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媽媽就回去」父母奔赴疫區,孩子一夜長大

2020-12-18 澎湃新聞

原創 父母堂 父母堂

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2020年的春節平白多出了許多假期,卻也讓許多人被迫堅守在崗位上。

大年三十是家家戶戶團聚的日子,可火神山醫院不遠處的公路上卻排滿了長長的車隊。

湖北孝感的陳暢接到了妻子的視頻電話。鏡頭那邊是自己剛剛滿月的孩子,和獨自帶娃的妻子,雖然很想孩子,但他為了建設火神山醫院,他放棄了回家過年。

哪裡有什麼「基建狂魔」?不過是一群人在我們團聚的時候默默地忍受著分離的痛苦,和疫情爭分奪秒

除了這些勤苦加班的一線工人,還有一些特殊的家庭,他們因為疫情而無法團聚,冒著風險衝在抗疫的第一線。

河南省周口市,一個名叫劉海燕護士從大年初一開始就奮戰在一線,沒有回到家中,我們的團聚是因為有他們在背後默默地保駕護航。

但每一個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們,他們也是別人的父母和兒女,他們也有自己的家人,也有一顆想要團聚的心。

直到大年初七,劉海燕才見到自己的女兒,兩個人一見面就泣不成聲,然而為了避免傳染,她甚至不能走過去安慰女兒,只能隔空給她一個擁抱。

我們始終相信,在這群沒有辦法回家的醫護工作者和我們所有人的努力下,疫情早晚都會結束,這些醫護人員們也會迎來團聚的時刻。

還有一些孩子,因為疫情封城、封路,導致他們和父母分離的時間變長,甚至有些父母根本無法回家,這群孩子就是留守兒童。

對於留守兒童來說,春節幾乎是他們一年當中唯一可以見到爸爸媽媽的日子,可這場疫情,卻將他們和父母的距離拉得更遠……

01

我要懂事

加一就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她的父母在外務工,將她留在老家。像她這樣的孩子還有太多,他們被統一賦予一個稱呼:留守兒童。

《加一》是導演蔣能傑記錄湖南新寧縣光安村小學,一個7歲留守女孩蔣加一的日常。

開篇在一陣朗讀聲中開始,孩子們在充滿綠意的山坡上嬉鬧,大人在田間勞作,慢慢地,小加一的小小的身影出現在大家面前,寫完作業後的加一,放牛,洗碗,哄弟弟吃飯,幫忙在田裡勞作,隨後又去河邊洗衣服,存放衣服的塑料桶和小半個她一樣高。

小加一的父母外出務工時,她還不滿一周歲,除了爺爺奶奶,還有一個5歲的弟弟,本該玩鬧的年紀,卻承擔起家裡的活計.。

奶奶說:小加一很懂事,成績也好,幫忙做家務,5歲就開始洗碗了,還能幫忙照顧弟弟。

弟弟愛鬧,故意將水潑在姐姐身上,惹惱了姐姐。被姐姐推搡後,立馬委屈地向奶奶告狀。奶奶逗他:那賣了姐姐,好不好。

弟弟馬上就不鬧了。

姐姐在洗碗的時候,弟弟也是屁顛屁顛地跟在身後,姐姐怕凍著弟弟,讓弟弟先進屋烤火,弟弟卻死活不願:姐姐烤我才烤!

姐姐要參加跳舞比賽了,穿著新買的紅裙。奶奶發現弟弟不見的時候,加一穿著鮮豔的紅裙在充滿生機的田野裡尋找。

看到弟弟無事後,加一撐起傘就跑,找到就好了。

爺爺奶奶欣慰加一的懂事,也習慣了加一的付出。家庭的壓力壓在這個才7歲的孩子身上。

每年只有過年的時候,小加一才能見父母一面。可是好不容易才盼來的新年,在大年初二早上剛蒙蒙亮的時候,加一的父母就要啟程離開了。

短暫的相聚,讓加一悶悶不樂,不願送行,躲在被子裡哭泣。而加一的父母卻選擇不去安慰,讓加一自己消化悲傷地情緒。紅著眼睛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小鎮。

爺爺不忍心看著孫女傷心,悄悄安慰:爸媽也沒有辦法啊,留下來陪你,哪有錢蓋房子呢?

小加一明白:她要懂事。

加一的父母何嘗不是備受煎熬呢?孩子哭的時候,抱不到孩子;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能照顧孩子。孩子出了事,只能幹著急。

加一的爸爸無不苦澀地說:弟弟都已經不認識我了。

可生活還要繼續。

02

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如果不是迫於生活,沒有哪個父母願意錯過孩子的童年。

就像《大話西遊》裡的經典臺詞:

不戴金箍,如何救你?

