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神州∣吳小莉專訪中國精神衛生領域院士陸林:不要歧視精神疾病...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精神障礙患者病恥感很強,專家呼籲善待這個群體

2020年的10月10日,在世界精神衛生日的當天,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指出,全球有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每40秒就有一人死於自殺,然而全球範圍內只有少數人可以獲得優質的精神衛生服務。在中低收入國家,患有精神、神經、藥物濫用障礙的人中,超過75%的患者沒有得到任何治療。應大規模增加對精神衛生服務的投資。這次採訪前,陸林和我們說,自己最想藉助媒體呼籲的是,讓社會民眾不要歧視精神疾病的患者。而我們在拍攝陸林門診的時候,也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患者的病恥感非常強。無論是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還是武漢的武昌醫院,當天門診室外的所有患者和家屬,都拒絕接受採訪。

吳小莉:一般人好像覺得,心理健康不重要,其實心理健康除了會影響個人的生命之外,還會造成社會問題,有些人可能會去傷害他人。其實這反而是一個看不到的,但是卻很危險的一個社會問題。

陸林:現在健康的標準是三個方面內容,身體上沒病,心理上健康,對周圍的環境是適應良好的。就是身體健康,比如不發燒、不感冒,這是身體的健康。第二個就是心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就是說,你每天自己能夠認可自己,不會覺得自己不好,不焦慮、不抑鬱、不失眠,這是心理健康。還有一個就是能夠適應這個環境,比如你到這個環境下,不會老覺得周圍的環境不好。

有數據統計,中國目前只有30%的左右的抑鬱症得到了及時的治療,70%的抑鬱症的患者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救助。由於對抑鬱症的診斷、治療、康復,存在一定的局限,加之社會公眾對於精神心理疾病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忌諱,很多患者抱有很深的病恥感,不願意主動就醫,對此陸林表示,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就跟患感冒一樣常見。如果個人不能夠調節舒緩,持續的時間長,那麼就要找專業的醫生來幫助自己。大部分的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都是可以治好的,所以不要懼怕。

吳小莉:這次的新冠疫情,也使得很多人在心理的疾病上面產生了更多的表徵,比如說有一些韓國或者是日本的明星輕生,內地也有學生因為文章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沒有好評,就跳樓了。這種情況,其實不是當時的這個事情的觸發而已,因為它只是一個觸發點,長期以來的病因早已經埋下了,為什麼現代人這種抑鬱的情況會越來越多?當然我們都說抑鬱的成因很複雜,是不是心中產生了情緒的積累,造成了腦部區域的某些地方的影響和破壞?怎麼去理解抑鬱症?怎麼樣去避免它的發生?

