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好湯

2021-02-09 永懷河洛間

湯城盛景

這就是洛陽的早晨。

五塊十塊一碗湯,一塊兩塊一份兒餅,大海碗,奶白湯,紅椒油,秘香料,薄片肉,綠蔥碎,焦烙餅。湯一端,外一蹲。熱蒸汽,一頭汗,啼哩吐嚕,稀裡譁啦,暢快淋漓。

有人估計,洛陽城內上千家湯館,每天早晨喝湯的量,有一座遊泳池之多。

洛陽人要喝湯,洛陽人愛喝湯,喝得暢快淋漓、如痴如醉、盪氣迴腸,也喝得外地人目瞪口呆、垂涎欲滴、百思不解。

實際上,「百思不解」的,也有洛陽人自己!

湯的歷史

廣義的洛陽,泛化些指「二里頭文化圈」,具體些指「河洛文化圈」。狹義些指「洛陽古八關」及周邊的河洛地區。

二里頭文化圈的空間分布,即大體上以河南省中西部的洛陽地區為中心,向西達於陝西關中東部,南及豫鄂交界地帶,東至豫東開封地區,北抵沁河與中條山以南的垣曲盆地一帶。

洛陽市著名學者徐金星老先生指出:河洛文化圈,「河」指黃河,「洛」指洛河,在黃河與洛河交匯的流域。是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鄭州,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北宋時期,河洛地區主要指京畿路、京西北路、永興軍路所在的廣大地區。即3府5州45縣。河洛地區,地處中原腹地,歷史上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說法。河洛地區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形成了華夏文明源頭之一。

再狹義一點說,洛陽就該是東到新鄭的虎牢關一線,西至秦代函谷關一線,北至黃河北岸濟源及孟津關小平津關等一線,北至伏牛山及中嶽嵩山登封軒轅關一線。

有人謹慎地說,二里頭出土的炊器深腹罐、圓腹罐、鼎、甑、鬲,食器平底盆、三足皿、豆、簋,酒器鬹、盉、爵、觚,盛貯器深腹盆、大口尊及各種罐甕類容器,食品加工器刻槽盆等,構成富有特色的陶器群。這是目前可以「實證」的洛陽「喝湯」的歷史開端,也是中國人飲食文化的歷史開端呢!

不僅如此,還有就是「伊尹」。商王朝名相,洛陽嵩縣「伊水」邊兒的人。他是有記載的論述「烹調」的第一人,是將烹調與治國結合為「味政合一」的第一人,伊尹不僅是「制湯」高手,也是中藥湯劑的創始人。他被中國烹飪界尊為「烹調之聖」、「烹飪始祖」和「廚聖」。他死後葬在西亳。

嵩縣伊尹祠

今偃師市西10裡,漢田橫墓東,離湯冢7裡有商阿衡伊尹墓。

約在3500年前,他就創立了「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奠定了洛陽中原,乃至整個「中國」的基本口味,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

「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音覺)者臊,草食者羶。惡臭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羶, 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 化,四時之數。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用現在的話就是說:天下三類動物,水裡的味腥;食肉的動物味臊;吃草的動物味羶。無論惡臭還是美味,都是有來由的。味道的根本在於水。酸、甜、苦、辣、鹹五味和水、木、 火三材都決定了味道,味道燒煮九次變九次,火很關鍵。一會兒火大一會兒火小,通過疾徐不同的火勢可以滅腥去臊除羶,只有這樣才能做好,不失去食物的品質。 調和味道離不開甘、酸、苦、辛、鹹。用多用少用什麼,全根據自己的口味來將這些調料調配在一起。至於說鼎鍋中的變化,那就非常精妙細微,不是三言兩語能表達 出來說得明白的了。若要準確地把握食物精微的變化,還要考慮陰陽的轉化和四季的影響。所以久放而不腐敗,煮熟了又不過爛,甘而不過於甜,酸又不太酸,鹹又不鹹得發苦,辣又不辣得濃烈,淡卻不寡薄,肥又不太膩,這樣才算達到了美味啊!」

瞧瞧,這就是今天「洛陽好湯」的「熬製」秘訣與「口感」標準。問問,今下的哪位好廚師,不是這麼做的!豫菜飯店,向來都是 「湯」盡關門,有菜也不做。

喝湯不易

照理說,「喝湯」該是範圍廣、歷史長才對,可「洛陽湯」有一個特怪的現象,範圍極小,成規模時間也不長。在此,不是講歷史,不是矯情文化,只是想說「喝湯」的事實。

原因是,「喝湯」不易!

有人調侃說:西方文化是做愛做出的文化。中國文化是吃飯吃出的文化。

可這「吃」首先對的是皇家、官家、文士,其次是商賈、豪強、盜匪。古代有史以來,稱王者為「食肉者」,稱平民為「蔬菜者」。

皇家都城,繁華之地,文士匯聚,商賈雲集,經濟富庶,「食肉者」眾多,「喝湯者」自然也眾多。「喝湯」範圍應該很大。

真是這樣嗎?事實正好相反!「喝湯」僅僅成了「洛陽城」及周邊的極小範圍的獨特現象。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做為平民,「喝湯」也並不是可以隨意的事。

遠古時,也不是回回能打著獵物,食肉喝湯就不易。咱都不提了。只看有史記載的。

周代規定: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七十歲者,可食肉。肉,都不能隨便吃,哪來的湯?