戴了金箍,如何愛你?

為人父母,何嘗不是如此?

上海火車站有一位安徽的保潔阿姨,已經整整6年沒有回家了。

因為保潔阿姨的工作替代性太高,如果離開了崗位,很快就會被人取代。為了這3000塊微薄的工資,阿姨選擇了堅守崗位。

每天早上4點到崗上班,晚上再從6點工作到10點下班。3000的工資除開吃喝,一分都不敢亂花,全寄給了老家的兩個孩子,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

有人問她:你想家想孩子嗎?

阿姨突然紅了眼:「想......得賺錢養家養孩子啊,沒辦法......」

但可悲的是,由於長時間在外無法陪伴孩子,孩子已經不願再開口喊她「媽媽」了...

孩子覺得是媽媽不要他們了,才會一直不回家。

她抹抹淚,自己安慰自己:「他們長大就懂了,長大就懂了。。。不會怪我的。」

即使不被理解,也想給孩子最好的生活。

03

普通的歲月靜好已經很不容易

孩子是父母的軟助,也是最大的動力。

冬日裡,一對夫妻蹲在自家的小攤上,午時還沒什麼生意,一份小碗已經是這位父親一頓的夥食。筷子還未放下,夫妻倆就著寒風依偎在一起和孩子通話,手機拿得很近,為了更加仔細地看看許久未見的孩子。

儘管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滿臉辛苦後的疲憊,仍舊充滿笑意。

不管在外多辛苦,只要看見孩子,就值了。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已經很不容易,只是父母都貪心,想拼盡全力給孩子多掙一點,再掙一點。

沒有哪個父母不愛孩子,沒有哪個父母不想陪伴孩子成長,只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更加光明的未來。

根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2018年,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餘人,其中,96%的農村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顧。

其中一項持續的調查研究數據,令人難過,留守兒童的情緒長時間處於煩亂迷茫的狀態,消極情緒中,甚至夾雜著對父母的怨恨。

根據2017年調研數據確認,超10%的留守兒童選擇說父母「已死」。大部分留守家庭在親子溝通方面存在障礙,親子溝通時甚至會帶來傷害。

04

我是為你好

父母總是希望我們可以理解,理解他們的苦難,理解他們的忙碌。

但被迫學會「懂事」的孩子們是這麼說的:

20歲的小北:

「所有節日裡,我最討厭的就是春節。」

「對父母沒感情這事我騙不了自己。」

27歲的CC:

「小時候在姥姥姥爺身邊長大,父母從來沒主動打電話關心問候過,我曾一度懷疑他們的電話是不是沒有撥打的功能,時間長了就覺得算了吧,慢慢也就習慣了。」

「爸媽現在的關心,沒需求了,回一個「嗯」字,已是常態。」

網友@佳林的鹿:

「小時候,爸爸幾乎沒參與過我的成長。辭職後去了歐洲旅遊,父親突然來了電話,問我為什麼沒告訴他」

「呵,我為什麼要告訴你呢」

長大後的留守兒童,做事不再提前告知父母,只是通知結果,還是很久之後的結果。以至於父母都不曾知道它曾經發生過。

而父母聽到後,對於無法改變的事情,想用苦心再次掌控孩子:「你長大了!翅膀硬了!是不是?爸媽關心你,我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誰啊!?」

「我覺得沒必要」但孩子除了沉默,還是沉默。

他們真的不愛父母嘛?答案是否定的,只是太久的距離感,已經讓這些孩子失去了與父母溝通愛的能力。

從開始的求助無門,只能自己解決;到太多事情自己都能解決,已經沒有了求助的意識。

在最無憂無慮的年紀,嘗遍孤獨的滋味,活得小心翼翼。

親情變得越來越淡漠,漸漸地,父母錯過了孩子的童年,慢慢錯過孩子的未來。錯過愛情可能還會遇到更好的,而親情,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以前的錯過了盡力彌補,把握現在,不要留有遺憾,趁著這個春節好好陪伴家人,別讓孩子的心隨著時間築起「沉默」的高牆。