陸林:抑鬱症在我們國家的成年人的發病率是7%左右。7%左右的發病率,在全球來說還是偏低的,在有些國家發病率更高。你像在美國,它的抑鬱症的發病率,要達到百分之十幾,10%到15%之間,發病率更高。最重要的是,抑鬱症的病因,到現在還不太清楚。它是一個多因素的、慢性的疾病,但它的破壞性也很大,它會讓我們患者非常痛苦,它的主要表現是,興趣下降,動力下降,心情低沉、自卑自責,甚至對身體上也有很多的影響。抑鬱症嚴重的患者會造成自殺,我們大概有2%到5%左右的抑鬱症(患者),最終會走向自殺。有5%到百分之十幾的抑鬱症的患者會有自殺的這種行為。所以你剛才說的,有些人會有自殺的情況。所以抑鬱症的(診斷和)治療,不光是對抑鬱症的患者健康的恢復,對預防自殺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也有很多的影星、青年學生,還有國外的一些影星自殺,這個因素比較複雜,他長期遭受抑鬱症的折磨,也有可能他的壓力很大,也有可能他臨時有些事情,那麼受到影響,他走不過去,選擇自殺的方式。要預防這個自殺的發生,最重要的是要治療抑鬱症,要減少壓力,要有一些社會的交往,還有就是要對這些人群,要採取一些保護措施。比如說我們如果遇到一個人,想自殺的話,應該在精神科來說作為急症,要積極對他進行幹預和搶救,如果你不幹預不搶救,有可能他就出現意外,如果自殺成功的話,那這個生命就沒有了。抑鬱症的病因很複雜,有遺傳的因素。比如說我們如果父母得了抑鬱症,孩子得抑鬱症的可能性會增加,但不一定就代表(孩子)就一定要得抑鬱症。第二個抑鬱症的一個特點就是,他長期處在高度的應激之中,比如新冠肺炎的應激,也會增加抑鬱症的發病率。還有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當中,比如小的時候長期遭受虐待,或者是周圍的人,比如學校裡面一些霸凌,或者父母或者異父母的一些虐待,兄弟姊妹的虐待,這種虐待超過他心理的一些承受範圍,他將來抑鬱症的風險會增加。有些人他長期遭受身體上慢性的病痛,這種痛苦也會增加他的抑鬱症的風險。還有我們有一些職業,長期壓力很大,比如說經常要出差,經常睡眠不規律,經常要幹臨時的任務,對那些經常要加班加點的人,每周都要來幾次,這些人壓力很大,抑鬱症的概率也會很大。所以抑鬱症它是一個綜合的因素,既有遺傳的因素,也有社會的因素、心理的因素、還有家庭的因素。所以預防起來,相對來說也要綜合地預防。

抑鬱症患者年輕化趨勢日漸明顯

有研究顯示,當前中國20歲到30歲的人群精神壓力最高,抑鬱症患者正在日漸年輕化。這次的採訪,我們團隊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拍攝陸林門診時,觀察到當日上午問診的患者中,有接近一半是青少年。

吳小莉:這次的新冠疫情之後,很多家庭很和滿,有些家庭都要離異了,因為孩子們都在家裡頭,跟父母的一些爭執或跟父母的意見的不合,還要上網課,所以你是上網課呢,還是打遊戲,其實分不太清楚。也有很多的衝突出現,甚至有網癮的出現。是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在心理問題上,也會因為這次的疫情,產生很多的需要去幹預的部分?

陸林:新冠疫情對一個關係比較和睦的家庭,那這個疫情可以讓家人們經常在一起,有更多的交流,增加這個家庭的感情,所以家庭可能就是更覺得幸福。但有些家庭來說,它原來可能就有些隱患,溝通本來就不好,或者是他們之間就有矛盾,但過去因為不是天天在一起,可能夫妻雙方,或者父母孩子之間,都還可以接受,因為早上起來,父母要上班,孩子要上學。可能這些還可以平穩(相處)。但疫情期間,一家人都在這個屋子裡面,那原來不和諧的因素,可能都充分地暴露出來了,原來溝通不暢的問題,那現在溝通更不暢,有些夫妻之間就說,那既然原來之間有一些分歧,還可以接受,但現在矛盾更激化了就不維持,那就離婚,所以疫情後,也有些家庭,可能本來不準備離婚,就變成離婚了。那孩子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對我們大學生來說,成年的學生來說,原來跟父母可能溝通有些問題,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不天天生活在一塊兒,簡單的一些交流還可以維持,但現在天天在一塊兒,父母覺得孩子這種做事的方式,說話的方式不能接受。孩子覺得父母這種說話方式,不能接受,這樣就有問題。我也見到過很多的例子,比如說有一個孩子已經成家了,她的媽媽平時,是跟她不住在一塊兒的,因為疫情期間,為了安全起見,就把媽媽接到自己家裡來住,她媽媽跟她在家裡住著,她就把已經結婚了30歲的女兒,當成5歲的女兒看待,每天晚上睡覺,還要她屋裡看看,然後說被子蓋了沒有,女兒在那個地方工作的時候,她還是每5分鐘、10分鐘要給她再倒點水,送個蘋果。所以這女兒精神都崩潰了,她覺得這是我媽,她說我一點隱私都沒有,我又不能把她攆走,所以她自己就經常精神崩潰。自己哭,自己傷心,自己想離開家裡,但她又對她媽媽放心不下,還不好把自己對媽媽的不滿,表露出來。然後她也跟她媽媽解釋,說你不要去老去找我,敲我的門,我正在工作,正在網上工作。她媽媽就說,我去敲你的門也不影響你工作。這就是溝通的問題了。那也有孩子,他本來就容易玩遊戲,他平時父母,可能在課堂上不讓使用電腦,不讓使用手機,但現在上網課,必須要使用電腦,必須要使用手機,那我們的有些孩子,把網課一上一打開,把門一關,把攝像頭一關,然後開始玩遊戲,老師也不知道,父母也不知道。

