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茉莉馬上就要迎來她的第一個寶寶了,自從懷孕開始她就經常跟我聊天,感覺認識10多年都沒說這麼多話。
記得我當時懷孕的時候也有一大堆問題,還好大姑姐經常開導我。
這一點我很能理解她!
但這位新手媽媽有時候真的讓你很無語,昨天打電話跟我聊了快兩個鍾,各種「為什麼」層出不窮,也真是服了她了!
反正就是幾個問題翻來覆去地糾結,總是擔心這擔心那的。我笑她說該去宮裡找個嬤嬤給她細緻解答一下!
懷孕以後,準媽媽們都會不自覺地關注起育兒方面的知識。
但是,看得多了似乎又讓自己墜入了另一個漩渦,各種擔心,各種懷疑,各種不確定……
這應該是很多準媽媽孕期的共同感受吧!
就拿茉莉來說,她現在剛剛37周,雖然說已經算「足月」了,但離推算的預產期還有一段時間。她現在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日曆算日子,天天盼著寶寶能發動。
轉念一想又覺得自己似乎什麼都還沒準備好,寶寶真的發動了可能無法應對。
聽她翻來覆去囉嗦了半天,總結下來,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孕媽媽們可以對照看看,你是否也有同樣的疑問呢?
1,寶寶一定會出生在預產期嗎?
不一定!
首先要明確,預產期並非一個時間點,它是根據準媽媽最後一次月經推算出來的大概分娩時間段。並非寶寶出生的準確時間!
由於記憶的誤差,準媽媽們身體素質的差異,以及日常生活、飲食、作息的不同,寶寶發育的遲早等因素,即使兩位媽媽在同一天受孕,也很難說她們會在同一天分娩。
據統計,大約只有5%的寶寶會在預產期當天降生,大多數都會在預產期之前出生。
但這並不能說明預產期的說法就沒用了。
根據末次月經的時間推算出來的預產期,其實是提醒孕媽媽們要多加留意,寶寶在這段時間隨時都可能發動,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
這似乎恰恰又成為了準媽媽們糾結的一個問題。大家大可不必過於緊張,提前把待產包、證件、分娩醫院等等都安排好,靜靜等待寶寶的發力就行了!
幸福來了你擋不住,更沒有理由焦慮啊!
2,胎動到底怎麼數的?為什麼我每次都跟書上的數據對不上?
進入孕晚期,產檢的時候醫生也會提醒寶媽們可以在家數數寶寶的胎動。
這是寶寶健康正常與否的重要指標。
問題又來了,不少寶媽說,「我實在數不出書上的數據,每次都相差甚遠。」
胎動到底應該怎麼數?
孕媽媽能夠感受到胎動一般都在孕四五個月的時候,但這時候的胎動次數還很少。
到了孕後期,寶寶各方面都已基本發育完全,作息也更有規律,這時候的胎動才穩定。
一般來說,12小時30-40次胎動是正常的。一天之中的胎動早晨最少,下午6點以後逐漸增多,晚上8點到11點左右寶寶最活躍。
有的寶媽說自己12小時能感受到100次左右的胎動,這跟胎動的強弱以及媽媽的感受差異有關。
只要寶寶的胎動有規律,節奏變化不大,說明寶寶都是正常的!
如果12小時的胎動少於20次,或1小時少於3次,孕媽媽最好及時到醫院檢查一下,以免寶寶出現缺氧、窘迫等意外情況。
那我是不是要一整天都躺著等寶寶的胎動呢?
完全不必要!
每一次胎動過後大家記下來,晚上一匯總就行了。
孕媽媽要抓緊享受自己的「女王」時間,做些自己喜歡的力所能及的小事,心情好了,對寶寶健康更有利呢!
3,分娩前,有可能出現哪些突發狀況?
現在,關於孕期各種意外情況的文章很多,這讓準媽媽們就有點懵了,生怕別人的「意外情況」也會出現在自己身上。
先給大家吃個定心丸:
只要你按時產檢,寶寶健康無虞,你完全不必杞人憂天,做好基本的防護即可!
信心和正能量很重要!
實在要總結一下分娩前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我們就簡單一點說。
胎動胎心異常、見紅、破水、分娩症狀提前出現,不遲疑,先到醫院再說。
真性宮縮和假性宮縮要區分,記住真性宮縮的特點「越來越痛,間隔時間越來越短,每一次持續時間越來越長」。
不要做繁重的勞動,別累著自己又連累了寶寶!好好休息,好好玩,開開心心的!
不要遠行,以免臨產徵兆出現不能及時就醫!
本文小結
進入孕後期,馬上就要撥雲見日了,準媽媽們期待又緊張的心情完全能理解。
但是,大家要相信醫院的科學檢查,不要隨意給自己套症狀,相信你和寶寶都能平安!
---------
正在待產的準媽媽們,你還有什麼疑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