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The Art Newspaper》在英國知名藝術家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位於倫敦泰晤士河畔的工作室中對這位藝術家進行了一次採訪,其中提及了他最近正在創作的「櫻花」系列。
赫斯特在採訪中表示,「櫻花」系列的靈感始於「面紗」畫(Veil Paintings)的創作。「當時,我覺得這些畫比較抽象,而我試圖穿過它們,看到一些背後的東西,就像是從一扇髒兮兮的窗看出去那樣。這些畫既是模糊的,又透露著什麼,它們開始看起來像花一樣。」然後,赫斯特想到,也許他可以索性畫些櫻花。「它們看上去很俗氣,就像是一場大型的慶祝活動,但又透著死亡的寓意。」於是,赫斯特開始在畫面上添上樹枝,「一開始它們看起來像是糟糕的霍克尼仿作,」赫斯特說道,不過,隨著不斷添減,他逐漸找到了感覺。「它們像是介於抽象與具象之間。」
赫斯特此前的許多作品創作都有助手的參與,「對我來說,藝術家是否親自創作從來不是個問題,不管是不是你做的,只要最終結果是你想要的就行了。」赫斯特在採訪中說道,不過,對於「櫻花」系列,這位明星藝術家卻是「親力親為」。
櫻花短暫的花期常常使人將其同死亡聯繫在一起,但是在赫斯特看來,一切事物中都同時蘊含著生與死。「我很喜歡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n)說他在畫畫時,總是將畫布事先準備成黑色的,因為他將黑色視為虛無,而他畫下的每一筆都成了介於他自己和虛無之間的東西,」赫斯特說,他所畫的櫻花也是如此,「色彩是逃避黑暗的路。」
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1965年出生於英國布里斯托,1995年獲得英國當代藝術大獎特納獎,是目前英國成交價最貴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也是國際公認的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據報導,他此前對科學和藝術之間的聯繫很感興趣,常常往自己的作品中注入醫學的元素,比如藥品,藥櫥和藥片等。而對於生物生命的有限性他也興趣濃厚,他最著名的「自然歷史」系列作品由動物屍體組成,部分作品還經過切割,保存在甲醛容器中,比如作品《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
(文/錢雪兒)上海 | 義大利攝影家馬西莫·李斯特裡正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展出的「空間的創造」,展示了義大利攝影藝術家馬西莫·李斯特裡(Massimo listri)的50件大型室內攝影作品。李斯特裡以獨特的視角挖掘一個個權威的、宏偉的場面空間,銳化空間中難以發覺的細節來揭曉過去。他的空間攝影不僅僅是單純地表達了建築設計、空間設計的美學,他還賦予了空間「故事性」,作品裡空空蕩蕩的空間所營造的「缺席」氛圍,恰恰是「曾發生」、「曾存在」的證明。
馬西莫·李斯特裡《克裡姆林宮王座大廳》攝影馬西莫·李斯特裡1953年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啟了攝影師生涯。17歲時,他已經開始與許多藝術和建築類雜誌合作。大學期間,他學習了藝術和文學,並繼續拓展他的工作,為多家藝術、建築和室內設計類出版物提供了大量攝影服務。
他拍攝的城堡、廢棄的房屋、圖書館、大教堂和劇院的攝影作品中,馬西莫·李斯特裡以對稱的空間構圖將視線引向畫框內的空間。在平衡的畫面中,攝影師在歌頌宏偉建築的錯綜複雜時,也表達了敬畏之情。由此,李斯特裡也獲得了「聖殿攝影師」的美譽。
馬西莫·李斯特裡《費爾莫圖書館》攝影他的作品曾在米蘭皇家宮殿、佛羅倫斯皮蒂宮、臺北國立圖書館、東京義大利文化研究所、波哥大現代藝術博物館、布宜諾斯艾利斯現代藝術博物館、羅馬梵蒂岡博物館、都靈皇家宮殿、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等世界各大博物館和藝術中心展出過。
