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被網際網路便捷生活「寵壞」的「外賣一代」,許多人習慣的生活仿佛就是「打開手機,飯菜到家」。兩個月的疫情居家隔離,竟意外地讓無數「廚房黑洞」洗手做羹湯,給快節奏的生活按下暫停鍵,感受煙火氣的溫馨。
不僅是廚藝app頻頻登上應用市場第一名,微博也每日都有熱門菜登頂熱搜。
科技時代的信息分享讓廚藝小白輕而易舉就可以獲取烹飪秘訣變身大廚,受歡迎的菜譜全網跟做不在話下↓↓↓
但放在古代,私家菜譜也許就是如武林秘籍一樣珍貴的秘方。
古代一些名家名菜往往都世代傳承,因商業競爭的緣故秘不外傳,一般只留給自己的後代或徒弟,外人想要獲得祖傳菜餚秘制配方則要付出價值連城的代價。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就曾記載:「王太守八寶豆腐」的秘方是聖祖康熙皇帝賜給徐健庵尚書的,「尚書取方時,御膳房費一千兩」。
「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覃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雞屑、火腿屑,同入濃雞湯中炒滾起鍋。用腐腦亦可。用瓢不用著。」
(「著」是什麼呢?下文有答案喲!)
沅陵虎溪山1號漢墓出土的竹簡《美食方》證明,早在漢代,人們就有意識地開始記錄食譜。不過想想一邊做菜一邊翻閱沉重的竹簡,簡直需要三頭六臂才能完成,實用性極低。
足可以、看出當時的菜譜與如今的意義並不相同,廚師不但在實踐中難以操作,對於認字識字能力也是一場考驗。一段時間以來,菜譜都是由文人書寫,更多地是描述饕餮的趣味。
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食譜當屬北魏高陽郡太守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該書在飲食烹飪部分撰寫了許多酒、醬、菜、點的製作方法和原料配比,有些食品還突出了不同季節的用料變化。
該書中食品原材料和製作過程較為完整,讓我們在今天甚至也可以一嘗「古味」。下面這道「雞羹」,完全可以加入大家的日常菜單:
雞一頭,解,骨肉相離。切肉,琢骨,煮使熟。漉去骨。以蔥頭二升,棗三十枚,合煮羹一鬥五升。
不僅局限於農學著作,熱愛生活的古人也熱衷於在各種藝術創作中為後世留下些美味食譜。高度發展的飲食文化在《紅樓夢》中可謂體現得淋漓盡致,書中直接提及的珍饈佳餚就有40餘種。
借著劉姥姥逛大觀園的好奇,我們也可以偷師賈府的佳餚「茄鯗(xiǎng)」——
「把才下來的茄子皮削了,只要淨肉,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式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
古人沒有可以做蛋糕的烤箱、電飯煲,沒有我們用來煎制「滋滋」冒油香的豆腐、肉的鍋。
他們用什麼做飯,又用什麼吃飯呢?
別急,下面有答案:
雖然菜譜上沒有記錄,但顯而易見,美食不光是食材的簡單排列,烹飪的器具也直接影響著組合的方式。倘若沒有炊具的發明,我們便只能「一天三頓小燒烤」,以最原始的方式烹飪。
舊石器時代,飲食烹飪器具是人類社會進入熟食發展階段的歷史必然產物。
新石器時期,人類最初是利用一些打擊石器作為工具,後來才逐步學會使用和製作工具。
在我國飲食器具史上,真正烹飪器具的誕生則始於陶器的發明。陶器的發展經過了從陶罐到釜、到鼎再到鬲的過程,不同的形狀各司其職,用於烹飪不同的食物。當人們做飯的手藝越來越好、飲食越來越豐盛,對餐食器、酒器等用具的需求也顯現出來,碗、盤、盆、尊等器具也一個接一個地出場。
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炊具的材質也一點點改變著。從陶器到青銅器,到漆器、金銀器,再到我們今天常用的鐵器、瓷器,炊具不僅代表了實用器具,也代表著一種文化。
走入中華文化的大廚房,最有文化代表性的便是筷子。
筷子原稱「著」,在商代便有發現。在使用筷子的過程中,我們潛移默化地接受著中華飲食文明與餐桌禮儀的薰陶。
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炊具不自覺地與天地人倫產生起關聯。鼎便是從最初的炊煮之器逐漸演化為區分長幼尊卑、象徵天子地位的禮器。
炊具還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體現,早在戰國時期、中國人的廚房便出現了「世界最早的冰箱」——青銅冰鑑缶。其不僅是戰國鑄造業的集大成者,更是當時科技發展水平的縮影。
想知道這隻「冰箱」究竟有怎樣的特別之處嗎?
別急!我們接下來的活動裡將有一位藝人朋友來到假日博物館,與我們分享它的故事!敬請關注與期待喲!
廚房中的故事不勝枚舉,在假日博物館《博物館裡的中國通史》課程中,你可以更系統地了解到原始人如何採集食材、如何馴化動植物作為食物,甚至是如何釀酒、制陶,一步步將生活過得有聲有色起來。廚房可不止是填飽肚子的地方,廚房裡也有精神食糧。
《博物館裡的中國通史·文明起源》第6集
了解了古代的廚房,便會發覺:原來我們的一碗、一筷、一道菜,都源於歷史、根植於文化。那些習慣的背後,竟有著如此深厚的故事。
在我們尚未重視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時,我們的每日的習慣、每一餐飯已經替我們傳承這份歷史。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口味都會標記我們的來源、我們的根。
什麼?《博物館裡的中國通史》的主編在這周五、周六也要來直播課開講啦?還不快來!有啥問題?(不僅僅限於跟「吃」有關喲)快快拋過來!在下面這篇推送裡留言喲!
→復旦大學學者開講啦!歷史跟你想得不一樣!
【趕不上直播的小夥伴也別擔心!有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