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4.0時代下跨國企業的畫圖能力

2021-01-18 中國青年網

「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

並不誇張地說,當年這位老人的「畫圖」能力,改變了我們國家歷史進程,改變了我們民族的命運,也改變了全中國人的生活。

實際上,不光是領導人的「畫圖」能力非常重要,具體到企業,「畫圖」能力的高低,也影響它在某個特定市場的發展狀況。

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數不盡的外資企業在中國這片熱土上畫出了形狀各異的「圖」,而不同圖形背後,代表的是他們對中國市場、客戶、用戶的洞察和理解。不同的圖也決定了他們在中國的發展和演進歷程。

追溯開放至今,大批外企先後在中國主要畫出了四個主流圖形——單向箭頭、雙向箭頭、三向小循環箭頭、以及多方循環圓。這四種圖形的背後,實際上也暗含了外企在中國的四個不同時代,即——以市場換技術的1.0時代;資本與市場相融合的2.0時代;建立本土夥伴關係布局的3.0時代,以及構建並不斷升級全方位合作共贏生態圈的4.0時代。

1.0時代畫單箭頭:以技術換市場,有得有失

以技術換市場,當年在中國最典型的是汽車產業。1983年,相關機構正式下發了《關於加強和利用外資工作的指示》,明確提出了:提供一部分國內市場,通過合資經營企業的形式引進我國缺口技術。於是乎,一大批汽車產業的重點項目接連上馬。包括重汽項目、北京吉普和上海轎車項目等等,都採用合資經營的模式,即選擇了以技術換市場的路線。

對當時的外資企業而言,這一階段實際上也是他們在中國市場的初筆:「單箭頭」,即通過讓渡一定的技術,獲得中國這個市場的準入資格。其本質上是交易屬性的合作,兩者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雙贏,而是此消彼長的合作模式。合資經營企業生產的汽車滿足了當時市場對汽車的需求;並為中國培養了一部分汽車人才;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內汽車行業的技術水平。

但當時這種依靠國外技術的心理,一定程度阻礙了中國汽車的自主創新;而且合資經營企業在政策、技術、人才等各方面的領先優勢,也影響了其他中國汽車本土企業的發展。

2.0時代畫雙箭頭:資本與市場融合,禮尚往來

眾所周知,資金、資本對經濟增長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無論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還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對此都有深刻的闡述。

然而,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外匯儲備一直非常少,1978年僅有1.67億美元,1979年為8.40億美元,1980年更是變成了-12.96億美元,即使到了1989年也才55.50億美元……

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外資企業開始在技術之外,將資金、資本同中國市場進行融合,外資企業在華角色步入到了2.0時代。外資企業開始在中國市場「畫雙箭頭」,雙箭頭一個對著資本,一個對著市場,通過「資本+市場」禮尚往來的疊加力量,進行業務布局和開拓。

其實,從中國曆年利用外資的數字,就可見外資企業以資金、資本為敲門磚的做法,在當時是何等的蓬勃。從1983年到1987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額分別從22.6億美元升至84.5億美元,到了1988年,則突破了100億美元。

外資和外資企業,彼時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到底有多大?是否有一個量化的指標?經《助力中國發展: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的影響》作者、區域經濟發展和國際商業策略領域資深專家米高·恩萊特(Michael J. Enright)測算,以1995-2013年期間為例,外資和外資企業對中國GDP的貢獻率約為16%-34%。

當然,單純地利用外資也並不是百利而無一害。不好的影響在於,外資和外資企業可能會削弱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造成行業同質化現象,加劇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甚至會在某些行業和市場形成壟斷等。