(文/畹町)義大利 | 建築師兼插畫家費德裡科·巴比納據archdaily網站報導,近日,義大利建築師和插畫家費德裡科·巴比納(Federico Babina)發布了他的建築插畫集最新系列「動物平面圖」(Planimal),試圖通過將動物轉化為建築平面圖,來表現建築和自然世界之間的緊密關係。
費德裡科·巴比納作品在這一系列中,巴比納將建築空間想像成可以容納我們的敘述主體,引領我們走入夢境般的現實,建築被想像成了隱喻動物形態的雕塑。
住宅、博物館和教堂以咆哮的獅子、爬行的蛇和水中的鯨魚的形態呈現,在這些富有活力的空間裡,仍然能夠領略到對稱和不對稱、曲線和直線、實體和虛空、聲音和靜默、光和影。
「這個項目旨在對於動物形態的建築進行闡釋,在這些建築中,決定形狀的並不是功能。形式應該是樸素而具有辨識度的,是空間用以溝通的形象。」巴比納說道。
費德裡科·巴比納1969年生於義大利,在他的個人網站上寫道,「我每天都試圖用一雙孩子的眼睛去重新發現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巴比納認為,孩子的畫中所充盈的簡潔與清晰是美妙而驚人的。巴比納喜歡通過繪畫的形式來表達他所見到的世界,「對我來說,素描和插畫是整理並重現我的思考、感受與情緒的途徑。每一幅畫都是一個故事的見證者。」
(文/錢雪兒)藏在蟻堆中的螞蟻,在無數同類中隱埋起性別、年齡、面目特徵。它們默認屬於自己的身份,覓食,巡邏,遷徙,生養,其過程不斷複製,使得它們的生命力永續並無度擴張。
藝術家陳志光以螞蟻為創作對象的作品所為人熟知,螞蟻構成了其作品的標誌性元素。在陳志光看來,「螞蟻」的形象在特定的意義上代表了群體或者大眾,而他試圖以此象徵的大眾是差異性個體的多樣集合,而大眾不能被簡單看成是一個整體的或者單一的身份。
陳志光的螞蟻雕塑作品陳志光工作生活於北京和漳州,但創作主要在家鄉漳州展開,作為一個閩南人,他深受閩南文化的影響。
5月3日,陳志光最新展覽「魔都蟻行志:陳志光個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展覽集中呈獻藝術家深耕十餘年的視覺符號「螞蟻」和近年推出的「斷木」系列。
展覽中有早期的「螞蟻」系列到如今新創的「斷木」系列,前者代表的主動遷徙,而後者則代表的被動遷徙,兩組作品共同構成藝術家不斷探討的「遷徙」主題,他的作品都在探索社會變遷的反應。
談及螞蟻,陳志光表示,「螞蟻跟隨我快20年了,變成生命的一部分。螞蟻和人類有很多相似處,例如集體主義、社會分工。」同時,他還表示自己一直在尋找不同的表達可能性,讓「螞蟻」符號更加堅定、更加豐滿。
「如今,我們就像生活在一個大工地裡,每天都有噪音,在一種不確定的空間內,這是因為中國正經歷大面積的開發和建設。」談及這一系列,談及社會,陳志光這樣說道。
(文/陸林漢)加拿大 | 中國青年藝術家吳建楠中國青年藝術家吳建楠近日獲頒加拿大伊莉莎白·格林希爾茨基金會(The Elizabeth Greenshields Foundation)2019年度基金會大獎。
伊莉莎白·格林希爾茨基金會大獎是針對全球41歲以下、從事具象藝術創作藝術家的獎項之一,由加拿大律師查爾斯·格拉斯·格林希爾茨在1955年建立,並以他的母親伊莉莎白命名。獲得該獎藝術家的歷史橫跨半個世紀。
美國策展人、藝術家皮特·德瑞克在對吳建楠的推薦中寫道:「我認為吳建楠是屬於他們那一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中的。他的作品對人們的心理體驗做出了深刻剖析;他們自然,美麗,熾熱而有魅力。」
吳建楠,《稀奇的盒子》,雕塑吳建楠目前生活和工作在紐約。5月2日至5日,他的雕塑作品《稀奇的盒子》(The Curious Case)在紐約94號碼頭舉辦的Art New York 2019紐約藝博會展出。
(文/宗禾)(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