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生態環境部和江蘇省在南京召開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聯席會議。出席這場會議的有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省長吳政隆,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
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
就在去年3月,全國兩會剛一閉幕,婁勤儉、吳政隆在京帶隊前往生態環境部拜訪並進行工作會談。這次會談,最終促成江蘇和生態環境部籤下合作協議,江蘇也因此成為全國唯一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當年11月29日,生態環境部就與江蘇省政府召開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第一次聯席會議。
連續兩年,生態環境部與江蘇為「省部共建」三次「會面」,這個全國唯一試點,江蘇憑什麼拿下?一年多來江蘇試得如何?又將有何突破?
01 全國唯一試點 展現自信與擔當
首先,不妨先和「瞭望君」了解一下——「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有什麼內涵。
簡單來說,就是生態環境部和江蘇省建立部省合作機制,按照先行先試、共建共享、合作創新原則,積極推進江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根據去年3月籤署的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以部省聯動、合作共建方式開展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戰略合作,具體包括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和政策體系、健全生態環境法治體系、構建生態環境社會行動體系、推進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等。
而合作的目的,就是要經過3年到5年的努力,江蘇省補短板、調結構、優環境取得積極成效,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生態環境監管、法治、經濟政策、改革創新走在全國前列,成為全國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高水平保護生態環境的示範區、突出環境問題系統治理的標杆區、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實踐的引領區。
積極主動上門拜訪,江蘇亮出十足誠意、提出高要求的背後,也反映了江蘇滿滿的自信與擔當。
信心何來?江蘇生態環境系統歷來有制度創新的傳統。這一點,可以從《新華日報》對去年召開的第一次聯席會議的報導中窺得一斑。那場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一連用11個「第一」總結了江蘇的多項創新——
建成第一個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建成第一批國家生態市
設立全國第一個環境保護廳並列為省政府組成部門
第一個實行「河長制」
第一個開展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
第一個建立水環境上下遊「雙向補償」制度
第一個開展企業環境行為評級並實施差別水價電價政策
第一個劃定省級生態保護紅線
第一個確立企業環境保護信任保護原則
第一個實施環保應急管控企業停限產豁免政策
第一個提出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
擔當何在?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提出「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的殷切期望。「環境美」,成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重要內容。今年年中召開的江蘇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把美麗江蘇建設作為一項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作為新形勢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整體規劃、系統推進,努力在美麗中國建設中走在前列、成為典範。
可以說,江蘇推動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建設,堅決扛起了一個經濟大省的擔當。
根據此前籤訂的協議,雙方成立組長由生態環境部部長、江蘇省省長共同擔任的部省合作領導小組,建立部省合作聯席會議制度。每年在江蘇或北京召開一次部省合作聯席會議,確定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清單,協調重大合作事項,評估合作成效,總結推廣典型經驗。
02 數據亮眼 功夫過硬
省部共建一年多來,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建設成果如何?
來看一組此次會上公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江蘇克服疫情困難,GDP同比增長2.5%、高於全國平均增速1.8個百分點,環境質量總體達到「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
截至11月底,江蘇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5%;優良天數比率82.5%,同比上升10.7個百分點;國考斷面優Ⅲ比例82.7%,同比上升4.8個百分點,無劣V類水質斷面。
每一個亮眼數據的背後,是江蘇扎紮實實下「真功夫」。
在這次例會上,婁勤儉表示,江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抓好長江大保護,紮實整治突出環境問題,不斷加強法規制度探索,著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全省上下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
「瞭望君」梳理相關報導發現,自省部共建以來,江蘇省委常委會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多次研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今年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後,婁勤儉第一次外出調研主題就是長江大保護,之後他還前往省生態環境廳進行專題調研指導,強調充分發揮部省共建優勢,切實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更大力度推進美麗江蘇建設。
吳政隆除疫情防控外主持召開的第一個全省性工作會議,就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會議,他要求加快構建制度最嚴格、法治最嚴密、高水平保護生態環境的示範區。
除了省領導的帶頭推動,在「瞭望君」看來,江蘇的「真功夫」還體現在以下七點——
● 堅持從高位推進。江蘇省委、省政府將「加快推進部省共建試點、加強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納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年度重點任務和省政府年度十大主要任務百項重點工作,出臺《關於深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將「自然生態之美」「綠色發展之美」作為美麗江蘇建設的重要內容。印發《關於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施意見》,確定37項重點改革任務,加快生態環境系統治理、整體治理、精準治理、依法治理。制訂《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落實黨政同責,明晰職責分工。
● 通過改革,管理體制實現新突破。江蘇在全國率先完成生態環境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率先建立省級環境監察專員制度,基本建立生態環保綜合執法體系,環境管理體制的「四梁八柱」立穩架牢,實現環境質量監測事權全上收、環境監察體系全覆蓋、市縣垂管改革全落地、生態環境執法職責隊伍全整合、幹部交流使用全打通。
