並無大礙,可當一個個這樣的、並無大礙的觀點結合,就有可能產生比如「diduan人口」等事件。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個群無關性別和性取向的討論。但在我看來,它和性別、性取向的不平等息息相關。在這個群裡,因為大家的學歷、資本和優越感,性取向並不會影響到這一群同性戀精英,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陰柔的同性戀男生、性少數群體中的跨性別和酷兒毫不在意——因為他們活成了異性戀,和異性戀有著相同的優越感和社會地位。

 

當然,並不是說群裡所有的人都一樣。也存在少數有趣的,有才華的,關注社會問題的人。我對這個同性戀精英群的描述並不是為了抹黑誰,批判誰,而是為了指出這個社會殘酷的現實:你不僅僅只是同性戀。你可能是有錢的同性戀,你可能是沒錢的同性戀,你可能是受過所謂教育看不起流浪漢的同性戀,你也可能是有優越感而瞧不起其ta的人同性戀。性少數群體同樣逃不過異性戀霸權的社會體系。如果你是被社會主流不接受的同性戀,你為什麼還要瞧不起其ta和你一樣被社會主流不接受的少數群體(比如跨性別,比如diduan人口)?

 

除了在這個群裡的經歷,我還發現身邊一些喜歡男同性戀朋友們,從之前的女性化表達變得越來越「男性化」。因為社會的壓力,TA們使自己在學校或工作場合中,不斷靠攏性別刻板印象,不斷靠攏主流。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會被嫌棄。在他們之中,也有一部分同性戀者和異性戀一樣,看不起比較娘的男生。同樣,既然大家是因為性取向原因被社會主流排斥和歧視,為什麼還要再在社群內部歧視TA人呢?

 

(作者J)

 

 

這些經歷讓我對「酷兒」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明白了酷兒這個詞語和這個群體的重要性。我不是同性戀,因為社會主流同性戀的標籤不符合我。我不男人,我很娘;我沒有太多的男性荷爾蒙,相反,我很陰柔;我不愛「男人」,我愛的是那些敢於挑戰社會主流的人;我一點也不主流,我是我,我是酷兒。對我來說,主流文化的大多數,都不需要思考、承載和背負。但是,酷兒和跨性別群體的魅力就在於Ta們挑戰主流。酷兒的存在要告訴大家:你不可以定義我,你也不能定義我,你的標準不適用於我。因為我存在於二元性別之外。也許,這也是酷兒很難界定的原因之一。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酷兒的定義這麼複雜,那些自稱性別酷兒的人只是想玩玩嗎?其實說不定Ta們心裡並不清楚自己的想法。首先,性別和性取向本來就複雜,是一個有趣而漫長的探索過程,也沒有對錯。當下社會關於性別的定義只有兩種,男和女。但這兩種性別並不能夠代表所有人的想法和自我認同。所以,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尊重每一個獨立個體的想法。

 

又有人說:「如果我們需要尊重每一個人的想法,那我覺得酷兒不存在。因為我認為這個世界上只有男和女,沒有性別酷兒和跨性別,那我的這種想法也應該被尊重。」可是,我們要尊重的是每個人對自己身份的想法。我認為自己是性別酷兒,但我在別人沒有告知我的情況下,我不會認為別人是性別酷兒。我不會妄加評判與議論別人的性別身份。所以,關於Ta人性別身份的議論和汙名,我們不需要尊重,而是反抗。

 

還有人會問,性別酷兒到底是不是跨性別?這個問題也沒有標準答案。在有的西方國家,性別酷兒被歸類到跨性別大家族裡面。但在國內,目前為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有的人會運用西方的模式,將性別酷兒視作跨性別大家族的成員。也有的人覺得,性別酷兒與跨性別人群在中國還是有區別的。所以,中國性別酷兒和跨性別的故事,還需要我們大家一起慢慢譜寫。

 

每個人都有自己定義的屬於自己的故事。性別和性取向是多元的、複雜的、讓人迷惑的,充滿荊棘的,但同時也是堅韌的、有魅力的、勇敢綻放,永不凋謝的。這個世界因為多元而精彩,讓我們一起無所畏懼的走下去,Ni不再是一個人。你,妳,還有Ni,不再孤單。

 