 3.0時代畫三箭頭:建立本土夥伴關係,深化合作

1.0時代、2.0時代,外企看待中國市場、客戶和合作夥伴,主要是「給予」心態。要麼給予一些技術,要麼給予資金、資本,然後「獲取」自己巨大收益。

而在3.0時代,一方面是外企「超國民待遇」被取消了,中國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另一方面是中國的人力、生產資料、土地等各種成本不斷上升,此外,中國企業競爭力也開始不斷增強,多種因素影響下,外資企業意識到要在「給予-獲取」這一模式之外,和本土企業建立全新的合作夥伴關係,開始他們的「畫三箭頭」之旅。

所謂的「畫三箭頭」,可以理解為在外資企業、中國企業以及中國市場這三者之間,形成互聯箭頭。3.0時代的「三箭頭」,標誌著外企已然知曉和中國合作夥伴以及市場緊密深化合作的重要性。

這方面,以PC和手機行業最為典型。無論是英特爾和聯想、清華同方等PC廠商,還是高通和OPPO、vivo、小米等手機廠商,體現的都是外企以「三箭頭」之勢圍獵中國市場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外資企業雖然在3.0時代畫出三箭頭,但是這個階段外資企業和中國企業等合作夥伴的合作仍舊有一些局限性:

一是,這些合作基本是一個企業對一個企業的、點對點的合作。

二是,這些合作,主要的還是產業鏈上下遊的合作,而且還是屬於產業鏈上下遊合作中「提供組件」的合作方式,這種方式相對比較簡單。

三是,外資企業和中國企業兩者間,頂多形成的是一定的產業鏈上的優勢,卻沒能形成更強大、更穩固的生態圈的優勢。

4.0時代畫循環圓:構建全方位合作生態圈,互惠共贏

如果說從1.0時代到3.0時代,都屬於外企對中國合作夥伴、中國市場、中國客戶洞察的「量變演進」的話,那麼到4.0時代,則屬於「質變飛躍」階段。

所謂的4.0時代,從合作角色及模式上來講,是外資企業進入到:在中國市場構建全方位合作生態圈,和生態圈裡的所有中國合作夥伴協作共贏的時代。

這一階段,外企畫的是循環圓,區別於「三箭頭」,它有著三大特點:第一,這是外企在中國畫圖各階段中首次出現「循環」概念,循環意味著注重良性互動;第二,相比於犀利的「箭頭」,「圓」意味著外資企業和中國夥伴的合作更加融洽、和諧、高效;第三,循環圓還意味著在這個生態圈裡,每一個生態圈的建設者既能夠從生態圈裡獲得巨大的收益和成果,同時也能夠為整個生態圈,積極地貢獻自身的力量和價值。

為什麼現階段會由此前的3.0時代,一下質變飛躍到4.0階段呢?這實際上是由兩大方面驅動的。

首先,是外資企業和中國企業的合作,開始從 「短期主義」過渡到了「長期主義」。華爾街日報曾發表觀點,「別以為中國科技還是山寨,創新已成主流」。隨著中國商業環境的變革,中國企業集體式崛起,網際網路科技類巨頭更改變了中國商業版圖等因素,外資企業只有以開放務實的共贏合作模式,才能在新的商業生態環境下實現持續深耕。

其次,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社會責任愈發受到關注。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金興明曾表示,政府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外商投資企業權益,與此同時也更加注重外商投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外商投資企業與上海共同成長。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確實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比如英特爾公司與合作夥伴協同創新,構建公益生態圈,挖掘中國公益創新的潛力等。

這兩方面的因素,讓外資企業意識到,如今的市場競爭是長期的、有機整體的、組團矩陣式的,且外資企業需要在中國展現更強大的社會責任,注重與中國企業協同成長,這就使得4.0時代「循環圖」這種生態圈的緊密、高度結盟共贏,成為了必然。

在眾多外資企業中,論畫出「循環圓」的典型代表,施耐德電氣可作為代表之一。

外資企業如今在中國市場正面臨著全方位的挑戰,一部分外資企業甚至因為沒跟上中國市場快速發展的節奏,而不得不退出中國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施耐德電氣卻依舊取得了穩健進步。此間,自然有施耐德電氣180多年經營經驗及深耕中國市場32年來養成的敏銳性原因;也源於注重和合作夥伴的協作共贏,已經深入施耐德電氣的血液和基因裡,它讓施耐德電氣在「畫循環圓」上有著更高的天賦,成為了率先邁進4.0階段的代表。

