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當娃出現這些特徵時,父母要多注意

2021-01-11 茜家有熊娃

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孩子的性格形成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父母的教育,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將會決定著孩子形成怎樣的一個性格。

孩子在還沒有形成完全獨立思考的人格時,他沒有辦法獨立的思考問題,這時孩子就會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如果多陪伴孩子,孩子就會感受到被愛,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孩子就會開始變得難受,覺得自己是無足輕重的。

小可在還很小的時候是外婆一手照顧大的,平時和老人家相處,小可很少有說話,她喜歡自己一人待著。只有到了父母來看她的時候,她才會表現得比較開心,小可很喜歡父母,一直以來她都想要父母照顧自己。但是父母出於工作的原因,沒有辦法帶孩子,只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回老家看小可。

因為從小就缺少了父母的關懷,小可在上了學以後很少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她早就習慣了自己一個人玩,不願意和別人有過多的交流。

就連父母回來了她也有意無意地迴避起父母來。小可的父母不知道孩子怎麼回事,就問外婆,外婆也是不懂怎麼回事,說上了學以後就慢慢變成這樣了。

小可之所以不願意與人打交道,習慣自己一個人獨處,是因為她的性格屬於「迴避型人格」,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說的是這個人他習慣性地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內向,不願意與人交談,害怕與不認識的人打交道,喜歡自己獨處。

「迴避型人格」有什麼特徵?

1、沒有責任感

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他們不是說沒有一點責任感都沒有,他們也想承擔責任。但是因為他們害怕與人打交道,不擅長溝通,當他們要做一些事情的時候,難免就要與人交流,這時孩子會因為害怕,本能的就會放棄,導致責任心變弱。

2、害怕與人打交道

迴避型人格的孩子,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徵就是害怕與人打交道,不擅長溝通。面對別人的主動聊天,孩子有可能會被嚇到,然後會選擇逃避。

「迴避型人格」對孩子有什麼危害?

1、沒有辦法獨立起來

獨立是所有孩子都要面對的事情,「自然法則」中,講的是優勝劣汰。在人類社會同樣是適用的,孩子如果不變得強大,不嘗試獨立起來,那麼有一天他要與他人進行競爭的時候,孩子就很有可能要面臨失敗。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他們凡事都想著要父母幫忙,自然就沒有辦法獨立起來。

2、沒有安全感

迴避型人格的小孩,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總想著要父母來照顧自己。出門在外,喜歡黏著父母,內心敏感多疑,對於不認識的人,會特別的有敵意。

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

1、多陪伴孩子

高質量的陪伴是一劑幫助孩子走出迴避型人格最好的良藥,孩子的不善言談,不愛與人來往,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父母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玩耍,可以幫助孩子走出陰影變得樂觀。

2、邀請小夥伴來家中,幫助孩子踏出第一步

父母的陪伴是基礎,是一棟房子的根基,當父母充分的陪伴孩子。接著父母就可以嘗試幫助孩子走出陰影,比如父母可以邀請一些小朋友來家中做客,在家裡孩子多少會感到一些安全感。

孩子在有了一定的安全感後,他就會願意與一些陌生人在一起玩耍。人是群居動物,終究是想要與他人相處,想要表現自己。讓別的小孩來家裡玩,就可以慢慢地引導孩子變得樂觀起來,同時也願意與別的小孩一起來玩。

3、要鼓勵孩子大膽與人交談

當孩子有「迴避型人格」的時候,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很匱乏的,父母需要多鼓勵孩子,同時在平時可以多和孩子交流。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父母平時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可以用語言描述一遍,讓孩子去聽自己做什麼事情,怎麼去做。

