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第二屆板慄科技與產業發展研討會上獲悉,經過40年研究發展,北京市林果院板慄研究團隊已選育新品種10餘個,其中燕紅、燕昌等已成為北京市主栽品種,栽培面積佔板慄品種化栽培總面積70%以上。
遠看像個小刺蝟,內藏幾個親兄弟,褪去堅硬的外衣,金黃軟糯香味撲鼻,亮閃閃、甜津津、黃澄澄……初冬季節,當季的糖炒板慄新鮮上市。香甜的板慄,離不開北京市林果院板慄育種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和先進生產技術應用為市民秋冬季的味蕾增加了一份香甜。
板慄堅果的整個生長發育約為100天,主要積累澱粉,其次是糖類和蛋白質,隨著不斷成熟,板慄的澱粉、總糖會快速增加,同時澱粉部分轉化成糖類。而慄苞逐漸膨大,由綠色變成黃褐色,並開裂成「十」字或「一」字,苞內堅果由黃白色轉變成特有的慄褐色,帶著光澤,從苞中脫出落地。
根據板慄自然生長規律,林果院板慄團隊在板慄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利用,雜交育種以及板慄栽培關鍵技術集成與研發示範等方面開展研究。歷經40餘年,培育了優質豐產的「燕紅」、極早熟品種「燕昌早生」、適於石灰巖栽培的「良鄉一號」、大粒優質「燕平」、耐瘠薄耐乾旱的「黑山寨7號」等十餘個新品種。這些品種肉質細膩香甜,適應北方土壤氣候,豐產性好,並且包括早、中、晚不同成熟期,覆蓋了8月底至10月初,對帶動農戶增收、豐富百姓菜籃子均做出了重要貢獻。
板慄抗旱耐瘠薄,廣泛分布在北京山區,在退耕還林、支持山區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團隊在科學研究的同時,還注重對山區農民的科技服務,先後在密雲區巨各莊鎮、太師屯鎮,懷柔區九渡河鎮、渤海鎮,房山區南窖鄉,延慶四海鎮等板慄主產區開展技術培訓與科技服務活動,為產區培養了多支板慄生產專業隊伍。針對京郊板慄生產實際問題,主編了《圖說板慄優質高產栽培》、《板慄科技便民手冊》、《板慄栽培實用技術》等書籍及便民手冊,發放到慄農手中,指導慄農生產,讓板慄真正成為「貧瘠山地裡的明珠」,成為京郊農民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