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新冠患者愈後出現精神心理問題,近30%的人有抑鬱!

2020-12-16 騰訊網

圖:圖蟲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部分資料來自央視網、@微天下

作者:朱萍

編輯:李清宇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10億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礙困擾,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殺而失去寶貴的生命,其中,全球抑鬱症患者人數超2.64億人。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為「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公共衛生是個大挑戰,對民眾精神心理健康也是考驗。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列為重大行動之一,明確指出要正確認識、識別、應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特別是抑鬱症、焦慮症。在疫情大流行之後,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下,焦慮、抑鬱等常見精神心理問題備受關注。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在一個在線會議上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個應激事件,讓我們出現抑鬱、焦慮、恐懼、失眠以及生理、心理的應激反應。全球都在呼籲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以外,我們要關注全人類的心理健康問題。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經呼籲我們要關注新冠肺炎對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和痛苦。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指出精神衛生是新冠肺炎給我們造成影響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不能掉以輕心。」陸林指出。

後疫情時代的心理問題

據最新研究顯示,排除痴呆後, 中國六大類精神障礙(心境障礙、焦慮障礙、酒精/藥物使用障礙、精神分裂症及相關精神病性障礙、進食障礙、衝動控制障礙)的患病率高達9.3%,給患者及其家庭乃至全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另外,全球抑鬱症患者人數超2.64億人,每三位重度抑鬱症患者就有一位在多次抗抑鬱藥物治療中失敗,被視為患有難治性抑鬱症(TRD),已佔到所有抑鬱症病例的20%。

陸林介紹說,他們在2、3月份曾經對5萬普通的老百姓進行線上調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對大眾心理健康影響的程度,結果顯示,27.9%的人有抑鬱,31.6%的人有焦慮,29.2%的人有失眠,24.4%的人有急性應激症狀。「這些人可能有一些是能夠康復的,有些可能最後就變成重性抑鬱症。」

圖:視覺中國

9月份,陸林再次去了武漢調查,發現新冠肺炎康復者很多人有抑鬱症。陸林舉例說,他看到很多康復的新冠肺炎患者,幾個月來檢測都是陰性,但他仍然不能從痛苦和悲傷中走出來。新冠肺炎對他的衝擊、影響非常大,很多患者還不能正常工作,有嚴重的抑鬱,甚至有自殺的情況。

據介紹,新冠肺炎的患者全國有接近9萬人,在武漢有接近6萬的患者,抑鬱、焦慮、失眠的症狀分別達到75%、71%、68%,也就是2/3的患者會有各種各樣的精神心理的問題,抑鬱可以達到75%,有2/3的人新冠肺炎以後有一些抑鬱和焦慮。

陸林指出,因為新冠肺炎在中國剛剛得到控制,在全球仍然是在蔓延之中,甚至現在每天還有患者病逝,目前還沒有長期的數據。不過,以SARS為例,SARS當時感染的人少,但是對感染者的精神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SARS的患者在出院後接近三年的時候,抑鬱的人有21%,PTSD有47.8%,所以新冠肺炎這一次情況比上次受影響的面更大,對人們的精神心理的影響也會很大的。

「截止到目前,全球病死的人已經超過100多萬,在很多國家都有幾十萬,喪親的人當中,他們遭受精神的創傷發病率是很高的,大約是10%左右。我們汶川地震死了10萬人,一年以後,他們的家人有哀傷症狀,這也是一種精神症狀,長期痛苦,不能夠恢復,這些人哀傷症狀的發生率可以達到71%。新冠肺炎在我們國家在全球都造成了很多人的病逝,這些人的痛苦也是我們要關注的問題。」陸林指出。

與此同時,5月份在武漢,陸林他們調查了16000多名醫務人員,這些醫務人員抑鬱的可以達到45%,焦慮的達到34%,失眠的可以有22%,應激症狀可以有34%,還有很多人有軀體化的症狀。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老年人也受到了影響,他們因為慢性病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精神心理上會有衝擊,很多人會因此得了抑鬱症、焦慮症或者抑鬱症狀的加重,很多的疾病因此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可能增加了他精神心理的負擔。

另據央視網,疫情期間美國人抑鬱症發病率是以往三倍。據報導,美國波士頓大學與三個研究健康問題的美國醫學機構合作,在今年3月31日到4月13日期間對1470名美國成年人進行了調研。專家得出的結論是,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和人們被隔離的情況下,抑鬱症的發病率是以前的三倍。

陸林指出,疫情給每個老百姓尤其是疫情嚴重的地方造成了很多精神心理問題,與此同時,我們的精神衛生學科目前也還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一個是我們精神衛生資源有限,在中國專業的醫生、服務能力不夠,很多醫院沒有精神學科,全國有一半的縣市連個精神科醫生都沒有,精神衛生資源是嚴重短缺、有限的。

