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礙患者病恥感很強,專家呼籲善待這個群體
2020年的10月10日,在世界精神衛生日的當天,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指出,全球有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每40秒就有一人死於自殺,然而全球範圍內只有少數人可以獲得優質的精神衛生服務。在中低收入國家,患有精神、神經、藥物濫用障礙的人中,超過75%的患者沒有得到任何治療。應大規模增加對精神衛生服務的投資。這次採訪前,陸林和我們說,自己最想藉助媒體呼籲的是,讓社會民眾不要歧視精神疾病的患者。而我們在拍攝陸林門診的時候,也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患者的病恥感非常強。無論是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還是武漢的武昌醫院,當天門診室外的所有患者和家屬,都拒絕接受採訪。
吳小莉:一般人好像覺得,心理健康不重要,其實心理健康除了會影響個人的生命之外,還會造成社會問題,有些人可能會去傷害他人。其實這反而是一個看不到的,但是卻很危險的一個社會問題。
陸林:現在健康的標準是三個方面內容,身體上沒病,心理上健康,對周圍的環境是適應良好的。就是身體健康,比如不發燒、不感冒,這是身體的健康。第二個就是心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就是說,你每天自己能夠認可自己,不會覺得自己不好,不焦慮、不抑鬱、不失眠,這是心理健康。還有一個就是能夠適應這個環境,比如你到這個環境下,不會老覺得周圍的環境不好。
有數據統計,中國目前只有30%的左右的抑鬱症得到了及時的治療,70%的抑鬱症的患者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救助。由於對抑鬱症的診斷、治療、康復,存在一定的局限,加之社會公眾對於精神心理疾病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忌諱,很多患者抱有很深的病恥感,不願意主動就醫,對此陸林表示,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就跟患感冒一樣常見。如果個人不能夠調節舒緩,持續的時間長,那麼就要找專業的醫生來幫助自己。大部分的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都是可以治好的,所以不要懼怕。
吳小莉:這次的新冠疫情,也使得很多人在心理的疾病上面產生了更多的表徵,比如說有一些韓國或者是日本的明星輕生,內地也有學生因為文章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沒有好評,就跳樓了。這種情況,其實不是當時的這個事情的觸發而已,因為它只是一個觸發點,長期以來的病因早已經埋下了,為什麼現代人這種抑鬱的情況會越來越多?當然我們都說抑鬱的成因很複雜,是不是心中產生了情緒的積累,造成了腦部區域的某些地方的影響和破壞?怎麼去理解抑鬱症?怎麼樣去避免它的發生?
陸林:抑鬱症在我們國家的成年人的發病率是7%左右。7%左右的發病率,在全球來說還是偏低的,在有些國家發病率更高。你像在美國,它的抑鬱症的發病率,要達到百分之十幾,10%到15%之間,發病率更高。最重要的是,抑鬱症的病因,到現在還不太清楚。它是一個多因素的、慢性的疾病,但它的破壞性也很大,它會讓我們患者非常痛苦,它的主要表現是,興趣下降,動力下降,心情低沉、自卑自責,甚至對身體上也有很多的影響。抑鬱症嚴重的患者會造成自殺,我們大概有2%到5%左右的抑鬱症(患者),最終會走向自殺。有5%到百分之十幾的抑鬱症的患者會有自殺的這種行為。所以你剛才說的,有些人會有自殺的情況。所以抑鬱症的(診斷和)治療,不光是對抑鬱症的患者健康的恢復,對預防自殺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也有很多的影星、青年學生,還有國外的一些影星自殺,這個因素比較複雜,他長期遭受抑鬱症的折磨,也有可能他的壓力很大,也有可能他臨時有些事情,那麼受到影響,他走不過去,選擇自殺的方式。要預防這個自殺的發生,最重要的是要治療抑鬱症,要減少壓力,要有一些社會的交往,還有就是要對這些人群,要採取一些保護措施。比如說我們如果遇到一個人,想自殺的話,應該在精神科來說作為急症,要積極對他進行幹預和搶救,如果你不幹預不搶救,有可能他就出現意外,如果自殺成功的話,那這個生命就沒有了。