●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江蘇頒布實施該領域全國第一部地方性法規《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條例》。去年以來,全省共制定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地方性法規19件,水汙染防治條例已通過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出臺《江蘇省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累計發布15項地方環保標準,正在制訂71項。堅持司法聯動,深化環境資源審判「9+1」機制,集中管轄審理一批破壞生態環境案件。堅持違法必究。深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構建「1+7+1」制度體系。
● 環境監管得到新加強。把環評與排汙許可改革作為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既嚴格源頭防控,又嚴密過程監管。建立覆蓋全省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實施環評審批正面清單,緊扣融合開展證後管理改革試點等工作。
● 以執法督察為環境監管兜底。既保持高壓態勢,又保證規範精準。出臺《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在全國率先以黨內法規形式規範省級督察工作;建立「執法重案組」,推行「環保+警察」辦案模式,依法嚴厲查辦一批典型違法案件;在全國率先建成生態環境移動執法系統等工作。
● 加強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服務。開展產業園區生態環境政策集成改革試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解園區環境治理難題。推進「綠島」建設試點,建設可供多個市場主體共享的環保基礎設施,幫助中小企業大幅降低治汙成本。深化「金環對話」機制,開展排汙權抵押融資試點。
● 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監控能力、汙染物收集處置能力和生態環境治理兜底能力。建成由4331個測點組成的PM2.5網格化監測系統、聯網水質自動站641個,出臺環境基礎設施三年建設方案、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精準攻堅「333」行動方案,組建省環保集團,以國有資本撬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等基礎設施項目及化工園區整治等重大環境項目。
省部共建,從來就不只是一方的努力。
值得關注的是,生態環境部一年多來為江蘇提供大力支持。孫金龍專門聽取江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匯報,給予具體指導。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專題調研指導江蘇「三線一單」編制、赴徐州指導大氣汙染防控工作,趙英民去年底到江蘇召開第一次部省聯席會議,連續兩年在徐州召開蘇皖魯豫大氣聯防聯控座談會。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在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的情況下,生態環境部共有30多位司局級領導到江蘇調研指導,對南通港規劃環評、盛虹煉化項目建設、執法信息化建設等均給予指導和支持。
03 對標新要求「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
剛剛過去的第二次聯席會議,適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江蘇,實地察看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古運河揚州段等地,強調「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賦予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重要要求。在此特殊背景下,這次召開的例行會議更顯得意味深長。
婁勤儉在會上表示,要認真對標對照總書記指示要求,以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為契機,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進一步推動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治理方法的徹底轉變,更大力度「砸籠換綠」「騰籠換鳥」「開籠引鳳」,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保持戰略定力,守好發展底線,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美好環境支撐。
如何進一步主動謀劃、主動作為,深入推進部省共建合作,全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打牢夯實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底色和基礎?
會上,江蘇提出省部共建的新目標——「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治理能力顯著提升,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努力建成最嚴密法治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示範區、突出環境問題系統治理的標杆區、全社會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區、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引領區,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積累經驗、探索路徑。
目標既定,江蘇也為實現這個目標,準備7個「大招」——
● 完善治汙攻堅系統作戰體系
抓緊制訂《江蘇省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由倒逼發展向倒逼發展與激勵發展並重轉變、由攻堅作戰向攻堅作戰與治本作戰並重轉變、由指導監督向指導監督與自身高質量發展並重轉變。突出一體化導向發力、協同化趨向發力等。
● 打造碳達峰先行區
聚焦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推動主要汙染物與溫室氣體的協同減排;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健全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實施碳排放配額管控試點;組織一批低碳「近零」排放試點示範工程;研究突破沿海灘涂植樹造林的技術瓶頸,加大溼地保護和修復力度,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 建立生態環境承載力約束機制
督促各地認真落實規劃環評和「三線一單」分區管控要求,大力推廣建設生態安全緩衝區, 促進產業轉型和發展路徑優化。
● 實施綠色發展領軍企業計劃
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在鋼鐵、石化、印染等重點行業培育一批綠色龍頭企業;推動龍頭企業率先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環保產業發展,為重點領域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和技術支撐。
● 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在部分地區先期開展建設試點,建立「基塘系統+人工溼地」的生態農業循環模式,建設生態型高標準農田,系統研究農田退水汙染的解決方案,推廣畜禽養殖汙染的生態化治理技術,形成一批農業農村環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成果。
● 推進環境設施和監管能力建設
按照「規劃項目化,項目工程化」的思路,編制全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5年規劃, 制定區域水平衡管理辦法, 加快推進危險廢物處置領域市場化改革, 推進環保監測監察執法能力標準化建設.
● 建設自然生態修舉試驗區
在省內選取部分縣或鄉鎮建設自然生態修舉試驗區,建立自然生態修復保護的負面清單,實施加強河道水系連通暢流、河道護岸生態化改造等科學、合理、適度的幹預措施,通過探索創新生態保護制度機制,提升生態產品供給水平和保障能力,形成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治理經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期待在部省愈加頻繁的交流合作中,「美麗江蘇」的樣貌越來越可觀可感,江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能真正「走在前列」。
撰稿 新華日報記者 方思偉
圖片 肖勇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