有史以來,洛陽中原早已成為「農耕民族」,「馬」是軍隊的「運兵車」,「牛」是耕地的「拖拉機」,是官家、富豪的「小轎車」,殺馬宰牛可不是想幹就可幹的事兒。王要殺牛祭祀,也得先報告。唐朝私自殺馬宰牛,徒刑一年半。

看看漢代,雖然,東漢國都在洛陽有214年。不難想像,穀物是人們賴以為生的主食,雖然從理論上來講,肉是專門給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和貴族的。但肉對於平民來說,並不像有錢人那樣容易獲得。當時漢軍的主要補給食物就是糧食,一名士兵在300天行軍中需要的18斛晾乾的米飯,一日的消耗達到了0.6升。顯然,漢朝政府為了軍事的需要經常囤積大量的乾糧,除戰爭之外,還有大量的乾糧做為對匈奴臣服於漢朝的政治禮物。的確,我們可以有把握說,漢代普通人幾乎每一天都在吃乾糧,而且大多數人一日兩頓。雖然在歷史上很難直接發現有關漢代窮人的飯食細節,但根據記載蔥,蒜和韭菜極有可能列在窮人的食譜上。公元前33年,召信臣得到漢元帝的支持,關閉了皇家反季節的「溫室大棚」,栽種的熟菜中就有蔥和韭菜。結果每年為漢朝政府節約了數千萬錢。

耕種靠天,耗時費力,期盼苦熬,多寡沒準,糧食不多,家畜必少,肉少湯也少。別誇歷史長,別嫌人囉嗦,「溫飽」問題一直影響到今天,我們當下還時不時的央求一句:你吃肉,還不叫咱喝口湯。

元朝以前,洛陽多為帝王國都或陪都,食肉者眾多,能喝湯者也多。宋朝時,也算穩當,平民生活開始興旺,估計有肉有湯。宋朝以後,洛陽的繁華開始一直凋零。河洛平民的每天三餐,就是「饃菜湯」。

其實,中國絕大多數人,是貧窮。「貧」,分貝少者,「窮」則一點財物都沒有。太久的歷史,咱考證不多。但近百年史還是有證可查、知情人在、有圖可觀的。

喝湯興起

1948年,洛陽解放,城加鄉鎮才十萬人。洛陽大建設,援洛人員大批湧入,洛陽當地人大量參加了工作,才壯大了「喝湯」的隊伍。

「湯館」不算酒店,連飯店也算不上,就是「飯鋪」。有人說「洛陽湯」登不得「大雅之堂」,可它從來就沒有想過要登什麼「堂」。它不屬於「官場」宴席,也不是「門府」家宴,它就是「平民」,請注意,不是「貧民」的一頓「早飯」。

幹湯館,門檻低,房一間,盤個灶,大鐵鍋,幾張桌,不倆墩兒,一摞碗,一把筷。選料、進貨、灌水、放骨、加肉,最後,神秘兮兮地掏出「絕密」的「料包」,壓入大鍋底,然後,添柴燒火,辛苦地「熬」上一「黑兒地兒」,天蒙蒙亮,下板開門,齊活,開張!

店簡陋,湯簡明,可那是幾代人,幾十代人,美美吃頓可口飯的「適意」之為。

那時「喝湯」, 早起五、六點,頂著小涼風,量步一、兩裡,用時二十分,帶著沒油水兒的空胃,捎著期盼解饞的口舌,懷著渴望溫暖的心窩。將自家蒸的、烙的、炕的,白的黃的黑的,又冷又幹的各種「饃」,掰開來,往油汪汪、椒紅紅、熱滿滿、氣騰騰的「大海碗」一沁,母桌凳,不算啥,店外一「股蹲」,吹開「湯」波,濃濃、燙燙、香香、辣辣地,先「吸溜」一大口,暖流,一定是「幸福」、「足滿」的暖流,從口到喉,從喉到胃,猶如一股「電流」,霎時啟動了全身的動力。

接下來,湯快見底,添湯加料加椒,才開始「餦」點鹹鹽,存住氣,正式喝湯就泡饃。吃罷湯幹饃淨,一抹嘴兒,「贊」幾聲:「真逮勁!」「湯不賴!」「喝著美!」碗邊頂地,大手一擰,大海碗「滴溜溜」一陣歡快地旋轉著……

平民們,就是這樣需求少少,簡單知足。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洛陽人就爭這口湯。

洛陽如今的千家湯館的規模,是「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以後,1987年左右才逐漸形成的。

如今的「喝湯」,已是常態。可人們還在念念不忘過去的「那一口」。特別是隨著食品安全,飲食健康的深入人心,洛陽人更是「渴望」喝得「有滋有味」。

 

洛湯正源

 

你問洛陽人:湯咋樣?喝著可美!啥湯好?喝了你就知道了!

