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科研人要帶一點反叛精神」,化壓力為動力,發表11篇SCI論文!

2020-12-13 中國校園在線

林雲霄,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2019級博士,師從陳接勝、李新昊教授。2017年至今已發表SCI論文11篇,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次)、唐立新獎學金、美國化學會ACS上海分會研究生學術成就二等獎、上海市先進材料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十大三好學生標兵」等榮譽稱號。

有人說,二十幾歲是一無所有的日子,沒有萬貫家財,對夢想羞於啟齒,無法擁有自己理想的生活。其實不是,二十幾歲的我們擁有的是為夢想孤注一擲的勇氣。作為最年輕的「學術之星」,24歲的林雲霄在經歷了惶惑與迷茫後,依然堅定地選擇科研,選擇為夢想一往無前。因為,想做一件事情,就是當你想到,有一天你的天分和熱愛都被消磨,依然有堅持這件事情的動力和勇氣。

化學,你好!

林雲霄對於化學的熱情源於高中,從第一堂課開始,他就被深深吸引,甚至還偷偷跑去學校實驗室做基礎試驗。

步入大學後,他懷揣著對化學的熱愛和投身科研的夢想,加入到了致遠學院的大家庭。

初入致遠,他卻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因為作為一個對化學純粹的「業餘愛好者」,與院裡絕大多數在全國學科競賽中獲獎的同學相比,他覺得他們之間的差距在短期內是無法彌補的,因此他漸漸產生了消極感,「感覺自己以前學的是假化學」。

在談話中,林雲霄提到,為了逾越這個學識的鴻溝,他每天都花更多的時間補習專業課,在閱讀的過程中,他逐漸發現專業領域的前沿知識對他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調整與轉變

面對巨大的壓力,他及時調整好了心態,將失敗化為成功的動力。

大二開始,他在老師的鼓勵與支持下,同時完成了兩個大創課題。隨後,在前期科研和學術積累的基礎上,林雲霄經過院系選拔被推薦前往美國Dartmouth College常春藤高校進行海外研修。回國後,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化學方向頂級期刊JACS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學術論文。短短兩年時間,林雲霄就從一個需要參加資格考試的「問題生」,成為了一個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專業頂級期刊論文的「學術新星」。

「我們製備了很漂亮的晶體,但它不僅不易碎,反而是具有彈性的。」在談起本科階段發表的第一篇論文的相關工作時,林雲霄記憶猶新,言語間依然充滿激動,依稀可以看到他眼神裡閃爍的光芒,「它可以高效吸附水溶液中的碘,要知道放射性碘131就是福島核電站爆炸後的主要汙染源之一,目前擴散內海中仍然無法處理,而我們的晶體就有可能解決這些問題。」

JACS(美國化學會志,IF=14.695),作為材料領域和化學領域的頂級刊物,即使是高年級的研究生,也很難在上面發表文章,但林雲霄做到了。

「當然,所有的這些成果都是在老師和師兄師姐們的幫助下完成的,是團隊智慧與努力的結晶。」林雲霄說,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各自也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合作者討論可以找到新的思路。「而且大家一起互相勉勵,就不會覺得孤單。」

在林雲霄看來,成果的數量並不重要,創新則更為關鍵。「科研人要帶一點反叛精神的,按部就班一般很難做好科研,因為缺乏開拓的勇氣。」因此,他在研究生期間選擇了和本科完全不同的研究領域,從有機材料轉到電催化,從「新」出發。他的研究並不側重於單純性能的提升,而是更渴望實現對交叉領域空白的補充。「希望能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了掌握更廣泛的知識,他很樂意在年輕的時候拓展自己的學習領域,延展科研人的生命長度。

對他而言,科研帶給他的是一種雙重體驗:「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做實驗和研究卻仍然得不到一點兒正反饋的時候,你可能會消沉,甚至產生自我懷疑,但這加倍的痛苦突然在某一天有了結果的時候是會轉化為加倍的快樂的。」

