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苦樂參半,不總是擎滿芳馨。但我還是歡喜能夠活著,因為擁有生命,才能擁有體驗生命價值的念想。愉悅時,我想眺望遠處的晴嵐和嫣紅的晚霞,輕撫著絲絲煦風熨帖一縷情懷;憂傷時,我願漫步旖旎小徑,向自然傾訴一切煩憂。在我看來,消弭陰鬱,微笑著面對生活,那麼每一天都將會是晴朗好天氣。
然而,有些人卻將陰鬱視作一種習慣,並對此習焉不察了。譬如《自殺專賣店》這部動畫電影,是講述了一家祖傳10代的夫妻店,經營著形形色色幫助別人自殺的工具,直到熱愛生命喜歡咯咯笑的小兒子的出生才使他們漸漸接受了心靈的教化和洗禮,最終改變了陰鬱的性格。就這種樂觀式的結局而言,恰恰反映了社會還是需要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去引導的,陰鬱並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
那麼為什麼會選擇去看這部電影?首先它的創意性是無可指摘影者因此也更易洞悉影片所傳達出的深刻內涵,而且影片中也不乏喜劇化的元素,別有一番「黑色幽默」的意味。
縱觀電影內容,很難不令人去感慨那個虛構的時代背景下制度的畸形與人性的脆弱。猶記得影片伊始時,一位形色枯槁的高瘦中年人頹喪的耷拉著腦袋站在馬路一邊,靜靜等待著前方車輛的到來,企圖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蒼白無力的生命,然而這場慢性自殺終被一老爺爺制止住。看到這裡,原以為是其的。平素裡我喜歡從花瓣網採集各種創意小素材,因此無意間瞥到這部《自殺專賣店》,便被其獨具一格的創意名稱所攫住,在我看來,它的體裁近乎類似於東野圭吾先生的《解憂雜貨店》,十分新穎別致。這部影片,改編自法國作家讓•特磊的暢銷小說,是2012年法國坎城電影節上映的一部動畫電影。影片並未拘於單一化的形式,而是整個篇幅採用了音樂劇式的演繹手段,使得幾個重要人物角色的形象愈益飽滿生動,觀善意使然,誰知老爺爺只是輕輕說了一句:「我們這座小城不允許人們在馬路上自殺。」隨之便將其帶到了《自殺專賣店》,從表象看似乎是在暗示小城裡的人在死亡上也很注重形式,講究方法,實則略帶些諷刺的意味。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在色彩比例上的構思是精妙的,給人一種調和感:小城裡其他建築皆是一式死氣沉沉的灰色調,獨獨這個「自殺專賣店」,色彩絢麗繽紛。難道單單是在強調這個店鋪生意興隆嗎?不是的,是含沙射影地揭示了小城中人們性格脆弱陰鬱的一面,於他們而言,自殺已然成為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我覺得這裡濃烈鮮明的色彩對比又疊加了一重諷刺效果。
將人物鋪展來看,自殺專賣店裡的夫妻倆以及他們的一對大兒女本身便是悲鬱式的縮影,老闆三島了無生氣,老闆娘亦是整日愁眉不展,他們的言行舉止間皆透著一種與主流社會意識形態的悖離。在他們看來,死亡可以幫助人從苦難中解脫,所以販賣工具幫人自殺反倒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觀影片中有一個細節:「大女兒過生日,父母親的禮物卻是助人上吊的絲巾或骷髏頭的項鍊,然而女兒卻顯得十分欣然。當時看到這裡我心裡積聚著幾分沉重感,對於這樣一種消極殆盡的生活狀態,他們卻樂此不疲,這實是一種價值觀念的扭曲。
我在觀影過程中還一直反思著這樣一個問題:「小城裡充斥著各式想自殺的人,但他們對死亡真的能夠凜然不懼嗎?顯然不是,面對死亡,他們有過猶豫徘徊,也有過掙扎迴旋,然而當其躑躅在「自殺專賣店」中,眼前是琳琅滿目、千奇百怪的死亡工具,而且全部明碼標價,最終他們還是經不住店主的遊說,選擇了積極自殺。當一個人游離在無奈的邊緣總會顯得很無助,這時他人不經意的「積極勸導」便會潛移默化地使其做出抉擇,所以「自殺專賣店」的經營者實際是間接的謀殺者。說到這,我腦際浮現出店主與一個貧窮的自殺者的對話:店主:「你可以選擇用這個最結實的塑膠袋套在頭上將自己憋死。」貧窮自殺者:「太感謝您了,如今像您這麼無私的人已經很少了。」不知怎的,我聽來感覺很刺耳,這一細微的情節可以說是將整部電影的諷刺效果推到了極致。店主的做法真的「無私」嗎?
我想但凡是一個頭腦清醒的人都會駁倒這一點,畢竟社會是需要積極的正能量去引導的,所以影片中小兒子阿倫的出生是一個轉折點,他就像是一個溫暖陽光的正義天使,在這種陰鬱的家庭氛圍烘託下,無論是在觀念還是性情上都與其家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觀影片你會注意到:無論處於何種境況,阿倫總是會面帶微笑,即使是在店裡遇到自殺者,也會示意給他們一些溫暖的話語,並且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解救著每一個妄圖自殺者的生命,雖然因此遭到了父母體無完膚般的謾罵,但他還是一如既往的保持著樂觀的生活態度,最終奇蹟出現了:一家人「改邪歸正」終於被阿倫的善良樂觀所教化,並且不再販賣幫助人自殺的工具,而是改成了食品店。我想,這樣的結局是意料之中的安排,不言而喻,正能量,就應是社會的主旋律。
因此,不要讓陰鬱成為生活的專屬。你且看,我們生活的每一天,更多的時候是平靜無瀾的日子,若是認真度過,那麼每一天都會是晴朗好天氣。所以,請保持一份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