缺乏深究,常常「宏而不寬,微而不細」,或許是洛陽人,乃至絕大多數中國人「極度實用主義」習性的使然。

「洛陽湯」就是「洛陽湯」,它有它自己獨特的「滋味」,它有它千年不變的「味道」,之說以說它是無雙的「文化現象」,也在於此。

「洛陽湯」,它不是廚師吊出來的「高湯」;不是中醫開出來的「藥湯」;更不是神鬼化出來的「仙湯」。它不是上海的湯,為了佐餐,不是廣東的湯,藥多亂補。它也不是帝王的「大補湯」;不是筵宴的「調味湯」;也不是家庭的「娘親湯」。還可以說,它不是單純的骨湯,也不是單純的肉湯。它是平民的湯、湯客的湯、自個的湯、湯館的湯。它就是最原始、最基本、最有味、最便宜、最實惠、最適意、最方便、最簡單的「洛陽湯」。

喝「高湯」,猶如挖勺味精和著口水下咽,喝「藥湯」,就要捏著鼻子擰著臉頰吞苦。喝「仙湯」,絕不是真的且有危險。帝王的湯喝不起,筵宴的湯食料雜,娘親的湯味不對。所以說,「洛陽湯」它就得在湯館喝,就得趁燙嘴喝。掂回家,坐雅間,換個位兒,它就不是「那個味兒」。

據傳,有些年,有些官吏,實在是抗不住「湯癮」,又不好意思去擠湯館,個別湯館就加了幾間「雅間」,以解「用膳」之窘。有些酒宴,不分菜系,也添加了「湯」,精緻的茶杯大小的袖珍碗,滿滿的肉,堆堆的饃,一口的湯,這能叫「洛陽湯」?

「洛陽湯」,加肉多了,那叫「吃肉」。加饃多了,那叫「填肚」。西安的,那叫「燴饃」。淮安的,那叫「燴菜」。喝著湯,就著「飲料」,那叫「瞎喝家兒」,喝著湯,就著丸子、大餅、豆腐的,那叫「野喝家兒」。

「洛陽湯」的「老喝家兒」,喝湯極致的講究。

聞雞早起,精神飽滿,洗漱利索,味蕾初醒,移動找湯,腸胃通暢,一切似乎都為那口湯做足了準備。更有甚者,循著湯香一路飄去,去趕第一鍋的第一碗湯。老人感嘆說:好湯館,開門香條街。

頭碗湯,不餦辣椒不餦鹽,心靜神寧,吹吹湯麵的燙勁兒,徐徐吸滿一口湯,讓湯緩緩滑過咽喉,流入腸胃,暖意神升起,全身開始萌動甦醒。湯的好賴,一口見分曉。頭碗湯,喝得下,才是好湯。學者點兒,你也是「老喝家兒」。撕急慌忙地趕上班來喝湯,十點多了才懶起要喝湯,都不中。

二碗添湯,加料、加菜、加肥、加椒、加鹽,寡淡憑口感,多少看心情。多喝湯饃適量,即補水又營養。幾天口淡,雙肥雙椒。幾天口重,清湯少鹽。活兒重事忙,加肉多饃。悠閒清暇,咂滋品味兒。

好湯的香,就是這樣,日積月累,像繡花一樣,結在口腔的味蕾上,像紋身一樣,刺進心靈的神經裡,像強酸一樣,滲進味覺的記憶中。

再下來,還由你。蹲著滿,站正好。擤擤鼻涕吐吐痰,揉揉肚皮抹抹嘴兒,直到完滿「適意」。

 

好湯基準

「好湯」,首要「味醇」,啥肉有啥肉的味,啥肉有啥肉的香。牛湯、羊湯、驢湯一個味兒,湯就「不醇」。

「好湯」,不膩,也就是不過肥。不油,也就是漂油薄。不糊,也就是不粘唇。不寡,也就是不像水。不淡,也就是有厚感。不溫,也就是要滾湯。不澥,也就是成湯不兌水。不邪,也就是不加違規猛料。

「好湯」。肉,要香、要爛,能多最好。椒,要香,要溫,幹烈不好。菜,要嫩,要短,塞牙不好。料,要正,要足,味怪不好。碗,要大,要厚,好端不燙。筷,要淨,竹製,塑料太滑。鹹鹽自便,味精自選。

還有「熬湯」的人,不急,不激。拉個臉,罵咧咧,亂嘟囔,也影響「喝湯」。

這樣的湯,貴,也得喝幾回。

攝影/為你舞步

近幾年,一則報導,引起河南、甘肅兩地引起「地震」,被譽為「中華第一面」的蘭州牛肉拉麵的歷史資料,居然跟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的小吃小車牛肉有關。確切地說,蘭州牛肉拉麵用的老湯源自滷製小車牛肉時用的湯。

