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叔讀博時發的第一篇SCI論文,剛好是本人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第一篇SCI論文——讀碩期間發表過一篇SCI論文,但並不是一作。
先提前劇透一下,這篇論文最後沒能進入投叔博士論文的正文中,僅僅是在publication中列了一下。
說到這裡,懂行的人應該已經猜到了。這篇論文其實做的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所謂副課題,也就是side project。也正是因為這個定位,我沒能完成後續的一系列研究。
好吧,現在從頭講一下這個論文發表的經過。
剛開始讀博,投叔大概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來warm up。具體地,是給兄弟組做幾個化合物,完成一個合作項目。在這期間,除了做實驗之外,還查文獻整理文獻,最終確定了主課題:從此我悲催的博士生涯開始了,當然,這是另一個故事。
主課題很快遭遇不順,目標分子的一個關鍵片段被人搶先報導。
當時我很疑惑,甚至產生了「紅旗到底能扛多久」的懷疑。後來跟導師仔細研究了一下已經發表的方法,覺得我們能做得更加elegant,所以還是決定把課題推下去。於是不幸接踵而至,不久又遇到了瓶頸。
遇到瓶頸,除了反覆試驗之外,肯定還是需要繼續讀文獻,找方法。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在組會的頭腦風暴時,聊到了一個新方法。雖然這個新方法最後沒有應用在解決主課題的問題上,但我們都覺得很有價值,就這樣確定了side project。
Side project是一個多組分反應,最終可以高效地合成異吲哚。我跟導師還有組裡的博後反覆琢磨機理,覺得還是走得通的,也值得開發成一個新的有機合成方法。就這樣,在我解決主課題的空餘時間,開始了方法學研究。每天掛很多小瓶子,不停地篩選條件。
實驗科學裡,機理能走通跟實驗能做出來,完全是兩碼事。
在進行side project的研究中,我也碰到了非常多的新問題,最關鍵的一點是產率上不來。後來柳暗花明,從一個很偏門的反應中,一篇很偏門的文獻中得到靈感,找到一個無機鹽做反應助劑,產率一下子就上來了。而且最終開發的體系是水和DMSO的混合溶劑,這樣可以用氘代水和氘代DMSO做實驗,順手研究了一下反應的機理。
等到體系開發完畢後,導師就把最早一塊兒提想法的那個博後加進來,因為本來也有他的想法,要掛他名字,不如直接讓他做點事;另外還加了一個人,是我同一級的同學,剛好也是主課題做得很鬱悶,加進來找找自信。
我們三個人,一起拓展底物,前後得到20多個從未見報導的新化合物。但直到這時,我們仍然不知道這樣憑空做出來的東西有什麼用。
非常巧,在那段時間,OL的副主編,法國的一位女化學家到我們學校開講座。在她的ppt裡,出現了好幾次異吲哚結構。我很感興趣,講座完後跟她交流了一下,提到了接近收尾的這個side project。她很感興趣,建議我們投OL。
這讓我們挺意外的。本來我們幾個人覺得手裡就是個小玩意兒,大概發個一兩分文章得了。但這個女化學家很識貨,因為她知道,異吲哚非常不穩定,合成難度比較大。
說到這裡,可以講一點題外話。吲哚很常見,胺基酸中的色氨酸就有吲哚,糞便中還有3-甲基吲哚。但吲哚一旦變成異吲哚,就很不穩定了。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什麼大自然在進化中選擇了吲哚而不是異吲哚。
知道能發OL了,我們幾個人鼓起幹勁兒,把課題快快收尾。完成後,大家想著怎麼也得給這些新化合物找點所謂的「用處」吧。在合成中,我們發現這東西有很強的螢光,就先把螢光數據測了,準備在文章裡朝這個方向包裝。
後來導師建議說最好弄個純合成吧,我們就商量了一下,把異吲哚作為DA反應的雙烯體,做了一系列DA反應,又拿到一組新化合物。數據收集齊全,就投給OL了。
文章投出去後很快就被接受,只有小修改,我們花一個通宵把小修改搞定就定稿了。論文投出去到online,只用了兩周,正式出版也才三周。
這篇論文的全部過程到這裡也差不多講完,總體很順利,前後花了小半年的時間。文章發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挺高興。因為在當時,這還是我們課題組最好的文章之一。在投叔的這篇OL之前,課題組最好的文章也是一篇OL。後來我們課題組發展得非常好,OL就可有可無了。
非常可惜的是,當時沒有對螢光特性進行更深的研究,我的工作重心就又回到主課題上。我們組後面有個小夥子,拿這個方法點亮一些蛋白和細胞,發了幾篇CC。
好了,總結一下課題從設計到發論文的整個過程,看看得到了什麼經驗。
首先是一定要想明白原理。即便在實驗性學科裡,原理也是無比重要的,先把原理走通,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第二,不停地查文獻讀文獻。即便前途光明,中間也會有波折。具體問題的解決,多數時候並不是靠靈光一現的所謂天才想法,而是靠廣泛地閱讀文獻,甚至要閱讀跟課題看上去毫無聯繫的文獻。
第三,課題完成後,還是要仔細查文獻讀文獻,看看自己手裡的東西到底怎麼樣。很多時候,面對新事物,一般人無法評估。多查查文獻,多請教一下行內的專家,這樣才能更準確地給自己的成果找到定位,進而選擇合適的期刊投稿。
第四,在實驗過程中就把數據收集好,做紮實。投稿的時候,一次性寫好,不要等審稿人提了,才去補。數據扎紮實實,會給審稿人一個好印象,增加過稿的可能性。那到底需要做哪些數據呢?很簡單,看看目標期刊以往的論文,都列了哪些數據,不要偷懶,老老實實把數據都收了,還特別要注意期刊對數據質量的要求。手裡比較差的數據,多重複做幾遍,不要怕麻煩。
投叔的博士生涯非常悲催,可能唯一算得上順利的,就是這個side project了。現在把經過記錄下來,希望能對後來人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