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
並不誇張地說,當年這位老人的「畫圖」能力,改變了我們國家歷史進程,改變了我們民族的命運,也改變了全中國人的生活。
實際上,不光是領導人的「畫圖」能力非常重要,具體到企業,「畫圖」能力的高低,也影響它在某個特定市場的發展狀況。
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數不盡的外資企業在中國這片熱土上畫出了形狀各異的「圖」,而不同圖形背後,代表的是他們對中國市場、客戶、用戶的洞察和理解。不同的圖也決定了他們在中國的發展和演進歷程。
追溯開放至今,大批外企先後在中國主要畫出了四個主流圖形——單向箭頭、雙向箭頭、三向小循環箭頭、以及多方循環圓。這四種圖形的背後,實際上也暗含了外企在中國的四個不同時代,即——以市場換技術的1.0時代;資本與市場相融合的2.0時代;建立本土夥伴關係布局的3.0時代,以及構建並不斷升級全方位合作共贏生態圈的4.0時代。
1.0時代畫單箭頭:以技術換市場,有得有失
以技術換市場,當年在中國最典型的是汽車產業。1983年,相關機構正式下發了《關於加強和利用外資工作的指示》,明確提出了:提供一部分國內市場,通過合資經營企業的形式引進我國缺口技術。於是乎,一大批汽車產業的重點項目接連上馬。包括重汽項目、北京吉普和上海轎車項目等等,都採用合資經營的模式,即選擇了以技術換市場的路線。
對當時的外資企業而言,這一階段實際上也是他們在中國市場的初筆:「單箭頭」,即通過讓渡一定的技術,獲得中國這個市場的準入資格。其本質上是交易屬性的合作,兩者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雙贏,而是此消彼長的合作模式。合資經營企業生產的汽車滿足了當時市場對汽車的需求;並為中國培養了一部分汽車人才;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內汽車行業的技術水平。
但當時這種依靠國外技術的心理,一定程度阻礙了中國汽車的自主創新;而且合資經營企業在政策、技術、人才等各方面的領先優勢,也影響了其他中國汽車本土企業的發展。
2.0時代畫雙箭頭:資本與市場融合,禮尚往來
眾所周知,資金、資本對經濟增長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無論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還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對此都有深刻的闡述。
然而,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外匯儲備一直非常少,1978年僅有1.67億美元,1979年為8.40億美元,1980年更是變成了-12.96億美元,即使到了1989年也才55.50億美元……
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外資企業開始在技術之外,將資金、資本同中國市場進行融合,外資企業在華角色步入到了2.0時代。外資企業開始在中國市場「畫雙箭頭」,雙箭頭一個對著資本,一個對著市場,通過「資本+市場」禮尚往來的疊加力量,進行業務布局和開拓。
其實,從中國曆年利用外資的數字,就可見外資企業以資金、資本為敲門磚的做法,在當時是何等的蓬勃。從1983年到1987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額分別從22.6億美元升至84.5億美元,到了1988年,則突破了100億美元。
外資和外資企業,彼時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到底有多大?是否有一個量化的指標?經《助力中國發展: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的影響》作者、區域經濟發展和國際商業策略領域資深專家米高·恩萊特(Michael J. Enright)測算,以1995-2013年期間為例,外資和外資企業對中國GDP的貢獻率約為16%-34%。
當然,單純地利用外資也並不是百利而無一害。不好的影響在於,外資和外資企業可能會削弱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造成行業同質化現象,加劇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甚至會在某些行業和市場形成壟斷等。
3.0時代畫三箭頭:建立本土夥伴關係,深化合作
1.0時代、2.0時代,外企看待中國市場、客戶和合作夥伴,主要是「給予」心態。要麼給予一些技術,要麼給予資金、資本,然後「獲取」自己巨大收益。
而在3.0時代,一方面是外企「超國民待遇」被取消了,中國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另一方面是中國的人力、生產資料、土地等各種成本不斷上升,此外,中國企業競爭力也開始不斷增強,多種因素影響下,外資企業意識到要在「給予-獲取」這一模式之外,和本土企業建立全新的合作夥伴關係,開始他們的「畫三箭頭」之旅。
所謂的「畫三箭頭」,可以理解為在外資企業、中國企業以及中國市場這三者之間,形成互聯箭頭。3.0時代的「三箭頭」,標誌著外企已然知曉和中國合作夥伴以及市場緊密深化合作的重要性。
這方面,以PC和手機行業最為典型。無論是英特爾和聯想、清華同方等PC廠商,還是高通和OPPO、vivo、小米等手機廠商,體現的都是外企以「三箭頭」之勢圍獵中國市場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外資企業雖然在3.0時代畫出三箭頭,但是這個階段外資企業和中國企業等合作夥伴的合作仍舊有一些局限性:
一是,這些合作基本是一個企業對一個企業的、點對點的合作。
二是,這些合作,主要的還是產業鏈上下遊的合作,而且還是屬於產業鏈上下遊合作中「提供組件」的合作方式,這種方式相對比較簡單。
