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臂纏金絲,酥脆十裡聞:寒食節兩大「當家花旦」為何被打入冷宮

2020-12-09 脂肪故事

「百年節歲同寒食,萬裡封疆立介休」明 呂解元《綿山吊介子》

明時,呂解元路過綿山,寫下了這首弔唁介子推的詩,千百年來,介子推「割股奉君」,不言厚祿」的高尚情操,一直為士人所推許。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人,原本是一個村居之人,卻因為跟隨了晉公子重耳,在歷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春秋時期,晉獻公寵愛美女驪姬,愛屋及烏,就想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晉獻公倒行逆施,引發了晉國的內亂。在驪姬的迫害下,太子申生「意外」死去,隨後,驪姬又把目光投向了晉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二人見勢不妙逃亡。

這一跑就是十九年。這十九年裡,重耳饑寒交迫、生死一瞬,既有父親晉獻公的追殺,還有兄弟晉惠公的刺客。不但經歷了世間最慘烈父子兄弟相殘,更受到了世人的白眼與冷落。唯一讓重耳覺得安慰的是,儘管他潦倒至此、步步殺機,仍然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巨子跟隨於他。這其中就有介子推。

這一年,重耳逃到衛國,睏乏饑渴,精疲力竭,一個叫裡鳧須的隨從,實在無法忍受這種生活,偷光了重耳的錢和乾糧跑了。重耳無奈之下向正在耕田的農夫乞討,卻被農夫奚落了一番。

一個晉國的公子竟然落到了乞食的地步,重耳又餓又急,當時的他,一定對這個世界失去了信心。正在這時,一個隨從端來一碗肉湯,香氣飄飄,重耳大喜過望,一口氣喝了下去。胃部的溫暖和充實,讓重耳恢復了繼續跑路的信心。

然而,當他知道這碗湯的真相後,卻淚如雨下。原來,為了能夠讓重耳活命,介子推跑到沒人的山溝裡,割下了腿上的肉煮成湯,重耳說,如果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會報答介子推!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率兵殺回晉國,殺晉懷公而奪位。其後,他鼓勵農桑、大興商事,任用賢良,晉國實力大增,先後伐衛攻曹、擊敗鄭國、大敗楚軍,開創了晉長達百年的春秋霸業,晉國之強,威服諸國。

當年跟隨重耳逃亡不離不棄的臣子們,如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都受到了重用,唯獨介子推,不願意為官,寧願和老母親隱居鄉裡,自食其力。

「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

晉文公算得上是個有情有義的君主,親自帶人來到介子推的家鄉,介子推為了躲避逃入了綿山。晉文公為了逼他出來,就放火三面燒山,卻始終沒有看到介子推的身影。

大火熄滅後,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了燒死的介子推和老母親,晉文公淚如雨下……悲傷之下,晉文公下令在這一天禁止煙火,僅食「寒食」,「寒食節」由此而來。

《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

寒食節一般在清明前的二日,但自唐時起,民間逐漸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以祭祀祖先、追思先人,這個節日也成為綿延兩千年的第一大祭日。

在這一天,人們以燒紙錢、插柳枝、野外祭祀出遊來紀念親人,由於這一天不起煙火,吃冷食,饊子和麻花這樣的油炸麵食就成為了寒食節的兩大「當家花旦」。

饊子與麻花的起源

饊子是華夏獨創的油炸麵食,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饊子就是「寒具」的代稱。最早的記載,來自於周朝。

《周禮天官冢宰籩人》注云:「清朝未食,先進寒具口頭之籩。」

可見,「寒具「其實就是早飯還沒做好時,用來墊肚子的零食。而到了春秋時期,「寒具」的製作工藝已經相當考究了!