此面的關鍵,就在那碗「湯」。

在奧克蘭,有位臺灣的王先生請於丹吃了一頓牛肉麵。簡單的三樣東西:一碗麵,兩碟配菜,卻是我吃過的最最好吃的牛肉麵!酸菜是用來給牛肉麵調味的,是三天前做的。兩天前,王先生開始熬牛骨湯,裡面要放上牛雜碎,慢慢把牛骨髓熬出來,這個湯要熬兩天。一天前,他開始燉牛筋,因為他要給我做半筋半肉的牛肉麵,假如牛肉和牛筋同時燉的話,牛筋還沒燉爛,牛肉便燉老了,所以要先燉牛筋,燉出來後小火燜著。到他家當天,他現燉牛肉,最後再用牛骨湯來下面。我吃到的這碗牛肉麵,是他們兩口子忙活了三天,為我做的一碗牛肉麵。其實我相信做這碗牛肉麵花的錢並不多,但他們花的心思,是做滿漢全席的心思。你說,這碗面能不好吃嗎?王先生說:「我做的面,不放一顆味精,因為不需要。」

此面的關鍵,也在那碗「湯」。

據報導,日本首都東京的「藤牧劇場飯店」提供一種「五味皇家面」。湯麵不再是便宜速食品,而成為750元一碗,據老闆藤牧昭一(音譯)介紹,湯麵中添加了20多種食材,需要3天精心烹製的美食。

此面的關鍵,還在那碗「湯」。

湯事不絕

可湯館多了,良莠不齊,林子大了,啥人都有。

九月入秋,以往都是喝湯的旺季,如今卻「旺」不起來。看見喝湯有市場,覺得入行門檻低,一交半年房租,壯了膽子開湯館,湯好十來天,堅挺半年,成批的關門,少數好點兒的能顧住個本兒。都忘了說:「有同行,沒同利」。就這,仍有成批的「前僕後繼」開湯館者。

老城的老湯館,大多有「心酸」的「熬湯」經歷。洛陽老城人,「撕牙」人不少,意為「難纏」、「刁蠻」。見你喝湯人少,笑話你。見你喝湯人多,嫉妒你。說完閒話,還掂著「瓦罐」,找好湯舀。百回滿意,有一回不如意,逮住一回當百回,就不住地罵你。洛陽的湯家,「添湯」是免費的,離洛陽不遠的三門峽,一要「添湯」,湯家就會笑著問:洛陽的吧!湯家怕「掂湯」的多要多佔,光「凹」回去的辣椒,就能吃好幾天。窮嘛,也都沒浪費。湯家不怕你在湯館多喝,多喝是瞧得起我,說明我湯好。就最近,一家湯館,有位「真喝家兒」,吃了五個油旋兒,兩份餅絲,添了十三回湯,從彎著腰喝,到直挺挺,中間還抽根煙兒,歇了歇。

「心酸」的還有今天的物價。肉、骨、下水,料、煤、房租、人工,樣樣漲價,且質量還不保證。曾經有一段,還要「煤改氣」,湯館不好做。本來就是平民的一頓早飯,要漲價了弄成一碗一、二十元一碗的「富人湯」,這湯,也就不是「洛陽湯」了。要做,就得咬牙堅持「熬」下去。

好湯館,鍋大,料多,頭一天下午,就得開始準備。有的要忙上一晚上。有的早上三、四點就得起床忙活。否則,就會影響,一天生意最好的早時光。一直忙到下午一、兩點。進料,洗涮,除腥,煮肉,熬湯,切肉,摘菜,打餅,碗筷,密料、調湯,桌淨,備凳,掃地等等,這一道道工序,個個一環節,樣樣缺不得,樣樣馬虎不得。

洛陽的湯館,大多在二、三類商業區的小街道。除了忙生意,還要忙著應付「城管」的「消滅習俗文化」的門前清空檢查。還要忙著充當交通「協管員」安排停車,疏導交通,否則,喝頓湯,挺美,得張罰單,心氣兒不順,肯定影響生意。每天,湯館的瑣事總有一大推。

就這,有些「老喝家兒」不喝湯了,總是說:現在的湯「攆」不上過去的湯。好一個「攆」字,意思為:猛勁兒地追。

洛陽餐飲協會秘書長阮鴻彬,分析得有理。攆不上過去的湯,一來,過去人的肚裡油水少,二來,過去的牛羊,都是歡蹦撒歡兒的自然散養的。現在的人,吃多嘴刁,加之肉質低下,食料速成,較難「攆上」「好湯」的品質。也有些湯家自找的。肉骨不夠,兌水添油,味精煙殼,老蔥餅小,面稠和奶等等。還有的裝潢講究、價格不菲,瞎噴故事,功力不夠,味道平平。

熬湯熬心

洛陽有句俗話,叫「小鍋菜,大鍋湯」,意思是小鍋炒出來的菜香,大鍋熬出來的湯美。

不同的是湯家的配料。雖然大部分佐料基本一致,是明面上的事兒,但是各家的所謂「獨家秘方」和添加的中藥卻大不同,大多指不少湯館一年四季還要隨時令而調整的配方。配方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機密,獨門絕技,世代相傳,絕不亞於美國可口可樂的配方。因此,各家湯館的湯風味不同,各具特色。一般的湯館,配料至少要有十三香,這是籠統的說法,實際已超過二十幾種。

