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因為櫻花,達明·赫斯特告別助手「逃避黑暗」

2021-01-15 澎湃新聞
常常仰賴助手的英國當代藝術家達明·赫斯特,在近日的「櫻花」系列中一反常態地親力親為起來,那些介於抽象與具象的花朵與色彩,在藝術家眼中,成為了逃避黑暗的路。

相比敏感於色彩的赫斯特,義大利人更像是故事捕手:被稱為「聖殿攝影師」的攝影家馬西莫·李斯特裡,擅長用鏡頭講述空間的故事;建築師兼插畫家費德裡科·巴比納,則將動物轉化為建築平面圖,表現建築和自然世界之間的緊密關係。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英國倫敦 | 藝術家達明·赫斯特

回歸工作室,遠離助理,創作「櫻花」系列

達明·赫斯特正在進行「櫻花」系列創作

近日,《The Art Newspaper》在英國知名藝術家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位於倫敦泰晤士河畔的工作室中對這位藝術家進行了一次採訪,其中提及了他最近正在創作的「櫻花」系列。

赫斯特在採訪中表示,「櫻花」系列的靈感始於「面紗」畫(Veil Paintings)的創作。「當時,我覺得這些畫比較抽象,而我試圖穿過它們,看到一些背後的東西,就像是從一扇髒兮兮的窗看出去那樣。這些畫既是模糊的,又透露著什麼,它們開始看起來像花一樣。」然後,赫斯特想到,也許他可以索性畫些櫻花。「它們看上去很俗氣,就像是一場大型的慶祝活動,但又透著死亡的寓意。」於是,赫斯特開始在畫面上添上樹枝,「一開始它們看起來像是糟糕的霍克尼仿作,」赫斯特說道,不過,隨著不斷添減,他逐漸找到了感覺。「它們像是介於抽象與具象之間。」

赫斯特此前的許多作品創作都有助手的參與,「對我來說,藝術家是否親自創作從來不是個問題,不管是不是你做的,只要最終結果是你想要的就行了。」赫斯特在採訪中說道,不過,對於「櫻花」系列,這位明星藝術家卻是「親力親為」。

櫻花短暫的花期常常使人將其同死亡聯繫在一起,但是在赫斯特看來,一切事物中都同時蘊含著生與死。「我很喜歡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n)說他在畫畫時,總是將畫布事先準備成黑色的,因為他將黑色視為虛無,而他畫下的每一筆都成了介於他自己和虛無之間的東西,」赫斯特說,他所畫的櫻花也是如此,「色彩是逃避黑暗的路。」

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1965年出生於英國布里斯托,1995年獲得英國當代藝術大獎特納獎,是目前英國成交價最貴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也是國際公認的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據報導,他此前對科學和藝術之間的聯繫很感興趣,常常往自己的作品中注入醫學的元素,比如藥品,藥櫥和藥片等。而對於生物生命的有限性他也興趣濃厚,他最著名的「自然歷史」系列作品由動物屍體組成,部分作品還經過切割,保存在甲醛容器中,比如作品《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

(文/錢雪兒)

上海 | 義大利攝影家馬西莫·李斯特裡

聖殿攝影師,用鏡頭講述空間的故事

馬西莫·李斯特裡

正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展出的「空間的創造」,展示了義大利攝影藝術家馬西莫·李斯特裡(Massimo listri)的50件大型室內攝影作品。李斯特裡以獨特的視角挖掘一個個權威的、宏偉的場面空間,銳化空間中難以發覺的細節來揭曉過去。他的空間攝影不僅僅是單純地表達了建築設計、空間設計的美學,他還賦予了空間「故事性」,作品裡空空蕩蕩的空間所營造的「缺席」氛圍,恰恰是「曾發生」、「曾存在」的證明。

馬西莫·李斯特裡《克裡姆林宮王座大廳》攝影

馬西莫·李斯特裡1953年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啟了攝影師生涯。17歲時,他已經開始與許多藝術和建築類雜誌合作。大學期間,他學習了藝術和文學,並繼續拓展他的工作,為多家藝術、建築和室內設計類出版物提供了大量攝影服務。

他拍攝的城堡、廢棄的房屋、圖書館、大教堂和劇院的攝影作品中,馬西莫·李斯特裡以對稱的空間構圖將視線引向畫框內的空間。在平衡的畫面中,攝影師在歌頌宏偉建築的錯綜複雜時,也表達了敬畏之情。由此,李斯特裡也獲得了「聖殿攝影師」的美譽。