「粔籹蜜餌,有餭兮」 屈原《楚辭.招魂》「粔籹乃蜜面而少潤者,餭乃寒具食,無可疑也」宋林洪

這幾段文字記載和考證,足以證明「寒具」的歷史之悠久。而「寒具」中最具有代表的性的、食用最多的就是饊子和麻花。他們差不多同時出現,而且原料相同、製作工藝相近、口感都追求一個「酥脆」。

饊子不僅僅香酥可口,在造型上比麻花更漂亮。唐代劉禹錫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

「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寒具》

饊子不僅好吃,製作的過程也是賞心悅目。它的製作工藝類似於今天的蘭州拉麵。將麵團搓成條狀,然後對摺拉長,再對摺再拉長,如此反覆,一團面就這樣成為了「銀絲」一般的饊子。

由於饊子的絲極細,不能用手滿把握,所以炸饊子的人往往將饊子纏在小臂上。兩隻細膩雪白的小臂,千絲萬縷雪白的銀絲,入鍋一炸,泛起細密的油花,真是賞心悅目。

劉禹錫能夠詩興大發,一定是被那美食、玉臂、金絲所感染,所以將饊子稱為「纏臂金」。明代藥學大咖李時珍也對饊子有過極為形象的描寫:

「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

這個時候的饊子,製作工藝已經相當精緻了,以「糯粉和面」,不僅提升了口感,還能增加柔韌性,讓饊子拉成的絲更細、更具美感。可能,李時珍也是個美食家吧!

而在麵食中加入微量的鹽,古人在味道調和中已經掌握了「鹹甜搭配、其味更益」的味覺密碼。「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則是指其造型已經相當複雜精美,不僅僅是拉成絲那麼簡單了!

這樣做出來的饊子,「入口即碎脆如凌雪」,不僅是充飢的食品,更有了「休閒」的趣味,由於饊子特別脆,以致於人們在拿取的時候,儘量動作輕柔,因為一用勁就會損壞它的形狀。而我們在吃饊子的時候,必須要用一隻手兜著,不然質地酥脆的饊子很容易折斷掉落。

人們把饊子當作寒食節的食品,除了民間風俗之外,還有更加美好的寓意。饊子的顏色,猶如黃金,它的形狀,便如金絲一般,層疊纏繞、彎曲迴環,寓意著財源廣進、綿綿不絕。

而麻花的起源則更具有傳奇色彩。傳說很早以前,河南開封尉氏有個大營鎮,毒蠍橫行,傷人無數,人們在每年陰曆的二月初二,把面拉成長條、據成蠍子的尾巴形狀,下油鍋炸酥之後吃掉,俗稱「咬蠍尾」,就演變成了今天的麻花。而河南的大營麻花也成為著名的特產。

實際上,麻花的出現遠比這個傳說的時間要早,從形狀來講,工藝簡單、對麵粉要求比較低的麻花,出現的時間比饊子還要早,在春秋時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唐韋巨源《食單》載:「巨勝奴—酥蜜寒具」。

麻花起源雖早,但是真正形成特色、工藝達到一定水準的時代,卻是唐朝。唐時,韋巨源拜尚書令,擺「燒尾宴」慶賀,遺傳下來的菜譜中,就有麻花。麻花此時叫「巨勝奴」,它的製作方法,和今天的完全相同,原料除了面之後,還有酥油、蜂蜜、黑芝麻等,它最大的特點是在炸好之後,表面有一層酥脆的飴糖,聞之香甜、食之酥脆。

人們對這種麻花的描述是「寒具嚼著,驚動十裡人」,就是說它非常的酥脆,吃在嘴裡面的聲音,十裡外的人都能夠聽見。這種說法當然過於誇張了。

但很顯然,掌握了油酥起面、炸制火候、澆敷糖汁的麵點師傅,其製作麻花的工藝已經相當高的水準,比現在的很多人水平都要出色。

自唐朝之後,麵點師傅們一直沒有停止對麻花、饊子製作工藝的研究,形狀越來越精美、用料越來越考究、品種也越來越豐富。

「十二日,宰執、親王、宗室、百官……每分列環餅、油餅、棗塔為看盤,次列果子。」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初八日……每位列環餅、油餅、棗塔為看盤。」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可見,麻花和饊子等寒具,因為其酥脆的口感、精美的造型,已經成為宮廷筵席的必備了!而且大臣們在參加完筵席之後,皇帝會把這些寒具賜大臣回家食用。

