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2020深圳醫院大會在深圳舉行。本次大會以「格局·治理·能力」為主題,重點圍繞醫院高質量發展與保障醫療安全,創新醫療服務,共話後疫情時代大健康戰略下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並從多角度探討醫院改革發展的新思路。
「後疫情時代,與疫情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亟需關注。」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大眾是一個應激事件,人們可能會出現抑鬱、焦慮、恐懼、失眠等各種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據2019年發表在《柳葉刀》雜誌的文章指出,衝突環境下心理障礙的發病率顯著升高,產生更大的疾病負擔。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
疫情期間,大眾精神心理健康問題突出
陸林對5萬餘名居民進行線上調查,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眾精神心理問題突出:「31.6%的居民伴有焦慮症狀,29.2%的居民伴有失眠症狀,27.9%的居民具有抑鬱症狀,24.4%的居民伴有急性應激症狀。容易產生精神心理問題的人群主要包括感染患者及一線工作者、隔離人群、延遲復工者和湖北居民及其家屬。」
目前的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不僅遭受著軀體痛苦,同時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對死亡的恐懼,極易產生不良情緒。據初步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的抑鬱、焦慮、失眠和急性應激的發生率分別為75%、71%、68%和71%。
醫務人員精神心理患病率高於非醫務人員
同時,疫情對醫務人員精神心理狀況也產生極大的影響。醫務人員患病率顯著高於非醫務人員,護士更為顯著,其中包括武漢在內的湖北地區醫務人員精神心理問題最為突出。陸林通過對武漢市11366名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展開調查,結果顯示,有47.6%的醫務人員有抑鬱症狀,50.1%的醫務人員出現軀體化症狀,35.9%的醫務人員有焦慮症狀,36.2%的醫務人員有失眠症狀和23.5%的醫務人員有應激症狀。
研究數據
長期隔離也會帶來精神心理疾病
隔離帶來的精神心理問題也不容忽視,隔離帶來的精神心理問題包括應激症狀、困惑和憤怒等。其壓力源來自於較長的隔離期、感染恐懼、沮喪、厭倦、物資供應不足、信息不足、經濟損失和羞恥感等。在新型冠狀肺炎大流行的情況下,由於停業停課,焦慮和抑鬱藥物的使用和家庭暴力發生的機率可能大量增加,兒童被虐待的問題也需要被廣泛關注。
【見習記者】金永勝
【攝影】朱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