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孩子的性格形成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父母的教育,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將會決定著孩子形成怎樣的一個性格。
孩子在還沒有形成完全獨立思考的人格時,他沒有辦法獨立的思考問題,這時孩子就會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如果多陪伴孩子,孩子就會感受到被愛,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孩子就會開始變得難受,覺得自己是無足輕重的。
小可在還很小的時候是外婆一手照顧大的,平時和老人家相處,小可很少有說話,她喜歡自己一人待著。只有到了父母來看她的時候,她才會表現得比較開心,小可很喜歡父母,一直以來她都想要父母照顧自己。但是父母出於工作的原因,沒有辦法帶孩子,只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回老家看小可。
因為從小就缺少了父母的關懷,小可在上了學以後很少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她早就習慣了自己一個人玩,不願意和別人有過多的交流。
就連父母回來了她也有意無意地迴避起父母來。小可的父母不知道孩子怎麼回事,就問外婆,外婆也是不懂怎麼回事,說上了學以後就慢慢變成這樣了。
小可之所以不願意與人打交道,習慣自己一個人獨處,是因為她的性格屬於「迴避型人格」,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說的是這個人他習慣性地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內向,不願意與人交談,害怕與不認識的人打交道,喜歡自己獨處。
「迴避型人格」有什麼特徵?
1、沒有責任感
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他們不是說沒有一點責任感都沒有,他們也想承擔責任。但是因為他們害怕與人打交道,不擅長溝通,當他們要做一些事情的時候,難免就要與人交流,這時孩子會因為害怕,本能的就會放棄,導致責任心變弱。
2、害怕與人打交道
迴避型人格的孩子,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徵就是害怕與人打交道,不擅長溝通。面對別人的主動聊天,孩子有可能會被嚇到,然後會選擇逃避。
「迴避型人格」對孩子有什麼危害?
1、沒有辦法獨立起來
獨立是所有孩子都要面對的事情,「自然法則」中,講的是優勝劣汰。在人類社會同樣是適用的,孩子如果不變得強大,不嘗試獨立起來,那麼有一天他要與他人進行競爭的時候,孩子就很有可能要面臨失敗。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他們凡事都想著要父母幫忙,自然就沒有辦法獨立起來。
2、沒有安全感
迴避型人格的小孩,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總想著要父母來照顧自己。出門在外,喜歡黏著父母,內心敏感多疑,對於不認識的人,會特別的有敵意。
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
1、多陪伴孩子
高質量的陪伴是一劑幫助孩子走出迴避型人格最好的良藥,孩子的不善言談,不愛與人來往,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父母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玩耍,可以幫助孩子走出陰影變得樂觀。
2、邀請小夥伴來家中,幫助孩子踏出第一步
父母的陪伴是基礎,是一棟房子的根基,當父母充分的陪伴孩子。接著父母就可以嘗試幫助孩子走出陰影,比如父母可以邀請一些小朋友來家中做客,在家裡孩子多少會感到一些安全感。
孩子在有了一定的安全感後,他就會願意與一些陌生人在一起玩耍。人是群居動物,終究是想要與他人相處,想要表現自己。讓別的小孩來家裡玩,就可以慢慢地引導孩子變得樂觀起來,同時也願意與別的小孩一起來玩。
3、要鼓勵孩子大膽與人交談
當孩子有「迴避型人格」的時候,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很匱乏的,父母需要多鼓勵孩子,同時在平時可以多和孩子交流。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父母平時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可以用語言描述一遍,讓孩子去聽自己做什麼事情,怎麼去做。
在這種方式的影響下,孩子的詞彙量會不斷增加,當他有了一定的詞彙量,他就能夠慢慢變得健談起來。
大部分的孩子都會有過孤僻的現象,不愛與人交流,父母在這個時候只要引導好了,都能讓孩子變得開朗,就是不要忽視了孩子的需求,以免讓孩子形成「迴避型人格」。
本文由茜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