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傳統的做法母豬應該在斷奶前3-7天逐漸減料,斷奶當天不飼喂,只給予飲水(一種做法是限制飲水量,另一種做法是給予充足飲水),其主要目的是促進回乳,防止母豬發生乳房炎。目前對這種做法的反對之聲越來越強烈,反方認為:限飼會減少母豬能量、營養攝入,會加重哺乳期的母豬失重,會對母豬下次生產產生不良影響,應該一如既往執行哺乳中期的營養標準。
筆者認為在母豬斷奶前武斷的執行減料或不減料都會以偏蓋全。我們先從母豬的生理變化分析一下母豬斷奶前需要不需要限飼:以我國目前的飼養管理水平,規模化、集約化豬場大多選在21-28日齡斷奶,家庭豬場、中小規模豬場大多選在28-35日齡斷奶。
母豬產後21-28日齡正直泌乳高峰,其營養可以滿足仔豬80%以上的營養需要,由於泌乳量大,母豬的飲食也處於旺盛時期,從攝入和支出看處於平衡或代償前期,此時斷奶母豬體況損耗並未達到峰值。
28-35日齡,母豬泌乳能力、泌乳質量開始下降,對仔豬而言滿意度不斷下降,儘管仔豬此時教槽已經成功,但由於心理上的依賴,仔豬還是會不斷刺激母豬,母乳越少這種刺激也就越強,母豬此時會調整代償,以量的增加彌補質的不足,乳汁變得稀薄,乳蛋白質含量減少,水分和乳脂肪含量會增加,體脂肪儲備動用升級,膘情下降比較明顯。當然,飼養管理水平會使這種變化推後或提前,但以平均飼養管理水平論,21-28天,28-35天這兩個時間階段,對斷奶前是不是應該限飼有一定的意義。
有重要意義的是斷奶時母豬的體況,國內外多年的飼養實踐告訴我們:「空懷母豬八成膘,容易受孕產仔多」,斷奶前限飼或不限飼的真正目的是有利於母豬的生產,也就是有利於發情、配種、受孕、坐胎和胚胎發育。
斷奶的方式和程序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前提:集約化養豬場大多採取一刀切的斷奶模式,也就是斷奶當日使母仔分開,從仔豬角度看,留在產床一段時間後再轉到保育床似乎更有利一些;從母豬角度看,趕走仔豬更有利於隨後的發情配種,不管誰走或留只是方法,目的是斷奶。斷奶前要不要減料應該以母豬能不能安全回乳,並且不影響母豬下個產季為標準。
另外,還有兩種斷奶方法比較適合於中小豬場,一種是分批斷奶(強壯仔豬先離乳,弱者延遲數日),另一種是逐漸斷奶(既定斷奶日前3天逐漸減少每日哺乳次數)。在這裡不容忽視的實際情況是,分批或逐漸斷奶時,母豬的泌乳需要量確實在減少,結合實際合理控制則是必須的,實際操作中一般考慮斷奶天數和斷奶膘情,適當調控母豬營養。
那麼母豬再次配種前的營養變化究竟會對排卵、受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我們仔細研讀了很多專家的研究報告發現:
(1)斷奶至發情間隔3~5天的時間對母豬分娩的影響很小,而間隔7-12天影響就很大。這也就提示我們使母豬在斷奶後儘快發情是斷奶前管理措施是否得當的試金石,泌乳期的管理目標應該是降低母豬體重損失,並適度控制膘情。
(2)較多的同期排卵可以增加窩仔數。我們都知道母豬較多的排卵數是提高受精卵的前提,其根本目的還是增加窩仔數。較長的排卵期,由於卵子發育程度不均勻,後邊的卵子在著床時常佔據不利的子宮位置,在妊娠中後期因發育不良死亡的機率也非常大。真正對提高窩仔數有意義的是均勻度相當的同期排卵。排卵前的適當營養控制,對提高有效卵子數是有利的,因為在暫時降低母豬攝入的營養時,較大的卵子發育速度會變緩,而對需要營養較少的次重量級卵子則影響不大,這樣排卵的均勻度就會提高。
(3)哺乳期全程攝入較低能量會減少母豬的發情受孕率。顯然,如果斷奶前限飼時間較長對母豬的再次生產是不利的。試驗表明斷奶前一周,限飼程度高於50%,胚胎成活率會明顯下降。
(4)實驗證明較高的血糖對排卵數的增加有益處,這個結論支持不限飼的論點。試驗表明刺激排卵的持續時間不應少於10天。這樣看來斷奶前3天不應再減少母豬攝入的能量。但另有試驗表明過度能量攝入對母豬的再生產是不利的,他會降低母豬的排卵,降低受精卵著床,提高分娩風險。
總結
斷奶是一個系統工程,對於斷奶前是否應該限料還是應該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1-28天斷奶的集約化豬場,由於管理水平高,母豬失重小,適當地限料可以給豬場節約較多的成本;而且,多數採取一刀切的斷奶方法和同期發情技術,所以產前3天適當地減料對豬場的經濟效益更有效。當然對於體況較差、泌乳量大或攜仔較多的個體應該特殊對待。
中小規模豬場如果在21-28天斷奶,最好結合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斷奶模式,靈活對待。一刀切時,膘情達不到八成不必限飼,飼養肉脂型或脂肪性豬種的豬場可以適當減料,瘦肉型品種最好不限料。分批和逐漸斷奶可以考慮適當限料。
28-35天斷奶的豬場,一刀切的斷奶模式。由於哺乳時間較長,母豬體況相對較差,而且母豬本身泌乳性能在下降,採食量也在降低所以,斷奶前理論上不用限料。
28-35天,採用分批或逐漸斷奶模式的豬場,尤其是脂肪較厚的豬群,最好在斷奶前3天逐漸減料。
35天以後斷奶的豬場,分批或逐漸斷奶時,尤其是飼養脂肪性豬種,適當減料更好。
35天以後斷奶,飼養優良瘦肉品種的種豬場,採用一刀切斷奶模式,可不必減料。採取分批和逐漸斷奶模式,在飼料原料價格高峰適當限料更有利。
營養對母豬來說只是一種原料,被豬體吸收了、轉化了、應用了才有意義,我們不贊成斷奶前控制飲水,因為水不但是重要的營養物質,也對其他物質的吸收代謝產生重要影響。不論豬場限制不限制營養攝入,採取措施提高原料利用率是根本,很多大型集約化養豬集團在飼料中加入黃芪多糖提高營養元素利用率,促進蛋白質合成,對提高窩仔數起到了正面影響。還有的豬場在飼料中加入了具有涼血安胎功能的中藥黃芩,其含有的有效成分黃芪苷能改善子宮環境,促進受精卵著床,防止流產、早產。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生產實踐中提煉理論檢驗理論,理論聯繫實際,是豬場轉變思想、轉變模式、提高效益的必由之路。
看完別忘記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