作者&圖片J

編輯✎李鈃瀅

排版✎ 詩詩

未 經 允 許 請 勿 轉 載 到 其 他 公 眾 號

請 給 該 公 眾 號 留 言 獲 取 內 容 授 權

  本 文 僅 代 表 作 者 個 人 關 點 

  不 代 表 本 公 眾 號 立 場

About TSECC

TSECC|關注跨性別教育與跨性別青年的經濟性賦權

Contact us

kqnjyzx@gmail.com

合作/投稿請發送郵件

相關焦點

  • [PSAA性教育] 其他的性別都弱爆了,因為酷兒才是真的酷.
    這是PSAA性教育專題第 183 篇原創文章902204671 酷兒 溫馨提示:未成年人禁止閱讀本文!  我們已經討論的同性戀、雙性戀和無性戀都是性取向的一種,跨性人是心理性別的一種,而今天的主題酷兒則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
  • 冒刺全書 「性別酷兒」長什麼樣?
    「根據描述來看,TA不就是一位女泛性戀者嗎怎麼就成『性別酷兒』了呢?」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論壇志願者文文翻譯的「性別薑餅人」一圖呢?(值得注意的是,「性/別薑餅人」作為一種產生已有年頭的性別分析理論,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比如對某些光譜的劃分不夠全面而難以詮釋泛性戀、無性戀等。) 在自由的氛圍中,更多的性少數會敢於表露自己的性取向和性別認同。是否「跟風」,也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尊重任何人探索自我可能性的權利和選擇,不必過分關注原因。
  • 為什麼Facebook有56種性別?|性別光譜與酷兒理論
    它不僅強調的是個體性別維度上之於整體的相對位置,還強調這一位置隨時間和情景變動的可能。流性人,就是指在不同時間經歷性別認知改變的人。「流行人」與擁有什麼樣的生理特徵沒有關係,與他們的性取向也無關。酷兒理論認為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不是「天然」的,而是通過社會和文化過程形成的,酷兒理論(queer theory)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向男性和女性的兩分結構挑戰。認為這個世界不是男性和女性兩種群體,關注LGBT群體(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者和跨性別者),強調性別多元,具有性別、性傾向流動性的個體的存在,即性別酷兒的存在。
  • 關於性別表達,性別認同和性取向的探討
    他們獲得性滿足後有罪惡感,並伴有性別焦慮和認同障礙,異裝癖基本只發生在男性身上,他們平時著男裝。他們的性取向為異性,大多是異性戀並有公開的和異性結婚,他們對自己的生物性別滿意並不希望成為異性(這一特點與易性癖不同),但許多易裝癖也是潛在的雙性戀者。易裝癖在性變態中居第一位,人數所佔比例最高,多數易裝癖者活動呈周期性發作,所以易裝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 別否認,其實每個人都是酷兒
    20 世紀 90 年代這個關於性與性別的理論它在西方風靡。相比於 gay 和 lesbian ,它總攬著各種性行為和性取向,十分包容。酷兒理論的核心觀念便是堅信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並非「天然」,而是在社會文化教養的過程形成的。它摒棄一切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的中心主義論者,不簡單依據生理學的劃分標準,更為強調人在性方面表現出來的傾向和行為裡的遊移可變。
  • 時差播客:酷兒、跨性別與情感理論
    我從一開始做女性主義的研究,之後對女性、對性別議題感興趣。在來到美國之後,我比較集中地、系統地接觸了酷兒理論,覺得非常有意思,就開始做一些酷兒理論方面的東西。之前有段時間跟劉文合作很多,也一起參加過會議。那段時間我也在考慮,不僅是亞裔,更多是東亞的酷兒社群、東亞的同志社群和酷兒理論之間的關係。
  • 有點兒酷的酷兒理論
    這確實說明人們對性取向越來越關注與包容,但我一直奇怪的是,人們為什麼總在無時無刻地強調兩性的差別,不管是性取向還是什麼也好。我以為人們越是刻意強調某個東西,越意味著這個東西是扭曲和病態的。所謂的跨性別者,沒有攻擊的意思,誠然他們勇氣可嘉,但為什麼非要當一個男人或者女人呢?男人和女人差別這麼大麼?難道沒有一點個人的刻板印象作祟麼?
  • 【科普】流性人,性別酷兒,當你掙脫社會性別的建構..
    性別酷兒(Genderqueer)可以代表很多意思。有些朋友喜歡用性別酷兒來描述Ta們的自我認同,因為有時這個詞最適合表達Ta們自己,或者更能表現出和其它概念的差異性,所含範圍也更廣。除了其涵蓋範圍廣的特點,很多人使用酷兒來打破社會建構中的性別概念。
