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號,在湖北1518年,在這一天,明代著名中醫學者李時珍誕生。根據考辨,李時珍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五月二十六日,合新曆五月十三日,合儒略曆五月三日。李時珍,字東璧,自號臨湖山,湖廣黃州府蘄州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和「醫聖」萬密齋一脈相承,古有「萬密齋方,李時珍藥」之說。後來為楚王府奉祠正、太醫院判官,死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從嘉靖四十四年起,李時珍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以及湖廣、南直隸、河南、北直隸等地採集藥典樣本,並拜漁夫、樵夫、農夫、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查閱歷代醫書925種,「考古證今,考古學,考古學與物理化學」,記載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諸多難題,歷經27次酷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他還對脈學與奇經八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著作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為後世所推崇。
因此,李時珍在通往「醫聖」之路上又有何坎坷?出生於中醫界的李時珍,其曾祖父是個「鈴醫」,那時,鈴醫就是走街串巷給人看病的醫生,社會地位不高。在經歷了幾代人的積累後,到了他父親這代人的醫療水平大大提高,父親也被選進了太醫院。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李時珍長大了。但是直到李時珍22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才開始給他講授醫術,到那時,他已經樹立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理想。
多年以後,李時珍的家鄉發生了嚴重的洪災,洪災後,瘟疫橫行,李時珍和父親便帶著藥箱免費為鄉親們治病,在治病開藥的過程中,李時珍發現,許多古書中關於藥物的記載有偏頗甚至錯誤之處。一個藥物多名記錄混亂的問題經常發生。這個念頭在他心中引起了很大的波瀾,此時,編寫中藥書的念頭已開始在他心中萌芽。從此,他帶著徒弟龐憲、兒子建、深山隱居,廣訪名醫,遍嘗百草,搜集各種民間藥方,18年的野外考察使李時珍的醫術達到了頂峰。從那以後,他花了十年的時間寫出了《本草綱目》這本名著,吸取了歷代本草之精華,儘可能地糾正前人的錯誤以彌補不足,取得了許多重大的探索和突破,這本名著也成了當時中國醫藥學中最精細最完整的科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