別說什麼清湯更鮮什麼的,清湯有清湯的做法。這時候湯是黃綠色的,還有股腥味,別急,大火熬,最大火,半小時左右吧,綠色逐漸退了,湯色變成白但是發棕色,而且聞起來沒有腥味,只剩料香。關成文火,2小時左右撈肉,用筷子大頭能輕鬆扎透就行,一斤生牛肉,一般出7.5兩熟肉,最好出5兩肉,4小時左右撈骨頭,剔骨肉能用筷子夾下來就好。常言說「煲三燉四」,是說,煲湯三小時,燉湯四小時。熬湯,鍋大量多,緊趕慢趕也得10來個小時。總之,「熬」的目的就是讓骨頭裡的蛋白質、脂肪、膠質等可溶有機物慢慢向外滲出,最好比例為4、5碗水,熬出1碗湯。

湯的醇,來自夠量的肉塊。湯的香,來自夠量的棒骨骨髓。湯的厚,來自一定的下水。湯的正,來自香料的去腥增香。湯的滑,來自骨肉熬出的油。

湯熬好了,味道一定沒得說。

洛陽湯,選肉自是講究。自古以來,就有其他民族大量來往、入住。洛陽是漢代「絲綢之路」的東起點,與西域交流不斷,洛陽的「牛肉湯」就是深受少數民族影響的飲食之一。洛陽開有許多的「清真」湯館。出了洛陽城,基本都是「羊肉湯」。

選水得重點說,洛陽水美。「民以食為天」,還有後半句,「食以水為先」。尤其是「熬湯」,特別是「洛陽湯」更講究水。像煮茶一樣,煮湯的水也分好賴。唐人陸羽的《茶經》就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那是古代,也不絕對。洛陽的自來水,在北方城市中算不錯的,全省第一。尤以發源於洛陽南邊伏牛山脈熊耳山山泉的「伊水」為最優。酒祖杜康,他兒子醋祖黑塔、廚祖伊尹,皆用伊水。龍門山泉水,伊水沿河的深井水,均較優質。洛水,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也好。洛陽表水好,大多地下井水也不錯。古時,「洛鯉、伊魴,貴似牛羊」,黃河鯉魚往後排。近年來,伊水再現原以為絕跡的「伊魴」名魚。陸羽有詩:「若得一缽洛陽水,勝似神仙王喬生。」

配比。香料的種類,可以展示,但關鍵是配比屬絕密,湯館主人一、兩個人掌握,且每次配料都是密屋獨配。實際上,大骨、小骨、肉塊、肉部位、雜下水、水量的配比,同樣也屬絕密。還是那句話,骨出味兒,肉出香,雜出厚。各湯館配比不一,適宜一定的區域,適宜一定的老喝家兒。再有,就是工藝的順序,各個環節的技巧,也屬秘密。當下,一套好配方最少值20萬。

若在好湯館,泡骨肉的鍋中號,熬湯的鍋是最大的,大鍋緊挨著賣湯的滾湯鍋,大鍋上有放湯的閥門。在滾燙鍋中,有著二號料包。三號不是料包,是「料粉」,盛在碗中,放在端湯口,是要放進湯碗中的。有家湯館是將料包中所有香料配料,全部打成粉狀,適時適量地直接下鍋,說這樣湯更好。

勾面。最易引起誤解的一項。「為健康,認清湯」是現代人,在信息雜、耳朵亂之下,盲認理兒、讀死書的結果。滴入什麼「千裡香」、「萬裡香」的違禁猛料的,根本喝不出來。好湯是在熬成清湯後,在滾鍋中勾進的像調料一樣的極少面絮,為的是克服清湯的寡,增加口感的厚。湯家勾面,絕對是高技術活,多一絲糊,少一滴薄,小心謹慎、提心弔膽,生怕失手,落罵聲。用面也講究,有用炒麵的,香。有用麵筋水的,透。還有絕的。用不帶面撲粒兒的、醒過的白面丕煮過的頭鍋湯。據傳,還有用細篩子羅面時,麵粉飄散四周的「飛白面」。姑且一聽,可能是過去技術所限。

還有一項最大的機密。那就是所有的配比密方,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那種變動的「機制」,也就是「動因」的根本,就是「老喝家兒」的嘴。說得難聽點兒,「好湯」是「老喝家兒」的嘴罵出來的,洛陽話為「倔出來哩」。說好聽點兒,是「老喝家兒」的嘴「刁出來的」。不是「老喝家兒」,「木」那能耐,罵不到點兒上。一句「恁想麻死人哩!」,得,湯家兒,第二天配料時就麻利兒地少抓些花椒。一句「讓人喝麵湯哩!」得,湯家兒就知道,面夠多了溝稠了。一句「秦椒咋幹辣不香哩!」得,制椒時出差子了。一句「今兒個改喝水了不是?」得,偷工減料了。湯館「熬」到年頭,合適的配比秘方,才算穩定。所以說,千家湯館有著精細的千差萬別,但總有幾家「公認」的「湯不賴!」總有幾家適合你。「老喝家兒」是湯館的稀罕,是湯館的財神。所有發展好的酒店、餐廳都是這樣成為「老字號」的。這有點現代企管的「全員參與」,「民主管理」的味道。

