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精神心理問題,可用三問法!胡大一等發表雙心共識

2020-12-10 健康界

心血管醫師處理心理問題的有優勢,也有劣勢

共識指出,對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的處理,心血管科醫師有醫學基礎的優勢,對心血管情況把握的專長,弱勢在於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專業知識薄弱。

但憑藉醫患交流的一般經驗和對人的敏感性,完全有能力識別心理問題、處理心理反應和一般適應不良問題;尤其對驚恐發作和譫妄的鑑別診斷與一線處理,其作用精神專科醫師無法替代。

在分工方面,凡經過培訓的心血管科醫師處理困難的病例,原則上應請精神科會診。

精神科醫師可幫助明確精神科診斷,明確處理的目標和預期效果。同時,也可幫助心內科同行豐富相關專業知識。

對於拒絕轉診的患者,心血管科醫生處理更合適

共識還指出,因為第一線接觸患者的是心血管科醫師,而很多患者會拒絕轉診至精神科,同時心血管疾病是致命性疾病,而心血管科患者存在的精神心理問題通常是亞臨床或輕中度焦慮抑鬱,沒有達到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這部分患者由心血管科醫師處理更安全方便。

丁榮晶等進行的研究顯示,通過培養心內科醫師掌握精神心理衛生知識,對有輕中度心理障礙的患者給予對症抗抑鬱治療,症狀緩解有效率近80%。提示心內科處理輕中度心理障礙可行。

「三問法」發現有問題的患者

共識指出,心血管科的臨床診療節奏快,心理問題篩查尤為重要。建議在診療同時或診前候診時,採用「三問法」或「二問法」初步篩出可能有問題的患者。

(1)是否睡眠不好,已經明顯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或或者需要用藥;

(2)是否心煩不安,對以前感興趣的事情失去興趣;

(3)是否多次檢查,都未能確定器質性心血管病。

如果3個問題中如果有2個回答是,符合精神障礙的可能性80%左右。

「二問法」採用患者健康問卷-2項(PHQ-2)和廣泛焦慮問卷2項(GAD-2)進行篩查,當評分大於3分時,建議進一步採用情緒狀態自評量表進行篩查。

問診四要素

(1)在常規詢問患者的現病史,了解是否存在有軀體症狀反覆就診,但沒確診。

(2)詢問一般生活中的普通症狀,如食慾、進食、二便、睡眠問題,找到是否有情緒問題。

(3)適當問及情緒困擾,如遇事緊張或難以平復、興趣活動縮窄等,對幫助患者認識某些軀體症狀與情緒的關係有幫助。

(4)了解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包括出冷汗、四肢乏力、面色蒼白、肢體顫抖、噁心、便意或尿急等。

認知行為治療可改變錯誤認知

認知行為療法可通過改變思維、信念或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或行為的短暫心理治療方法。

認知因素在決定患者的心理反應中起關鍵性作用,包括患者對病因和疾病結果的理解,對治療的預期作用的理解等。

包括幫助患者認識自動思維,糾正錯誤認識,提出積極想法,以及幫助患者建立求助動機,建立良好醫患關係。

腹式呼吸、肌肉放鬆、冥想和生物反饋作為行為心臟病學方法,也適用於對伴有心理問患者的幹預。

運動可「一箭雙鵰」

運動對冠心病的益處已是醫學界的共識,患者對運動的恐懼是產生焦慮抑鬱情

緒的原因之一。

通過運動療法逐步幫助患者恢復正常運動能力,不僅改善情緒狀態,同時可改善心血管預後。

藥物治療

有軀體化症狀、驚恐發作、中度以上焦慮抑鬱患者,應在認知行為治療基礎上,考慮使用抗抑鬱藥物。劑量逐步遞增,採用最低有效量,使出現不良反應的可能降到最低。

一線用藥包括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苯二氮䓬類藥物和氟哌噻噸美利曲辛(黛力新)。

SSRI藥物包括氟西汀(百憂解)、帕羅西汀、舍曲林(左洛復)、西酞普蘭。此類藥物鎮靜作用較輕,可白天服用;若患者出現睏倦、乏力可晚上服用。

一般2周以上起效,研究認為該類藥物用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相對安全。適用於焦慮症、疑病症、恐懼症、強迫症、驚恐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等。