在陸林看來,要將精神衛生事業這個學科做好,就要有公共精神衛生體系建設。因為精神衛生除了臨床以外,也有公共衛生體系的成分,因為這方面的患者精神衛生問題非常多,每個家庭、每個單位、每個個體都有可能有這方面的問題,完全靠醫生去治療也不夠,需要有預防,大部分精神心理問題疾病都是可以預防的,比如抑鬱症可防可治。

「也就是說,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抑鬱症的發生。抑鬱症是可以治療的,所以要有公共精神衛生體系,心理危機的體系要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隊伍要擴大。包括組織的管理、規模的建設、培訓培養的體系、醫療保險等,這是綜合的,整個全社會一起努力,來擴大心理健康服務的隊伍。」陸林指出。

恢復社會功能是抑鬱症終極治療目標

「渡過」抑鬱互助康復社區創始人張進表示:「抑鬱症防治需要包括政府部門、醫療機構和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本次活動的舉辦積極響應了國家政策號召,鼓勵各方協作應對抑鬱症這一公共衛生挑戰。患者和他們的家人期待擁抱一個由各方攜手創造、人人都積極投身於心理健康支持與促進的社會環境。」

為加強中國抑鬱症防治力度,應對人們的心理健康需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於2020年9月11日發布了《探索防治抑鬱症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確呼籲整個社會提高公眾對抑鬱症的認識和理解,促進疾病篩查、評估並加強對高危人群的疾病幹預。

其中,上述《方案》也對針對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抑鬱症防治提出了要求並給出了具體目標。

陸林表示希望通過《方案》能加強對於重點人群的關注,幫助他們減少抑鬱症的發生,對抑鬱症能儘快治療,儘快康復,減少對個人、對社會的危害。

實際上,抑鬱症是抑鬱障礙的一種典型狀況,包含情感、軀體和認知症狀在內的多維障礙,三症狀可以進行識別。

北京回龍觀醫院黨委書記楊甫德教授介紹,抑鬱症有三大類主要症狀:

第一個是核心症狀,表現為心情低落、動力不強、興趣喪失等;

第二個是軀體症狀,包括失眠、頭疼、心跳過速、食慾不佳等;

第三個症狀是認知症狀,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執行力下降、記憶力下降等。

楊甫德指出,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存在2周以上,就要警惕患有抑鬱症的可能。這時如果工作、學習、生活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應及早前往精神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的專科門診進行正規診療。

同時,楊甫德教授提醒要警惕抑鬱症的認知症狀對日常工作學習生活帶來的影響,「很多人都知道心情壓抑、愉悅感缺乏、興趣喪失屬於抑鬱的情感症狀;對失眠、頭疼、心跳過速、食慾不佳等軀體症狀的認識也在慢慢加強,但是認知症狀往往容易被患者忽略。且認知症狀可早於抑鬱症的其他症狀出現,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陸林還特別強調,抑鬱症是可治的疾病,它和許多軀體疾病是一樣的,在得到有效治療後,可以緩解和康復,可以恢復病前的家庭功能與工作職能。

「抑鬱症的治療目標不僅僅是為了消除症狀,避免復發,還要讓患者能夠恢復社會功能,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在治療過程中,需要藥物,更需要關懷和陪伴,周圍的人對患者正確的理解和對待也很重要。」陸林指出。

陸林介紹說,抑鬱症大部分藥物是安全的。「一些人會因擔心藥物的副作用而拒絕服藥,其實治療抑鬱症的藥物有很多種,大多數藥物的副作用可控,醫生會根據患者個人情況為其選擇最合適的藥物,所以一定要聽從專科醫生的建議。如果治療痊癒後,患者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堅持適當鍛鍊、睡眠充足,降低復發的可能。」

【延伸】專家稱抑鬱症並非心理脆弱引發

據媒體報導,日本慈惠醫大的近藤一博教授團隊今年6月發現導致抑鬱症的病毒基因,被其命名為SITH-1。這種幾乎所有人都會感染的病毒基因會產生致病蛋白質,疲勞或壓力都會使其增加,通過驗血可以檢測。

本月3日,近藤接受採訪時表示,抑鬱症是誰都可能得的病,並不是因為心理脆弱而引發。檢查這個人是否容易患病,並且在生活習慣和工作方式等方面進行調整的話,可以預防抑鬱症。