補充一點不得不說的事兒,那就是——味精。誰吃味精是他的自由,別人無權幹涉,但我們是強烈的「味精反對者」,那是因為:「味精反動」。它違背自然常理,扭曲口感,破壞湯味,縱容「不良味覺」,而且製造味精大量耗費糧食還又導致的極大的環境汙染。它是商家與廚師以次充好的幫兇,是懶惰怠工的偽飾。真可謂:幾粒白味精,壞了一鍋湯。不用什麼科學考察,過去的洛陽好湯,喝完後,一上午也不覺口渴,現在的好多湯,都有多量的味精,喝完湯,總覺口渴,得不停喝水。應當象反對吸菸一樣反對食用味精,象倡導戒菸一樣,禁止使用味精。你完全可以另設小碟兒,保留嗜好者的權益,但廚師不經食客允許,擅自「偷放」味精,應視為「味覺犯罪」的縱容犯。中國餐飲界的所有高級廚師,在公開場合使用味精者,都應當罷黜其高級廚師的「資質」。有味精就有貓膩,有味精就是對自家湯沒有自信,心裡有鬼,洛陽好湯應當杜絕味精。

話又說回來,首先就得湯家兒要有腰杆兒,有「骨氣」。商界盛傳北京百年老字號「同仁堂」的店規:「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洛陽也有此「風骨」的湯館。洛陽東花壇有家清真牛肉湯館就有「寧可賠精光,不買一瓢水」的信條。還有「湯館可以關,歪料不能進」。「湯好不臉紅!」「拿了錢,不能對不起人!」。「俺掙夠俺哩,恁吃夠恁哩!」正是這些樸素的信條、理念,支撐著好湯館「熬」出「洛陽好湯」,承載起河洛「喝湯」的,這遠古飲食的活化石,承載著這先民飲食的活遺存。

所有辛勞,所有的講究,所有的盡心,全為了成就「洛陽人」的「一碗好湯」。所以說:「熬」好湯就是「熬」的「心」。

湯的妙處

俗話說「骨頭的精髓在湯裡」。骨頭湯的確實更營養。骨頭燉湯一定比純肉有營養,也更利於接收。骨頭湯中的卵白質是豬肉和雞蛋的壹倍多,的確無法理解!瘦肉的卵白質含量約為20%(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那麼骨頭湯中的卵白質含量可達到40%,那不是骨頭湯,就叫做卵白質凍好了,必須是經常用來燉湯的原料之一。營養剖析: 假如用來做湯,選擇連著尾巴的中後段更好。而前段龍骨適合醬著吃。龍骨上帶的肉正本就不多,並且含脂肪對照低,是以適合炎熱天燉湯喝。

據專家研究,科學測定的結果是湯裡面只有少量胺基酸、核苷酸,以及為數不多的礦物質和乳糜微粒,而孩子生長發育所急需的蛋白質,90%-93%以上仍然留在肉裡,湯裡的含量不足總數的10%,其它的營養成分如脂肪、脂溶性維生素、礦物質也大多留在肉裡。因此可以肯定地說,肉裡的營養要比湯好得多。 「洛陽好湯」是骨、肉、料合一,它既不是單一的「骨湯」,也不是單純的「肉湯」,正是它的這種「合、和、中」,才使得它味道鮮美,營養全面,能刺激消化液分泌,提高食慾。 

有則故事,發生在洛陽西邊的一座村落,民國時期,有一年爆發流行病,多有死人,家家閉戶,斷絕來往。病人仍病情加重。一日有膽大人,串門看望老人,並帶去了羊肉,為老人燉熬了羊湯讓老人喝,不久,老人病癒。據現代醫生解釋,不是「湯」治好的病,而是「湯」增強了老人的免疫力,強健了老人的身體,抵抗了病情。

前不久,紀錄片《牡丹》中,就說「牡丹王」有時就是用大骨湯澆灌施肥的。

話已至此,多說無益,請君喝湯,防患未然,「洛陽好湯」是最佳選擇,「洛陽喝湯」是最佳方式。

弘揚文化好傳統,不是一句空話,那就先從「洛陽好湯」開始!

喝家兒們,喝起! 

相關文章


1、聊聊洛陽的湯

2、洛陽尋湯記(上),洛陽尋湯記(中),洛陽尋湯記(下)