網際網路時代加速,孩子沉迷網絡,家長頭疼,怎麼辦?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近兩億的中小學生迅速適應從線下課堂改為在線教育的過程,宅在家裡上網課、寫作業、打遊戲,成為很多青少年生活的常態。上網的時間明顯地增加,網課的專注力不夠等等一系列凸現的問題,讓很多家長感到擔憂,不少家長感慨,帶孩子比上班還累的無奈心境。

吳小莉:青少年,尤其青少年是特別難被幹預的。到了醫生這兒,通常能成功幹預嗎?

陸林:您這個問題非常好,對,青少年確實是比較難,我們醫生因為做起來有時也很難,我們分兩個部分,兩個方面來做這件事情。一個青少年被父母帶來了,是因為大部分父母把孩子帶來找醫生,他不僅僅是玩遊戲,他已經上不了學了,早晨不起來了,就晚上玩遊戲,早晨不起來,到學校的課他聽不進去。所以他不能夠跟班上學了,所以家長沒辦法,他才會帶來找醫生。一般就是他白天睡著不起來,或者是不能夠上學了,父母會把他帶來。帶來我們醫生會評估,評估兩個方面,一個是,這個孩子本身原來是不是,因為他有些問題,他沉迷於遊戲。比如有些孩子,他跟父母溝通有問題,跟父母一說話,父母都是指責他,或者訓斥他。他覺得跟父母沒什麼說,他覺得玩遊戲吧,因為遊戲裡面那些內容是他可以控制的。或者這個孩子在學校裡,跟老師跟同伴的溝通有問題,說在學校裡面,他沒有什麼朋友,他也沒有什麼交往,或者有些同學可能對他不好,欺負他,所以他也去玩遊戲。他在遊戲裡面它是虛擬的世界,這個青少年能找到自我實現的這個感覺,他打贏遊戲了,得分了,得到獎賞了,或者動漫裡面,遊戲裡的人受他指揮,所以他能實現自我的一些感覺。有這些問題的(青少年),那我們要從他的家庭關係來做起來,從青少年的同伴之間的關係,來做起,或者說我這個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不是太好,老師同學對他不重視,他很自卑,那要從這些問題做起,這樣能夠讓他的親子的關係得到改變,同伴關係得到改變,他可能能恢復到正常的環境當中,他對遊戲能夠放下,這是一個方面。還有一部分人,他沒有這些問題,他就是依賴於遊戲,那我們就希望,能減少他打遊戲的時間,減少對遊戲的使用,他也能夠恢復健康。還有一些我們要給孩子一些措施,比如說你睡不著覺,要玩遊戲,那我們到點就要讓你睡著覺,甚至臨時用一些藥物。還有些孩子宅在家裡面,就玩遊戲,那我說你不能夠宅在家裡,即使不能夠上學,你要出去鍛鍊,出去打球,你把你的精力、你的思維,轉移到你的體育活動上,轉移到籃球,轉移到其他的體育的競技上,那麼可能對遊戲中的內容,注意力就分散了。這樣也會能減少孩子對遊戲的這些依賴。所以它這也是一個綜合的,我們會給他提供一些專業的幫助。但有些孩子也是不行,不能夠解決問題,影響他的學習,甚至影響他一輩子。