相關焦點

  • 6成抑鬱症患者出現抑鬱共病人格障礙,這個問題不容忽視
    在臨床來看,大約30%的患者用藥沒有效果。這還不包括誤診、用藥不當、患者缺乏服藥依從性等情況。也就是說,就算診斷正確,患者服藥依從性好,足量足療程配合服藥,仍會有30%的人對抗抑鬱藥物無效。面對這類抑鬱群體,心理治療的難度會大大增加,因為他們在現實中會如此,在諮詢室內同樣會表現出如此多問題人格現象「刁難」心理諮詢師。近6成抑鬱症合併人格障礙隨著大數據的發展以及很多精神病專家研究來看,臨床研究發現,約59%的抑鬱症患者合併有人格障礙。
  • 新冠併發症令人擔憂,有患者愈後出現帕金森症狀
    很多COVID-19患者也不斷被報導出現了長期併發症,甚至是在完全痊癒後併發症也仍然存在。這些長期存在的併發症有的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而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神經系統疾病。 近段時間,陸續開始有研究報導COVID-19患者出現帕金森的症狀或帕金森高風險因素,這一發現使得研究人員對COVID-19更加擔憂。
  • 心理所發現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患者大腦結構異常
    抑鬱症狀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在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佔比高達25%-50%(Herniman et al., 2019; Dai et al., 2018),與心理社會功能受損、自殺風險及高復發率均有較為密切的關係。
  • 女子新冠治癒後,耳鳴「打」96分 專家:部分耳鳴患者伴有抑鬱表現
    王女士感染新冠治癒後,雙耳出現持續性、極重度耳鳴,令其寢食難安,經精準聲治療加個體化中醫聯合治療,外加心理疏導,其耳鳴症狀才大為減輕。記者22日從武漢市第一醫院獲悉,自武漢逐步復工復產以來,該院耳鼻咽喉科耳鳴耳聾專科門診已接診耳鳴耳聾患者上百例,耳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理、情緒及睡眠問題、部分患者伴有抑鬱表現。50多歲的王女士是武漢人,年初丈夫不幸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去世,她本人也被感染新冠病毒,所幸經過積極救治已痊癒出院。
  • 金銀潭出院新冠患者追蹤調查:超7成半年後仍有健康影響
    2021年1月9日,《柳葉刀》上的最新研究隨訪了2020年初曾在武漢金銀潭醫院住院的1733名新冠病人。 研究發現,有76%的人確診新冠六個月後仍有至少一項症狀,包括肌肉無力、疲勞和睡眠障礙,其他心理症狀譬如焦慮、抑鬱也十分常見。此外,這篇文章還提到患者六個月後抗體水平較感染之初降低,存在再度感染的風險。
  • 中科院院士陸林:後疫情時代,精神心理健康問題亟需關注
    本次大會以「格局·治理·能力」為主題,重點圍繞醫院高質量發展與保障醫療安全,創新醫療服務,共話後疫情時代大健康戰略下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並從多角度探討醫院改革發展的新思路。  「後疫情時代,與疫情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亟需關注。」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大眾是一個應激事件,人們可能會出現抑鬱、焦慮、恐懼、失眠等各種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
  • 全球近10億人有精神健康問題?患上心理疾病,或有2個方法應對
    8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記者會上表示,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有數百萬人精神健康出現問題,除此之外,全球有近10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其中每年有300萬人死亡,平均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
  • 新冠輕症患者隨訪:有人出現嗅覺失靈、視力下降等怪異症狀
    醫生沒有說明其中原因,李亮不知道視力下降和新冠肺炎有沒有關係,和他身體的抵抗力下降有沒有關係。視力下降問題,在新冠康復患者中,並非孤例。3月27日,英國首相鮑裡斯感染新冠肺炎,一度住進ICU。一個月後,他神奇地康復復工了。
  • 青少年癲癇患者容易出現精神心理問題嗎?
    針對青少年時期是精神心理發展成熟的關鍵時期,因此,青少年癲癇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更應得到廣泛關注,旨在進一步提高其生活質量。 早在20世紀初,研究者們便開始關注癲癇相關的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其中癲癇患者出現的人格改變也被人們所認識。
  • 美國新冠失控|紐約心理學家擔憂:疫情引發心理疾患將提升自殺率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期《心理學簡報》將為讀者分享美國知名心理學家Leo Sher教授在近期研究疫情中美國民眾心理、精神健康狀況的研究成果,從客觀、專業的角度為讀者剖析籠罩在新冠疫情失控陰影下美國人民的真實心理狀況。
  • 疫情後更需關注精神心理問題 恢復社會功能是抑鬱症終極治療目標
    記者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聯合主辦的「精神健康人民安康——2020世界精神衛生日綠絲帶主題科普活動」中獲悉,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公共衛生是個大挑戰,對民眾精神心理健康也是考驗。疫情後更需關注精神心理問題,恢復社會功能是抑鬱症終極治療目標。