3、左手一碗湯,右手一瓢漿

更多有關喝湯故事,請查詢《湯湯不絕》專題,查閱方式:關注公號「永懷河洛間」後,點擊「回望洛陽」,進入「古都美食」選項,即可找到《湯湯不絕》專題。

相關焦點

  • 洛陽瀍河「豫秀齋」,湯味鮮美,環境還好,老喝家都知道
    洛陽的湯我想在中國也是「鼎鼎有名的」,湯中有著洛陽的文化,代表著洛陽人一天的開始早上來上一碗湯是洛陽的默契!在清晨的大街上,最先起來的並不是工人、領導而是湯的人他們早晨4點開始燒湯就是為了做出那一鍋原汁原味的牛肉湯!
  • 洛陽待客一碗湯:湯湯水水有名堂,24菜吃不夠,到底咋回事
    今天帶大家瀏覽《鄉約河南》,尋找古都洛陽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那就嘗嘗河南美食,讀讀河南故事,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哦!【洛陽待客一碗湯:湯湯水水有名堂,24菜吃不夠,到底咋回事】在河南洛陽以湯待客由來已久,從農村到城市湯的種類不下30個品種。從素食小米湯、醪糟湯、疙瘩湯、蛋花湯再到葷湯的牛肉湯、羊肉湯、肚絲湯、不翻湯等等種類繁多,喝湯人,被店家親稱「湯客」。
  • 舌尖上的洛陽之洛陽八大湯(吐血整理)
    感覺喝湯已經成了洛陽人的全民運動,隨便走在洛陽的某條街上,放眼望去都是大大小小的湯字兒招牌,晨起打招呼也是:「喝了嗎?」和其他地方尤其不同的是,在洛陽喝湯,可以續碗添湯不加錢。洛陽人喝湯,從不計較環境,開著寶馬、奔馳到湯館去,遇上人多,連個小板凳都輪不上,也不過是端一碗湯蹲在馬路邊上喝。
  • 舌尖上的洛陽,盤點洛陽十大特色美食排行榜,洛陽的老鄉在哪裡
    洛陽水席洛陽水席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二是熱菜,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後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有葷有素、選料廣泛、可簡可繁、味道多樣,酸、辣、甜、鹹俱全,舒適可口。牡丹燕菜洛陽燕菜又稱牡丹燕菜,主料有白蘿蔔、海參、 魷魚、雞肉。牡丹燕菜猶如盛唐時期豔裝而出的婦人,一出場便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一朵色澤奪目嬌黃的牡丹花浮於湯麵之上,花豔、菜香、湯鮮味美,酸辣香鬱、爽滑適口。
  • 洛陽周邊美食推薦之——洛陽老城十字街篇
    洛陽水席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二是吃完一道,撤後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的去更新。洛陽水席的代表菜有:牡丹燕菜、焦炸丸、連湯肉片、小酥肉等等。洛陽水席——連湯肉片作為洛陽美食文化的聚集地,十字街也是洛陽水席的聚集地,西大街、十字街上的洛陽水席品類繁多,商家齊全,上到能容納上百人聚餐的大型飯店,下到路邊的小吃,都能看到洛陽水席的身影
  • 【舌尖上的洛陽】浸出千年古都味兒的洛陽八大湯(吐血整理)
    然而,現代人生活好了,肚子裡不再需要那麼多的油水了,所以大部分人喝湯前,都要求店家盛「清湯」(不帶大片油花的湯)。不少食客進門喝湯時,總要向店家喊一句「雙椒」,店家立刻會意。「雙椒」,是洛陽湯館的行話,就是喜歡吃辣椒的人,要求店家放雙份辣椒。
  • 洛陽之美食去處!
    洛陽翠阜路:馬小道牛肉湯只有早上有湯,去晚了湯就沒有,在洛陽一家店只賣一種食品,那就是湯館。    洛陽民主街 這裡分散著洛陽的各色小吃,街口買一隻榆樹園張記燒雞,再到閻家喝上一碗丸子湯,再來一瓶小酒,燒雞不腥、不硬、不膩、離骨異常,丸子湯鮮美可口。
  • 洛陽親友來相問:喝羊湯不?
    沒有一隻羊能活著走出洛陽,羊肉湯館遍布洛陽,甚至隨便挑一家都可能會有二三十年的歷史,賣得好的時候,一家館子一天賣十隻羊絕對沒有問題。羊肉湯是用羊肉等做的洛陽民間小吃,看早上每個館子前排著的百十來人的隊,就知道洛陽人有多愛喝羊肉湯了。
  • 七大美食洛陽十字街和洛陽旅遊美食避難指南
    自古以來,洛陽一直是商業聚集地,繼改革開放之後,十字街是洛陽的重要商業中心,也是洛陽的美食聚集地。入選中國十大美食街。很多從其他地方來洛陽的人通常都來這裡看看,我們就來一起來品嘗十字街的美味,幫助人們出行時避開坑。
  • 讓人難忘的美食,3家洛陽老店,帶你領略地道洛陽人的下午茶
    俗話說的好,夜晚的酒讓人難忘的美食,3家洛陽老店,帶你領略地道洛陽人的下午茶不過清晨的湯,洛陽人的一天是從喝湯開始的。不過有一種湯卻是在下午喝的,那就是不翻湯。不翻湯在洛陽人的心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今天就帶大家推薦三家本地人最愛去的湯館。