據考證,大約在唐朝,除饊子、麻花之外,還出現了油餅、麻葉、老鴰頭、春卷、油條等,這些美味的食品,豐富了華夏的烹飪內容,也為人們提供了美味。

饊子麻花進化史

饊子麻花等寒具面世之後,因為其製作方便,口感酥脆、營養豐富,成為許多人們喜愛的速食食品。

《續晉陽秋》載:「桓靈寶好蓄書法名畫,客至,常出而觀。客食寒具,油汙其畫,後遂不設寒具。」

在晉朝時,大司馬恆溫之子、東晉權臣桓玄特別喜歡收藏書畫,還喜歡讓客人一起欣賞。客人因為吃了「寒具」,沒有洗手,把畫弄髒了,所以以後來了客人就不上寒具了。

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環餅,一名寒;截餅,一名蠍子。皆須以蜜調水溲麵。若無蜜,煮棗取汁。

在北魏的《齊民要術》中,此時的寒具,要用加了蜂蜜的水和面,如果沒有蜂蜜,就要把棗煮了取其汁水和面,讓饊子和麻花帶有甜味。

從以上的兩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來,製作寒具的成本是比較高的,用料也比較考究,只有那此富貴人家才吃得起,一盤麻花抵得上老百姓個把月的口糧。

今天,麻花和饊子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街頭零食」,但是從中國烹飪的發展史和封建文明的進化史來看,吃饊子和麻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做寒具,首先要解決的是植物油、金屬鍋具、麵粉。

人類食用油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萬年之前。遠古的人類,在捕獲野獸之後,最先採取的就是燒烤的方式,將處理好的獸肉,用棍子串起來架在火上烤。在烘烤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有油脂的肉熟的更快,味道更鮮美,口感更滑嫩,由此發現了油脂在烹飪中的妙用。

《周禮天官皰人》說:「凡用禽獻,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犢麛,膳膏腥;冬行鮮羽,膳膏羶。」東漢鄭眾註:「膏香,牛脂也,膏臊,豕膏也。」

但是很顯然,動物油脂並不合適炸制「寒具」食品,因為它的凝固點比較高,在常溫下就變成了白色的膏狀,口感相當地差。周朝時的寒具,恐怕口感也不咋樣。

《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穀,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

但是,不能炸制度寒具並不代表不能炸制肉類,在《周禮》中,周王的菜餚「八珍」中,就有「炮豚」「炮牂」。也就是炸豬肉、炸羔羊。把豬肉、羔羊肉醃製好之後,在油鍋裡炸至金黃,表面泛起了清亮的油花,炸熟之後,澆上醬汁上席,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啊!

《史記》: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鞠五種,撫萬民,慶四方。鋪至下鋪,為菽。

植物油的出現,經歷了菜籽、大豆、芝麻和花生四個階段。早在7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人類文化遺址中,考古人員就發現了炭化的油菜籽 。而在《史記》中,就有了「菽」的記載,「菽」即大豆。

大豆和菜籽這兩種原產於華夏的作物,是目前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油料作物,在全球各地都能夠看到他們的影子。但在遠古時期,這兩種作物是作為食物來種植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種籽裡面蘊藏著豐富的油脂。並且,更談不上榨油的工具和器具了。

大約在四千年前,人類才開始榨取植物油,由於工藝的限制,植物油的產量並不高,雜質較多,直到漢朝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術規範,此時豆油、菜油已經開始被食用,或者用作照明。

值得一提的是,漢武帝建元三年,張騫奉命通西域,帶回了胡麻,也就是芝麻,這種作物的出油率可以達到驚人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大面積種植之下,植物油開始走上人們的餐桌。