透過畫圖能力,我們看到的其實是施耐德電氣在4.0時代下,其「四化」建設帶來的變革:

其一,是外部合作夥伴內部化。施耐德電氣無論在意識還是行動層面,都把外部合作夥伴「內部化」,在搭建上下遊合作夥伴體系過程中,積極引入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培育合作夥伴走上生產,持續通過技術解決方案培訓、成功案例分享、市場及競爭信息反饋研討會等多形式,圍繞滿足客戶、用戶需求這一核心,對合作夥伴授之以漁,激發整個生態合作夥伴力量,從而共同為客戶提供最優質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實現共贏。

其二,是研發能力和管理團隊本土化。在4.0時代,外企和中國夥伴的合作追求融洽、和諧、高效。而要做到這一點,「本土化」組織建設就顯得異常重要。現如今,施耐德電氣中國的最高決策團隊全部是中國人,其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更表示施耐德電氣計劃未來3年內把中國的研發投入增加50%,為深耕中國注入更多活力。

其三,是市場判斷價值化。180多年的經驗讓施耐德電氣諳熟本土化的重要性,在經濟快速騰飛的中國,作為跨國企業對自己的要求與定位也應從注重」價格「轉向」價值「,注重和合作夥伴長期,注重可持續發展理念,更注重共同分享資源,更注重共同創造價值合作是大勢所趨勢。

其四,是推動行業數位化。作為能源和自動化領域數位化轉型的領導者,施耐德電氣在數位化方面,擁有的強大技術、服務和解決方案能力,毫無疑問能有效推動客戶在數位化建設方面,取得高效成果。而強大的生態圈與專業的研發團隊也成為施耐德電氣深耕市場的基石。

以英特爾、施耐德電氣為例的跨國企業看到的不僅是企業之間「點對點」的競爭,而是生態圈之間「閉環跟閉環」的競爭。他們深諳在新背景下,誰的朋友圈越廣,誰的生態圈建設能力越強,誰才能擁有更加強大、長期的競爭力。

中國有句話叫「天圓地方」。圓,是中國道家趨時通變的學問;方,是中國儒家嚴謹求知的理想。外資企業紛紛努力畫出『循環圓』,一定程度上,就是深刻理解了中國人天圓地方的思想。圓,是對未來數位化趨勢的精準洞察;而方,則是連接客戶、連接合作夥伴、連接用戶,乃至連接萬物的獨到法門。

寫在最後:

改革開放至今短短40年,外資企業在中國已經經歷了從1.0到4.0的四個階段,未來會不會還有什麼新的演化,現在還不得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時代如何變,永遠不變的是——只有那些致力於和中國合作夥伴協同發展的跨國公司,才能夠在中國獲得長久的成功。總之,數位化徵程無限可能,未來無限可能。

(來源:東方網)