三是,外資企業和中國企業兩者間,頂多形成的是一定的產業鏈上的優勢,卻沒能形成更強大、更穩固的生態圈的優勢。
4.0時代畫循環圓:構建全方位合作生態圈,互惠共贏
如果說從1.0時代到3.0時代,都屬於外企對中國合作夥伴、中國市場、中國客戶洞察的「量變演進」的話,那麼到4.0時代,則屬於「質變飛躍」階段。
所謂的4.0時代,從合作角色及模式上來講,是外資企業進入到:在中國市場構建全方位合作生態圈,和生態圈裡的所有中國合作夥伴協作共贏的時代。
這一階段,外企畫的是循環圓,區別於「三箭頭」,它有著三大特點:第一,這是外企在中國畫圖各階段中首次出現「循環」概念,循環意味著注重良性互動;第二,相比於犀利的「箭頭」,「圓」意味著外資企業和中國夥伴的合作更加融洽、和諧、高效;第三,循環圓還意味著在這個生態圈裡,每一個生態圈的建設者既能夠從生態圈裡獲得巨大的收益和成果,同時也能夠為整個生態圈,積極地貢獻自身的力量和價值。
為什麼現階段會由此前的3.0時代,一下質變飛躍到4.0階段呢?這實際上是由兩大方面驅動的。
首先,是外資企業和中國企業的合作,開始從 「短期主義」過渡到了「長期主義」。華爾街日報曾發表觀點,「別以為中國科技還是山寨,創新已成主流」。隨著中國商業環境的變革,中國企業集體式崛起,網際網路科技類巨頭更改變了中國商業版圖等因素,外資企業只有以開放務實的共贏合作模式,才能在新的商業生態環境下實現持續深耕。
其次,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社會責任愈發受到關注。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金興明曾表示,政府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外商投資企業權益,與此同時也更加注重外商投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外商投資企業與上海共同成長。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確實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比如英特爾公司與合作夥伴協同創新,構建公益生態圈,挖掘中國公益創新的潛力等。
這兩方面的因素,讓外資企業意識到,如今的市場競爭是長期的、有機整體的、組團矩陣式的,且外資企業需要在中國展現更強大的社會責任,注重與中國企業協同成長,這就使得4.0時代「循環圖」這種生態圈的緊密、高度結盟共贏,成為了必然。
在眾多外資企業中,論畫出「循環圓」的典型代表,施耐德電氣可作為代表之一。
外資企業如今在中國市場正面臨著全方位的挑戰,一部分外資企業甚至因為沒跟上中國市場快速發展的節奏,而不得不退出中國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施耐德電氣卻依舊取得了穩健進步。此間,自然有施耐德電氣180多年經營經驗及深耕中國市場32年來養成的敏銳性原因;也源於注重和合作夥伴的協作共贏,已經深入施耐德電氣的血液和基因裡,它讓施耐德電氣在「畫循環圓」上有著更高的天賦,成為了率先邁進4.0階段的代表。
透過畫圖能力,我們看到的其實是施耐德電氣在4.0時代下,其「四化」建設帶來的變革:
其一,是外部合作夥伴內部化。施耐德電氣無論在意識還是行動層面,都把外部合作夥伴「內部化」,在搭建上下遊合作夥伴體系過程中,積極引入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培育合作夥伴走上生產,持續通過技術解決方案培訓、成功案例分享、市場及競爭信息反饋研討會等多形式,圍繞滿足客戶、用戶需求這一核心,對合作夥伴授之以漁,激發整個生態合作夥伴力量,從而共同為客戶提供最優質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實現共贏。
其二,是研發能力和管理團隊本土化。在4.0時代,外企和中國夥伴的合作追求融洽、和諧、高效。而要做到這一點,「本土化」組織建設就顯得異常重要。現如今,施耐德電氣中國的最高決策團隊全部是中國人,其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更表示施耐德電氣計劃未來3年內把中國的研發投入增加50%,為深耕中國注入更多活力。
其三,是市場判斷價值化。180多年的經驗讓施耐德電氣諳熟本土化的重要性,在經濟快速騰飛的中國,作為跨國企業對自己的要求與定位也應從注重」價格「轉向」價值「,注重和合作夥伴長期,注重可持續發展理念,更注重共同分享資源,更注重共同創造價值合作是大勢所趨勢。
其四,是推動行業數位化。作為能源和自動化領域數位化轉型的領導者,施耐德電氣在數位化方面,擁有的強大技術、服務和解決方案能力,毫無疑問能有效推動客戶在數位化建設方面,取得高效成果。而強大的生態圈與專業的研發團隊也成為施耐德電氣深耕市場的基石。
以英特爾、施耐德電氣為例的跨國企業看到的不僅是企業之間「點對點」的競爭,而是生態圈之間「閉環跟閉環」的競爭。他們深諳在新背景下,誰的朋友圈越廣,誰的生態圈建設能力越強,誰才能擁有更加強大、長期的競爭力。
中國有句話叫「天圓地方」。圓,是中國道家趨時通變的學問;方,是中國儒家嚴謹求知的理想。外資企業紛紛努力畫出『循環圓』,一定程度上,就是深刻理解了中國人天圓地方的思想。圓,是對未來數位化趨勢的精準洞察;而方,則是連接客戶、連接合作夥伴、連接用戶,乃至連接萬物的獨到法門。
寫在最後:
改革開放至今短短40年,外資企業在中國已經經歷了從1.0到4.0的四個階段,未來會不會還有什麼新的演化,現在還不得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時代如何變,永遠不變的是——只有那些致力於和中國合作夥伴協同發展的跨國公司,才能夠在中國獲得長久的成功。總之,數位化徵程無限可能,未來無限可能。
(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