睡眠那些事兒

談到睡眠問題,它經常被大家看作是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不過少為公眾所知道的是,其實「睡眠醫學」是臨床醫學的一個獨立學科,那麼為什麼需要健康的睡眠?怎麼樣的睡眠才是健康的睡眠?問答中,陸林院士也和我們,分享了如何可以睡得香的小妙招。

吳小莉:您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睡眠那些事兒》,而且睡眠是您很早關注的一個話題,為什麼?您是看到了什麼?對於睡眠比較正常的人來說,不能理解像您提到的,萬一有一天除了倒時差,而是每一天你都難睡著的時候,有一些朋友也提到,他們用過各種的安眠藥,甚至有些安眠藥會造成夢遊,有這樣的後遺症,甚至依賴症,那麼真的有睡眠障礙的人,吃安眠藥會是一個解決方法嗎?他會因為安眠藥而造成上癮嗎?

陸林:睡眠是我們健康的基礎,也是我們生命進化過程當中的一個基本的生命的現象。像我們每天,我們要吃飯、要喝水,我們也要睡覺。所以不睡覺,健康會有問題。有很多證據證實,如果睡眠有問題的人,不管是失眠睡不著覺,或者有些人睡得著,但是老醒,還有的人早醒,還有的人中間會老醒過來,這都是睡眠有問題,還有的人,有夢遊,還有的人就是說,睡覺的時候打呼嚕,這些都是睡眠的問題。睡眠有問題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甚至癌症的發病風險,這是有很多的證據證實了。對我們女同胞來說,同樣對男同胞來說,經常睡好覺的人都會顯得很年輕,如果睡不好覺的人,皮膚都會顯得很滄桑,皺紋都會增加。所以睡眠的功能是很多的。對青少年來說,睡眠就更重要,如果青少年睡眠就不好,他的個性會變得有問題。所以會影響他的骨骼的發育、長個子,都會影響。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某一個動物不需要睡覺,所有的動物都需要睡覺,蒼蠅、蚊子也需要睡覺,睡覺是對我們一個生物體是最基本的,跟我們每天要吃飯一樣,所以睡眠不好的人會有很多問題。這是第一個問題,所以睡眠的重要性毫無疑問。第二個就說說,我們怎麼睡覺?如果一個健康的人,最好是11點半左右,能夠上床睡著,6點半左右到7點左右起來,每天成年人睡7個小時,高中生要睡8個小時,初中生要睡9個小時,小學生要睡10個小時,那嬰幼兒整天都在睡覺,大部分都在睡覺,是吧?所以這是我們「健康中國」睡眠健康的這樣的一個標準。所以我們成年人儘量能夠睡夠7個小時左右。如果晚上睡到7個小時,前面也提到了,那你白天就精神飽滿,白天儘量不要睡覺,中午也可以不打瞌睡,如果晚上要值班,睡覺不夠7個小時,你中午可以小睡半個小時,但中午不宜睡得太長,中午睡得太長,下午狀態也不好,晚上就睡不著了。我本人作為一個精神科醫生,為什麼很多年就開始關注睡眠?推動睡眠健康,治療睡眠方面的疾病?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就是說,很多人都會遇到睡眠問題,特別是成年人和老年人,青少年也有,所以大家都會接觸。還有一個就是精神科醫生,你要跟大家說誰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大家會迴避,會有病恥感。但你要說有睡眠問題,大家都能接受。我們很多的精神心理疾病的出現,是以睡眠有問題開始的。你比如說我們的抑鬱症,我們的焦慮症,最開始他就是睡眠有問題。比如抑鬱症的患者,有可能是睡不著覺,有可能是多睡,所以睡不著覺,抑鬱症也可以出現的。一天睡得不想起來,抑鬱症也可以這樣。焦慮症呢?那很多就是他睡不著,或者睡了一會兒就醒了,或者早醒。很多人,我說你是抑鬱症,他不能夠接受。他說你有睡眠問題他能接受,那我們就開始治療你的睡眠吧。你把睡眠治好了以後,抑鬱症也順便就治好了,他覺得這個挺好。