相關焦點

  • 外資正在撤離?供應鏈外遷?在華跨國化工企業:不存在的!
    ▲一家外資企業工作場景 圖源:中新社 目前,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重要性,已難以被其他國家替代用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的話說,對這類企業而言,為了能儘可能快地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減少成本,實現利益最大化,把生產環節留在中國是最划算的選擇。 把採購轉移到中國境外也同樣不現實。此前,不少美國企業就表示,很難找到像中國企業這樣能夠同時滿足數量和質量兩方面要求的供貨商。
  • 上海虹口向全球外資企業線上推介北外灘
    上海虹口向全球外資企業線上推介北外灘。基於對虹口整體投資環境的調研與分析,德勤相信,新的時代虹口必將成為文化更加積澱、產業更加發展、實力更加強勁的理想之地。據了解,虹口區始終致力於為全球投資者提供公平、便利的投資環境。近十年,累計引進合同外資總額116.45億美元。
  • 西海岸新設立外資企業105家
    (資料圖)青島新聞網9月11日訊(記者 陳志偉)記者從青島西海岸新區市場監管局獲悉,截至7月份,西海岸新區新設立外資企業105家,比去年同期增長20.69%,全區外資企業呈現出繼續保持健康穩步增長的態勢。穩增長的背後,映射出的是西海岸新區精簡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
  • 虹口區北外灘成為外資企業落地集聚新高地
    近年來,虹口區在利用外資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效,實際利用外資連續三年保持增長,2019年度實際利用外資12.83億美元,居全市第二位,僅次於浦東新區。特別是本區北外灘地區,成為外資企業落地集聚的新高地。
  • 日本資生堂高管談中國市場:不要再寫我們是外資,我們是本土企業
    這些精明的職業經理人心裡非常清楚,2020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只有中國市場能讓他們去施展去發揮,而且也只有中國政府具備這樣的魄力和能力,舉辦這樣的盛會,他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保持住在中國的業績增長態勢。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只有中國能給他們帶來確定性!這幾天我的朋友圈非常有意思,沒有參加進博會的朋友們都在關注四年一度的美國大選,而參會的朋友們,每天都在發著進博會的九宮格圖片。
  • 汽車整車外資股比能不能放開?
    他表示,如果中汽協反對放開外資股比限制生效,外資話語權較中方汽車企業、尤其是國有汽車企業而言,並不明顯。而話語權的相對弱化,等於直接提高了外資車企的入華成本。  對於打算2015年入華建廠的特斯拉來說,或也將因此「添堵」。但墨柯分析說,對特斯拉入華進程的影響或遠不如其他汽車大佬那樣大。
  • 國家發改委與世界經濟論壇聯合組織跨國企業赴大連開展調研活動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蘇詩鈺12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稱,為深化與世界經濟論壇的合作,進一步向全球企業家宣介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政策,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精準對接地方發展訴求和外商投資需要,助力大連市用好夏季達沃斯論壇平臺,12月6日至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司與世界經濟論壇聯合組織跨國企業赴大連開展調研活動
  • 可知民族「驕傲」魯花、金龍魚,早被外資滲透成篩?
    2001年,中國對外開放大豆市場,外資企業不斷湧入國內,跨國巨頭開始染指中國大豆業。2004年,在遭遇國際投資基金的瘋狂打壓後,中國中小型大豆加工企業和本土榨油企業不堪承受負荷,紛紛宣布破產,被外資低價兼併。
  • 福建打出穩外資「組合拳」 推動外資企業復工復產
    為降低疫情影響,我省接連打出「組合拳」,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推動外資企業全面有序復工復產  東南網3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如何把新冠肺炎疫情對外資的影響降到最低,把疫情造成的損失搶回來、補回來?  推動外資企業全面有序復工復產,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我省接連打出穩外資「組合拳」。
  • 外資逆勢加碼上海的新變化
    截至目前,上海2020年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43家,外資研發中心16家,累計落戶上海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達到763家和477家。  記者注意到,此次獲頒證書的40家跨國企業多數來自上海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包括生物醫藥、信息科技、汽車、智能製造、集成電路等。  丹麥珠寶品牌潘多拉的中國區總部即將在月底正式投入使用。