為減輕胃腸道刺激,通常餐後服藥。建議心血管病患者從最低劑量的半量開始,老年體弱者從1/4量開始,每5~7天緩慢加量至最低有效劑量。

苯二氮䓬類可於焦慮症和失眠的治療。特點是抗焦慮作用起效快。包括長半衰期的地西泮(安定)、和艾司唑侖(舒樂安定)等;以及短半衰期藥物有蘿拉西泮(羅拉)、阿普唑侖、咪達唑侖、奧沙西泮等。長半衰期的藥物更適合用於伴有失眠的情況,睡眠時用藥。

黛力新是複合製劑,含有神經鬆弛劑(每片含氟哌噻噸10 mg)和抗抑鬱劑(每片含美利曲辛10mg),其中美利曲辛含量為單用劑量的1/10~1/5,降低了藥物副作用,並協同調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抗抑鬱、抗焦慮和興奮特性。

適用於輕中度焦慮抑鬱、神經衰弱、心因性抑鬱、抑鬱性神經官能症、隱匿性抑鬱、心身疾病伴焦慮和情感淡漠、更年期抑鬱、嗜酒及藥癮者的焦躁不安及抑鬱。

雙心門診和雙心查房可採用三種模式

根據共識專家組建議,雙心門診和雙心查房可以採用三種模式:

(1)心內科醫師達到主治醫師階段,接受雙心醫學培訓,對以軀體症狀為主訴就診的輕中度焦慮抑鬱患者,給予評估和對症治療。

(2)心內科醫師與精神心理科醫師聯合出雙心門診或雙心查房。

(3)對重度焦慮抑鬱患者或有法律風險的患者,建議與精神科聯絡會診或轉診。

來源: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 在心血管科就診患者心理處方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 中華內科雜誌.2020;59:764-771

