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以科技為鏡,可以知人心

2021-01-21 水墨茉茉

這個世界上大概只有英國人能編出這樣的故事。從美麗新世界到1984再到V字仇殺隊,英國人總是對反烏託邦的故事情有獨鍾。

在構想一個抹殺理性消滅人性的世界觀上,他們簡直有著無人能及的獨特天賦。這使我相信他們應該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自由的國家,因為大約也只有在真正的自由中,人們才能自由的暢想一個完全不自由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黑鏡表面上講述的是科技帶給人類社會的影響,但內核裡,它探討的依然是人的故事,科技僅僅只是放大了人的某些特質。科幻小說裡有一個流派,叫社會科幻小說,這也是公認的科幻中最不同於其他幻想小說比如武俠、玄幻或是神話的一支。

因為在武俠或是神話故事裡,社會結構和人類生存狀態不可能出現太大的改變,但是在時間軸足夠長的科幻故事中,因為科技帶來的生產力的爆炸式發展,人類社會完全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此時,合理而精準的描摹某一特定時間點的整體社會狀態就變成了這類科幻小說中最具難度也是最能吸引讀者的部分。從這種意義上說,1984和美麗新世界也是社會科幻小說。在這些故事裡,不論是社會結構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都和真實的世界完全不同。

但是有一點是不會變的,也是作者必須要把握住的,就是人。不同個體的性格和思維模式千差萬別,在經歷了不同的事情之後同一個體的思維和選擇也會發生變化,但是,將人類當作一個整體而言。

整體的趨向性是不會改變的,這是發生巨變的社會裡最穩定的東西,也是這些離奇古怪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的虛構故事能夠深入人心的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黑鏡的每一集都達到它的目的了。

在這些單集只有四十多分鐘的短小故事裡,每一集的主角都不是故事講述的核心,他們只是在這個故事裡提供了一雙眼睛,讓觀眾得已透過他們去觀看他們所在的世界。

有些故事裡,我會質疑為何主角做出這樣的選擇,因為如果是我我一定會選擇另一個選項,但是,那些圍觀者的態度,卻是我完全不能質疑的模樣,他們簡直真實的令人無法懷疑。

S1E1 一個恐怖分子綁架了公主,要求首相直播和豬發生性關係,否則殺死公主。

最開始的時候我堅信這件事最後不可能是這個結局,然而故事真的一步步向著令我目瞪口呆的方向發展。就我個人觀點來說,這個故事中的首相確實做出了和我想像中不一樣的選擇。

我捫心自問如果是我大概會選擇在直播鏡頭前自殺,既不屈從於恐怖分子也不至禍及家人,而如果是現實世界裡的各國政要的話。

我想他們中應該不乏老子國家元首不當了也有飯吃敢刺殺我你就來試試的硬骨頭,就算真的有人慫的不行打算按恐怖分子的意思照辦,他的下屬和同僚也不可能如劇中一樣不但不勸阻反而慫恿,畢竟這種事情可不是首相一個人的恥辱,而是整個國家的醜聞。

但是劇中民眾的反應確實是令我無話可說。如果真有這樣一項要挾並且在youtube上弄得人盡皆知,且不說目的是不是為了救回公主,想看這個熱鬧的人估計都不在少數。就算是像我這樣並不贊同讓首相屈從於恐怖分子的意思救回公主的民眾。

如果首相真的在電視上直播日豬,我大概率也會打開電視。雖然這個故事的主角是首相和公主,但其實換成任意的普通A和B也成立,即我們有沒有權利要求一個普通人A為了與他無關的個體B的生命安全而做出違背自己意願的難堪之事。

從法理上來說當然是沒有的,個人領域的自由和權利多數人以民主的方式也無權剝奪,比如不能由五個人投票決定如何分配第六個人的財產或者決定他的生死,每個人都有權利拒絕這種脅迫。

但是這確確實實是一個倫理學困境,因為當我們真的審視這個問題時,我們將不得已的用功利主義的評判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即怎樣能達到快樂的最大值。

在這個評價體系裡,幸福被計算成正的快樂,痛苦被計算成負的快樂,我們累加兩位當事人的快樂值總和,於是做出判斷。我想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接受為救一個無關者和豬發生關係,但是當這個難堪之事並沒有那麼的嚴重時。