原標題:《「疫情結束,媽媽就回去」父母奔赴疫區,孩子一夜長大》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疫情中一夜長大的孩子:如果你熬不下去了,請看看他們………
    除了要忍受一個人的孤獨,還要默默吞下爸爸媽媽在一線的恐慌。孩子,你的爸爸媽媽是英雄,而你是英雄的孩子。你的堅強和勇敢讓爸爸媽媽安心在一線奮戰,更安撫了許許多多焦慮的心。「孩子,你要好好吃飯,爸爸站崗去了」鄭州柳林,一名民警一直堅守在疫情防控的一線。
  • 奔赴武漢疫區前,她對4歲兒子說:媽媽要去打怪獸了
    「元寶,媽媽明天就變成奧特曼去打怪獸了。」 「那你要是打不贏怪獸,我擔心你會受傷的。」 「我會保護好自己的,而且有很多跟我一樣的奧特曼叔叔阿姨一起打這些怪獸。」 「那好吧。」
  • 最美「逆行者」身後,那些一夜長大的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疼……
    電話那頭傳來3歲兒子稚嫩的聲音,讓在110指揮中心忙著搜集疫情線索的孫濤,不由得鼻頭一酸。1月23日,疫情爆發,孫濤就把孩子送到了奶奶了。一開始,孩子每天哭鬧,要打電話找爸爸,奶奶無奈地把電話藏了起來。
  • 當父母走上戰疫前線,家中的孩子們一夜長大!
    在昌平 有許多小同學的家長奮鬥在戰疫一線 雖然在這個特殊時期 孩子們不能經常看到父母的身影 但懂事的他們 用各種暖心的方式
  • 為啥生二胎後很多大寶會一夜長大?懂事假象背後,是父母愛的偏移
    一、找問題從初心出發,想想當初為什麼要生二胎很多的父母覺得,一個孩子太孤獨,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有一個伴兒,希望在這個充滿競爭和冷漠的社會裡,為自己的孩子留下一個親人。三、大寶「一夜長大」變得「懂事」,心裡有說不出的酸楚和委屈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但是成長都是帶「痛」的,小孩子缺乏閱歷,尤其是對於內向的孩子,有事自己憋在心裡,也不願意和親近的人訴說。
  • 女人蛻變:從一夜長大,到一夜新生
    半年之後,專輯《一夜長大》發行。長髮披肩,面容清純的梁靜茹,唱起了同名主打歌: 末班車回家 雨一直下整夜忍的淚 它不聽話我不想去擦 就這樣吧愛讓這女孩一夜長大 一夜長大 那一年,梁靜茹21歲。「一夜長大」這個短語,在年輕的女生身上,顯得特別精準:在內心渴望覺醒和成長的當口,因為某種外力,一下次就觸發了,以至於此後的一生回想起來,都會感謝命運的深意。2可一夜長大之後,該如何繼續成長呢?
  • 疫情期間他們成了學生的「線上父母」 | 致敬教育逆行者
    從此,北京市第十九中學多了一個這樣的組織——「線上父母」。一個人在家「雲注視」常伴有人說,因疫情按下的「暫停鍵」,也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第二次「襁褓時光」。朝夕相伴,形影不離,再沒有比這50餘天更親密無間的親子時間。但對於一些孩子來說,新冠疫情也一併給他們的合家相聚按下了「暫停鍵」。疫情期間,他們一個人在家與書本為伴。
  • 「媽,疫情嚴重封城了,我想家」,「孩子,咱們聽政府安排」
    12021年元旦放假期間,邢臺、石家莊一瞬間變成了重災區,全國四面八方的醫護人員都舍家撇業地奔赴一線,協助石家莊市2000多萬市民做核酸檢測,河北省現有累計確診429例,累計確診病例802例,疫情形勢異常嚴峻,政府、企事業單位紛紛下發通知,春節期間禁止回家,一律在單位所在地過年。
  • 人在一夜長大之前,總要經歷一些東西
    文|紫藤從父母的角度看,「一夜長大」該是父母最願意看到孩子的表現。無論多少歲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永遠是孩子,可當孩子開始能替家庭分擔的那刻起,父母就會覺得孩子「一夜長大」了。從孩子的角度看,「一夜長大」就是和幼稚說再見,和過去說再見,變成現在能踏踏實實做些當下該做的事情。
  • 【「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動」徵文】李友剛 ‖ 那一夜,我睡得很香
    【「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動」徵文】李友剛 ‖ 那一夜,我睡得很香 2020-04-26 15: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醫療隊馳援武漢隨行採訪日記第十二集:為您,我一夜長大
