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畫中的女孩子都顯得弱不禁風?明清畫家的玄妙之處

2020-12-13 儒林小儒生

為什麼明清時期的仕女畫中的女子都是幽怨病弱之態,鮮有笑容呢??揭開小說《紅樓夢》,林黛玉被形容為有「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如姣花照水,行動似弱柳扶風。」、「心比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樣的句子。這不正是病弱之態的描寫嗎?難道這樣的病人,竟是美的標準?

首先,就繪畫中女性的審美特徵而言,明清兩代追求女性病態的悲傷和虛弱。任何藝術都具有屬於那個時代的美學特徵。例如,漢代的藝術很簡單,魏晉的藝術很簡單,隋唐五代的藝術很豪華,宋元的藝術很優雅。美女畫像記錄並反映了每個朝代婦女的審美標準。以魏晉時期為例,女性的審美觀是一種超然的美。這種美麗不僅是世俗社會的普遍標準,而且是魏晉風格的神韻。中國古代最早的典型美女模特當屬《詩經·衛風》中對莊姜的描述:「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性的審美觀並沒有偏離她們的標準。例如,當我們看顧愷之仕女畫的女性肖像時,大多數女性是蛾眼,膚色白皙,黑頭髮,修長的身材,優美的姿勢和別致的外觀,體現了魏晉南北朝女性自然外貌的世俗審美要求。明清時期, 民間流行的美女標準是「鼻如膽,瓜子臉,櫻桃小口螞蚱眼;慢步走,勿乍手, 要笑千萬莫張口」。明清時期的仕女畫中多以此為依據,並進一步將女性的柔弱氣質加以強化,以此來突出女子的悲愁、悽清、弱不禁風之感。

明代女士繪畫的風格一般趨於淡雅,淡雅,富貴此時,以唐寅、仇英仕女畫為代表。唐寅《孟蜀宮伎圖》中的女子形象,臉部刻畫細緻,櫻桃小口、柳葉眉、丹鳳眼、溜肩細腰、身材高挑,賦色也是清淡典雅。美容畫以「弱」的狀態出現,但是這種弱是正常狀態,還沒有刻意的悲傷。在清代,明代的這種「優雅」風變得更加極端,並逐漸演變成超出正常範圍的病態「弱」美。畫家故意增強了女人的瘦弱和悲傷,以獲得心愛的「弱」美。

從形象特徵上來說, 此時的仕女形象,無一不是修頸、削肩、細腰、病態柔弱。在情感上,則無一不是「愁怨」「悲悽」「清苦」,極少作歡喜狀。

其次,在明清時期,女性形象表現為男性審美觀,表現出世俗,病態,觀賞性和虛弱之美。在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興起,世俗文化的泛濫,美容畫的創作目的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代表宮廷貴族的美容畫的數量不斷減少,而普通世俗女性的工作卻在增加,甚至出現了大量年輕女性的身影。這些女人可能會靜靜地坐著,讀詩,彈鋼琴或在沙發上睡覺,但同樣,她們都有美麗的花朵,優美的姿勢,華麗的服飾,使人們享受美麗並體現出明亮的裝飾性特徵。清代的女士繪畫。

從女性形象的角度看,明清時期,隨著封建統治的不斷加強和女性地位的不斷下降,女性被鎖在深閨閣中。文人「把自己當成女人」,她病態的審美使女性形象越來越弱。最終,她在情境中形成了「悲傷的心情」,在美麗的形象中形成了「微弱但無濟於事的風」。

第三,明清時期的繪畫技術產生了女性弱點。繪畫技術用於繪畫的目的。明清兩代女畫家創作的女畫家作品僅供參考,以達到觀賞的要求,並產生這種「弱」感。畫家毫不猶豫地使人體比例超出了人體的正常範圍。這種趨勢從畫家邱英開始的很慢,到清代蓋奇和費旦緒都在不斷加劇。在邱瑩的美畫中,女人的頭與身體的比例略大於身體的比例。這是由於畫家的故意安排。這種不相稱的外觀使女人的身體變得虛弱。女士們纖細無骨的形象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虛弱的形象。除了不平衡的方法外,明清畫家還特別注意繪畫背景的管理。例如,為了突出婦女的軟弱和依賴感,將她們置於特定的背景和氛圍中。常見的風景如山石,青柳和柳樹,尤其是柳樹的軟弱和苗條,襯託著女人的柳樹。