馬西莫·李斯特裡《費爾莫圖書館》攝影

他的作品曾在米蘭皇家宮殿、佛羅倫斯皮蒂宮、臺北國立圖書館、東京義大利文化研究所、波哥大現代藝術博物館、布宜諾斯艾利斯現代藝術博物館、羅馬梵蒂岡博物館、都靈皇家宮殿、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等世界各大博物館和藝術中心展出過。

(文/畹町)

義大利 | 建築師兼插畫家費德裡科·巴比納

把建築想像成動物,捕捉並勾勒建築蘊藏的活力

費德裡科·巴比納

據archdaily網站報導,近日,義大利建築師和插畫家費德裡科·巴比納(Federico Babina)發布了他的建築插畫集最新系列「動物平面圖」(Planimal),試圖通過將動物轉化為建築平面圖,來表現建築和自然世界之間的緊密關係。

費德裡科·巴比納作品

在這一系列中,巴比納將建築空間想像成可以容納我們的敘述主體,引領我們走入夢境般的現實,建築被想像成了隱喻動物形態的雕塑。

住宅、博物館和教堂以咆哮的獅子、爬行的蛇和水中的鯨魚的形態呈現,在這些富有活力的空間裡,仍然能夠領略到對稱和不對稱、曲線和直線、實體和虛空、聲音和靜默、光和影。

「這個項目旨在對於動物形態的建築進行闡釋,在這些建築中,決定形狀的並不是功能。形式應該是樸素而具有辨識度的,是空間用以溝通的形象。」巴比納說道。

費德裡科·巴比納1969年生於義大利,在他的個人網站上寫道,「我每天都試圖用一雙孩子的眼睛去重新發現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巴比納認為,孩子的畫中所充盈的簡潔與清晰是美妙而驚人的。巴比納喜歡通過繪畫的形式來表達他所見到的世界,「對我來說,素描和插畫是整理並重現我的思考、感受與情緒的途徑。每一幅畫都是一個故事的見證者。」

(文/錢雪兒)

上海|當代藝術家陳志光

以「螞蟻」聞名,繼續以「螞蟻」隱喻社會變遷

陳志光

藏在蟻堆中的螞蟻,在無數同類中隱埋起性別、年齡、面目特徵。它們默認屬於自己的身份,覓食,巡邏,遷徙,生養,其過程不斷複製,使得它們的生命力永續並無度擴張。

藝術家陳志光以螞蟻為創作對象的作品所為人熟知,螞蟻構成了其作品的標誌性元素。在陳志光看來,「螞蟻」的形象在特定的意義上代表了群體或者大眾,而他試圖以此象徵的大眾是差異性個體的多樣集合,而大眾不能被簡單看成是一個整體的或者單一的身份。

陳志光的螞蟻雕塑作品

陳志光工作生活於北京和漳州,但創作主要在家鄉漳州展開,作為一個閩南人,他深受閩南文化的影響。

5月3日,陳志光最新展覽「魔都蟻行志:陳志光個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展覽集中呈獻藝術家深耕十餘年的視覺符號「螞蟻」和近年推出的「斷木」系列。

展覽中有早期的「螞蟻」系列到如今新創的「斷木」系列,前者代表的主動遷徙,而後者則代表的被動遷徙,兩組作品共同構成藝術家不斷探討的「遷徙」主題,他的作品都在探索社會變遷的反應。

談及螞蟻,陳志光表示,「螞蟻跟隨我快20年了,變成生命的一部分。螞蟻和人類有很多相似處,例如集體主義、社會分工。」同時,他還表示自己一直在尋找不同的表達可能性,讓「螞蟻」符號更加堅定、更加豐滿。

「如今,我們就像生活在一個大工地裡,每天都有噪音,在一種不確定的空間內,這是因為中國正經歷大面積的開發和建設。」談及這一系列,談及社會,陳志光這樣說道。

(文/陸林漢)

加拿大 | 中國青年藝術家吳建楠

摘取2019年度加拿大伊莉莎白·格林希爾茨基金會大獎

吳建楠

中國青年藝術家吳建楠近日獲頒加拿大伊莉莎白·格林希爾茨基金會(The Elizabeth Greenshields Foundation)2019年度基金會大獎。

伊莉莎白·格林希爾茨基金會大獎是針對全球41歲以下、從事具象藝術創作藝術家的獎項之一,由加拿大律師查爾斯·格拉斯·格林希爾茨在1955年建立,並以他的母親伊莉莎白命名。獲得該獎藝術家的歷史橫跨半個世紀。

