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裡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想獨霸老人留下的家業,經常虐待他。
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
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與老牛相依為伴。
一天,天上幾個仙女見織女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雲錦,整日苦悶。便懇求王母娘娘讓她們一起去人間的碧蓮池一遊。王母娘娘心情正好,便應允了她們。
老牛突然對牛郎說:「你今天去碧蓮池一趟,那邊有幾個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五彩衣藏起來,五彩衣的主人就會成為你的妻子。」
牛郎知道它是個神物,便照著老牛的話做了。那件五彩衣的主人正是織女。仙女們看到了藏在暗中的牛郎,驚慌失措的眾仙女慌忙穿衣飛走,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突然一天,老牛在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悉心保存,以備日後遇難時之用。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了山坡上。
婚後,織女落凡到了人間,一年後織女生下了個龍鳳胎。此後,她天天在家養蠶織布,牛郎外出賣布掙錢。牛郎和織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
但是好景不長,很快織女私自下凡與牛郎結合一事,被玉皇大帝發現。要派遣天兵天將下凡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這對恩愛夫妻即將要被拆散。
王母娘娘親率天兵天將下凡,將織女強行帶走。情急之中,牛郎記起老牛臨終的囑咐,急忙披上牛皮,挑上一對兒女乘風追隨。
牛皮發揮著神力,眼見就要追上織女一行,王母娘娘卻拔下了頭上的玉簪當空一划,頃刻之間,在牛郎的眼前就出現了一條波濤滾滾的天河——銀河,將他和織女分開。
但痴情的牛郎不忍離去,他帶著兒女苦苦守候在河邊,而隔河相望的織女也終日哭泣,再也織不出美麗的雲錦。
時間長了,王母娘娘也被織女和牛郎的真情所動,許可他們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會。每到這天晚上,人間的喜鵲都會飛往天上,在銀河之上架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就靠這座鵲橋共赴佳期。
相傳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在人間是看不到一隻喜鵲的。而在黎明之前,喜鵲們必須飛走,牛郎織女也得趕在鵲橋消失之前匆匆話別,回到銀河的兩邊。
所以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們總會看見喜鵲的頭頂突然禿去。相傳這天牛郎和織女在銀河的東岸相會,役使喜鵲做橋梁從它們頭頂走過去,所以喜鵲頭上的毛都被踩禿了。
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在古時女子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夕,她們都會向織女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因此也叫「乞巧」節。
到了現代,七夕節又被人們正式地稱為「愛情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在,我們在秋夜天空的繁星中,還可以看到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明亮的星星,這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在牽牛星的兩邊還有兩顆小星星,這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
因此我們相信,在天河的兩側,牛郎織女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彼此,一直見證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可貴精神,激勵著青年男女追求美好愛情的決心和勇氣!
同時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
在此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幸福美滿;祝你們永遠相愛,攜手共渡美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