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因為日本人是有眼光的,美國會製造好東西,比如丹寧,但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分辨好壞。但日本人懂,任何東西不管是牛仔褲還是球鞋,即便不是日本製造,我們日本人就是能夠找出那份好,這是一件好事。」
——藤原浩
Ametora是「American Tradition」的日文縮寫,這個詞於上世紀80年出現在日本,但大致上代表的是美國東海岸精英服飾風格,也代表常春藤風格(Ivy Style)和英式風格的結合。
2015年,一本名為《Ametora:How Japan Saved American Style》為這句話做了更深的解釋。作者 W. David Marx 於 1998 年首度來到日本。因見識到 A Bathing Ape 的熱潮以及2010年再版的《TAKE IVY》而產生了寫下此書的念頭。他去國家圖書館翻閱60年代的報紙,並前去訪問了《TAKE IVY》的作者們,詳盡了解了50年來日本的流行變化,追溯了日本男性時尚業的演變。這是一本詳盡闡述日本是如何在接納、吸收、挪用美國時尚風格後,最後又反向輸出給全世界的時尚教科書。
日本流行,一切始於Ivy Style
日本潮流教父第一人——石津謙介,
從最初如何讓年輕人喜歡,進階到如何讓全日本人都喜歡,最後影響到了全世界。
一切回到原點,在五十年前保守的日本,年輕人對流行打扮的追求會被視作「潛在的犯罪異端」(或有損男子氣概),百貨商店裡只有童裝和年長者的西裝,可供年輕人挑選的服裝並不存在。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石津謙介——當時的日本時尚之神,卻通過一系列做法撬開了時尚之門,他努力推廣的Ivy Style(常春藤風格)成就了日本流行的基石。
《Take Ivy》中拍攝的Ivy Style,不僅是一種著裝風格,更是對一種生活方式的憧憬和嚮往
1965年出版的《Take Ivy》是當時把美國風格帶到日本的重要作品之一,這本書毫無疑問是開啟日本穿搭的始祖。石津謙介即是《Take Ivy》的作者之一,同時也是VAN Jacket的創始人。
以石津謙介為代表的一群全日本最懂時尚和生活的人透過當時日本第一男性時尚雜誌《Men’s Club》傳遞他們的生活理念。石津謙介希望 Ivy Style 並非稍縱即逝的流行趨勢,而是邁向高品質生活的途徑。 為了避免重蹈過去諸多潮流興起又衰弱的覆轍,這位有著品牌塑造大師美譽的他說過一句名言:「我不開創潮流,我想創造新風俗。」
1960-70年代的《Men's Club》
為什麼日本人這麼懂時尚,因為有「流行說明書」
1960年代初期的日本時尚環境,打個比方,就像年輕男子著急去打橄欖球這種西方世界的運動,但他們只隱約了解了一點運動規則,卻沒有一個朋友擁有打球所需的裝備。而VAN在這種環境下,建構出了服裝,媒體、零售店的新氣象:不懂時尚沒關係,他們為時尚門外漢製作了一套「該做與不該做的教義守則」——
「購買藥品,盒內一向有服用說明書。如果不按照正確的指示用藥,可能會出現反效果。穿著打扮亦是如此,有些規則不能疏忽。規則能教導你正統的穿著風格,幫助你遵循正確的打扮常規。以常春藤風格作為起點,是成為時尚達人最快的途徑。」
時至今日,日本的時尚仍保留著這種對於規則的重視(也許不僅是時尚,日本人在各個領域都遵循著這樣的行事風格)。雖然那些規定並不一定全然正確,但卻實實在在地傳達出了他們對於流行的看法,以及如何詮釋。石津謙介以三個英文字母為日本的西式風格服裝制定了主概念:「TPO——時間、地點、場合」。
他認為,男性應該根據時間與季節、地點、以及活動性質挑選穿著。當然,他不是第一個以社交情景思考時尚的人,不過TPO這個簡單的說法將之設定成了日本人如何採用美式風格的主原則,石津謙介更以一本《何時,何地,穿什麼衣服?》的指南,將TPO概念正式化,這本書隨即成為熱門暢銷書。當中介紹適合各種場合的造型,縱使常春藤風格流行退逝,許多年輕人仍把這本書當作穿搭指南。SONY甚至還向公司裡的男性員工每人發送一本。
這樣的教條在 Thom Browne 身上得到了共鳴,儘管他剛出道時還是新面孔,對日本人來說卻也十足地熟悉。Engineered Garments 的創始人鈴木大器記得他第一次與Thom Browne會面時,當時兩個人的品牌都剛剛起步,「他穿著灰色的西裝,Button Down襯衫,領帶和雕花鞋」 鈴木回憶道,「我當時心想,我從沒看過美國人穿的這麼有日本Style。」 Thom Browne 相當受寵若驚並回應道:「日本人把美國人的東西變得比美國更好,他們知道美式風格是世界認可的風格,我們對此心懷感激,我們真的做不出他們所做的。」