到了明朝後期,花生被引進中國,油料作物「四巨頭」終於在華夏會師。與動物油脂相比,植物油具有凝固點低的特點,是炸制酥脆的「寒具」的最佳選擇。

但是光有油還不行,還得有鍋。顯然,遠古石器時代是沒有這個條件的,石、陶材質的鍋質地脆、傳熱性差,根本無法炸制食品。金屬鍋具的出現是在青銅時代。

1923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新鄭南街李家樓鄭公大墓,發現了一件「王子嬰次之燎爐」,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專用於烹炒的金屬鍋具。

事實上,青銅時代包括夏、商、周、春秋戰國等漫長的朝代,此時青銅鍋具,兼具了烹飪器具與禮器的作用。金屬器具的製造,是人類有了社會化的生產分工之後才出現的,冶鍊金屬要解決水源、採礦、燃料、勞動力、糧食的要素。

顯然,金屬鍋具不是老百姓所能夠擁有的。目前出土的青銅器具,全部是在墓葬中發現的,是作為傳世珍寶而陪葬。

鐵鍋的出現和推廣,要到漢代才出現。鐵製鍋具具有傳熱快、質地堅韌的特點,用來烹飪食品是再好不過了!到了這個時候,「寒具」就只差麵粉了。

麵粉是小麥磨麵的粉,在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炭化的小麥顆粒,經過考證,大約在4500萬年前,小麥由西亞傳入中國,由於其豐富的營養和良好的口感,迅速被推廣種植,秦漢時甚至還專門出現了針對小麥的「種植法」。

先秦《禮記月令》所載:「季春之月……天子乃為麥祈實。」又:「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務畜菜,多積聚,乃勸種麥,毋或失時,其有失時,行罪無疑。」

但此時的小麥,由於中國人「粒食」的習慣,小麥是和豆子等植物的種籽在鍋裡蒸熟,以麥粒的形式食用的。麵粉的出現,要到漢末才出現。

從口感來講,麵粉才能充分發揮麵食的優勢。由於精製石磨的出現,能夠製作麵食的麵粉才讓人們擺脫了「粒食」,開始講究起造型和營養了。很快,人們又研究出了麵粉的發酵技術,麵食終於開始了制霸中國人餐桌的歷程。

「處處各有茶坊、酒肆、麵店、果子、彩帛、絨線、香燭、油醬、食米、下飯魚肉鯗臘等鋪。蓋經紀市井之家,往往多於店舍,旋買見成飲食,此為快便耳」。吳自牧《夢粱錄》

製作「寒具」這種麵食的條件終於具備了,在晉朝時已經形成了技術標準,在唐時已經達到了相當「考究」的地步,在宋朝時,則完全成熟,我們今天能夠吃到的饊子、麻花、油條,在宋朝已經全部出現了。

饊子和麻花兩大「當家花旦」為何被打入冷宮

「寒具」的製作,需要耗盡大量的食油、麵粉、糖,所以從它出現的那天起,就是一種「貴族食品」,很多老百姓可能終生都無法吃上一口。

所以古代用寒具待客,既是禮節,也是「炫富」。寒具走入千家萬戶,是宋代的事情!在宋朝,由於商貿發達、農耕技術進步,社會財富冠於諸代,老百姓手裡面有了錢,消費能力明顯提升。

此時,由於稻麥輪作的出現,農業產出效率翻倍,植物油價格的下降,老百姓做點麻花、饊子之類的,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當然了,一家一戶炸這些東西並不合算,於是街頭出現了賣油炸食品的小攤和店面,幾文錢就能買一包饊子和麻花,邊吃邊逛,豈不美哉?

隨著時代的進步,饊子和麻花早已經成為日常食品,但實際上,它些油炸食品和現代人們已經漸行漸遠,這種讓人們喜愛的食品,已經被打入了「冷宮」,一個城市賣這些油炸食品的地方,越來越少?

