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國食辣史》:辣椒的勝利——徵服中國人的味蕾

2020-12-18 小何彩紙

「中國味道」

麥當勞引入了「四川辣醬」,美其名曰「嘗嘗東方的味道」來匹配動畫片《花木蘭》。熱門動畫片《瑞克和莫蒂》中再次提到「四川辣醬」,其中主人公Rick瘋狂地講述了他對「四川辣醬」的懷舊之情,並說他一定要在生活中再找到他。這個情節成功點燃了美國人對「四川辣醬」的懷舊情緒,並導致數千人籤名要求麥當勞重新推出辣醬。

這是一個很好的營銷機會,麥當勞將立即效仿這個好例子,表明他將限制「四川辣醬」的供應。結果,在銷售當天,由於供貨不足,歌迷抗議,麥當勞的強大聲譽迅速下降,因此他們不得不公開道歉,並表示將增加產量。

事實上「四川辣醬」的味道與真正的四川辣椒醬有很大不同,但「四川辣醬」是「四川辣醬」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口味之一。

是真的中國所以「尚辣」?

一項關於中國人飲食的調查顯示,川菜以51.2%的得票率位居受歡迎榜首位,其次是東北菜、湘菜、魯菜和粵菜。在各種口味中,最喜歡「辣」,佔40.5%;其次是「甜」,28.4%。47.28%的人每天至少吃一道熱菜,23%的人每兩天吃一次,18.78%的人每周吃一次。

的數據可以證明中國人總體上屬於尚辣國家,數據只會上升更多。

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因為麻辣(指辣椒中的辣椒素)並不屬於中國人的飲食基因,不僅到了明代,而且長期沒有被大多數人認可:吃辣是一種庸俗的東西,他不符合中國追求高雅文化。

直到20世紀代,辛辣食物只是四川、湖南、貴州、江西、雲南和「辣省」的飲食習慣,然而20世紀代以後,辛辣食品在全國各地傳播開來,特別是以後,辛辣食品的傳播更像是敲竹槓。

當面對胡椒「俯首稱臣」時,為什麼中國從孔子時代開始關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文化?

在仔細研究了前世今生之後,《中國食辣史》的作者為普通讀者寫了這本科普作品,清楚地介紹了胡椒為王的起源和發展。

我沒想到有這麼多關於小辣椒的故事要講。

飲食「賤」和「貴」

在萬曆年內,隨著白銀的全球化,胡椒被引入中國,但仍被視為觀賞植物,屬於花草科,直到乾隆年間,貴州和苗民人才食用胡椒。(最早記錄的消耗時間可能更早。)

這主要是因為貴州地區長期以來運輸困難、缺鹽,在貴州中的人必須找到「代鹽」個物品,胡椒粉就是其中之一。

辣椒很容易存活,不佔用很多土地,對土地的破壞也很小,因此辣椒的產量逐漸增加,人們開始學著用胡椒粉做調味品。「下飯」,顧名思義的目的是促進主食消費。也就是說,當時的主食是難以下咽的粗糧,百姓沒什麼和其他可以幫助吞咽的肉或蔬菜,所以只能用胡椒粉下飯。

由此可見,辣椒從最早開始「代鹽」逐漸蔓延開來,都離不開貧困,自然帶有階級屬性的底層。

在嘉慶期間,辛辣食品的趨勢蔓延到四川、湖南、江西等鄰近省份,並開始在這些省份蓬勃發展,但仍僅限於在底層。紳士和有條件學者不會吃這種食物,即使他們這樣做了,他們也不想公開。

什麼是符合曾國藩狀態的飲食?

士紳貴族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從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他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詳細而完整的儀式,包括食材、烹飪、上菜、擺菜、點菜,每一個環節都有詳細的要求,每一步都可以寫出專著。

紳士的飲食追求「淡雅」,即使他們吃了,他們也需要「君臣相佐」,「中正平和」,很多文人會給菜品以精神文化甚至政治寄託。

在《紅樓夢》,賈府只做一個茄子,只雞需要幾十個只雞來煨煮,耗費金錢和精力,最終達到「似乎是茄子,又似乎不是茄子」的哲學微妙狀態。

在《射鵰英雄傳》,黃蓉為洪七公做了一個名為「二十四橋明月夜」和神魂顛倒欲罷不能的豆腐。這豆腐怎麼做?