抑鬱症的病因很複雜,有遺傳的因素。比如說我們如果父母得了抑鬱症,孩子得抑鬱症的可能性會增加,但不一定就代表(孩子)就一定要得抑鬱症。第二個抑鬱症的一個特點就是,他長期處在高度的應激之中,比如新冠肺炎的應激,也會增加抑鬱症的發病率。還有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當中,比如小的時候長期遭受虐待,或者是周圍的人,比如學校裡面一些霸凌,或者父母或者異父母的一些虐待,兄弟姊妹的虐待,這種虐待超過他心理的一些承受範圍,他將來抑鬱症的風險會增加。有些人他長期遭受身體上慢性的病痛,這種痛苦也會增加他的抑鬱症的風險。還有我們有一些職業,長期壓力很大,比如說經常要出差,經常睡眠不規律,經常要幹臨時的任務,對那些經常要加班加點的人,每周都要來幾次,這些人壓力很大,抑鬱症的概率也會很大。所以抑鬱症它是一個綜合的因素,既有遺傳的因素,也有社會的因素、心理的因素、還有家庭的因素。所以預防起來,相對來說也要綜合地預防。
抑鬱症患者年輕化趨勢日漸明顯
有研究顯示,當前中國20歲到30歲的人群精神壓力最高,抑鬱症患者正在日漸年輕化。這次的採訪,我們團隊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拍攝陸林門診時,觀察到當日上午問診的患者中,有接近一半是青少年。
吳小莉:這次的新冠疫情之後,很多家庭很和滿,有些家庭都要離異了,因為孩子們都在家裡頭,跟父母的一些爭執或跟父母的意見的不合,還要上網課,所以你是上網課呢,還是打遊戲,其實分不太清楚。也有很多的衝突出現,甚至有網癮的出現。是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在心理問題上,也會因為這次的疫情,產生很多的需要去幹預的部分?
陸林:新冠疫情對一個關係比較和睦的家庭,那這個疫情可以讓家人們經常在一起,有更多的交流,增加這個家庭的感情,所以家庭可能就是更覺得幸福。但有些家庭來說,它原來可能就有些隱患,溝通本來就不好,或者是他們之間就有矛盾,但過去因為不是天天在一起,可能夫妻雙方,或者父母孩子之間,都還可以接受,因為早上起來,父母要上班,孩子要上學。可能這些還可以平穩(相處)。但疫情期間,一家人都在這個屋子裡面,那原來不和諧的因素,可能都充分地暴露出來了,原來溝通不暢的問題,那現在溝通更不暢,有些夫妻之間就說,那既然原來之間有一些分歧,還可以接受,但現在矛盾更激化了就不維持,那就離婚,所以疫情後,也有些家庭,可能本來不準備離婚,就變成離婚了。那孩子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對我們大學生來說,成年的學生來說,原來跟父母可能溝通有些問題,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不天天生活在一塊兒,簡單的一些交流還可以維持,但現在天天在一塊兒,父母覺得孩子這種做事的方式,說話的方式不能接受。孩子覺得父母這種說話方式,不能接受,這樣就有問題。我也見到過很多的例子,比如說有一個孩子已經成家了,她的媽媽平時,是跟她不住在一塊兒的,因為疫情期間,為了安全起見,就把媽媽接到自己家裡來住,她媽媽跟她在家裡住著,她就把已經結婚了30歲的女兒,當成5歲的女兒看待,每天晚上睡覺,還要她屋裡看看,然後說被子蓋了沒有,女兒在那個地方工作的時候,她還是每5分鐘、10分鐘要給她再倒點水,送個蘋果。所以這女兒精神都崩潰了,她覺得這是我媽,她說我一點隱私都沒有,我又不能把她攆走,所以她自己就經常精神崩潰。自己哭,自己傷心,自己想離開家裡,但她又對她媽媽放心不下,還不好把自己對媽媽的不滿,表露出來。然後她也跟她媽媽解釋,說你不要去老去找我,敲我的門,我正在工作,正在網上工作。她媽媽就說,我去敲你的門也不影響你工作。這就是溝通的問題了。那也有孩子,他本來就容易玩遊戲,他平時父母,可能在課堂上不讓使用電腦,不讓使用手機,但現在上網課,必須要使用電腦,必須要使用手機,那我們的有些孩子,把網課一上一打開,把門一關,把攝像頭一關,然後開始玩遊戲,老師也不知道,父母也不知道。
網際網路時代加速,孩子沉迷網絡,家長頭疼,怎麼辦?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近兩億的中小學生迅速適應從線下課堂改為在線教育的過程,宅在家裡上網課、寫作業、打遊戲,成為很多青少年生活的常態。上網的時間明顯地增加,網課的專注力不夠等等一系列凸現的問題,讓很多家長感到擔憂,不少家長感慨,帶孩子比上班還累的無奈心境。
吳小莉:青少年,尤其青少年是特別難被幹預的。到了醫生這兒,通常能成功幹預嗎?
