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巨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我們往往都會聯繫到德國和蘇聯。
的確,一方坐擁動物園,虎豹象鼠一個比一個令人驚嘆,另一方,則是開啟了把海軍艦炮和陸軍榴彈炮統統搬進坦克的先例,造出來的戰車也是一個比一個粗暴。
相反,二戰中的美軍則給人的感覺溫和很多,靠著各種天量謝爾曼的數量優勢,以及龐大的後勤和制空權的保障下,贏得了戰場的主動權。
其實,這並不是美軍的本意,在面對德軍重型坦克全方位的性能碾壓下,美軍也動過一些「歪腦筋」。
二戰初期,美軍對於裝甲兵的理解,依舊是坦克支援步兵,坦克殲擊車對付坦克的思路,因此開發出了坦克和坦克殲擊車兩種路線。
這就有了謝爾曼和謝爾曼底盤打造的M36傑克遜殲擊車並存的現象。
不過他們很快也發現了,似乎這些都不用虎豹們打的……
於是,1943年面對德軍重型坦克、TD以及齊格飛防線的巨大壓力,美軍也終於開始希望設計一款能夠匹敵的重型坦克殲擊車了。
這就是T28/T95。
從數據上看,這輛坦克殲擊車可以正面碾壓當時德軍所有的裝甲力量!
300mm的正面防護和長身管的105mm火炮,這簡直是一件非常不美國的美國坦克。
不過,由於主炮和發動機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型號,軍方對防護要求又過於嚴苛,因此1945年才完成了原型車(這時的名字是T95自行火炮),47年才完成了第一次測試(這時的名字又改成了T28超重型坦克)。
最終,在各種拼湊和將就下,這貨戰鬥全重86噸多,但用的發動機,是潘興上的500馬力福特GAF,推重比感人
主炮是一門105L65,光炮管就3噸重(同期蘇聯人的D10T和德國人的88L71,全重也就兩噸多。
這樣失衡的數據,在二戰後主戰坦克概念日趨成熟的情況下,被迅速的放棄了,美國人一度的創新和嘗試,也就此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