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雲霄,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2019級博士,師從陳接勝、李新昊教授。2017年至今已發表SCI論文11篇,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次)、唐立新獎學金、美國化學會ACS上海分會研究生學術成就二等獎、上海市先進材料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十大三好學生標兵」等榮譽稱號。
有人說,二十幾歲是一無所有的日子,沒有萬貫家財,對夢想羞於啟齒,無法擁有自己理想的生活。其實不是,二十幾歲的我們擁有的是為夢想孤注一擲的勇氣。作為最年輕的「學術之星」,24歲的林雲霄在經歷了惶惑與迷茫後,依然堅定地選擇科研,選擇為夢想一往無前。因為,想做一件事情,就是當你想到,有一天你的天分和熱愛都被消磨,依然有堅持這件事情的動力和勇氣。
化學,你好!
林雲霄對於化學的熱情源於高中,從第一堂課開始,他就被深深吸引,甚至還偷偷跑去學校實驗室做基礎試驗。
步入大學後,他懷揣著對化學的熱愛和投身科研的夢想,加入到了致遠學院的大家庭。
初入致遠,他卻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因為作為一個對化學純粹的「業餘愛好者」,與院裡絕大多數在全國學科競賽中獲獎的同學相比,他覺得他們之間的差距在短期內是無法彌補的,因此他漸漸產生了消極感,「感覺自己以前學的是假化學」。
在談話中,林雲霄提到,為了逾越這個學識的鴻溝,他每天都花更多的時間補習專業課,在閱讀的過程中,他逐漸發現專業領域的前沿知識對他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調整與轉變
面對巨大的壓力,他及時調整好了心態,將失敗化為成功的動力。
大二開始,他在老師的鼓勵與支持下,同時完成了兩個大創課題。隨後,在前期科研和學術積累的基礎上,林雲霄經過院系選拔被推薦前往美國Dartmouth College常春藤高校進行海外研修。回國後,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化學方向頂級期刊JACS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學術論文。短短兩年時間,林雲霄就從一個需要參加資格考試的「問題生」,成為了一個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專業頂級期刊論文的「學術新星」。
「我們製備了很漂亮的晶體,但它不僅不易碎,反而是具有彈性的。」在談起本科階段發表的第一篇論文的相關工作時,林雲霄記憶猶新,言語間依然充滿激動,依稀可以看到他眼神裡閃爍的光芒,「它可以高效吸附水溶液中的碘,要知道放射性碘131就是福島核電站爆炸後的主要汙染源之一,目前擴散內海中仍然無法處理,而我們的晶體就有可能解決這些問題。」
JACS(美國化學會志,IF=14.695),作為材料領域和化學領域的頂級刊物,即使是高年級的研究生,也很難在上面發表文章,但林雲霄做到了。
「當然,所有的這些成果都是在老師和師兄師姐們的幫助下完成的,是團隊智慧與努力的結晶。」林雲霄說,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各自也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合作者討論可以找到新的思路。「而且大家一起互相勉勵,就不會覺得孤單。」
在林雲霄看來,成果的數量並不重要,創新則更為關鍵。「科研人要帶一點反叛精神的,按部就班一般很難做好科研,因為缺乏開拓的勇氣。」因此,他在研究生期間選擇了和本科完全不同的研究領域,從有機材料轉到電催化,從「新」出發。他的研究並不側重於單純性能的提升,而是更渴望實現對交叉領域空白的補充。「希望能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了掌握更廣泛的知識,他很樂意在年輕的時候拓展自己的學習領域,延展科研人的生命長度。
對他而言,科研帶給他的是一種雙重體驗:「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做實驗和研究卻仍然得不到一點兒正反饋的時候,你可能會消沉,甚至產生自我懷疑,但這加倍的痛苦突然在某一天有了結果的時候是會轉化為加倍的快樂的。」
「在這個時刻,你知道自己做的研究真的有價值,真的能對社會和人類發展產生推動作用。」說出這些話的時候,他的目光篤定而自信。
箭與千鈞弓
如果說,林雲霄像一支目標明確的箭,那麼上海交大和化學化工學院無疑是一張千鈞弓,給他提供了廣闊的學術交流平臺。
通過努力,林雲霄在博士期間獲得了優秀的科研成果,相繼發表論文於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IF=11.878)和Angew(德國應化,IF=12.102)期刊上,在聚合物電催化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並與日本豐田公司新能源研發部門合作申請兩篇專利。去年2月,他還榮獲了美國化學會ACS上海分會研究生學術成就二等獎。同時,他還擔任了SCI一區期刊Nano-Micro Letters(IF=9.043)助理編輯,並應邀成為審稿人。
對於博士生涯,林雲霄感觸最深的是有幸入選研究生院於2017年開始實施的致遠榮譽博士計劃,每個入選的博士生都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組成導師組聯合指導。林雲霄的兩名國內導師陳接勝和李新昊教授是對林雲霄影響非常深遠的人,他們既是科研的引路人,也是人生的導師。
林雲霄說,兩位老師每次的點撥,哪怕只有寥寥數語,都對自己大有裨益。李新昊老師對科研的熱情和心無旁騖的專注力讓林雲霄特別佩服;而陳接勝老師寬厚、包容的品格,如春雨潤物細無聲一般,對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生活,須憐取當下
生活中的林雲霄彬彬有禮,容儀清朗,常懷逸興,愛好廣泛。文學、藝術、歷史、旅行均有所涉獵。但他不喜歡把自己的愛好作為一種展示,或者以此與別人競爭,而僅僅把它們當成調節生活的方式。他平時喜歡下棋,但不參加棋類比賽;有竹笛十級證書但不喜歡表演,「愛好就止於愛好罷了,不然你會失去它的」,他笑著說。
今年是他在交大的第七年,這個聲稱「現在閉著眼睛也能在交大走一圈」的人,對交大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包玉剛圖書館頂樓,「在這裡,你能看到整個思源湖、整個交大,甚至交大以外的地方,而且,夏天的風也很舒服。」
言及這次「學術之星」的評選,林雲霄坦言,他的入選是幸運的,交大臥虎藏龍,有太多低調且優秀的同學和前輩,突然間成為焦點,給了他一定的壓力,但更多的是動力,因為這會鞭策自己在未來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當談到自己的經驗時,林雲霄分享了他一直堅信的人生格言:「創新,是一種堅持。」在交大,只要你肯努力、肯探索、肯堅持,就能收穫你想要的結果。「而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保險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那個你想要的東西。」
堅持心中所愛,他牽手化學,一次次突破自我;追逐更遠未來,他敢於挑戰,科研路上一路遠行。
興趣為帆,努力為槳,乘風破浪,且歌且行。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翻山越嶺,涉水行泥,在不斷的歷練打磨中,一路披荊斬棘,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 文中人物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採訪| 陳若芳 周榕 撰稿| 陳若芳 周榕 劉璇 責任編輯| 劉璇 上海交大研究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