  • 洛陽最古老的街道,千年的傳承,承載著數不盡的古都洛陽記憶
    洛陽是擁有著千年歷史文明的古城,每一條街道都充滿了歷史文化氣息。其中,以十字街最為古老聞名。十字街其實不是一條街道,而是以十字街中心的八角樓為核心,東西南北四條街為支撐,合在一起合稱為十字街。初到洛陽旅遊的遊客可能不太了解洛陽的風土人情,誤以為來洛陽就要看牡丹、龍門石窟、白馬寺等知名景區,其實不然,洛陽更接地氣更具有歷史文化名城氣息的是洛陽老城的老街。在洛陽十字街有一家全國知名的美食——不翻湯,曾經央視都來拍過紀錄片。
  • 對,這就是洛陽人的獨特口味
    牛雜和牛肉是事先拾掇好的,類似熟食一字排開。這牛雜湯不加鹽能好喝?*作者供圖半信半疑地接過盛好湯的碗,湯頭飄著的油花看起來既濃鬱又清淡。難怪有人說「清晨一碗洛陽湯,給個神仙也不當。」名字裡的花頭吸引了眾多遊客,但實際上,不翻湯源於剩菜湯的「折籮」,在洛陽湯裡絕稱不得上品。
  • 央視中秋晚會落地洛陽,國慶節來洛陽旅遊的幾點溫馨提示
    2020年的央視中秋晚會落地洛陽,估計國慶期間來洛陽的人應該會很多,以我這幾天在洛陽旅行的親身經歷,給準備去洛陽的朋友幾點溫馨提示。吃洛陽的美食可謂豐富多彩,水席,是一道不可錯過的洛陽風味,大街小巷,到處掛滿了百度老店的牌子,洛陽的湯與開封的灌湯包、鄭州的燴麵齊名,被稱為河南的三大名小吃!「泰山歸來不看山,洛陽歸來不喝湯」。洛陽絕對是全國湯種類最多的的城市!
  • 洛陽,一座兩天兩夜都吃不完的城市
    自古美食出老城,洛陽也不例外,走入瀍河區,你就來到了美食的天堂,馬傑山牛肉湯、東關大石橋驢肉湯以及楊氏食樓的連湯肉片都是妙不可言的美味。第二天清晨,朋友就帶有趣君去喝湯,在洛陽有句俗語叫做,「清晨一碗湯,神仙也不當」。所以來這裡,湯是一定要喝的呀。
  • 浸出千年古都味兒的洛陽八大湯 豫記
    感覺喝湯已經成了洛陽老鄉的全民運動,隨便走在洛陽的某條街上,放眼望去都是大大小小的湯字兒招牌,碰上個豪放爽朗又有趣的掌柜,往往還會在門口揚著一面小旗,呼呼帶著風,攤兒前排著老長的隊,人多的時候連個小板凳都混不上,就端著一碗湯蹲在門口,手裡拿一個餅,碗裡香菜、辣子、小蔥花漂一層,擠擠攘攘卻有條不紊,熟悉的食客們邊吃邊聊。
  • 遊記:在麗景門,吃洛陽水席
    洛陽水席是洛陽最具特色的菜餚,與洛陽牡丹、龍門石窟並稱為洛陽三絕。洛陽水席最初只是在民間流行,唐代武則天時,洛陽水席才傳入宮中,佐以其他山珍海味,製成宮廷宴席。後來其製法又傳到民間,才形成今天的特色。其中最出名的一道菜,也是首先上的一道菜,就是有名的牡丹燕菜:一盆白色的湯,當中是用雞蛋製成的牡丹花,周圍是細細的白蘿蔔絲,吃起來鮮脆爽口。水席講究8大碗,8小碗,因為是一道接著一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上,而且菜餚多為湯水裝,故而得名水席。
  • 詩人韋莊《菩薩蠻》,洛陽城裡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
    唐·韋莊《菩薩蠻》洛陽城裡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桃花春水澡,水上鴛鴦浴。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因為喜歡唐朝歷史,我一直對唐朝的「東都」洛陽充滿嚮往,朱敦儒一句「且插梅花醉洛陽」將她的魅麗無限擴大。洛陽城裡春光好,洛陽牡丹甲天下。
  • 洛陽人最愛吃的12碗面,你好哪一口?
    在洛陽麵條幾乎是人們必不可少的飯食撈麵、湯麵、糊塗面總有一碗讓你百吃不厭~今天小可樂就帶大家挨個嘗一遍~在洛陽,撈麵條可以說是午飯的首選,手工的麵條放鍋裡煮上一煮,然後再澆上炒好的菜,一碗讓人食慾大震的撈麵條就做好了
  • 旅遊攻略 洛陽美食推薦
    洛陽,牡丹花都,河南第二大城市主要景點有龍門石窟,國花園,白馬寺,白雲山等,今天主要介紹的是當地美食,景點就不說了小編作為一個南方人千裡迢迢來到了洛陽上大學,一開始有些不習慣,到最後離開的時候還是很捨不得這裡的
  • 洛陽人是有多好吃,26個英文字母從A吃到Z!
    因為A打頭的美食好少啊!!!你還知道什麼?趕快告訴我!B——不翻湯、白馬寺酸奶不翻湯,這個不用多介紹了吧,酸辣利口,油而不膩。C——炒麵、串串香炒麵串串香,草根美食的代表,夜市標配~~D——豆腐湯、擔擔麵、刀削麵、大盤雞豆腐湯,總之,洛陽人奏是愛喝湯~擔擔麵,鮮而不膩,辣而不燥刀削麵,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大盤雞,雞肉爽滑麻辣,土豆軟糯甜潤~~F——粉蒸肉、粉絲湯粉蒸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