相關焦點

  • 全球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別讓病恥感成為治療的絆腳石
    然而,全球範圍內只有少數人可以獲得優質的精神衛生服務。在中低收入國家,患有精神、神經和藥物濫用障礙的人中,超過75%的患者沒有得到任何治療,應大規模增加對精神衛生服務的投資。《問答神州》專訪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陸林 下集戳這裡觀看本期節目預告「抑鬱症在我們國家
  • 陸林院士:災難面前,人們精神的作用非常強大
    10月18日,浙江紹興,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的「稽山釋義」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右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
  • 暢談「美」力中國:範迪安院長接受鳳凰衛視吳小莉專訪
    暢談「美」力中國:範迪安院長接受鳳凰衛視吳小莉專訪 2020-06-17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央美院引領「美力中國」丨範迪安院長做客鳳凰衛視《問答神州...
    以下文章來源於問答神州 ,作者問答神州 問答神州《問答神州》將眼光投向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改革轉型中的大時代,由鳳凰衛視金牌主持人吳小莉擔綱,致力採訪兩岸四地關鍵人物,與政壇精英高端對話,透過她的視角,觀眾可第一時間掌握中國的最新變化和發展。
  • 中科院院士陸林:後疫情時代,精神心理健康問題亟需關注
    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大眾是一個應激事件,人們可能會出現抑鬱、焦慮、恐懼、失眠等各種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據2019年發表在《柳葉刀》雜誌的文章指出,衝突環境下心理障礙的發病率顯著升高,產生更大的疾病負擔。
  • 陸林院士支招 趕走那隻叫抑鬱症的黑狗
    現代社會,抑鬱症已成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嚴重精神疾病之一,人們逐漸認識到,抑鬱症並不是簡單的心理問題,而是大腦發生了病理性改變。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騰訊醫學ME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對抑鬱症的表現、治療、預防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
  • 關注看不見的「傷口」——精神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10億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礙困擾,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殺而失去生命。有研究結果顯示,排除痴呆,中國六大類精神障礙(心境障礙、焦慮障礙、酒精/藥物使用障礙、精神分裂症及相關精神病性障礙、進食障礙、衝動控制障礙)的患病率達9.3%。
  • 2020年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活動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院啟用儀式舉行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詹啟敏,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主要負責部門中央政法委、教育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國殘聯等負責同志,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黨委書記王向群,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職工代表,以及部分省市級衛生健康部門、精神衛生領域同道、精神衛生宣傳大使等參加了本次活動。活動由全國精神衛生宣傳大使田薇主持。
  •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在CPA年會上公布精神醫學倫理審查學術標準
    孫洪強副院長主持了本次會議,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公布了精神醫學倫理審查學術標準,多位領導、專家帶來了高水平的倫理講座與案例分析。領導致辭陸林院士首先,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進行大會致辭。陸林院士首先回顧了精神醫學倫理發展的歷程,從世界精神病學協會(WPA)發布的《夏威夷宣言》和《馬德裡宣言》-規範了精神科醫生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的行為,到2013年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強調了精神障礙患者的自主權,強調了保障精神障礙受試者權益對精神醫學健康發展的重要性。
  • 梁振英八字贈鳳凰 吳小莉解讀其含義
    核心內容:這一次小莉是在香港專訪侯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其實兩個人早在15年前就已經結緣,去年梁振英出新本的時候還送給小莉一本,這一次兩位老朋友相談甚歡,小莉更是帶了許多的東西,每一樣都具有特別的意義。
  • 專題研究|聚焦精神疾病領域,醫供與患需間的喜與憂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曾公開表示,從2000年至今,我國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變化不大,但像焦慮症、抑鬱症等輕症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卻在顯著增加。目前,心境障礙患者的求治率僅有9.51%,其中求治者治療比例僅佔70%,也就是說,接受治療的心境障礙患者比例連1/10都不到,並且患者獲得的治療並不充分。
