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口味「老月餅」回歸中秋節
部分老字號散裝月餅比禮盒更暢銷;以月餅搭售名酒等禮品的「奢華禮盒」多現身五星級酒店
9月22日,馬家堡西路的一家超市內,市民在散裝區選購月餅。新京報記者 周依 攝
中秋將至,月餅作為節令食品再次掀起消費熱潮。近日,記者探訪京城月餅市場發現,今年市面在售月餅中,消費者偏愛傳統口味的經典款,包裝樸素的「老月餅」熱銷。而在星級酒店,則出現了以月餅搭售酒類等高價禮品的「奢華禮盒」。
今年8月23日,「2018中國月餅文化節」開幕式上,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發布了2018年中國月餅行業發展趨勢報告。其中提到,經過幾年的適應和調整,「過度包裝」和「天價月餅」逐漸消失,品牌集中度越來越高,月餅產品已經基本回歸傳統食品和承載中秋文化的自然屬性,中秋月餅市場已經步入健康、成熟、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超市
「簡單喜慶」 京味兒月餅人氣高
近日,記者探訪北京多家超市發現,超市內月餅禮盒陳列區光顧者寥寥,散裝月餅銷售區域則聚集了更多消費者,超市內各大老字號散裝銷售窗口也排起了隊。現場多位消費者告訴記者,今年自家買月餅以散裝為主,更注重口味、「少添加」和性價比,品類上則以傳統為主,不刻意追求新意。
在這些超市內,多款包裝樸素、主打傳統口味的「土月餅」「老月餅」備受歡迎。在一家位於新世界百貨地下一層的超市內,一款以牛皮紙和紅紙、麻線包裝的「老月餅」旁圍繞了多位消費者。正在選購這款月餅的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我們家就愛吃五仁之類的傳統口味。這款包裝簡單又喜慶,價格也不貴,性價比很高」。
在近年來大熱的芝士流心、抹茶等新口味月餅的貨架旁,自來紅、自來白等傳統京味兒月餅的「人氣」也略勝一籌。有市民帶著孩子前來超市選購時,為孩子講解紅、白兩種傳統京式提漿月餅的區別。此外,低糖、糖醇月餅等走健康路線的月餅也受到了部分消費者的關注。
9月12日,王府井周邊某五星級酒店的定製禮盒,除月餅外還包含紅酒、茶葉、松茸等。新京報記者 周依 攝
老字號
「混搭路線」 老包裝邂逅新口味
在老字號品牌領域,今年的月餅仍以經典款為主,同時走新舊結合的「混搭」路線。記者走訪稻香村、全聚德等老字號品牌店了解到,今年多家老字號推出了新口味,包裝上則主打古色古香的民俗文化元素。
其中,稻香村在原有的五仁、百果、蓮蓉雙黃等經典口味的基礎上,推出了橘香茉莉、清香蜜桃等新口味。包裝上則融入了多種傳統民俗文化元素,如加入了剪紙、中國結元素的「玉兔迎秋」禮盒、帶有龍形紋樣的「上品官禮」禮盒等,材質上多採用可回收利用的紙盒、鐵盒。
大柵欄一家稻香村店的銷售負責人趙先生表示,今年店內在口味上有一些新品,但還是五仁、豆沙、山楂鍋盔等傳統口味更受歡迎。同時與禮盒相比,今年店內散裝月餅的銷量更好一些。
在一旁的全聚德品牌店內,一款金色包裝、印有品牌創始年份的經典禮盒最受歡迎。探訪當天,一位北京市民一口氣買了5盒送親友,他告訴記者,這款月餅除了白蓮蛋黃、豆沙蛋黃等經典口味,還有鴨肉酥等鹹口餡料,自己往年就吃過,覺得味道不錯就再來買。記者注意到,今年全聚德推出的月餅禮盒中,也有不少新口味混搭老包裝的例子,如一款名為「金秋盛典」的禮盒,包裝主打傳統回紋裝飾,盒內月餅的口味則有香酥芒果流心、紅酒香柚等新興「網紅」口味。