最後,它突出了明清女士畫中人物服裝處理中的弱點。在明清時期,婦女的裝飾和服裝在過去的幾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追求和欣賞這種「感覺」,明清女畫家善於用服裝的優雅來表達女性的瘦弱。借用優雅的衣服以反映人物的苗條和苗條。

明清仕女畫體現女性「弱不禁風」的羸弱美,是那個社會時代特定產物,是中國美術史上獨一無二的作品,有重要的藝術價值。由此,我們也要看出,明清時代的繪畫與其社會文化,思想背景很難分開,繪畫的內容就是當時社會審美的體現。我們在欣賞、理解這些藝術作品的時候,更應該深入作品背後的時代,了解其背景和社會文化後,再欣賞這些作品就會有深刻的理解了。

相關焦點

  • 明清外銷瓷器:庭園仕女圖與宮廷女性生活
    1「仕女,也作「士女」,秦漢之前,士女是兩個概念,分指男女。將士女描述繪畫女性,始自唐代朱景玄著《唐朝名畫錄》。2 從《辭源》(1979 版)或《辭海》(1999 版)的注釋看,既廣義上為畫家畫的美人,也可狹義專指官僚家庭的女性,是從專指的貴族婦女漸發展為泛指的美人佳麗的概念,包括了宮廷中的女眷。
  • 妓女畫家和閨閣畫家的畫有區別嗎
    代表明清女性繪畫藝術創作與成就的包括名媛、姬侍和妓女畫家。名媛與姬侍屬於來自生活環境優越的民間女子,故統稱為「閨閣畫家」。閨閣畫家中又以來自於繪畫世家中的女子,如明「吳門畫派」仇英之女仇珠、文從簡之女文俶;清「海上畫派」任頤之女任霞等人的藝術造詣最高。妓女畫家是指那些有畫藝修養的風塵女子。歷史上以明代妓女畫家藝術成就最大,現存作品也最多。
  • 淺談明清仕女圖時代特點
    仕女畫或稱「美人畫」,作為瓷器裝飾的典型紋樣之一,最早見於唐代長沙窯瓷器。明清時期仕女圖與前朝風格畫法皆有不同。從數量上來講,明代早期和中期間仕女圖較少且大多反映貴族婦女的生活。明晚期至清代仕女畫的發展達到成熟階段,仕女畫中的女性階層不斷拓展,上至仙娥、嬪妃、名門閨秀下至平民女性、丫鬟侍女均可作為繪畫素材,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現實。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當含蓄的中國仕女圖遇上外放的浮世繪美人畫
    中國仕女畫起源於戰國,在唐朝獲得了長遠發展,興盛於五代,衰落於明清。迄今為止,中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仕女圖是戰國楚墓帛畫《人物龍鳳帛畫》,被認為是原始仕女畫的雛形。1.五代、宋元後期:仕女畫繪畫題材逐漸擴大在這一時期,仕女畫的主題從貴婦和仙女層面,擴展到市井女子、平民女子的層面,成為仕女畫的主要角色。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成為了仕女畫的主角。
  • 蘇寧藝術館的仕女小姐姐居然也是個饞嘴貓
    女孩子,都是愛美的。現在的小姐姐們,都喜歡自拍,或者拍寫真,記錄下自己的青春美麗。但古代的小姐姐呢,她們沒有相機,又該怎樣留下自己的「寫真」呢?這個,自然得靠畫家了~仕女畫,是中國傳統人物畫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題材,主要描繪上層婦女的日常生活。提起仕女畫,最有名的當屬周昉的《簪花仕女圖》。
  • 他創造的「病態美人」仕女畫,開一代人物畫之風
    在清代的高崇瑞的《松下清齋集》中有一句話說:「是極天下名山勝水,奇花異鳥,惟美人可以兼之」,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清朝仕女畫的地位。
  • 宋代仕女畫之仕女:理想女性的化身,男子心目中的完美主義者