為什麼呢?富足的生活和豐富的糧食產量,人們早已經擺脫了溫飽階段,開始追求健康、綠色、有機,油炸食品也成為人們談之色變的「垃圾食品」。

不需要悲傷,這是歷史的進步!實際上,饊子和麻花依舊得到很多人的喜歡。這兩種酥脆的美味,在口中被牙齒磨碎咀嚼,油脂的香味和麥麵的清香,散發著農耕文明獨特的煙火氣!

這種煙火氣並不是那種淡淡的清香,而是一種很「粗糙」的濃香,就像華夏文明一路走來的歷程,充滿刀兵殺伐之氣卻又不乏溫柔與中庸!這兩種漸行漸遠的食品,不正是人類生生不息的真實寫照嗎?

人生最大的事,無非是吃喝,如果一個文明對美食無感,那麼這麼文明該多麼地乏味啊!

公元前653年,晉王公率君臣至綿山祭奠介子推,卻發現那棵被大火燒毀的柳樹已經復活,千絲萬縷綠絲絛,在春風中輕輕舞動。晉文公似乎看見了介子推,長揖為禮,久久不起!

相關焦點

  • 酥脆可口金絲美食丨菜品
    製作:1、把哈蜜瓜去皮,切成段粘上澱粉;土豆切細絲浸洗待用;2、鍋中加入色拉油燒至五層熱,下入土豆絲炸至起松,待金黃色酥脆時撈出控油,將炸油離火留用;3、取一個雞蛋和麵粉、脆炸粉、澱粉調和成三和糊,將另一個雞蛋蛋黃和沙拉醬、法芥、精鹽攪拌在一起備用;4、將炸油繼續放置火上燒熱,把哈蜜瓜掛滿三和糊,逐個下入鍋中炸至金黃色撈出控油
  • 金絲玉是什麼玉 金絲玉的功效與作用 金絲玉市場價格多少錢
    玉石目前市場上種類有很多,金絲玉作為眾多玉石的一種,那麼金絲玉是什麼玉呢?下面這就帶來金絲玉的相關內容介紹,了解一下什麼是金絲玉,同時了解一下金絲玉的功效與作用,以及金絲玉市場價格多少錢。以便更加的了解金絲玉這一玉石飾品,在選購的時候清楚是否要選購。
  • 日本女排當家花旦因身材火爆走紅,退役卻嫁給其貌不揚的油膩大叔
    日本女排當家花旦因身材火爆走紅,退役後卻嫁給了其貌不揚的油膩大叔!相信提起日本女排隊,大家都會眼前一亮,因為日本女排隊不僅實力比較強,其中的隊員也都很漂亮,身材也是一級棒,日本很多男性都把她們當做是自己心中的女神。
  • 徐州十二饌之金絲纏葫蘆
    金絲纏葫蘆金絲,就是拔絲。什麼是拔絲?看看,是不是很像一根根金絲纏繞。葫蘆?葫蘆是什麼?是這位?沒錯,按照一定程度來說確實是這樣。不信你看:當你想像,兩兩摞在一起的樣子,是不是很像一隻只葫蘆。金絲纏葫蘆是江蘇徐州著名的地方小吃,因象形而得名。其原料選用桂花楂糕。桂花楂糕是以山楂、白糖和桂花醬製成,為徐州特產,曾被評為全國名牌產品。楂糕的製作在徐州更是歷史久、技藝高。甜相兼、金絲纏繞、千絲萬縷、妙趣橫生,且有消積食、散淤血、止痢抗菌之功效。
  • 盤點5位有望上位做TVB當家花旦的女藝人,張曦雯、蔡思貝受力捧!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發現抄襲者將進行全網投訴 近年香港無線電視(TVB)出現演員荒,除了綠葉演員例如劉江離巢之外,田蕊妮和李施嬅等一線花旦也相繼離巢向外闖。在演員荒之下,TVB自然要培養新血接棒上位,成為一線的當家花旦。
  • 被打入冷宮的妃子,為何是太監眼中的「香餑餑」
