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默想
這段故事與上衣短褲故事相連,都是在饑荒的年代發生的事件。這段經文的結構如下:
A、一個人帶來的食物,給眾人吃不夠(4:42)
B、僕人質疑以利沙(4:43上)
X、以利沙的信心和解釋(4:43下)
B』僕人順服以利沙(4:44上)
A』一百人領受的食物,眾人吃後有餘(4:44下)
四42上 巴力沙利沙的來客關注以利沙的生活
這個神跡乃是從一個人的愛心開始。這個人就是巴力沙利沙的來客。巴力沙利沙(בעל שלשה)就是「三倍偉大的主」的意識,在吉甲附近的一個地方,屬於以法蓮支派。這一天,他帶著初熟大麥作的餅二十個,還有新穗子前來探望以利沙。以利沙本屬於以色列北國人,在北國約蘭、耶戶、約哈斯和約阿施作王時作先知,歷經五十年之久。他原本是亞伯米何拉人一位叫沙法的農民兒子(王上19:16)。他家境富裕,有僕人、田地,還有二十對牛。當他作了先知,義無反顧地跟從了以利沙,走了侍奉神的道路。耶和華借著他施行拯救,栽培門徒。從此,安逸的生活變為信心的生活,富裕的生活變為拮据的生活。他要不斷學習處豐富和缺乏,可以面對君王的賞賜,可以面對饑荒的來襲。有時需要喝野菜湯度日,有時靠某人的接待,又有時借著某人的奉獻等。遠古以色列有接待遠方客人的習俗,一般都是主人拿食物招待客人。但是這裡出現反常現象,就是客人帶著食物來招待主人。這位客人的到訪,標誌著饑荒已經解除,得到豐收的選民開始有了奉獻的意識。傳統上來說,這位巴力沙利沙的客人所獻上的是一種叫作素祭的禮物(利2:1-16)。但是素祭不是應該獻給祭司嗎?這位朋友為何把素祭獻給先知呢?原因是當時的祭司都是皇家供養,祭司也自然為皇家服務,不能履行耶和華借著他們向君王說話的職責。因此耶和華離開世襲制的祭司,前來選擇無世襲的先知,並借著他們向君王喊話,把百姓從偏頗中帶出來。這位來客能以把素祭帶到先知以利沙這裡,這就是標誌著以色列的百姓中有人肯定耶和華借著先知說話的事實了。百姓用關注先知的生活,來表示關注他們的職分與信息。
四42下~44 以利沙供給一百個先知門徒的生活
來客關注先知以利沙的生活,就是關注以利沙個人的生活。可是以利沙過著集體的生活,就是和一百個先知門徒過著集體生活。他怎能不顧自己生養的門徒呢?他若將這二十個餅,並口袋裡的新穗子藏在自己的內室獨自享受,又怎能配得上那「阿爸」的稱呼呢?神人吩咐把這些都給眾人吃。這樣的做法引來僕人的不解和反對。巴力沙利沙的客人送禮是給神人的,就是說沒有為一百個先知門徒作預備。透過以利沙的僕人所說的話,我們得知以利沙供養了一百個先知門徒。這相當於以利亞年代,亞哈作王時,同樣在饑荒時藏養一百個先知的俄巴底(王上18:1-4)。供給這麼多的門徒生活本身就需要信心。
僕人反對以利沙的理由是肉少狼多,杯水車薪,供不應求。他覺得二十個餅在一百個人那裡上不了臺面。原文有一個僕人的疑問詞:「מה」就相當於天津人說的「嘛?」整句翻譯應該是這樣:僕人說:「嘛?用這點擺在一百個人面前嗎?」以利沙堅持的理由是耶和華的話如此說:「眾人必吃了,還剩下。」僕人是以實物為糧食,以利沙是以耶和華的信實為糧食(詩37:3)。先知以利沙仰望上帝生活的信心態度,成為他與門徒分享上帝那測不透的豐盛恩典的理由。順命的僕人經歷了以利沙預先所看到的豐富有餘。這個故事,在基督耶穌身上也經歷過。他曾用五餅二魚餵飽除了婦女孩童的五千人,結果收拾剩下的零碎十二籃子。又用七個餅和幾條小魚餵飽除了婦女孩童的四千人,結果收拾剩下的零碎七個筐子(太16:9-10)。以利沙所行的神跡和耶穌所行的神跡都直接教導門徒。在世上的國遠離不信上帝之時,先知和基督施行神跡奇事,這裡所展現的重點不再是滿足人間生活的需要,而是天國的臨在。如此,跟隨者就不再是求餅得飽,而是尊重先知的職分以及忠於先知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