「在這個時刻,你知道自己做的研究真的有價值,真的能對社會和人類發展產生推動作用。」說出這些話的時候,他的目光篤定而自信。

箭與千鈞弓

如果說,林雲霄像一支目標明確的箭,那麼上海交大和化學化工學院無疑是一張千鈞弓,給他提供了廣闊的學術交流平臺。

通過努力,林雲霄在博士期間獲得了優秀的科研成果,相繼發表論文於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IF=11.878)和Angew(德國應化,IF=12.102)期刊上,在聚合物電催化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並與日本豐田公司新能源研發部門合作申請兩篇專利。去年2月,他還榮獲了美國化學會ACS上海分會研究生學術成就二等獎。同時,他還擔任了SCI一區期刊Nano-Micro Letters(IF=9.043)助理編輯,並應邀成為審稿人。

對於博士生涯,林雲霄感觸最深的是有幸入選研究生院於2017年開始實施的致遠榮譽博士計劃,每個入選的博士生都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組成導師組聯合指導。林雲霄的兩名國內導師陳接勝和李新昊教授是對林雲霄影響非常深遠的人,他們既是科研的引路人,也是人生的導師。

林雲霄說,兩位老師每次的點撥,哪怕只有寥寥數語,都對自己大有裨益。李新昊老師對科研的熱情和心無旁騖的專注力讓林雲霄特別佩服;而陳接勝老師寬厚、包容的品格,如春雨潤物細無聲一般,對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生活,須憐取當下

生活中的林雲霄彬彬有禮,容儀清朗,常懷逸興,愛好廣泛。文學、藝術、歷史、旅行均有所涉獵。但他不喜歡把自己的愛好作為一種展示,或者以此與別人競爭,而僅僅把它們當成調節生活的方式。他平時喜歡下棋,但不參加棋類比賽;有竹笛十級證書但不喜歡表演,「愛好就止於愛好罷了,不然你會失去它的」,他笑著說。

今年是他在交大的第七年,這個聲稱「現在閉著眼睛也能在交大走一圈」的人,對交大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包玉剛圖書館頂樓,「在這裡,你能看到整個思源湖、整個交大,甚至交大以外的地方,而且,夏天的風也很舒服。」

言及這次「學術之星」的評選,林雲霄坦言,他的入選是幸運的,交大臥虎藏龍,有太多低調且優秀的同學和前輩,突然間成為焦點,給了他一定的壓力,但更多的是動力,因為這會鞭策自己在未來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當談到自己的經驗時,林雲霄分享了他一直堅信的人生格言:「創新,是一種堅持。」在交大,只要你肯努力、肯探索、肯堅持,就能收穫你想要的結果。「而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保險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那個你想要的東西。」

堅持心中所愛,他牽手化學,一次次突破自我;追逐更遠未來,他敢於挑戰,科研路上一路遠行。

興趣為帆,努力為槳,乘風破浪,且歌且行。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翻山越嶺,涉水行泥,在不斷的歷練打磨中,一路披荊斬棘,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 文中人物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採訪| 陳若芳 周榕 撰稿| 陳若芳 周榕 劉璇 責任編輯| 劉璇 上海交大研究生會