我們確實會迫於周圍的壓力而不得不屈從,我們甚至會說服自己這沒什麼,這也意味著其實我們在評判自己時也會不自覺地使用這種價值體系。

S1E2 這一集簡直激發了我的幽閉恐懼症。

對於未來人們沉迷虛擬世界的幻想非常多,比如盜夢空間裡很多人每天在夢境裡呆上超過十六小時,比如頭號玩家裡所有人都整天帶個VR在綠洲尋寶,比如機器人總動員裡所有人類都極度肥胖整天攤在椅子上刷屏幕,又比如黑鏡這一集裡所有人每天除了騎自行車就是呆在自己小黑匣子裡玩體感遊戲。

但是你會發現,這些故事帶給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我做夢都想有一臺頭號玩家的VR機,更別說要是盜夢空間裡那個儀器真的發明出來我覺得我八成會一覺睡死過去,但是我一點也不期待機器人總動員裡的那種未來世界。

而黑鏡這個,重度幽閉恐懼症的我恐怕會直接把自己的腦袋拍碎在廣告屏上。同樣都是極度沉迷虛擬世界的未來設想,有些令人非常期待,而另一些讓人不寒而慄。

我覺得原因大致如下,夢境儀器和VR機的浸入式體驗感都非常好,而且提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裡,這些詩意的世界就是人的幻想,而科技不過是提供給了人們將幻想變得真實可感的途徑而已。而相較之下,機器人總動員和黑鏡顯得非常的壓抑和恐怖,這些虛擬娛樂不是人們為了追求享樂主動選擇的。

而是在這個世界觀裡人們根本沒有除了這些虛擬享樂以外的其他任何事情可以做,甚至於這個世界觀在不斷的給公民填塞娛樂,讓你連拒絕的資格也沒有。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差異看似是浸入式體驗感與自由選擇權的差異,但是本質上依然都是無可避免的虛擬迷戀。

我想起我看美麗新世界與1984時也有類似的感受,同樣是反烏託邦,1984的政治高壓讓人難受的喘不過氣來,但美麗新世界的「自由選擇」娛樂至死卻莫名讓人有些嚮往,甚至連每個人一定會喜歡自己被安排的人生這一點都讓人不可避免的有些羨慕。

畢竟,比起既無力改變又心有不甘的現實,每個人都對自己生來就被安排好的工作和生活極其滿意的社會狀態至少達到了所有人都過得開心的理想境界。

看,同樣是每個人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反烏託邦社會,相比大家心裡總憋著一口氣的1984,連反抗的意識都徹底消失了的美麗新世界居然現得頗有些美好。

作為一個重度白日夢愛好者和深度網絡沉迷患者,我非常清楚要是這個世界上出現了浸入式體驗非常棒的虛擬儀器我絕對也會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人類的未來大致來說不太可能出現機器人總動員或是黑鏡幻想的狀態,但是頭號玩家和盜夢空間確實正在逐漸變成現實,所以這樣的科技帶給人類的究竟是福音還是毀滅,恐怕只有到那個時候我們才知道了。

這一集最後,男主角也被節目我感覺我的幽閉恐懼症稍微好了一點。我想如果他的盒子再大一點,比如帶個花園什麼的,我可能就徹底不恐懼了。所以這也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究竟多大的空間對於人類來說才夠大。

我初中的時候上的是寄宿學校,每周一至五隻能呆在學校裡,不能帶手機,不能叫外賣,除了老師辦公室的電話,無法和外界發生任何聯繫。那可以說是我人生中最為幽閉恐懼的一段時間,我趴在天台的欄杆上眺望遠方時,會覺得我就是一隻關在籠子裡的困獸。

所以我高中換了一所可以隨便帶手機,WiFi全覆蓋,出校門隨意,而且旁邊就是商業區的學校。然後我發現,大部分時候我依然還是呆在學校裡,偶爾在天台上眺望一下遠方什麼的,但是明明我哪都沒去,可我就是不覺得幽閉恐懼了。

有人一輩子沒離開過自己住的那座小城,這在環遊地球。但是相比於以光年為距離單位的浩瀚宇宙來說,地球也不過就是一個小破球,而到目前為止從沒有人類能真正離開她,我們註定都要在這個星球上誕生,然後在這個星球上死去,很難說這不是一個難以逃脫的束縛和牢籠。