在這種方式的影響下,孩子的詞彙量會不斷增加,當他有了一定的詞彙量,他就能夠慢慢變得健談起來。

大部分的孩子都會有過孤僻的現象,不愛與人交流,父母在這個時候只要引導好了,都能讓孩子變得開朗,就是不要忽視了孩子的需求,以免讓孩子形成「迴避型人格」。

本文由茜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不怕孩子內向,只怕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希望你娃沒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給孩子包容和耐心,不要將他的內向看成一種缺點。綜上所述,孩子內向並不可怕,既不會影響正常生活,也不會阻礙他們進步。我們最害怕的,是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跟"內向"有何區別?
  •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爸媽要注意
    不過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容易發展處一種迴避型人格,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為對很多事情不擅長,就一點一點迴避,退回到讓自己舒服的環境中去,這樣的話,孩子的舒適空間會越來越小,越來越封閉。以後在學習和工作中,孩子也會選擇逃避困難,很難取得進步和成長。什麼叫迴避型人格?
  • 孩子遇事總是膽小逃避?可能養成了「迴避型人格」,父母要警惕
    直到上了大學,接觸的人多了才慢慢活潑起來,也是那時我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性格出現了問題。直到當媽之後,讀了不少育兒書,才知道我當時的性格被稱為「迴避型人格」。而現在很多孩子不願意交往、害羞、膽小、逃避,就是出現了「迴避型人格」。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家長要知道早預防
    那什麼是迴避型人格呢?「迴避型人格」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這樣的孩子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得過分敏感和自卑。這樣的孩子在面對群體、陌生人、陌生環境的時候總是表現得很謹小慎微、恐懼、抗拒。這是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就需要家長早些發現,早預防了。
  • 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要小心成為「迴避型人格」,早知道早預防
    孩子若有這些表現,並非「內向」這麼簡單,要預防「迴避型人格」。有些孩子仿佛天生的就是調皮搗蛋的主,活潑愛鬧騰,人來瘋。而有些孩子則大大相反,很害怕見到陌生人,很容易害羞。很多「迴避型人格」的孩子,見到陌生人來家裡做客後,都不敢主動的去打招呼,躲到自己的房間裡不出來。2、害怕被批評,性格很敏感「迴避型人格」的孩子性格都格外的敏感,對於外界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都格外的注意和在乎,更害怕聽到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老師和家長的批評更是會讓「迴避型人格」的孩子在內心產生極大的痛苦。
  •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父母早知早受益
    不僅如此,即使是已經見過面的叔叔阿姨,他們再一次接觸孩子時,孩子還是會有一些害羞,總是放不開自己。對此,甜甜的父母也非常著急,不止一次的問我該怎麼辦。其實性格內向的孩子也是有好處的,只要讓孩子不形成迴避型人格,那麼並不會對孩子之後的人生產生什麼壞的影響。01、迴避性人格的孩子會有這些特點,父母在平時要小心了。
  • 心理學人格篇: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1.迴避型依戀人格有什麼特徵表現?2.這種人格是如何形成的?3.如果你的關係對象是迴避型依戀人格的話,你要如何跟他相處?4.如果你自己就是迴避型依戀人格,你應該怎麼進行調整。依戀是什麼意思?即使親密關係的對象是完全正當的情感需求,迴避型依戀人格也只會感到對方要求太多,無理取鬧。他們會覺得生活中還有其他重要的事情呢,怎麼能讓感情的事情消耗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呢?他們總覺得,不管什麼時候,都必須保護自己,別在關係中受傷。2.迴避型依戀人格在面對分離或喪失的時候,比如吵架或者分手,他們更善於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他的問題上。
  • 拒絕評價,拒絕改變,孩子是如何一步步養成迴避型人格的?
    我發現很多孩子就出現了不斷壓縮自己,不斷迴避的傾向。在《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講過一種人格,或者說有一種人格障礙,叫做迴避型人格,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就表現除了這種典型的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自卑,逃避社交。
  • 孩子內向不是病,卻有可能成為「迴避型人格」,家長應注意
    存在迴避型人格的孩子,在小的時候通常會表現出害羞、孤獨,遇到陌生人會感到害怕,更沒有辦法去熟悉陌生環境。孩子存在迴避型人格,自然會給他們的成長帶來影響,但孩子內向的性格在轉變成迴避型人格的時候,也會存在許多情況,而當孩子產生以下這幾種表現的時候,家長就需要多加上心。迴避型人格都有哪些表現?
  • 孩子膽小內向並不可怕,怕的是形成「迴避型人格」,早知道早預防
    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要小心養成「迴避型人格」前段時間,住在同一個小區的郭阿姨帶著外孫女甜甜,來給我們家送了一些自己家菜園種的蔬菜,希望浩一寶寶吃輔食可以添加這種沒有任何農藥的新鮮蔬菜。甜甜站在前面,郭阿姨站在後面,孩子拎著一小袋青菜小心翼翼的開口了,對我說」阿姨,這是我和姥姥在門前院子裡剛採摘的,請你收下。」
  • 出現這四種表現,你很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如何改變?