相關焦點

  • 四川農大這位學長的科研成績單:發表SCI論文8篇,其中5篇TOP期刊
    在校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其中5篇發表在SCI TOP期刊,累計影響因子27.089,尚有外審英文論文2篇,獲得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物理排名第七);研究內容涉及動物抗逆生理及大口黑鱸健康養殖等領域;目前已通過海南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成為一名光榮的科研工作者。
  • sci論文發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
    sci論文發表有失敗和成功之別,拒稿是失敗,那成功呢?發表sci論文過程中要經過多個步驟,什麼狀態下才算是sci論文發表成功了,我們要學會識別標誌。那麼,sci論文發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卷號和頁碼。卷號和頁碼,是sci論文發表成功的標誌。
  • sci論文發表要潤色,如何有效的潤色
    凡是未潤色過的sci論文,總是在發表過程中「栽跟頭」,成為一篇本很優秀的論文卻不能發表sci的常見原因之一。所以,發表sci論文的作者,千萬不能忘記「潤色」。那麼,sci論文發表要潤色,如何有效的潤色呢?
  • 發表sci論文必須全部是英語嗎
    發表sci論文必須全部是英語嗎?不是。發表sci論文經常遇到英語的要求,甚至很多作者因為英語水平不夠高,影響了sci論文發表。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sci期刊要求英語,但不是所有的sci期刊都要求英語。sci中收錄的期刊來自很多個國家,包含很多本期刊,每本期刊都有各自相應的要求。
  • 他成功發表多篇高水平SCI論文,並獲得國家公派留學資格|田光宗|...
    博士學習期間,思想上要求上進,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科研中堅持嚴謹認真的作風,堅決摒棄弄虛作假等行為,勤奮努力,認真鑽研,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3篇高水平SCI論文,並以共同作者身份參與發表了多篇高水平SCI論文。
  • 他發表SCI論文4篇,從武大保研北大:學習科研很重要,娛樂也重要
    曾獲國家獎學金、甲等優秀學生獎學金等獎學金及「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參加第三屆「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獲校三等獎;科研工作上,曾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SCI期刊上參與發表四篇論文。
  • 「論文小鋪」網上賣SCI論文百餘篇
    按照平均單價3萬元計算,「論文寫手」10年獲利300萬元。    對生意萎縮現狀,「論文寫手」透露「現在投稿會檢測創新度」。他舉例,今年初他整理了6個數據包,對應物理、化學、材料三大系列,原本可以寫成十幾篇論文,現在要壓縮為6篇論文。「現在投稿會檢測創新度,所以不能成系列地寫稿了。」
  • SCI論文槍手自曝43篇被撤論文黑幕
    今年3月中旬開始,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撤回了43篇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的英文簡稱)醫學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該事件使眾多醫療機構的醫生陷入學術造假和學術不端的風波中,這些論文被撤回的理由是「相關文章的學術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同時,這批被撤回的41篇SCI論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全部由第三方機構為文章聯繫同行評審,並代為投稿。
  • 科研論文縮寫詞泛濫,除了讓人讀不懂,科學家圖啥?
    從歧義繁多的縮寫詞到不必要的術語(jargon),科研論文的可讀性似乎變得越來越糟糕。近日,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統計學家 Adrian Barnett 就針對科研文獻中縮略詞的使用,在eLife 上發表了題為 Meta-Research: The growth of acronyms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的論文,報告了對 1950 年至 2019 年之間發表的超過
  • 英文不行怎麼發sci論文
    發sci論文,要匹配sci期刊。大多數sci期刊的語言要求是英文,這讓英文不行的作者很是困惱,擔心自己寫作的sci論文會因自己的英文不行而無法發表。那麼,英文不行怎麼發sci論文?對我國作者來說,英文不行是發sci論文路上的絆腳石,解決不了英文語言問題,就無法保證文章的質量,成功發表就變得非常渺茫。而解決英文不行的方法,一是可以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但這個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來不及;二是找英文好的人來翻譯潤色,比如有過發表sci論文經驗且英文水平高的人。簡單地說,就是自己英文不行,找英文行的人來做。