    今天(2月8日)就是元宵節了,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年過節氣氛顯得格外冷清。可是,疫情再兇猛也阻擋不住親情的傳遞,在千裡之外,北京支援武漢醫療隊的隊員們也都經歷了人生中這個沒有團圓的傳統節日。北京醫療隊馳援武漢隨行採訪日記,今天請聽第十二集:《為您,我一夜長大;為你,我學會了上網》。
  • 為啥孩子長大了就會跟父母疏遠?家長這種行為,是裂痕的開端
    前幾天有個讀者來信,抱怨他的孩子現在長大了,跟他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遠。前陣子孩子甚至在跟朋友聊天時說:「他們只是我的父母,並非我的朋友。」這讓這個讀者非常寒心,覺得這麼多年的養育都是白費力氣了。 孩子長大之後跟父母逐漸疏遠,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現象。
  • 為什麼孩子長大後,開始嫌棄父母了?
    小時候孩子覺得媽媽什麼事情都知曉,爸爸又很強壯,爸爸媽媽是兩座堅不可摧的高山。可是慢慢的孩子長大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漸漸的不再依靠父母,這兩座堅不可摧的高山似乎也不再偉岸。父母在孩子面前說話都小心翼翼的,話也不敢多說,當父母因為一些簡單的事情沒有搞清楚問起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是很不耐煩地,大聲的說:「跟你說了多少次了……」而這時的父母也只能低下頭默不作聲,或者心情難過,變得越來越弱勢。
  • 瀟湘家書|等到疫情結束那一天,我要和你追著春風,盡情歌舞
    春天來了沒有一個冬天不能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花兒的畫作「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在這春光明媚的日子裡,長沙一名叫小花的小朋友,迎來了自己8歲的生日,供職於湖南省文聯的媽媽孫嬋這個假期和孩子共同關注這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 媽媽藏起行李箱哭著不讓去,她提著塑膠袋就奔赴武漢了
    好不容易休假回家團圓,哪有說走就走,而且還是去疫區!?陳林葉的媽媽哭著不願意她去,藏起了她的行李箱,弟弟妹妹一開始由於擔心不同意她出發,後面無奈尊重陳林葉的選擇。 她家在揭陽惠來縣,當時縣城沒大巴回廣州,只能高鐵前往,5點多,她坐上了弟弟的車前往高鐵站。9點多到廣州,直奔機場與隊伍匯合。
  • 被父母虐待長大的孩子,長大會有自虐傾向
    如果你心中有自虐的傾向,那麼你未來遇到的,一定是一個施虐者 被父母虐待長大的孩子            再說一個:如果你讓孩子罰跪,小的時候被父母逼過動輒就罰跪的,這個孩子長大後會自動跪。關鍵時刻就會撲通跪下,求別人不要怎麼樣。      比如我們經常見到新聞裡說某個男孩在女孩樓下跪地求原諒。。。即使告訴他男兒膝下有黃金,不要隨便跪,但是從小他跪的已經成了習慣。他覺得只有下跪對方才有原諒他的可能。
  • 《以家人之名》揭開扎心真相:如果可以選擇,誰願意一夜長大?
    「原生家庭」留在孩子身上的傷口有多深?看劇中這三個「懂事」的孩子就知道了。大哥凌霄,因妹妹的意外事故,從小在父母的爭吵中長大。每次父母「開火」,他都自覺地跑到屋外看漫畫,等父母砸完東西後再回去收拾一片狼藉的「戰場」。
  • 100分父母丨溫馨:育兒焦慮是因為追求完美,要給孩子喘息的時間
    這個小女孩的故事讓溫馨想了很多,她大喊大叫也許不是因為她喜歡一個人呆著,恰恰是因為她太缺乏父母或者養育著之間的情感連結。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愛是本能,但育兒需要持久的學習。母親的三觀、心智以及和孩子的情感連結,才是孩子的天花板和起跑線。
  • 媽媽你比病毒恐怖!疫情下父母24時陪伴,孩子為什麼感受不到愛
    「乖,聽話,疫情風險還沒過,病毒這麼恐怖,就算帶口罩你也不能出去!」媽媽滿臉焦慮和急切地對兒子說。「媽,你比病毒還恐怖,你知道嗎?」男孩面目猙獰地朝媽媽吼去。男孩媽媽臉頰瞬間流下的豆大眼淚說:「我都是愛你呀!
  • 孩子:爸爸媽媽,你們再不陪陪我,我就長大了
    人們都在說,七歲之前,家是孩子的全部,上小學時,家是孩子的每個夜晚,上中學時,家是孩子的每個周末,上大學時,家是孩子的每個寒暑假,工作時,家是孩子的每個春節。父母一直忙忙碌碌,可是,孩子只想說:爸爸媽媽,再不陪陪我,我就要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