    古代皇宮裡被打入冷宮的妃子,過的日子是極其悲慘的。你們不要被電視劇給騙了,以為冷宮也是一個大房子,有花有草有牆有院,還有宮女太監伺候。真實的冷宮就是一個非常小的破屋子,比監獄好不到哪裡去。一堆乾草,一個尿盆,吃喝拉撒就在這一個屋子裡解決了。還想有人伺候!別做夢了,一日三餐能給你送過來就不錯了。說太監搶著去伺候,這就有點過了。
  • 蘭蔻中的當家花旦不是粉水!大眼精華是噱頭,真正有名的是它!
    說到護膚品,不少人耳邊會立即浮現雅詩蘭黛和蘭蔻的名字,對於很多女生來說,蘭蔻都是非常熟悉的一款產品,控能夠起到很好的護膚作用,實際上蘭蔻當中的當家花旦並不是粉水,大眼精華也是噱頭。為什麼呢?不過用完之後對皮膚的細膩度確實有所提高,但僅限於混油性皮膚略乾貨,敏感肌用完之後確實沒有這類女生的效果明顯,因此他的兩極分化也比較大。質地為黏稠而且液體是粉色渾濁狀,上臉之後沒有水那樣清透,主要起到二次清潔的作用,建議使用化妝棉輕輕擦拭,尤其是幹敏肌,如果想要嘗試一定要少量的測試,看是否有刺激反應。
  • 張曦雯:一副高級臉,躥紅速度飛快,成為TVB當家花旦!
    張曦雯躥紅的速度太快了,上位太快,還沒混個臉熟,人家已經是TVB的當家花旦了。隨著近幾年TVB一批花旦們的出走北上,TVB一直在鬧花旦荒。好不容易重新提拔了幾個新花旦,黃心穎傳出小三醜聞被封殺。視後李佳芯也因為言語不當,被TVB高層所冷落。在這種環境下,人靚演技好的張曦雯也就順理成章地火速上位。
  • 前TVB當家花旦陳慧珊罕露面,油光滿面身材發福,兩度復出後再沉寂
    其中,前TVB當家花旦陳慧珊的出現更是讓許多網友意外不已。只是視頻中的陳慧珊已經不再是當年模樣了,身材發福明顯,臉型偏長看上去十分奇怪,頭髮似乎也是未經打理過的樣子。
  • 金絲玉瑪K金巖板展館開業暨2021品牌戰略發布圓滿舉行
    從2020年5月召開巖板研發研討會到10月18日K金巖板正式亮相,再到如今展館落成揭幕,金絲玉瑪在巖板方面進行了細緻的考量。   開業儀式上,章氏企業董事總經理章雲黨表示,金絲玉瑪始終堅守K金初心,金絲玉瑪K金巖板應用多種工藝,包含立體散粉工藝、電光鍍金工藝以及白金黃金工藝。多重工藝疊加合成獨特效果,更有時尚藝術氣息,更有輕奢質感,因此它勝於石材,高於石材。
  • 她曾是TVB第2代當家花旦,為愛情無怨無悔,如今守得雲開見月明
    許多當家花旦小生紛紛離巢,現在電視劇的製作水平也直線下降。現在的花旦基本上就是港姐派和亞視派平分秋色。能擔大旗的花旦年齡普遍偏高,年輕的花旦實力又不夠,常常被觀眾吐槽。TVB捧紅過許多大牌明星,每一個時期的花旦和小生都留給非常深刻的作品,每一個都令人津津樂道。而關詠荷就是被TVB 捧紅的其中一位花旦。1988年,關詠荷因參演亞視電視劇《禿鷹特警隊》開始了她的演藝生涯。