美國策展人、藝術家皮特·德瑞克在對吳建楠的推薦中寫道:「我認為吳建楠是屬於他們那一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中的。他的作品對人們的心理體驗做出了深刻剖析;他們自然,美麗,熾熱而有魅力。」

吳建楠,《稀奇的盒子》,雕塑

吳建楠目前生活和工作在紐約。5月2日至5日,他的雕塑作品《稀奇的盒子》(The Curious Case)在紐約94號碼頭舉辦的Art New York 2019紐約藝博會展出。

(文/宗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藝術人物|比利時藏家因偽作被捕,達明·赫斯特回顧創作
    一對俄羅斯收藏家夫婦,因為兩年前的展覽作品涉嫌偽作,近期遭到比利時警方逮捕,事件的背後,折射出充斥偽作的俄羅斯先鋒藝術市場。2019年英國特納獎得主之一的勞倫斯·阿布·哈姆丹近日獲得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和義大利都靈某基金會的委託項目,而他的「大師兄」,1995年摘得特納獎的藝術家達明·赫斯特也投入了下一場回顧展的準備。《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達明赫斯特三元素:藝術、野心、錢
    2009年10月7日,韓國首爾拍賣行現代及當代藝術香港秋季拍賣會上,英國藝術家達明·赫斯特採用蝴蝶與家用光亮顏料創作的《他方的重要——天堂國度》,以1722.2萬港元成交,創下當時赫斯特作品在亞洲拍賣的最高成交紀錄。圖為觀眾在預展上欣賞赫斯特的該幅作品。
  • 《「大」人物》:社會上的黑暗是去逃避,還是去積極面對?
    現在有很多電影電視劇都會寫一些集團或者犯罪團夥,為什麼這樣的電影也可以播出,就是因為想讓大家積極的去面對社會黑暗的一面。小編比較喜歡的一個電影就是《「大」人物》,這電影說的就是一個警察去面對一整個犯罪集團的故事。
  • 一周藝術人物|物派藝術家原口典之辭世,葛姆雷雕塑惹爭議
    在上海,丹尼爾·達維歐把雕塑帶到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廣場,將公共空間變成「動物園」。《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安東尼·葛姆雷《觀看II》 渲染圖The Box的預算為4600萬英鎊,其贊助方包括普利茅斯市政廳、英格蘭藝術委員會等。今年早些時候,普利茅斯穆爾維尤區的保守黨議員Johnny Mercer在社交媒體上寫道:「一座城市還需要多少雕塑?如果公共資金的流向都是如此的話,真是讓人失望。」葛姆雷的這件作品成本未公開,The Box方面回應稱,這是因為「與藝術家籤訂了保密協議」。
  • 一周藝術人物|手繪是「與生俱來的渴望」,藝術家麥克林辭世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法證建築」(Forensic Architecture)創始人埃亞勒·魏茲曼(Eyal Weizman)因為被標記為「安全風險」被禁止入境美國。
  • 美好櫻花季雖短暫,但藝術與櫻花的碰撞讓美好永恆
    潮流藝術 / 潮流玩具 / 潮物 / 藝術家 / 設計師吐槽 丨 品牌 丨 周店 丨 人物 丨 周物 丨 潮玩 丨 乾貨前言美好的櫻花又到了盛開的季節,三月四月是大部分地區欣賞櫻花的最佳時期,疫情也阻擋不了美好的到來。
  • 鳳凰藝術 | Banksy買家表示交易繼續,而賣家竟然是他?
    在長達一周的磋商後,世界知名塗鴉藝術家班克斯(Banksy)在蘇富比上備受矚目且備受」摧殘「的作品《女孩與氣球》的交易終於進入下一階段。
  • 一周藝術人物|舞與墨間,另一種視角的「全球藝場上海時間」
    美國藝術家亞歷克斯·達·科爾特帶著「橡膠鉛筆惡魔」虛擬復古電視和20世紀動畫叩開榮宅;法國著名舞蹈家及編舞家傑羅姆·貝爾在西岸美術館「起舞」,慶祝普通人的「盛會」。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藝術家潘公凱攜展覽「筆·墨」而來;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央美老教授高潮用油畫展現逝去的鄉土中國;黃琪瓏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表達了當代語境下的漆器藝術。
  • 日劇一周收視:《冬季的櫻花》引社會話題