所以,多遠的距離才算遠方,多大的空間才算廣袤,多少到此一遊的記錄才算得上自由的人生呢,這確實是個問題。

S1E3 這一集的故事相比於前兩集顯得很世俗,一個記憶回放器,一個性格多疑的男主角,一個最終破碎的家庭。

看這集的時候我一方面深感這個回放器的極度便利,如果現實世界中真有這個估計會給各類刑事民事案件帶來極大便利。

但另一方面我也隱隱慶幸這只是個科幻故事,因為我完全可以想像如果真的出現記憶回放器這種東西,我爸媽勢必會為他倆之前究竟有沒有和對方說過某件事天天放視頻自證清白,然而有時候糊塗點才是過日子的道理。

劇中的男主角其實也是同理。雖然在整個故事進行到三分之二時我都以為所謂的出軌行為只是男主角的被迫害妄想症,女主角真和宴會上的小哥有一腿這一點倒在我的意料之外。

但是男主角本身性格十分敏感且多疑這一點不論是重複播放面試視頻還是抓著各種蛛絲馬跡都有非常明確的體現,所以我想就算沒有記憶回放器估計他發現妻子出軌也是遲早的事。

事實上我覺得妻子確有出軌這一點算是這一集的一個敗筆,如果是男主角本身多疑的性格在科技輔助下可以沒完沒了的捕風捉影回放細節並最終氣走妻子顯然更能體現本劇人性的弱點在科技的輔助下被放大這一主旨。

而這一集如此設置那破壞家庭的根源其實在於妻子的不忠,而以男主角的偵察能力就算沒有回放器估計他也早晚發現,所以整個故事變得和科技沒啥關係。整個一集唯一讓我覺得有些毛骨悚然的是上飛機和公司面試都要檢查一個人的所有記憶。

如果未來世界真有這種科技,我覺得應該還是會立法保護個人記憶隱私不受他人侵犯。畢竟,應該沒有人想讓公司領導看到自己和女朋友巫山雲雨的浪漫畫面,而且很多私人的不危害公眾利益的愛好本就應該得到尊重。