  • 北大六院與英國國家精神衛生服務機構舉行新冠疫情防控交流會
    北大六院與英國國家精神衛生服務機構舉行新冠疫情防控交流會 2020-03-29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應邀為英國莫茲利醫院介紹疫情下兒童...
    2020年5月6日,應英國莫茲利醫院的邀請,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院士向該院全體人員進行了題為「新冠肺炎疫情下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的保障策略」的線上講座,並對英方有關人員的提問進行了詳細解答。陸林介紹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球及我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的發生情況,分析了為應對疫情採取的不同措施如隔離、延期開學、居家學習等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狀況的影響,分享了我國為保障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所制定的政策和實踐的經驗等。此外,陸林倡導建立全球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疫體系,通過多學科、跨部門、跨地區、跨國家的有效合作,共同提高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
  • 歧視造成二次傷害 院士呼籲為新冠康復者營造包容社會環境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呼籲,應重視對新冠肺炎和精神心理障礙的汙名化現象,協力營造一個包容開放的社會環境。當前國內民眾的生活已基本回歸常軌,但因疫情造成的各類心理創傷正逐漸顯現。陸林稱,創傷後應激症狀、心理痛苦和職業倦怠等問題可能長久地影響康復者的正常生活。而這其中,新冠肺炎康復者、一線醫護人員的精神心理健康狀況需高度關注。
  • 2/3新冠患者愈後出現精神心理問題,近30%的人有抑鬱!
    在疫情大流行之後,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下,焦慮、抑鬱等常見精神心理問題備受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在一個在線會議上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個應激事件,讓我們出現抑鬱、焦慮、恐懼、失眠以及生理、心理的應激反應。全球都在呼籲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以外,我們要關注全人類的心理健康問題。
  • 院士陸林:得了抑鬱症不要絕望 70%到80%的人可治癒
    騰訊科技訊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在2020騰訊醫學ME大會跟大家講的內容是關於抑鬱症——我們心靈中的黑狗。
  • 她被強姦後患上精神疾病,又被父母趕出家門
    但其實,撇開當事人的女性身份,在現實中,在印度之外,精神病人遭受不公待遇的現象並非罕見。精神病患者被囚禁、被拋棄現象普遍存在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約 4.5 億各類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患者,每 4 個人中就有 1 人會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段產生某種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
  • 2020年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活動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院啟用儀式...
    李斌副主任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疫情防控工作中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並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號召大家繼續做好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心理疏導工作,紮實推進健康中國行動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強化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服務,全方位開展科普宣教工作,希望大家積極弘揚抗疫精神,奮力推進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工作。
  • 疫情後更需關注精神心理問題 恢復社會功能是抑鬱症終極治療目標
    記者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聯合主辦的「精神健康人民安康——2020世界精神衛生日綠絲帶主題科普活動」中獲悉,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公共衛生是個大挑戰,對民眾精神心理健康也是考驗。疫情後更需關注精神心理問題,恢復社會功能是抑鬱症終極治療目標。
  • 鳳凰吳小莉專訪林鄭月娥,特首坦言因疫情寫信求援中央
    《掛帆濟滄海,莫聞西風烈》——鳳凰衛視吳小莉專訪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鳳凰衛視主持人吳小莉與林鄭月娥在香港特區政府的禮賓府相約問答,並獨家披露風波之後的心路歷程。吳小莉:您覺得如今香港的第三波疫情控制住了沒有?林鄭月娥:很難說。過去大概已經有兩個禮拜了,我們每天的確診的個案已經下降,而且也是看到持續地下降,但是下降的速度比較慢,比起上一次3月份的,(下降速度)比較慢,所以現在也很難說,已經走出第三波的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