    》,而實際上可以發現真正上榜的冬季日劇只有一部,就是《冬季的櫻花》,不過該劇有些危險,比上上周下降了1.7個百分點,名次則從第五名下滑到了第十名。《冬季的櫻花》劇照。此外,上周上榜的連續劇並不多,還包括《冷暖人間》和《冬季的櫻花》,而實際上可以發現真正上榜的冬季日劇只有一部,就是《冬季的櫻花》,不過該劇有些危險,比上上周下降了1.7個百分點,名次則從第五名下滑到了第十名。
  • 達明赫斯特「靈魂」
    赫斯特作品時間:2010-10-3-2010-11-7 地區:英國主辦機構:Paul Stolper地點:英國倫敦蝴蝶已經成為了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一種象徵,它的美、它的脆弱及象徵性在藝術家手中幻化成壯觀而意味深刻的藝術符號。
  • 一周藝術人物|羅德島院長談疫情與教學,村上隆稱面臨破產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據Artnet報導,村上隆在自己的Instagram上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村上隆在自己的工作室裡向200多萬名粉絲講述了自己的「心碎故事」,助手們在他身後工作。視頻顯示,拍攝日期是一個多月前的5月23日。這段15分鐘的視頻,最早由Hypebeast轉載報導。
  • 一周藝術人物|隈研吾操刀新博物館,燈光藝術大師索尼爾辭世
    在紐約,79歲的燈光藝術大師基斯·索尼爾近日辭世,他以光雕塑以及運用霓虹燈管創作而聞名。在伊拉克巴格達,一位德國策展人遭到劫持,後被伊政府軍解救。在上海,60歲的書法家宣家鑫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展覽,展出120餘幅書法作品。《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翠西·艾敏記錄隔離日記,希門尼斯因新冠病逝
    在英國,藝術家翠西·艾敏應邀記錄「隔離日記」,「黑暗讓我比以往更想要活下去。」 在美國,藝術家喬治·康多創作並展示「隔離肖像」,表達他的恐懼與悲痛。76歲的阿根廷插畫家、漫畫名家胡安·希門尼斯則因染新冠病毒辭世,代表作《合金男爵》是歐洲漫畫史上的重要作品。在上海,青年策展人沈宸、王歡獲得「青策計劃2019」大獎。
  • 日劇一周收視:《冬季的櫻花》引社會話題(全文)
    《冬季的櫻花》劇照。此外,上周上榜的連續劇並不多,還包括《冷暖人間》和《冬季的櫻花》,而實際上可以發現真正上榜的冬季日劇只有一部,就是《冬季的櫻花》,不過該劇有些危險,比上上周下降了1.7個百分點,名次則從第五名下滑到了第十名。
  • 一周藝術人物|MoMA宣布攝影部主管,中國攝影師摘曝光獎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舍盧表示:「我決定接受這份工作,是因為自MoMA重新開放以來所展現的巨大活力,結合繪畫、雕塑和電影呈現攝影作品的工作成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表示在上任之後,MoMA攝影部門將繼續堅持「攝影本身就是一種媒介。」
  • 詹姆斯·鮑德溫:不逃避的藝術
    因為書信是一場有特定對象的傾訴,它首先需要真相,然後需要用敘述的控制力來喚醒真相帶來的啟示。讀美國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的隨筆集《下一次將是烈火》,我找到了一種久違的書信閱讀的振奮感。這部隨筆集承載著鮑德溫對社會現實清晰的熱望,它超出了「純粹藝術」的界限,也因如此,它會遭遇一個老生常談卻永遠重要的問題——藝術與現實的關係。與鮑德溫同時代的另一位重要的美國黑人作家拉爾夫·埃裡森,對40年代開始興起的以理察·賴特的《土生子》為代表的抗議文學多有質疑,也對60年代美國社會如火如荼的黑人文藝運動有所批評,他認為黑人作家沒有責任也沒有義務直接參與黑人大眾的解放鬥爭。
  • 光影藝術大師倫勃朗,在黑暗中繪製光明,在亂世中尋找自我
    倫勃朗,熟悉的他的人,會從他的作品中看到藝術上的「泰坦」。不熟悉他的人,會從他的作品中看到黑暗的風格,但依然能感受到震撼的效果。在荷蘭歷史的進程中,倫勃朗被評為荷蘭藝術史上最閃耀的一顆星,黃金時代的佼佼者,與世俗偏見抗爭的悲劇藝術英雄。也正是倫勃朗,讓荷蘭的藝術黃金時代更發光彩,這次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這名傳奇的藝術大師——倫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