相關焦點

  • 《黑鏡》第四季分集劇評:科技的進步反射人性的黑暗
    《黑鏡》第四季第一集《卡利斯特號飛船》人在現實生活裡遭遇的不滿,可以在虛擬世界裡發洩嗎?《黑鏡》第四季第一集用結合了本系列慣用的「人工意識」與流行的遊戲概念作結合,創造出一個有著獨裁神的虛擬世界。正在為小女孩植入監控系統《方舟天使》是《黑鏡》第四季比較普通的一集,探討的主題生活化且非常真實,但在敘事方面有點太過於容易預測導致整體的表現不夠驚豔。
  • 黑鏡在哪個app可以看
    在手機上下載人人視頻後,打開進入人人視頻主頁面,在搜索框輸入「黑鏡」,即會出現黑鏡系列劇集,用戶可選擇黑鏡第一季-第五季的內容進行觀看。  黑鏡第一季於2011年12月播出。該劇分別以多個建構於現代科技背景的獨立故事,表達了當代科技對人性的利用、重構與破壞。
  • 《黑鏡》:Maybe you re old!
    在給人直觀和對人快感的科技面前,人性得到最大的釋放。每一集的結局都不可思議,亦悲傷、亦惋惜。劇歸劇,然而劇總反映著現實的東西。《黑鏡》的每一集都把現實展現得淋漓盡致、像鏡子映射的一般。共5季的劇集裡,我們看到了層出不窮的創新科技,眼花繚亂,而在這些大開腦洞的黑科技背後,劇集更以暗黑風格闡釋了人類過分依賴科技的現狀,並由此衍生出一連串問題,甚至直擊人性陰暗面。關於《黑鏡》,它的命運也是一波三折,BBC拍攝了最初的兩季,並且那兩季的故事更注重當下,直指目前生活中確切存在的問題。
  •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一千多年前,唐太宗如是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更早些,三國時代中孫權也曾如此勸說大將呂蒙。
  • 黑鏡系列/現實問題的未來縮影/誇張諷刺/不想當標題黨的學渣
    該劇分別以多個建構於現代科技背景的獨立故事,表達了當代科技對人性的利用、重構與破壞。該劇第一季於2011年12月播出,第二季於2013年2月13日播出,聖誕特輯於2014年12月6日在英國首播。基本是負作用的表現所以有些新奇的科技成果也讓人眼前一亮學渣還是對未來科技挺感興趣的黑鏡也算是一種警醒
  • 《黑鏡》新預告揭曉第五季黑科技設定
    時光網訊將在6月5日回歸的黑色科幻劇《黑鏡》今日曝光三個單集預告片,第五季依然由查理·布洛克創作劇本,繼續講述科技為人性和社會帶來矛盾與衝突。Netflix從英國4頻道手中搶走《黑鏡》版權之後,該劇從早期的每季三集的小而精規模擴充到了每季六集。
  • 《黑鏡》第四季,無處不在的彩蛋,家庭倫理的另類討論!
    我們會一直在第一時間為大家帶來最新劇集和原創測評的~關注紅顏秀的朋友們都知道小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美劇迷了。的確,目前在世界範圍內還沒有哪個國家的電視劇集整體水平可以和美劇為之一戰。像小編前幾期為大家總結2017十佳美劇個個都是製作精良、腦洞大開、特效滿分的優質劇集。
  • 《黑鏡2》完整破解版下載
    【遊戲介紹】  德國不萊梅開發商Cranberry Productions開發的經典冒險解謎遊戲《黑鏡》的續作《黑鏡2》於4月30日面世。  在黒鏡2中,一個名叫達倫(Darren)的物理系學生在比德福特郡,緬因州的一個海濱小鎮的一家小型照相館工作。他在鎮上被認為是一個孤僻不合群的人,出於對攝影的熱愛,甘於忍受他討人厭的老闆福勒(Fuller)。
  • 黑鏡第五季第二集
    近日看了黑鏡的第五季,感觸頗深。《碎片》這一集有著整個《黑鏡》系列的「原教旨感」。從第一季 BBC 首創到後來成為 Netflix 自製內容,《黑鏡》這個系列的「科技含量」越來越濃,也慢慢的更貼近生活。
  • 《黑鏡》:數碼時代的媒介自反與賽博格身份建構
    「黑鏡」與「電幕」強調的層面有所不同。「黑鏡」首先是一塊被關閉的屏幕,因而凸顯出的是媒介的物質形態,同時,也意味著它是空的、可以承載任何觀念的介質。而「鏡」則喻示著另外一重功能:它提供關於人及其生活環境的虛像,並告訴人們這是「鏡像」而非「再現」。它不僅提供了一塊自戀的場域,更令人們將它指認為真實。
  • 黑科技機器娃娃暴走!《黑鏡》最新單集預告公開!_遊俠網 Ali213.net
    即將回歸的黑色科幻劇《黑鏡》今天發布了第五季的第三個單集預告,這一季的故事劇本依然由查理·布洛克創作,也將繼續講述科技為人性和社會帶來矛盾與衝突。  Netflix從英國4頻道手中搶走《黑鏡》版權之後,該劇從早期的每季三集的小而精規模擴充到了每季六集。集數變多讓單集的水準起伏變大,從第五季開始,《黑鏡》再次縮回了每季三集的規模。
  • 年底了,終於有勇氣diss今年「撲街」的《黑鏡5》了!