陸林:您這個問題非常好,對,青少年確實是比較難,我們醫生因為做起來有時也很難,我們分兩個部分,兩個方面來做這件事情。一個青少年被父母帶來了,是因為大部分父母把孩子帶來找醫生,他不僅僅是玩遊戲,他已經上不了學了,早晨不起來了,就晚上玩遊戲,早晨不起來,到學校的課他聽不進去。所以他不能夠跟班上學了,所以家長沒辦法,他才會帶來找醫生。一般就是他白天睡著不起來,或者是不能夠上學了,父母會把他帶來。帶來我們醫生會評估,評估兩個方面,一個是,這個孩子本身原來是不是,因為他有些問題,他沉迷於遊戲。比如有些孩子,他跟父母溝通有問題,跟父母一說話,父母都是指責他,或者訓斥他。他覺得跟父母沒什麼說,他覺得玩遊戲吧,因為遊戲裡面那些內容是他可以控制的。或者這個孩子在學校裡,跟老師跟同伴的溝通有問題,說在學校裡面,他沒有什麼朋友,他也沒有什麼交往,或者有些同學可能對他不好,欺負他,所以他也去玩遊戲。他在遊戲裡面它是虛擬的世界,這個青少年能找到自我實現的這個感覺,他打贏遊戲了,得分了,得到獎賞了,或者動漫裡面,遊戲裡的人受他指揮,所以他能實現自我的一些感覺。有這些問題的(青少年),那我們要從他的家庭關係來做起來,從青少年的同伴之間的關係,來做起,或者說我這個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不是太好,老師同學對他不重視,他很自卑,那要從這些問題做起,這樣能夠讓他的親子的關係得到改變,同伴關係得到改變,他可能能恢復到正常的環境當中,他對遊戲能夠放下,這是一個方面。還有一部分人,他沒有這些問題,他就是依賴於遊戲,那我們就希望,能減少他打遊戲的時間,減少對遊戲的使用,他也能夠恢復健康。還有一些我們要給孩子一些措施,比如說你睡不著覺,要玩遊戲,那我們到點就要讓你睡著覺,甚至臨時用一些藥物。還有些孩子宅在家裡面,就玩遊戲,那我說你不能夠宅在家裡,即使不能夠上學,你要出去鍛鍊,出去打球,你把你的精力、你的思維,轉移到你的體育活動上,轉移到籃球,轉移到其他的體育的競技上,那麼可能對遊戲中的內容,注意力就分散了。這樣也會能減少孩子對遊戲的這些依賴。所以它這也是一個綜合的,我們會給他提供一些專業的幫助。但有些孩子也是不行,不能夠解決問題,影響他的學習,甚至影響他一輩子。
睡眠那些事兒
談到睡眠問題,它經常被大家看作是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不過少為公眾所知道的是,其實「睡眠醫學」是臨床醫學的一個獨立學科,那麼為什麼需要健康的睡眠?怎麼樣的睡眠才是健康的睡眠?問答中,陸林院士也和我們,分享了如何可以睡得香的小妙招。
吳小莉:您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睡眠那些事兒》,而且睡眠是您很早關注的一個話題,為什麼?您是看到了什麼?對於睡眠比較正常的人來說,不能理解像您提到的,萬一有一天除了倒時差,而是每一天你都難睡著的時候,有一些朋友也提到,他們用過各種的安眠藥,甚至有些安眠藥會造成夢遊,有這樣的後遺症,甚至依賴症,那麼真的有睡眠障礙的人,吃安眠藥會是一個解決方法嗎?他會因為安眠藥而造成上癮嗎?