由於對「對規則的重視」和遵循著「說明書式的指導」準則,日本的時尚雜誌在潮流演變過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不可替代性。
到了70 年代,《Men’s Club》雜誌插畫師小林泰彥將美國年輕人對於「回歸自然」的態度帶到了日本。在經過多年的經濟成長,工業擴張以及都市發展下,日本來到了反物質節儉時代,登山、遠足、慢跑等美國新觀念逐漸被普及接受。
日本時尚精英男性刊物《平凡PUNCH》前總編輯木滑良久、編輯石川次郎、小林泰彥等團隊成員通過企劃的《滑雪特輯》完美宣傳了「美式生活」,受到鼓勵的他們,又繼續通過一本匯集3000多種美國物品目錄的《Made in U.S.A.》雜誌讓新時代年輕人在越戰反美情緒下重新愛上了美式風格。其仿佛成了美式風格聖經般,告訴世人曾經的美好。如今依舊熟悉的登山防風外套,Levi’s 501 牛仔褲,以及登山靴於此時大受歡迎。聚焦加州美式風格的《POPEYE》也在此時創刊,並為日本來帶了滑板與衝浪運動,這是運動生活與時尚結合的開端。
就在《Made in U.S.A.》與《POPEYE》積極推動購買進口真貨,而非仿貨的年代,能提供合適美國貨的Beams從中誕生了,可VAN 卻在1978 年因為經營不善而宣告破產,Brooks Brothers 趁勢進軍開了日本第一家店,而後,當世人發現當 Levi’s 所推的產品不如從前時,二手店迎來了另一個挖寶商機,進而開啟了牛仔褲的經典復刻。
日本,在短短十年內經歷了一場美式造型的循環。從常春藤風格到嬉皮、戶外風格、再到加州校園風, 在VAN隆重畫下句點之際,常春藤風格卻又死灰復燃了。之後,學院風(Preppie Style)的崛起,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在巴黎大放異彩所形成的「烏鴉族」,Nigo 的 A Bathing Ape 甚至一度超越了啟蒙導師Stussy。Uniqlo、渡邊淳彌和 Levi's 的聯名以及Visvim復刻.,一切興衰起落,透過 W. David Marx 的這本書,你都能找到一副清晰的進化地圖。
日本人的「守破離」
W. David Marx在書中強調了日本藝術教育系統當中的「守破離」——在花道與武術中,學生藉由模仿單一權威的「型」來學習基本技巧,學生首先要保護「型」,但在研習多年後,他們會脫離傳統,接著分別去創造自己的「型」。這與日本的時尚演變有異曲同工之處。
如今日本市場非常龐大且多元,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東西,老一輩的會去購買60年代VAN Jacket的復刻,80後會去找復刻牛仔褲,許多美式風格其實都潛藏在時尚文化裡,其在日本的普遍性不亞於美國當地,但同時,《POPEYE》但編輯和造型師們也在嘗試有別於傳統美式的風格事物。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如果一個美國人想找一下Aldens或Red Wing 2007或2008年的經典,這些照片只有在日本雜誌上才能看到,如果想見識一下60年代的軍裝外套或是50年代的Levis,真跡也都在日本雜誌上,所以情況就是當美國人對自己的「文物」開始感興趣時,資源其實都在日本。《Take Ivy》就是完美的例子,因為這是一本關於美國風格的書,確是由日本人寫的。
最新一期《POPEYE》造型(2018年4月號)
事到如今,日本的時尚品牌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商店中,他們在接收吸納美式風格的影響之後,又通過「守破離」 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並反向輸出,我們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日本人將凡事做到極致的精神是內因,時尚雜誌教科書式的編排是外因,到最後,「知識就是力量,流行並不膚淺」——這大概我們能從中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事物。
W. David Marx,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現居日本東京,曾任東京及紐約的街頭文化雜誌《Tokion》編輯,長期就日本時尚、音樂和文化等議題撰寫評論,他的文章經常出現在《GQ》、《Harper’s》,《The Fader》以及《Nylon》等雜誌上。
-FIN-
撰文:大公雞
圖片:來自網絡
☟這裡也許有你感興趣的內容(點擊圖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