    這就造成了一個不可避免的bug,選擇選項以及很多選項直接就進入dead end再讓你重選,雖然電影營造出一種你掌控全局的方式為噱頭,但實際上電影真正的走向並不由你掌控,觀影體驗自然而然就差了。開始重形式,不重故事,觀眾當然就開始不買帳了。我以為網飛會在《黑鏡:潘達斯奈基》中吸取教訓,但從目前《黑鏡》第五季來看,並沒有。
  • 三重結構剖析《黑鏡·聖誕特輯》,感受科技的驚悚!
    《黑鏡》系列作為科幻題材的迷你電視劇,五季劇情刻畫出一個又一個看似荒誕但在科技下完全可能發生的故事,2014年出品的《聖誕特輯》同樣是延續了迷你劇一貫的風格。網絡的不斷進步讓信息的傳遞不再受到距離的限制,但人的內心卻還沒有進步到完全匹配科技,力量是越來越大,可心卻越來越少。在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中,當初蕭遠山和慕容博修煉佛門功法走火入魔也是因為這種原因,故事截然不同,但哲學的思想總是相通的。
  • 你怎樣評價黑鏡第四季第五集?
    一下是網友的分享:網友一:這一集是這一季黑鏡看下來,我感覺最差的一集(第六集還沒看)。黑鏡一貫的主題,是探討科技對人的影響,或者說在高科技的社會裡,人性的新的表達形式。這一集之前的黑鏡,也許在科技方面的想像力有些匱乏,但終歸有一些舊瓶裝新酒的意思,用舊的,不太有新意的科技去討論這種科技對人的新的影響。
  • 《黑鏡》第三季好多人給差評,為什麼?
    關於《黑鏡》,我們只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黑鏡》為什麼不設想反抗?我們不斷地看到在技術世界中被籠罩、被圍困,無處可逃的人。比如第一話裡完全被評分系統擺布,以至於喪失自我的女主角。劇集想說什麼顯而易見:科技完全扭曲了人性,人們在自己發明的科技面前無處藏身,無處可逃。除非你被剝奪了一切,從社會中被開除,才能在監獄中展現真實。也就是正常發洩情緒,放肆地爆粗口。so what?
  • 黑鏡 急轉直下丨科技究竟帶給人什麼
    每個人在眼睛中都植入了一塊晶片,有了這塊晶片就可以直觀的看到別人的分數。女主每天都帶著浮誇的笑臉,還對著鏡子練習假笑。 女主去買早餐,買了一杯咖啡。店員小哥為了得到5分好評,贈送了一塊餅乾,女主也沒讓他失望,順手就評了一個5分過去。路過附近的鄰居,她早上才看到鄰居可愛的兒子,於是就是一頓誇。坐下來先是咬了一口餅乾然後擺在咖啡旁邊,拍照上傳得到贊,行雲流水。
  • 豆瓣日曆 2020年12月4 日《黑鏡 第一季》
    今日主題:《黑鏡 第一季》。《黑鏡》(英語:Black Mirror)是一部由查理·布魯克創作的英國獨立單元劇,該劇由布魯克和安娜貝爾·瓊斯擔任節目統籌。標題查理·布魯克向《衛報》解釋節目的標題,說到:「如果科技是一粒毒品——確實感覺像毒品——那麼它的副作用到底是什麼呢?我的電視劇《黑鏡》就要討論這個領域——愉快與不安之間。標題《黑鏡》是你在每面牆、每張桌子、每隻手掌間都能找到的東西:電視、顯示器、智慧型手機,一旦關閉屏幕,就像黑色的鏡子一樣,使人感到冷冽、畏懼。」
  • 《黑鏡》:這部口碑爆棚的科幻懸疑劇,為何在第5季跌落神壇?
    星期五言:2011年,當英劇迷看完《黑鏡》第一季第一集的時候,相信每個人都是驚呼:竟然可以這麼演!你能在9年前的豆瓣評分中看到人們對這部科幻懸疑劇的追捧。從他們的留言中,可以看出已經將其奉為神劇了。《黑鏡》是以對未來科技的幻想為基礎,深入思考人類廣泛使用高科技後的生活,這些反思和隱喻,給予我們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酣暢淋漓,還有精神上的醍醐灌頂!
  • 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0分的良心好劇《黑鏡》究竟有什麼看點?
    從第四季開始,《黑鏡》正式由美國NetFlix(網飛)公司接手,變成了一部「美劇」了。「鋼鐵俠」唐尼擔任製片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漫威電影中飾演「鋼鐵俠」託尼·史塔克的小羅伯特·唐尼親自擔任《黑鏡》電影版的製片人,將《黑鏡》搬上了大屏幕。
  • 傳媒視角:《黑鏡3》的啟示與思考
    《黑鏡》劇集就是這種焦慮情緒的想像及呈現。今天,全媒派(qq_qmp)想以《黑鏡》第三季作為另一種預言的觀察樣本,以傳媒視角窺探這面無法觸碰又深不見底的「鏡子」,究竟為我們帶來何種啟示?第三季則改由美國Netflix公司出品,內容同樣是講述科技帶給人們的影響,不過一改之前一季只有3集的體量,這一季共有12集,並且一次性放出了前6集,後6集將於明年播出。觀眾對《黑鏡》一直有著極高讚譽,改由Netflix操刀的《黑鏡》第三季卻引起不同評價。有人認為《黑鏡》一如既往直指社會痛處,也有觀眾認為劇情比前兩季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