此外,多家老字號品牌店內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今年中秋除月餅之外,傳統北京糕點「京八件」的銷量也不錯。
酒店
「奢華禮盒」 多現身五星級酒店
記者在探訪中發現,在星級酒店定製、網絡禮品卡冊等渠道,還有一些以中秋月餅名義,搭售酒類等高價禮品的「奢華禮盒」。
記者在朝陽區東三環一家五星級酒店內看到,這裡的月餅銷售臺上陳列著價格在168至398元不等的常規月餅禮盒,而一旁的展板最下方和產品冊末頁則印有兩款高價禮籃,分別標價為1988元和6888元。其中,標價6888元的「至尊禮籃」內,除包含一份月餅禮盒之外,還包含茅臺、香檳、紹興花雕酒、赤霞珠紅葡萄酒等多款酒類,以及鐵觀音茶、泰國香米等產品。據酒店工作人員介紹,購買這些禮籃的大多是企業客戶。
在王府井一家五星級酒店內,則陳列著標價為688元、988元的兩款定製中秋禮盒,盒內除月餅外還配有巧克力、馬卡龍、松茸、牛肝菌、大紅袍茶葉以及葡萄酒等。酒店工作人員表示,搭配產品的種類、數量和價格均可定製調整,最多可配至3000元左右。
在電商平臺,可在線上兌換、直接送貨上門的中秋禮品卡、冊也有類似情況。記者從某品牌禮品冊客戶經理處了解到,該品牌今年推出的中秋禮品冊根據兌換產品價格在158元至2198元之間,多為企業購買用於商務送禮,「給客戶送禮時通常送卡冊,給員工福利有直接發實物的,也有發這種卡冊的」。除可兌換月餅外,這些卡冊還可兌換其他糧油食品,鍋具、床上四件套等生活用品,以及空氣淨化器、掛燙機等家用電器。
■ 聲音
「平時常走動比過節時送貴重禮品強」
對於中秋節送禮的問題,北京民俗學會理事、民俗學者韓碩表示,隨著這些年反腐的推進,高價、送官員的月餅已越來越少,逐漸回歸到老百姓吃得起的月餅。不正當的送禮之風也在減少,中秋送禮逐漸回歸簡單。
談到對記者探訪中「奢華禮盒」的看法,韓碩表示,搭售其他禮品現象的存在也合理,「有的人覺得中秋單送月餅分量不夠,送一點其他有用處的禮品也可以」。但他同時表示不建議送特別貴重的禮物,「送禮一不能當成負擔,二不能當成攀比的對象。我認為還是『禮輕情意重』,平時經常互相聯絡走動,比過節送貴重的禮物要好得多。」
此外,韓碩也注意到了今年市場上傳統口味月餅熱銷的現象。他認為,現在有很多冰皮、冰淇淋月餅等新式月餅,但一方面老百姓吃月餅這麼多年,已經吃慣了蓮蓉、豆沙、五仁、棗泥這些傳統口味,另一方面嘗鮮久了,回歸傳統也是潮流。
月餅承載著中秋傳統節日文化,是「團圓」的象徵。「過去老北京過八月十五,除了賞月、拜月,桌上要供一塊特別大的月餅,上完供之後全家一起分享,不回家的也要為他擺上碗筷,承載的就是團圓。」韓碩表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逢年過節包括月餅在內的各種吃食都富餘,人們只能創新,比如做成月餅形狀的茶等,「雖然形式在變,但承載的寓意都是相同的」。
說到現代人如何過中秋,韓碩認為,在這些節日裡還是要多和親友聚聚、敘敘舊,「趁節日假期多回家看看。」他還提到,每年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都會搞一系列讓人們體驗傳統節日儀式的活動,「有些傳統節日的深遠意義,只有真正投入到活動中體驗才能感受到。應該讓更多小朋友來體驗,把這個傳統流傳下去。」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周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