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貓?
一灘貓?
一條貓?
一團貓?
一塊貓?
……
而當沒有養過貓的小編拿著這個問題去問身為資深鏟屎官的閨蜜,她有何見解時,隔著手機屏幕我都感受到了她的大白眼:
「一看就是沒養過貓的,
養過貓的都知道,
貓分明是論『升』的!」
「神馬?!難道貓是液體嗎?」
「那不然呢。」
「……」
那……一盒貓?
一管貓?
一罐貓?
一杯貓?
一瓶貓?
一碗貓?
一 ……
這題超綱了,給小編整不會了。
根據常識定義,固體是物質保持固定體積和形狀的狀態;液體是物質保持固定體積但適應其容器形狀的狀態;氣體是物質膨脹到佔據任何可用體積的狀態。這樣看來,喵似乎完全符合液體的定義……
近年來,關於喵究竟是固體還是液體的爭論也越來越多,也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2014年,一個名叫湯姆的人在《無聊的熊貓》(Bored Panda)這本雜誌的搞笑動物板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貓是液體的15個證據」(15 Proofs That Cats Are Liquids)的文章。法國裡昂大學的科學家馬克·安託萬·法爾丁(Marc-Antoine Fardin)從中得到靈感,發表了名為《論貓的流變學》(On the Rheology of Cats)的文章,通過使用現代流變學的工具來探討關於喵是液體還是固體的說法。
現代流變學是力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具有流體和固體特性的物質的運動。根據環境的不同,物質可以同時具有固體和液體的特性。例如,冰川是由固體冰構成的,
當在短時間內觀察他們時,它們看起來時固體的,但如果時間足夠長,冰川也會像液態水一樣流動。這個例子表明了一個普遍的結果:更像固體還是液體,要看在多長的時間軸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物質的行為更像液體,而在很短一段時間內則更像固體。1927年開始的一項著名的「瀝青滴漏」實驗也證明了瀝青看上去是固體,但實際上是粘性極高的液體,大約每10年能滴落一滴。所以物質的性質並不像看上去那樣簡單。
為了描述在特定的實驗中物質的行為是更像固體還是液體,需要計算這種物質的德博拉數De:
其中,T是觀測時間,在這裡是實驗的持續時間,可以人為控制;τ 是弛豫時間,表示某一物質發生形變所需要的時間。當德博拉數De小於1時(也就是弛豫時間小於觀測時間),意味著一種物質更像流體;當De大於1時(也就是弛豫時間大於觀測時間),意味著一種物質更像固體。
可以估計,喵正常情況下的弛豫時間在 τ = 1秒到1分鐘的範圍內。請注意,圖1a-b中使用的樣本相對年輕。年齡較大的喵可能有更短的弛豫時間,因此比躁動的小貓更容易變成液體。
如圖1所示,(a)在觀測時間小於弛豫時間時,一隻喵以固體材料的形式出現,以一致的形狀進行旋轉和彈性碰撞,就像在短時間尺度上的橡皮泥。(b)在觀測時間遠大於弛豫時間時,一隻喵化成一坨液體,流動並填滿一個空酒杯。(c-d)對於年齡較大的喵,我們還可以引入膨脹的特徵時間,並區分貓科動物的液體狀態(c)和氣體狀態(d)。
圖2(a)顯示了在貓科動物的拉伸流動。據觀測,當喵沿著其主軸變形時,它們更容易鬆弛,這表明拉伸時間小於剪切時間,也就是拉伸流動比剪切流動要容易。圖2(b)給出了貓科動物的荷葉效應的一個示例,超疏喵(superfelidaphobic)表面上的一隻喵,保持接近球體形狀,顯示出了高接觸角(不懂「疏喵性」的童鞋請參考「疏水性」的定義,簡單來講,就是像荷葉一樣不吸水,水在其表面會形成一個很大的接觸角而成水滴狀。如能使液滴保持接近球形的形狀,被稱為「超疏水」表面。)。圖2(c)的傾斜罐子實驗,顯示小貓的屈服應力,就像歪倒的瓶子裡的番茄醬一樣,不容易流出瓶子。
目前尚不清楚,是什麼物理和化學性質產生了超疏貓性,然而,這種「荷葉效應」在喵身上是相反的,不是粗糙的表面排斥光滑的水滴,而是粗糙的貓毛排斥光滑的表面。因此,喵經常被發現在粗糙的基質上攤開,如圖2(d)所示,但它們對使它們皮毛光滑的基底具有較低的親和力,如圖2(e)中的水(眾所周知,喵真的一點也不喜歡水Σ( °△°|||)︴)。在一些實驗中,也可能涉及顯著的壁面滑移和剪切局部化,如圖2(f)所示,其中基底和喵之間有非常顯著的相對速度。如圖2(g)所示,吸附在牆上的喵,與直覺相反,似乎重力對粘附力有促進效應。
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作者試圖討論喵的流動不穩定性。當一個物體內部不斷變形時,流運動就出現了。隨著變形速率的增加,二次流出現,當變形速率足夠大時,出現混亂運動。在這裡,用雷諾-魏森貝格數給出了流動的機制。
其中,τ 是弛豫時間,是剪切速率。當Rw≪ 1 ,流動簡單而穩定,被稱為層流基流。在Rw約等於1時,二次流開始出現。如果 Rw≫ 1,則流動運動從規律穩定的運動轉變為混亂運動湍流。這稱為流的不穩定性。
渦旋是湍流最簡單的例子之一,指的是流體繞軸旋轉。但由於喵不像水這種簡單流體是被動的,而是一種主動材料,因此要定義剪切速率可能很困難,但我們仍然觀測到:如圖3(a)所示,它們有自己的動力,可以表現出自發的渦旋運動(追著尾巴跑)。圖3(b)中的貓科動物幼年樣本顯示,在貓科動物的流動中,可能會出現顯著的法向力,並且它們似乎能夠驅動爬杆效應。
總之,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但喵已經被證明是一個豐富的流變學研究的模型系統,無論是在線性還是非線性領域。在文章結尾,來自日本的實驗表明,不應該將喵視為孤立的流體系統,而應該將其視為能夠從環境中轉移和吸收壓力的系統。這種現象可以在貓咪咖啡館中輕易觀測到,在那裡,壓力很大的顧客可以撫摸小貓,用貓咪的嗚嗚聲消除他們的煩惱。
讀完文章,你學會了嗎?反正小編已經學廢了……那麼你們家的喵主子是液體的還是固體的呢?
最後只想說一句,「貓和老鼠」誠不我欺。
圖片來自原文和網絡
原文出處:《Rheology Bulletin》2014年第2期,
原文標題:On the Rheology of Cats
原文作者:Marc-Antoine Fardin
原文連結:https://www.rheology.org/sor/Publications/RheoBulletin/RB2014Jul.pdf
文章翻譯整理:悠然(科研寫作研究所外文編輯)
特別說明:本文翻譯並整理自網絡,僅供學友交流。
努力讓中國科研人員快樂寫作
點擊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