  • 本人gay transman, 生理性別女,心理性別男,性取向男
    本人gay transman, 生理性別為女,心理性別為男,性取向男
  • 多元「性取向」!你認識幾種?
    性傾向分類沒那麼簡單由於當代科技發達和社會人文的注重,對於性別的探討也從男女性兩者逐漸的細部到更多元的性取向上頭,性取向,是指一個人對特定性別或事物有著持久的「性情感」與「性浪漫」產生生物本能的性吸引力。大到從體態膚色、細到從性格和舉止,每個人的性取向都有所不同。
  • 關於性別、性取向、性行為的簡單解釋
    經常有人問起我什麼是跨性別,跨性別和同性戀有什麼區別。那我就簡單的和大家做一個闡述,方便有人經常問起的時候直接給出答案。首先要明白三個概念,性別、性取向和性行為。一、性別。當心理性別和生理性別一致的時候,我們稱之為順性別,反之則稱為跨性別。這和性取向是不同的概念。跨性別是對性別的自我認知,而性取向則是性愛對象對其產生的一種吸引。
  • 你知道「酷兒」嗎?
    隨著時間的演變,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酷兒」「queer」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好詞了,變成了一個正面的積極的詞彙了。我們在中國就把它翻譯成酷兒。這個詞的意義的轉變,背後我們其實看到的是,同性戀和被壓迫的其他性少數在爭取自身權益的過程當中,他們的新的策略、新的努力,我們也看到的是整個社會文化對於性與性別多元的接納與包容。
  • 我們的存在——無性戀者的自述|酷兒達人堂
    我們同樣也需要讓世界知道我們的存在讓更多的人聽到我們的聲音 這期的酷兒達人堂就帶大家走進無性戀者的世界 小新 男 同性浪漫情節的無性戀者關於愛情:對一種親密地共同生活的嚮往吧,無關性別、年齡、性取向、種族甚至人數。是否參加過社群活動:和臺灣的無性戀社團成員有過些許接觸,不過自己混gay圈偏多。我理解的無性戀:無性戀通常來講是對任何性別都感受不到性吸引,但生理上沒有問題(不同於性功能障礙),也並不同於性冷淡。
  • 從穿女裝的直男M到性別酷兒
    可當銘問夏的性別時,夏卻說自己是一個酷兒,並告訴銘「自己不喜歡被劃分為男或女,而是一個不被任何性別定義的人」。夏的回答,讓銘想起了以前在香港讀書時,老師曾經在課堂上講過相似的話,只是當時的TA並不理解這是什麼意思。 聊了一段時間後,銘決定約夏出來見面,TA想與夏成為朋友。但第一次見面,銘卻被夏震驚得一下子說不出話來。
  • 酷兒藝術=同性之愛?其實它代表了自由……
    而今年,恰好是這項有歷史意義的法案頒布的第50周年,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性時刻,從2017年4月5日起舉辦了一場名為「英國酷兒藝術」的展覽,展出了從1861-1967年間與性少數人群(如女同、男同、雙性戀、跨性別者以及性別疑惑者)有關的作品。
  • 性傾向綜合測試:你的性別與性取向,可能比你認為地更複雜
    我們童年時期則會根據自己表觀的生物性別,拿到或模仿學習屬於自己的腳本,即男性腳本,女性腳本,或未分性別腳本。然後學習,如何出演社會中的男人,社會中的女人。不過久而久之,我們如果入戲太深,則容易形成這樣的思維:我=我的性別=我的性別角色而事實上:我≠我的性別≠我的性別角色說到這個,讓小薛想起前兩天獲知的一則新聞,大意是說有地區對孩子們開設了『男子漢班』班,目的是挽救孩子的『男子氣概』。
  • 找到你的名字:「LGBTQ2+」與「性別獨角獸」最全科普
    T: Transgender,跨性別,心理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的生理性別(及社會所期待的性別角色)不一致的人。Q: Queer,酷兒,不符合社會主流傳統的性別或性取向的人,但尚未認同於諸如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具體的某個亞類型。時常直接用queer people指代所有LGBTQ群體。
  • JOJO的奇妙冒險與酷兒男性氣質
    An essay about JoJo’s Bizarre Adventure and queer masculinities酷兒音譯自Queer,對於同性戀、雙性戀、變性者等非異性戀或順性別者群體的總稱,本意指「古怪的」、「不同的」。
  • 何磊 | 酷兒批判:麻煩、問題、未來
    針對霸權規範,由身體實踐到符號政治,《性別麻煩》與《身體之重》各自提出了不同的顛覆策略,巴特勒的主體理論在性別領域的「介入」也經歷了從身份批判
  • 學人說|酷兒理論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現狀(二)
    Veronica: 酷兒這個詞本身的起源是反身份政治的。老師最近新的一本書也是叫《酷兒中國》。酷兒這個詞在中國本身的出現和流行又是有著怎樣的脈絡呢?包宏偉: 酷兒這個詞在英美學界是90年代的時候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