  • 中國從疫情中復甦,英國《金融時報》:外資蜂擁而至
    美國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同樣押注了中國物流行業,今年與中國物流企業新宜中國成立了一家6億美元的合資企業,代表北美、歐洲、中東和亞洲的投資者進行資產投資。 當前,多個重大外資項目在中國有序推進。
  • 疫情影響下,外資企業「三復」問題參考指南(上)
    本篇文章將包含前四個方面,後四個方面詳見隨後推出的下篇《疫情影響下,外資企業「三復」問題參考指南(下)》。特別提示,本參考指南具有時效性,編寫截稿至2020年4月14日,如在本參考指南之後有新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或政策性文件出臺,特別是新出臺的文件內容與之前文件不一致時,請以新生效的法律文件為準。
  • 「外資撤離中國論」與事實不符|正本清源理性看
    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外資比重不到4%,外資流動對A股市場不是顛覆性衝擊  近日有媒體報導,美國和日本都呼籲本國企業撤離中國。此前,呼籲外資撤離中國的言論不時出現,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關於外資會不會全面撤離中國的討論再度出現。  外資真的在全面撤離中國嗎?
  • 兩部門:加大對重點外資企業金融支持力度
    17日,商務部網站消息顯示,日前商務部辦公廳、銀保監會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部署給予重點外資企業金融支持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加大對重點外資企業金融支持力度。強調按照內外資一致原則,確保外資企業同等適用1.5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專項額度支持。其中製造業關鍵環節外資企業和商貿服務領域經營確有困難的外資企業將獲重點支持。
  • 張雲燕:外資外貿企業復工法寶
    本文就外資外貿企業復工復產中遇到的最突出的問題及其應對進行了梳理和解析,以期幫助企業化解經營風險,穩定順利地度過這一特殊時期。一、外資企業復工復產的政策法寶疫情過後企業恢復生產面臨各種困難,各地政府及時出臺了幫扶措施。以上海為例,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以緩解企業壓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 周受欽:撇開喧囂,弄懂什麼是工業4.0、CPS和大數據
    這就是時代的背景,網際網路的充分發達,移動互聯下網際網路的充分融合到人的生活,而且技術已經充分具備條件的時代背景下,需要將工業界推到網際網路時代,這就是工業4.0的核心。無論網際網路如何發達,移動互聯如何融入我們的生活,工業界還遠遠的落在我們的身後,而時代要求,工業界走向網際網路,擁抱網際網路,融入網際網路。這就是工業4.0、CPS產生的時代背景。
  • 人民幣升值「雙刃劍」:外貿企業利潤縮水 外資狂買債券已破萬億
    提價、調整報價機制等成為大部分外貿型企業普遍採用的手段,但仍無法完全避免利潤縮水。多家中小型外貿公司負責人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前接下的訂單已無法再提價,匯率波動造成的損失只能自己扛,新訂單則會適當提高售價;目前尚無進行鎖匯、套期保值等應對措施,接下來會考慮運用金融工具來對衝風險。
  • 4.0時代更多強調場景
    而金融產品將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減少中間環節,回歸實體經濟,帶來工業和技術方面的革命。成都市科技金融協會創始會長、理事長蔣鯤,從技術運營的角度對未來金融科技應用做了分析。他說,運營管理分為四個階段,從1.0版本到4.0版本分別是:以效率為中心、以人為中心、以客戶為中心,共生價值。技術在發生迭代,管理的策略也在發生變化,金融科技也是如此。
  • 復工第一周 寶潔、拜耳、強生這些跨國企業在穗工廠如何戰「疫」?
    在廣州這個吸引了大量外資的城市,大型跨國企業在穗工廠的有序復工復產也成為了經濟秩序恢復的重要支撐。2月14日,在復工第一周的最後一個工作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了美國寶潔、德國拜耳、美國強生、日本斯坦雷電氣4家大型跨國企業在廣州的工廠,近距離了解各大外資工廠的復工和防疫情況。
  • 「理想餐桌行動」獲獎菜單公布 跨國企業助力田間到舌尖的精準扶貧
    東方網記者王佳燕12月18日報導: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的指導下,由上海日報社主辦的「跨國企業在上海·理想餐桌行動」於今日公布了37個公益獎項,其中包括了以上海十六個區對口幫扶地區農產品為食材亮點,由在滬中外名廚進行創意烹飪,形成的19個優秀扶貧公益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