    按照《辭源》上的解釋,所謂仕女,「1、畫家畫的美人,宋以後多叫士女,後又作仕女;2、官僚家庭的婦女」。顯然,宋代仕女畫中的仕女應指前者,但又與後者無法割開。文人是相通的,詩人詞人對於理想中美麗女性的想像,往往會影響畫家對於仕女畫的創作。在《滿江紅》一詞中,秦觀寫道,「絕塵標緻,傾城顏色,翠館垂螺雙髻小,柳柔花媚嬌無力」。晏幾道在其《鷓鴣天》中云:「楚女腰肢越女腮,粉圓雙蕊髻中開」,這些作品中女性的美皆以其細腰為描摹對象。
  • 從中國古代「春宮畫」管窺明清室內家具陳設
    現在明清留下的春宮畫有《勝蓬萊》《花營錦陣》、《風流絕暢圖》、《鴛鴦秘譜》、《繁華麗錦圖》、《江南消夏圖》等。古典小說《金瓶梅》插圖本,部分插圖便是取自上述古籍中。中國古代繪製春宮畫的多為畫坊工匠,但也不乏有名家染指,如明清時期的唐寅、仇英、趙子昂、改琦等都是繪製春宮畫的高手。
  • 中國十大名畫之《唐宮仕女圖》
    《唐宮仕女圖》由五幅中國畫組成,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組成。這組畫描述了唐代女子眾生相,尤其表現唐代貴族婦女的生活情調,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特徵,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唐代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唐宮仕女圖》展示著「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眾生像。
  • 明清名流畫像的「畫中人」與「畫外意」
    塘中有枯殘荷葉及浮萍,岸邊植有兩叢綻放粉色花蕊的木芙蓉,石板小橋,水岸兩對鴛鴦姿態生動。此畫的構圖元素在明清文人畫像中屢見不鮮。到了明末清初,尤侗更具體說出「孔顏真樂處」在於日常起居,簞瓢蔬水自有其樂,既認同 宋儒窮通安分、禮義悅心、俯仰不愧的性理訓示,更強調樂山樂水、歌吟風月、「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的起居幽隱之樂。明代中後期,人們重視世俗生命體的養護與裝飾,著重行住坐臥之起居安樂。
  • 仕女畫接近周昉的風格,而更加纖麗——名家周文矩
    南唐時宮廷畫家。精於人物畫創作,備受後主李煜器重。世傳顧閎中所作《韓熙載夜宴圖》為千古巨跡,實際上,當時李後主派周文矩與顧閎中共同前往,讓他們各自「目識心記,圖繪以上之」,將韓熙載行止記錄於絹素。周氏畫本至元代時尚存,可惜後來散佚,實為憾事。周氏的人物畫,就題材而言也是比較廣泛的,道釋、仕女、人物故事皆有,其中仕女畫所佔比例最大,而表現文人故實的繪畫,在目前傳世圖畫中則佔有絕對優勢。
  • 唐代仕女畫——張萱、周昉
    畫中的貴族婦女大都是具有曲眉豐頰、體態肥碩、服裝頭飾繁縟華麗的突出特點,故被稱為「綺羅人物」。圖中人物動作神情自然、細節生動,如扯絹者用力時的微微後仰,熨練者在熨練時的細心與恬靜,無不表現出作者觀察得細緻入微,使畫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虢國夫人遊春圖》:是以盛唐宮廷婦女生活為創作題材。
  • 張大千:一位山水畫高手,仕女畫中也有別樣風採!
    都知道張大千是一位山水畫大家,其實他在花鳥、人物、仕女畫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是她的仕女畫,用筆細勁,有著寧靜淡雅之氣。首先張大千的仕女畫在服裝、色彩、圖案、花紋、髮飾、配飾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美感。其次張大千在美感表現形式上和山水畫有不同之處,我們知道他的山水畫用筆縱橫舒展,在仕女畫上又恰恰相反,所用線條細勁雋秀,但是與山水畫古雅氣息是一脈相承的。張大千的仕女畫經歷了三次改變,早年他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藝術積累,以臨摹古人為主,對前人的筆、技法、畫意都有著模仿和學習。
