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克斯·達·科爾特
近日,美國藝術家亞歷克斯·達·科爾特(Alex Da Corte)的特定場域展覽「橡膠鉛筆惡魔」在Prada榮宅開幕,呈現其2018年創作的同名影像作品,該作品曾在去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和第57屆匹茲堡卡內基國際展上展出,此次在Prada榮宅兩個主要樓層,通過20個不同色彩的大型背投影像立方體進行放映,賦予其全新的空間形式。
「橡膠鉛筆惡魔」展覽現場
「這個房子是我所居住的土地的肖像,」對於2018年在匹茲堡展出的版本,達·科爾特曾這樣說道,在他看來,他對於生活、政治和宗教的了解源於他的家庭,但更多地是通過電視,通過將不同的象徵與流行文化元素置於自己的作品,並以電視劇目的形式向觀眾「播出」,達·科爾特呈現了他眼中的美國肖像和反思。到了榮宅,這齣「戲劇」被拆解成了20個影像立方體同時播放,視覺的停留和餘光讓作品的敘事擁有新的結構。此外,為配合此次展覽,榮宅的窗戶上覆蓋了各種色彩,折射出不同的氛圍,「我常常帶著色彩上路。確實,這是年輕人唯一可以攜帶的東西。顏色代表著漫長而曲折的道路。」達·科爾特說道。
「橡膠鉛筆惡魔」是一部高度風格化的循環影像,時長2小時40分鐘。其創作靈感源於大量圖像和文化素材,例如虛擬復古電視和20世紀動畫。達·科爾特的藝術作品如同催眠而緩慢的編舞,由備受歡迎的角色出演。他們沉浸在一個被放大的、飽和的、由日常物品,家庭生活和常見符號所構成的宇宙中。藝術家本人也是表演者之一,他變身為各類卡通人物和標誌性角色,比如「粉紅豹」「西爾維斯特貓」「 羅傑斯先生」和「惡魔」。
達·科爾特2010年在耶魯大學獲得雕塑藝術碩士學位。他的作品跨越不同媒介領域,包括影像、表演、裝置、繪畫和雕塑,並將這些元素融為一體,創造出「整體藝術」作品。其作品曾展出於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以及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等。(文/錢雪兒)
上海|編舞家傑羅姆·貝爾傑羅姆·貝爾
近日,法國著名舞蹈家及編舞家傑羅姆·貝爾(Jérôme Bel)的項目「傑羅姆·貝爾的無限空間」在西岸美術館呈現,通過三件現場作品、六部舞蹈影像以及一場對談,這一項目打破了舞蹈標準的界限,並使置於當代藝術的語境下,邀請公眾集體參與,透過舞蹈探討更廣泛的社會議題。
《盛會》奧地利 2016
傑羅姆·貝爾擅長運用結構主義創作舞蹈,並熱衷於自發性舞蹈,通過藝術實現個體解放。他曾受邀參加多個國際級當代藝術雙年展和博物館展覽(如泰特現代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其作品《維羅尼可·多瓦諾》(Véronique Doisneau) 和《T恤的學問》(Shirtology) 被納入蓬皮杜中心的館藏。此次的作品《盛會》則是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的一部分。
在西岸美術館,作品《盛會》展示了一種不同的舞蹈方式,參與者既有專業表演者,也不乏各個年齡段的業餘愛好者,其中包括殘障人士,從「芭蕾舞」「雙人舞」「麥可·傑克遜」到「集體舞」,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完成了這些舞蹈命題,在那些自信、華麗、笨拙或是叫人忍俊不禁的舞姿裡,似乎能夠感受到每一個人不同的生命故事。
《盛會》延續了藝術家用舞蹈來探討社會問題的特質,聚焦舞臺的民主性、包容性以及多樣性。正如其名,《盛會》就是一場沒有體裁界線、不拘一格的舞蹈盛會——不同的風格和故事片段之間穿插著各種思考時刻,舞臺宛若一幅活生生的眾生肖像畫卷。
此前,《盛會》曾在世界各地進行過演出,《紐約時報》曾評價其「模糊了表演中失敗與成功的界限,它暗示劇場即社區,無論是臺上還是臺下。」《衛報》曾評論道,「傑羅姆·貝爾能夠讓我們看到並感受到(舞蹈的)不同範疇——它擁抱普通人的各種舞蹈方式。」(文/錢雪兒)
中國北京 |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高潮高潮
11月13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淳樸至真——高潮繪畫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分為主題創作、風景畫創作、風景寫生、人物寫生、創作構思5個部分,通過200餘件繪畫作品全面呈現高潮質樸的藝術風採。