本文轉載自中國循環雜誌,作者文韜


相關焦點

  • 「雙心」門診:其實是心理出問題
    心臟與心理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有數據顯示,超三成的心血管患者合併有心理障礙;而心內科門診患者中,有不少人雖有軀體症狀,其實屬於單純的心理問題。「雙心」患者人群龐大,但常常容易漏診誤診。心病還需心醫治,如何讓「雙心」患者接受更好的醫療服務?
  • 黃河科技學院附屬醫院315胡大一入圍 2018科普...
    黃河科技學院附屬醫院315胡大一入圍 2018科普中國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胡大一長期致力於心血管疾病救治、預防康復和控煙事業,在我國率先成功開展射頻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技術;率先開闢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綠色通道」;率先提出「雙心」醫學。胡大一不遺餘力地開展健康科普教育,到全國各地傳播科學健康知識;開設健康講堂、錄製電視節目;開設微博微信公眾號,提出「健康手機號」和「健康三字經」等,注重科學性和趣味性有機融合。
  • 讓「心」更健康 湖南首個「雙心」門診開放
    華聲在線8月10日訊(通訊員 石榮 記者 鄧桂明)心臟與心理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有數據顯示,超三成的心血管患者合併有心理障礙。心病還需心醫治,如何讓「雙心」患者接受更好的醫療服務?日前,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雙心」門診開診。
  • 遠大成立心衰中心患者俱樂部 醫患共築「雙心」健康
    提到心力衰竭,人們往往會想到是很嚴重的心臟病,患上心衰的患者心理上也會陷入悲觀的泥潭。即使在現代醫學迅速發展的今天,對心力衰竭的治療結果也不太樂觀。近日,上海遠大心胸醫院成立心衰中心患者俱樂部,給予心衰患者規範化的治療和康復指導,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
  • 平價護眼神器 | 德國雙心護眼膠囊,為你疲憊的雙眼充滿電量!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但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的眼睛是人體最脆弱的部位,平時需要多加愛護,千萬不要等眼睛出現大問題才去重視,那樣就晚啦
  • 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舉辦《心理治療在臨床的應用與研究》省級繼續...
    此次培訓邀請了中科院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首席科學家張向陽教授;《江西醫藥》副主編黃國華;贛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鄭顯亮教授以及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謝東陽副教授為大家授課。  張向陽教授就《自然心理療法的介紹和實施》做了專題講座,他結合目前心理治療的新型模式以及自身工作經驗與切身體會,生動形象地從自然心理療法的概念與起源、各種治療模式的具體操作流程以及自然心理療法在強迫症治療中的應用三方面進行講解,並希望今後能在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臨床具體開展此心理治療方法。
  • 胡大一:說說心絞痛
    有些靜息型心絞痛可用短效硝苯地平緩解。 6. 兩類特殊表現的心絞痛 清晨第一次勞力型心絞痛:患者清晨可在很輕的體力活動時,如洗漱時出現心絞痛,而在下午從事強度大得多的體力活動時無心絞痛發作; 走過性心絞痛:患者在行走中發生心絞痛,不終止行走,在繼續行走中心絞痛消失。
  • 心理所發表「精神障礙患者大腦不對稱性研究的臨床意義」評論文章
    大腦不對稱性的改變在包括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在內的各種精神疾病中普遍存在。強迫症是一種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疾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神經心理學與應用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Neuropsychology and Applied Cognitive Neuroscience,NACN)研究員陳楚僑應《生物精神病學》期刊主編John Krystal教授之邀對此項研究發表評論文章。
  • 中科院院士陸林:後疫情時代,精神心理健康問題亟需關注
    「後疫情時代,與疫情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亟需關注。」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大眾是一個應激事件,人們可能會出現抑鬱、焦慮、恐懼、失眠等各種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據2019年發表在《柳葉刀》雜誌的文章指出,衝突環境下心理障礙的發病率顯著升高,產生更大的疾病負擔。
  • 測心理不想答問卷?面部識別來幫你
    而如今,面部活動識別的功能又被科學家給拓寬了,它們還可能透露出自己都不知道的心理健康狀況。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朱廷劭研究組的科研人員藉助人工智慧,構建了不同心理症狀的面部自動識別模型,探索個體面部活動指向心理健康症狀的可能性。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Frontiers in Psychiatry。
  • 心理所發現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患者大腦結構異常
    抑鬱症狀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在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佔比高達25%-50%(Herniman et al., 2019; Dai et al., 2018),與心理社會功能受損、自殺風險及高復發率均有較為密切的關係。
  • 心理所通過面部活動識別個體心理健康症狀
    除量表方法外,已有研究提出可以使用行為數據建立機器學習模型來自動識別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然而,目前多數研究致力於識別某一種心理疾病的存在或程度,在一些非專業診斷的場景(如自我檢測或大規模監測),識別個體全面的心理健康症狀或許更有幫助。
  • 【好家教伴成長】第五期:0-3歲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識別與幹預
    【好家教伴成長】第五期:0-3歲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識別與幹預 2020-07-08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測心理不想答問卷?面部識別來幫你—新聞—科學網
    而如今,面部活動識別的功能又被科學家給拓寬了,它們還可能透露出自己都不知道的心理健康狀況。 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朱廷劭研究組的科研人員藉助人工智慧,構建了不同心理症狀的面部自動識別模型,探索個體面部活動指向心理健康症狀的可能性。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Frontiers in Psychiatry。
  • 去德國必買的德國國民保健品牌雙心Doppelherz全場8折!
    Doppelherz雙心,德國真正的國民保健品品牌,百年歷史,卓越口碑,在全球享有盛譽;德國BA保鏢,4月27日~4月29日,雙心Doppelherz全場7折起,愛心溫暖全家人,快來和小編一起選擇最適合的好物哦!
  • 所謂心理和精神問題問答集錦一百三十三
    要知道,不是因為你有問題所以你有問題,而是因為你心裡認為有問題所以有問題;不是因為你有所謂心理和精神問題你才有所謂心理和精神問題,而是因為你心裡認為你有你才有。所以要從心裡放下這些所有問題和執著,你的這些所有問題才會消失,不放下問題就會一直在。放下了,你的身心有機會休息了,所有症狀都就消失了。
  • 胡大一:今天的醫學問題出在目的上,而不是手段和方法
    1、當今的醫學問題出在目的上,而不是手段和方法今天,我想結合自己40多年的從醫經歷和大家一起討論「理解醫學,當合格的醫生」這個問題。我認為,醫學的目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出現了迷失,價值體系也出現了混亂。近年來,社會上流行著一種認識:學醫,當醫生,就是等人得病,然後給人治病。
  • 從心理語義學維度看人臉識別
    人工智慧研究者和心理語言學家都試圖了解如何從心理圖像角度來探討人臉識別問題。了解面部表情背後的心理運作機制有助於深入認識人類的大腦是如何處理、存儲相關信息的。人類所擁有的識別陌生人臉的能力涉及許多複雜的問題,目前科學家所開發出的最好的人臉識別算法也還無法完全解答所有的相關問題。因為,每個個體的面孔都是特殊的,承載著不同人物的心理、生理和社會背景等諸多層面的信息。
  • 胡大一直言:別讓心臟支架變過度醫療
    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那就是:我國濫用心臟支架現象嚴重。很多不應該放,可以不放支架的患者,最終也稀裡糊塗地被放了支架。 而這源於大眾對心臟支架的了解十分缺乏,為了消除大家對支架的誤解,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心臟支架。 心臟支架你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