  • 《簪花仕女圖》與《浮世繪》:日本學唐代畫女人,二者有何不同?
    雖然二者的目的都是展示當時女性的審美與特點,但是也因為文化、地域等各個方面的原因,還存在著一定的相同點與不同點。01:唐代仕女圖作為中國古代經濟最為鼎盛的唐朝,婦女們的家庭環境都是相當不錯的,這也是為什麼唐朝能夠作為歷史長河中一顆長久發光發亮的璀璨明珠。
  •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用筆樸實。氣韻古雅。 描寫貴族婦女春夏之交賞花遊園的情景,畫面描繪仕女們的閒適生活。這幅畫上共繪就6位豐頰厚體的貴婦,她們打扮豔麗入時,雲髻高聳,頂戴的折枝花朵皆不相同,臉上又暈染娥眉,衣飾華麗,身著低胸長裙,外罩薄紗,顯出半透明的質感,是中晚唐以後典型的貴婦形象。貴婦的臉上、手上罩染的白粉,千年而下,仍然給人膚若凝脂、粉妝玉琢的細膩感覺。
  • 從仕女畫看唐代社會審美思想形成的原因.
    此時,唐代畫家開始將描繪貴族生活歌舞昇平轉向展示宮中女性生活愁苦的宮怨題材,同時也開始描繪下層婦女沉重的勞動生活。例如嶽仁在《宣和畫譜》中稱讚張萱「以『金井梧桐秋葉黃』(王昌齡)之句,畫《長門怨》,甚有思致」,「皆多憂思,逾前古人」。社會局勢的動蕩和時代的變化在仕女畫中女子的精神面貌上得到切實的反映,時代審美觀念由宏麗之美轉變為婉約之美。
  • 【藝術故事】仕女圖中的單眼皮偏好
    壁畫和雕塑中都出現了凸鼻凹目的胡人,而且為數相當多。雙眼皮也出現了,但似乎未見出現在漢人臉上。雙眼皮仍未大量出現,可能和這些壁畫及雕塑全都存在於北方有關。當時北方還是中國的文化中心,而被北方漢族同化的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應該都是相當」純粹」的蒙古人種。儘管北方漢族的遺傳結構變了,但就眼皮來說,蒙古人種特徵之一的單眼皮,似乎並未受到多少影響。傳世唐代仕女圖中的美女,人人都有一雙細長的鳳眼和單眼皮。
  • 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為趙州長史周昉所繪
    他師從同鄉人著名畫家張萱,效法其人物畫風,而「小異」有創新,自成體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周昉善畫濃麗豐滿的仕女,又極能寫真,所畫仕女「目波澄鮮,朱唇皓齒,修耳懸鼻,輔靨頤頜」,《唐朝名畫錄》稱其「畫子女為古今之冠」。
  • 把《簪花仕女圖》放大看看,好驚豔!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圖卷(局部)《簪花仕女圖》是唐代畫家周昉描寫貴族婦女春夏之交賞花遊園情景的作品。全畫光彩照人,仕女們神態安閒,或戲犬、或漫步、或賞花、或拈蝶,在庭院中閒散地消磨著時光。唐 周昉 簪花仕女圖(局部1)採花全圖分為四段,分別描寫婦女們採花、看花、漫步和戲犬的情形。仕女們面部的暈色,衣著的裝飾,都極盡工巧之能事。
  • 三吳一馮,民國畫家的傑出代表,畫作價值不菲
    「三吳一馮」即吳湖帆、吳待秋、吳華源、馮超然四位畫家。他們在當時之所以受此推崇,享譽海上,蓋得力於畫藝、學養以及不可忽視的社會地位。就畫藝而言,「三吳一馮」都以山水造詣最高,吳湖帆、馮超然尤是箇中翹楚。吳湖帆,江蘇蘇州人,為吳大澄嗣孫(1894—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