陸林:睡眠是我們健康的基礎,也是我們生命進化過程當中的一個基本的生命的現象。像我們每天,我們要吃飯、要喝水,我們也要睡覺。所以不睡覺,健康會有問題。有很多證據證實,如果睡眠有問題的人,不管是失眠睡不著覺,或者有些人睡得著,但是老醒,還有的人早醒,還有的人中間會老醒過來,這都是睡眠有問題,還有的人,有夢遊,還有的人就是說,睡覺的時候打呼嚕,這些都是睡眠的問題。睡眠有問題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甚至癌症的發病風險,這是有很多的證據證實了。對我們女同胞來說,同樣對男同胞來說,經常睡好覺的人都會顯得很年輕,如果睡不好覺的人,皮膚都會顯得很滄桑,皺紋都會增加。所以睡眠的功能是很多的。對青少年來說,睡眠就更重要,如果青少年睡眠就不好,他的個性會變得有問題。所以會影響他的骨骼的發育、長個子,都會影響。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某一個動物不需要睡覺,所有的動物都需要睡覺,蒼蠅、蚊子也需要睡覺,睡覺是對我們一個生物體是最基本的,跟我們每天要吃飯一樣,所以睡眠不好的人會有很多問題。這是第一個問題,所以睡眠的重要性毫無疑問。第二個就說說,我們怎麼睡覺?如果一個健康的人,最好是11點半左右,能夠上床睡著,6點半左右到7點左右起來,每天成年人睡7個小時,高中生要睡8個小時,初中生要睡9個小時,小學生要睡10個小時,那嬰幼兒整天都在睡覺,大部分都在睡覺,是吧?所以這是我們「健康中國」睡眠健康的這樣的一個標準。所以我們成年人儘量能夠睡夠7個小時左右。如果晚上睡到7個小時,前面也提到了,那你白天就精神飽滿,白天儘量不要睡覺,中午也可以不打瞌睡,如果晚上要值班,睡覺不夠7個小時,你中午可以小睡半個小時,但中午不宜睡得太長,中午睡得太長,下午狀態也不好,晚上就睡不著了。我本人作為一個精神科醫生,為什麼很多年就開始關注睡眠?推動睡眠健康,治療睡眠方面的疾病?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就是說,很多人都會遇到睡眠問題,特別是成年人和老年人,青少年也有,所以大家都會接觸。還有一個就是精神科醫生,你要跟大家說誰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大家會迴避,會有病恥感。但你要說有睡眠問題,大家都能接受。我們很多的精神心理疾病的出現,是以睡眠有問題開始的。你比如說我們的抑鬱症,我們的焦慮症,最開始他就是睡眠有問題。比如抑鬱症的患者,有可能是睡不著覺,有可能是多睡,所以睡不著覺,抑鬱症也可以出現的。一天睡得不想起來,抑鬱症也可以這樣。焦慮症呢?那很多就是他睡不著,或者睡了一會兒就醒了,或者早醒。很多人,我說你是抑鬱症,他不能夠接受。他說你有睡眠問題他能接受,那我們就開始治療你的睡眠吧。你把睡眠治好了以後,抑鬱症也順便就治好了,他覺得這個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