  • 識別精神心理問題,可用三問法!胡大一等發表雙心共識
    但憑藉醫患交流的一般經驗和對人的敏感性,完全有能力識別心理問題、處理心理反應和一般適應不良問題;尤其對驚恐發作和譫妄的鑑別診斷與一線處理,其作用精神專科醫師無法替代。在分工方面,凡經過培訓的心血管科醫師處理困難的病例,原則上應請精神科會診。精神科醫師可幫助明確精神科診斷,明確處理的目標和預期效果。同時,也可幫助心內科同行豐富相關專業知識。
  • 焦慮、抑鬱、雙相情感障礙……疫情下如何防治精神心理疾病?
    50歲的劉先生年初看到新冠肺炎的相關新聞後突然出現胸悶、氣促、手發麻、虛汗大出、呼吸困難、有瀕死感,血壓高達180mmHg。在醫院急診科就診後,醫生予輸液、口服降壓藥處理,劉先生很快恢復正常,做了心電圖、抽血都沒發現任何問題,之後就回家了。
  • 75%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有精神障礙,2張圖自測是否有焦慮問題
    晚期可導致脊柱畸形、駝背甚至殘疾,給患者自身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據我所知,強直患者通常思想負擔重,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焦慮、懷疑、失望、抑鬱,甚至自我拋棄。在門診部,我經常遇到一些病人說:忘了痛,我會硬扛著,最後殘疾……這不僅會直接影響疾病本身的治療效果,還會引發嚴重的心理疾病。
  • 面對新冠肺炎:心理問題的幹預策略
    當大家面臨被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風險,焦慮緊張、抑鬱等情緒的變化就會伴隨著軀體的反應,這時,我們很容易對照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而懷疑自己是否被感染了。絕大多數人經過自我對照和檢查,其實自己是可以排除這種疑慮的。但是,有一部分人會感到持續較長時間的軀體不適症狀,如頭痛、頭暈,胸悶、氣短、心慌、胸痛、疲乏無力等。當自己靜下來休息或獨處時,這種感覺會更加明顯。
  • 柳葉刀子刊:警惕新冠疫情後常見心理疾病高發,五大專家給出了這些...
    近日,《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發表了對冠狀病毒感染疾病導致的精神疾病後果進行的首次系統回顧和Meta分析,結果發現約有15%的非典型肺炎(SARS)或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住院患者在離開醫院後的3年內遭受精神問題困擾。
  • 心中壓抑、終日抑鬱、創傷後應激障礙……31條心理援助熱線為你...
    7月29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重慶市衛生健康委獲悉,重慶已開通31條心理援助熱線為市民提供相關服務,減少心理危機的發生,保障市民心理健康。重慶市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處副處長楊天蓉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由重慶精神衛生、高校、心理健康相關協會及學會發動具有災後心理危機幹預經驗的專家,組建了醫務人員心理幹預、患者幹預、疑似患者心理幹預、密切接觸者幹預、公共人群幹預等5個心理救援專家組,在各專家組下組建5支幹預隊伍,為各區縣開展心理熱線人員業務培訓和督導、人群心理狀況評估、擬定幹預計劃、實施心理危機幹預、公眾健康教育等。
  • 從金銀潭出院半年後,76%新冠患者還至少有一個持續症狀
    1月9日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上的一份研究顯示,76%的新冠患者在出院6個月後仍有至少一個持續症狀。其中,疲勞或肌肉無力(63%)是最常見的症狀,睡眠障礙(26%)、焦慮和抑鬱(23%)也頻繁出現。
  • 精神心理平臺建設七大核心能力,提升抑鬱症患者優質服務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2017年2月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全球約有3.4億人患有抑鬱症。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稱,預計到2030年抑鬱症患者人數或將超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總和,成為全球第一大致殘誘因。
  • 關愛心理健康,塑造陽光心態 精神衛生健康宣傳月啟動
    5萬餘名居民線上調查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眾精神心理健康問題突出。其中,抑鬱佔總體人群的27.9%,焦慮佔31.6%,失眠佔29.2%,急性應激症狀佔24.4%。為了做好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工作,今年2月14號四川省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在線幹預整合平臺當日正式上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教授李名立告訴記者:「該平臺整合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四川省精神病與精神衛生質量控制中心等全省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專業人員,開通了針對不同人群的電話及視頻心理輔導,綜合利用融媒體、遊戲等手段,為大眾、青少年、一線防護人員、醫務人員4類人群的在線心理危機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