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的空白銀行卡還可以拿到網上賣錢。如果多辦幾家銀行的卡拿去賣,是不是可以小賺一筆呢?」去年底小明在上網時偶然發現,長期沒使用的銀行卡竟然可以賣到200元一張....
溫馨提醒:
銀行卡及其帳戶只能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出租和轉借,買賣銀行卡行為將會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非法買賣銀行卡,害人害己禍無窮
近年來,銀行卡作為一種便捷的支付工具普及率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作為個人信用標誌的銀行卡和身份證件被當作商品在網上倒賣的問題日益突出,並呈現不斷蔓延的勢頭。不法分子通過網上商城、商品交易平臺、博客等發布相關「廣告」信息,大肆買賣銀行卡、身份證、網盾、手機卡、開戶資料等銀行卡相關資料,已形成銀行卡收購、銷售、使用的「灰色產業鏈」,嚴重侵害了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公平誠信的社會環境,也為電信詐騙、洗錢等犯罪行為提供了滋生土壤,社會影響十分惡劣。
銀行卡及其帳戶只限經發卡銀行批准的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出租和轉借。買賣銀行卡違反了《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等銀行卡業務制度。而且買賣銀行卡行為過程中可能會伴隨著非法持有大量銀行卡、買賣居民身份證等違法行為,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買賣居民身份證罪,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廣大持卡人和社會公眾一旦發現買賣銀行卡和身份證的犯罪行為,應及時向公安機關舉報,配合公安機關或發卡銀行做好調查取證工作,共同維護公平誠信的良好社會秩序。
巧識別,防詐騙-常見的網絡騙術介紹
近年來,網絡、電話、簡訊和街頭騙術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升級版」。這些騙術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稍不留神就會落入騙子的圈套。準確識別詐騙手段,才不會上當受騙,阿中阿信收集了常見的網絡詐騙手段,分別向各位逐一道來。
詐騙手段之一:冒充公檢法詐騙
嫌疑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撥打事主家中電話,聲稱其家中電話欠費或是事主的身份資料與嫌疑犯有牽連,將事主電話轉接給所謂的公安局或是其他司法機關,讓事主核實,然後嫌疑人假冒公安人員謊稱事主個人信息洩露,銀行帳號已被人利用進行犯罪(如販毒、洗黑錢、涉嫌詐騙等),要求事主及時進行帳戶保護、清查,並將電話轉給銀行客服中心,假冒的銀行工作人員要求事主將存款轉到其事先準備好的銀行卡的帳號上,並讓事主到ATM機上按其指令進行操作或直接轉帳,實施詐騙。
詐騙手段之二:醫保、社保詐騙
犯罪分子冒充社保、醫保中心工作人員,謊稱受害人醫保、社保出現異常,可能被他人冒用、透支、涉嫌洗錢、製販毒等犯罪,之後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以公正調查,便於核查為由,誘騙受害人向所謂的「安全帳戶」匯款實施詐騙。
詐騙手段之三:包裹藏毒詐騙
犯罪分子以事主包裹內被查出毒品為由,稱其涉嫌洗錢犯罪,要求事主將錢轉到國家安全帳戶以便公正調查,從而實施詐騙。
詐騙手段之四:解除分期付款詐騙
犯罪分子通過專門渠道購買購物網站的買家信息,再冒充購物網站的工作人員,聲稱「由於銀行系統錯誤原因,買家一次性付款變成了分期付款,每個月都得支付相同費用」,之後再冒充銀行工作人員誘騙受害人到ATM機前辦理解除分期付款手續,實則實施資金轉帳。
詐騙手段之五:金融交易詐騙
犯罪分子以某某證券公司名義通過網際網路、電話、簡訊等方式散布虛假個股內幕信息及走勢,獲取事主信任後,又引導其在自身搭建的虛假交易平臺上購買期貨、現貨、從而騙取股民資金。
更多的詐騙手段,請留意後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