  • 曾是TVB的當家花旦,嫁入豪門淪為生娃機器,如今早已銷聲匿跡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便是如此,她早年是TVB電視臺的當家花旦,後來嫁入豪門後,卻淪為了生娃機器,如今早已經銷聲匿跡了,這人便是徐淑敏。現在提到徐淑敏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了,可在當年的時候,她可以說是TVB電視臺的當家花旦,07年的時候就搭檔了佘詩曼和陳小春出演了電視劇《鐵嘴銀牙》,在劇中飾演了一個叫柳依依的角色,後來,在同年又出演了電視劇《緣來自有機》,真的可以說是一下子走紅了
  • 金絲玉瑪K金巖板展館開業暨2021品牌戰略發布圓滿...
    2021牛氣沖天 章氏企業董事總經理 章雲黨 金絲玉瑪始終堅守K金初心,金絲玉瑪K金巖板應用多種工藝,包含立體散粉工藝
  • 可道園特別策劃——華夏配飾之臂釧
    臂釧,漢族傳統腕飾,一種套在上臂的環形首飾,又稱作「纏臂金」「跳脫」。臂釧多用金、銀、玉等製成,是將金屬捶扁或拉抻成絲,繞製成圓形或螺旋形,繞一圈、三圈至八圈不等,長短不一。上下兩端則打製成帶有開口的環套,可以收放活動,便於佩戴到手臂上之後,調節鬆緊,令臂釧牢牢箍在手臂上,不會隨著人走動或歌舞,從手臂上滑脫下來。    《說文》中:「釧,臂環也。」
  • 東方衛視當家花旦陳辰產女,41歲當媽,老公比前任程雷帥
    東方衛視當家花旦陳辰產女,41歲當媽,老公比前任程雷帥——引言【本文主筆:雙兒】8月5日,一條好消息引發網友熱議,「東方衛視當家花旦」陳辰在個人社交平臺上宣布了喜得千金的消息。觀眾也把他倆當成是「金童玉女」般的存在,在陳辰程雷還是男女朋友關係的階段,是不是就「催婚」,想要在背後推一把,讓這兩對「國民情侶」早日變成兩口子。但是,程雷和陳辰緣分還是淺了點,以和平分手告終,分開後還是朋友。
  • 八一廠當家花旦楊雅琴:幼年喪母,2次失敗婚姻,53歲患癌去世
    而她完全靠著自己,在16歲時終於在八一廠作為演員出道,憑藉精湛的演技實力,成為八一廠的當家花旦。只不過,事業大獲成功的她,在後半生被感情所困擾。經歷過兩段失敗婚姻後的她,在53歲患癌離世。011944年,楊雅琴出生在濟南的一個貧苦家庭。早年家裡條件不好,生活的重擔壓垮了楊雅琴的母親。在她2歲的時候,母親因病去世。
  • 一口酥脆,絲絲蛋香
    單雞蛋就能做出一整桌子「滿漢全席」,蒸、煮、煎、炸,做主食、做湯、做菜,全都不在話下,還有純雞蛋做的可口零食--AZIYOSHI金絲鮮蛋酥,即有雞蛋的鮮香,又是全新的口感。AZIYOSHI金絲鮮蛋酥一整盒,塞得滿滿當當。每一個長方形的方塊兒都是獨立帶塑託的包裝,以保證他們的完整。
  • 金絲玉瑪跟金碧輝煌皇阿瑪什麼關係?
    啊燁話音剛落,我的老款桑塔納就突然加速起來,不知為何,毫無原因。可能老桑也寂寞了吧。我曾以為我是個專一的男子,生是杜拜公主的人,死是杜拜公主的魂,杜拜皇朝被查封的那天我甚至還有點不舍。後來我才發現,所謂的專一不是一生只愛一個公主,而是一次只愛一個公主。
  • 古代嬪妃被打入冷宮,為何太監們搶著去伺候?原因揭露人心的醜惡
    古代嬪妃被打入冷宮,為何太監們搶著去伺候?原因揭露人心的醜惡在古代,嬪妃最害怕的一件事情,就是被打入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