    在人格分類中,迴避型人格為一種病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弱,能力感不足,以及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極其敏感。 擁有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他們懼怕見到陌生人、與陌生人說話。 在成年之後,人格會給他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社交能力缺乏、過分敏感與自卑,很難信任他人以及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具體來講,迴避型人格有哪些表現呢?
  • 迴避型依戀人格特質
    我們先講迴避型依戀人格。 1. 迴避型依戀人格的特徵表現 依戀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講,指的是嬰兒和她的養育人之間,一般是父母,所形成的一種感情上的聯結,這種聯結模式形成了之後,會影響到嬰兒長大之後的行為。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所以迴避型依戀的人也是需要親密關係的,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付出,也不知道如何維持關係。這三點可以說是各種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共性特徵,這些表現是有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的。二、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形成要追溯到童年時期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這個群體有著一個悲傷的稱號,叫做「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當他們靠近星星時,會覺得星星是一塊碩大的隕石,隨時可能砸得自己四分五裂。
  • 「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家長越早重視越好
    文|秘籍君大部分家長想要孩子獲得成功,第一反應就是,督促孩子好好學習,好像孩子只要學會很多東西,就離成功不遠了。但其實,健康的人格遠比學到多少知識文化重要多了,可惜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孩子人格出現問題時,還後知後覺。
  • 迴避型依戀人格的自我剖析
    二、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形成要追溯到童年時期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這個群體有著一個悲傷的稱號,叫做「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當他們靠近星星時,會覺得星星是一塊碩大的隕石,隨時可能砸得自己四分五裂。迴避型人格障礙和社交恐懼症在基因上的易感性是相同的。認知理論家表明,這類人群發展出功能失調的信念,心中將自己定義為沒有價值,與後期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 迴避型人格:社交退縮,內心敏感不自信,害怕被拒絕
    同時,迴避型人格對他人的眼光及評價,也十分敏感,當別人在社交上滔滔不絕時,ta總是喜歡找一個沒人的角落,沉默不語,顯得與周圍的人群,格格不入。 2、心理自卑 迴避型人格,長期的行為退縮,會導致ta陷入自卑感,久久不能走出。
  • 感情中,為何會出現「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這個群體有著一個悲傷的稱號,叫做「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當他們靠近星星時,會覺得星星是一塊碩大的隕石,隨時可能砸得自己四分五裂。
  • 孩子越長大越害羞,和迴避型人格有關,用這3招撥亂反正
    因為孩子不僅僅是文靜,而且還非常的害羞,很多時候在面對生人時甚至還會感到害怕。平時家裡面如果來了客人,小李的孩子也不願意走出自己的房間,和客人們打招呼,只願意一個人待在房間裡。心理學家認為迴避型人格是一種比較病態的人格,又稱為迴避型人格障礙或者是逃避型人格,這種人格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非常喜歡逃避社交,而且整個人的狀態一直都是比較自卑的。
  • 「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家長要早些重視
    文 | 青青的育兒秘笈(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相信父母都希望孩子獲得成功,每天都督促孩子進行學習,認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容易成功。但實際上,健康的人格會比這些重要得多。很多孩子能力不差,但卻不敢表現自己,遇到事情總想躲起來,這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人格」。這樣的孩子往往心態消極、怕事,可想而知將來很難成功,所以「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家長要早些重視「迴避型人格」是怎麼形成的?1、長期自卑的心態造成的有些孩子可能不善於交際,甚至會逃避與人進行交流。
  • 認識你的戀愛人格——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
    所以,當一個安全性依戀人格首次和你提出他的需求時,你一定要認真聽取,因為這裡面隱藏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它高懸頭頂,稍有不慎,就會斬斷你們的親密關係。所以,對於焦慮型依戀人格,千萬不要無底線妥協,你需要做的,是幫助他正視問題,與之共同成長。三、 迴避型依戀人格 · 愛無能迴避型依戀人格是最複雜最難以捉摸的存在,屬於低焦慮、高迴避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