  • 北大核心、南大核心、SCI三者的區別及怎樣發表北大核心
    比如工商管理應該要發ssci,如果你要是發sci,可以結合工程方面等等,不過其學術價格可以會打折扣。sci分為一區、二區、三區、四區。一區和四區的差距是很大的,而且不是說量的積累可以改變分區和質量的。比如:如果50個4區和一個nature,大家一定要選擇後者。前面無論是你發表多少篇,也不如一篇優質的期刊文章能讓你在大學及學術界立足。所以sci是要看看具體的if和分區情況。
  • 「論文小鋪」網上賣SCI論文百餘篇,槍手店主稱論文買賣「不違法...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按照各類期刊影響因子劃分了四個區,一區為其中5%的頂級期刊,水平較高。記者發現,相比於10年前,「SCI論文小鋪」論文的平均單價已由2萬元上漲至3萬元以上。在與記者討價還價中,「論文寫手」將漲價原因歸為發稿難,他說現在發稿嚴格得「變態」,導致價格飛漲。
  • 護理學SCI論文高速增長,竟然有這麼多臨床科研策略
    國家分布可以看到,美國發表論文數最多,為3,648篇;中國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為1,684篇,佔16.8%,排在第二位。澳大利亞、伊朗和西班牙分列第三到五位。(SCI論文的時間和國家分布)研究發表在哪些雜誌?
  • 你發表第一篇SCI論文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投叔讀博時發的第一篇SCI論文,剛好是本人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第一篇SCI論文——讀碩期間發表過一篇SCI論文,但並不是一作。先提前劇透一下,這篇論文最後沒能進入投叔博士論文的正文中,僅僅是在publication中列了一下。
  • sci論文怎麼算送審
    送審是sci論文發表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那麼,sci論文怎麼算送審?發表後的sci論文會經過很多種狀態,當我們看到論文是處在under review狀態時,說明已送審。sci論文發表要符合sci期刊的要求,投稿的論文是否符合要求,要經過審核來確認。不過投稿的論文,不是一開始就會直接送審,而是先由編輯初審。在初審階段,會有不少的論文被直接拒稿,而通過初審的論文,會被編輯推送至審稿人審核,而這一過程被稱之為送審。即sci論文送審的意思,就是投稿的論文通過了初審,提交給了審稿人。
  • 「論文小鋪」網上賣SCI論文百餘篇,店主稱「不違法」
    作為店主的「老熟人」,記者耗時半年再次暗訪發現,「SCI論文小鋪」生意依舊紅火,至今已賣出100多篇SCI稿件,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購買者基本來自高校師生,店主因此牟利數百萬元。按照平均單價3萬元計算,「論文寫手」10年獲利300萬元。對生意萎縮現狀,「論文寫手」透露「現在投稿會檢測創新度」。他舉例,今年初他整理了6個數據包,對應物理、化學、材料三大系列,原本可以寫成十幾篇論文,現在要壓縮為6篇論文。「現在投稿會檢測創新度,所以不能成系列地寫稿了。」
  • 售賣SCI論文百餘篇 網上論文小鋪咋成了打不死的小強
    作為店主的「老熟人」,記者耗時半年再次暗訪發現,「SCI論文小鋪」生意依舊紅火,至今已賣出100多篇SCI稿件,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購買者基本來自高校師生,店主因此牟利數百萬元。今年上半年賣了3篇。按照平均單價3萬元計算,「論文寫手」10年獲利300萬元。  對生意萎縮現狀,「論文寫手」透露「現在投稿會檢測創新度」。他舉例,今年初他整理了6個數據包,對應物理、化學、材料三大系列,原本可以寫成十幾篇論文,現在要壓縮為6篇論文。「現在投稿會檢測創新度,所以不能成系列地寫稿了。」
  • 發表sci時學歷填錯了怎麼辦
    發表sci時學歷填錯了怎麼辦?發表sci論文涉及到的內容很多,哪怕在投稿前,檢查又檢查,儘可能降低出錯的機率,但百密難免一疏,出錯還是有可能發生。學歷填錯相對好解決,具體方法,如下介紹。發表sci時,要經過多個步驟,在發表見刊前,有很多修改的機會,修改難度要比發表見刊後更容易。建議作者要在論文修改、校稿的過程中,對論文信息進行檢查,儘量把錯誤在見刊前發現並改正。作者是在見刊前,發現學歷填錯了,比如在論文未分配編輯前,發現了學歷填錯,可以試試能不能通過投稿系統更改,若能,省去了聯繫編輯更改的麻煩。
  • 本科生一作發10篇1區SCI,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
    這「親切的」實驗室對於就要畢業遠行的他,也是即將分別的實驗,胡啟琨的眼裡滿是不舍。 在南科大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胡啟錕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 科研學霸生活也多彩:5年發表一作TOP期刊14篇
    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中,張程是一位思想品德優秀,學習刻苦努力,科研創新能力強,組織管理能力高的全面發展的優秀博士研究生。他現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Top期刊發表SCI論文16篇,累積影響因子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