高潮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和美術教育家。1927年出生於河北。他的油畫作品體現了新中國成立後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時代訴求,以現實主義的筆觸將自己親歷的農村生活原型轉化為藝術審美作品。
高潮《王府井大街》布面油畫 1982年 中國美術館藏
高潮油畫作品
高潮的繪畫蘊含著純樸、自然的氣質。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高潮在教學之餘經常下鄉寫生,那些院落、古樹、草垛、灶臺,在他的筆下幻化成了詩意的存在,反映出對景寫生時使其即興而作的偶然因素,體現著畫家面對自然時的瞬間印象和創作感受。董希文層評價他為「中國的勃魯蓋爾」。他的風景畫作品中具有一種獨特的鄉土氣息,這是一種深沉的、寬厚的對勞動者和土地的熱愛。
中國美術館已收藏有高潮分別於1959年、1979年創作的油畫《走合作化道路》和《雨》,這是其為人熟知的代表作品。本次展覽之際,高潮先生向中國美術館慷慨捐贈其創作的油畫、素描、速寫作品共30件/套,本次捐贈的作品包括1957年創作的油畫《農村鐵工房》,作品以色塊塑造人物和空間,生動地展現了夏日的打鐵作坊;1972年創作的人物寫生《河北農村女社員》,呈現了其參加農村勞動時所見的女社員形象;1984年創作的油畫《月夜鄉情》,展現了炎熱夏天的晚上,農民在勞作一天後上房頂乘涼,三五鄰居相聚聊天的幸福生活景象。(文/高丹)
上海|藝術家潘公凱潘公凱
筆墨既是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的最基本構成要素,也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文人內在精神結構的經典表達形式之一。
2020年11月11日,展覽「筆·墨」在復星藝術中心開幕。展覽由「圖畫真解:書畫筆墨演進概覽」和「草篆之境:潘公凱筆墨探索案例」兩個主題章節構成,以「筆墨」作為切入點,呈現中國畫的筆墨複雜衍變的悠久歷史,以及在全球文化視野下,引發對中國傳統筆墨當代實踐的新思考。
潘公凱作品《秋涼》
在展覽中,三樓的「草篆之境」通過紙墨、多媒體等形式,展現藝術家潘公凱近年創作的作品,重點聚焦於中國筆墨的書寫性以及整體筆墨語言體系的建構。
潘公凱,藝術家、美術理論家和美術教育家。八十年代以來,潘公凱提出的中、西兩大藝術體系「互補並存,雙向深入」的學術主張,在中國美術界頗有影響。其裝置作品《融》曾參加第五十四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水墨作品《風荷圖》、《雪蓮圖》參加第五十六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
他的水墨作品尺幅巨大、氣勢磅礴、既保有了傳統文人畫筆墨書寫的揮灑、率真,又與當代文化情景形成絕佳的融合與互動。此次潘公凱作品的展示也是對在當代語境下建立筆墨學的可能性等問題進了探討與思考。(文/陸林漢)
上海|藝術家黃琪瓏黃琪瓏
2020年11月15日,展覽「合理存在——黃琪瓏漆藝作品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呈現藝術家黃琪瓏近年創作的90餘件漆藝作品。
黃琪瓏,出身書畫世家,自幼習畫,師從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黃時忠學習漆藝。少時的教誨,成長的熱愛,大漆與她之間已然是尋常的存在。
漆藝作品
她以漆為媒,大膽賦色,無論架上漆畫還是器形漆器,她堅信色彩的流動,即是自然本身的變化。她擅長將傳統大漆,運用於抽象藝術、波普藝術的當代表達,對大漆豐富、多元的可能性進行重新解構。在展覽中,觀眾可以感受到她的藝術表達:展現出濃厚的中國畫傳統的支撐和個人在藝術判斷上的敏銳嗅覺。她的作品不迎合時下、不刻意深沉,而是引導受眾理解大漆從器到藝,由匠到家的進程。
展覽策展人,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工藝美術系教授鐘聲表示,她的作品是一次與漆藝的對話,她在漆藝創作中的創新思考,將當代的藝術語言與精神融入創作之中,賦予漆藝更多的詮釋和表達方式,展現出有精神氣質的大漆藝術。(文/陸林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