先切一個火腿,挖24個圓孔,把豆腐切成24個小球,放進孔內,扎住火腿,然後蒸,火腿蒸熟後,火腿的味道全在豆腐裡,但火腿不吃。金庸,《射鵰英雄傳》

金華火腿是一種昂貴的肉類食品,但如此昂貴的食物只供應豆腐,這是人們不敢想像的。

民國時期著名的「譚家菜」北平誕生於晚清譚宗浚家庭宴席,故又稱「榜眼菜」。當譚宗浚為官時,他經常請親戚朋友吃飯,這叫「西園雅集」,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單從菜單上看,就很複雜了。

八大主菜:黃燜魚翅、清湯和燕子、原汁鮑魚、鐵扒黑人參、蘑菇蒸雞肉、銀耳蔬菜、清蒸鱖魚、柴巴肉鴨子湯:清湯哈士甜菜:甜菜:核桃芝士(配搗碎的包子,香酥的甜鹹二)席尾四個堅果,四個新鮮水果(連同配銀耳蔬菜燉銀耳蔬菜、清蒸桂魚、柴雞鴨子湯:清湯哈士蟾蜍甜菜:核桃奶酪(配饅頭泥、酥包、甜安溪鐵觀音茶)曹雨,《中國食辣史》

譚家菜擅長高湯烹飪,這些高湯可以使菜餚保留原材料的味道,也可以吃「鮮」和「香」,這是紳士們追求的味道。

被士紳拒絕的「霸道」,卻正是底層民眾所需要的。他們需要這種霸氣的氣味來掩蓋粗糙、刺鼻甚至腐爛的氣味。如果你吃了他,你可以活下去。

民國時期,由於一些地方開始了城市化進程,吸引了大量非農業人口,麻辣食品的流行越來越廣。這些人在城市主要從事體力勞動,如搬運和拖帶。這種勞動需要消耗大量體力,因此需要增加肉類的攝入量來補充蛋白質,但瘦肉太貴,於是他們開始以動物水作為替代品,而辣椒成了食用這些食物的標準——辣椒能掩蓋水的腥味。

像「毛血旺」這樣的菜餚在被視為特殊口味,受到許多人的追捧,然而在當時,這是工人們無奈的選擇。如果這些窮人有自己的選擇,他們一定會模仿上流社會,選擇「高雅」飲食。

這是在世界範圍內中證明的定律,當窮人有錢時,他們會主動模仿原來的上層階級,以實現自己的階級轉型。

「雅」的消失和「俗」的興起

然而中國並沒有遵循這種模仿高級類的道路,原因很簡單:中國中沒有更高級的類。

中國在短時間內經歷了許多社會變化,整個社會從結構到文化都經歷了巨大的考驗,原始的上層階級和他們的文化已經消失了。上流社會的飲食文化也被徹底打破,只剩下幾塊了。為了生存,這些碎片必須被整合到低水平和中等水平的飲食中。

此時,中國食物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正在等待新秩序的建立。

在20世紀代以前,中國人一直很窮,食物短缺仍然是中國的主要威脅,因此辣椒作為眾多調味品和副食品之一,在民間繼續紅火,然而除了「辣省」外,辣椒沒有得到額外的認可,因為其他省份也有下飯的特徵。

自20世紀代以來,胡椒在新秩序的創立中已經超越了其他食品。

這有幾個原因。

一是商品化、城鎮化快速發展。

工業生產大大降低了食品成本,包括花椒在內的各種調味品更便宜更容易保存,銷售逐漸打開。城市化加速了人口流動和飲食習慣的交流,人們將省內的飲食時尚帶入城市。城市成為各種風俗交融的地方。

第二,移民選擇辛辣食物。

不僅僅是來自「辣省」的移民在社交時選擇麻辣,還有來自其他省份的移民,因為價格太高。與當地人相比,移民在經濟上往往處於劣勢,但孤獨使他們有更多的社會需求,因此無論習慣了什麼樣的口味,移民都會積極調整,以適應自己的社會需求。

花椒本身價格便宜,而且味道霸道,足以掩蓋原料的不良口感,一旦對配料的要求降低,菜品的整體價格就會下降,而且價格低,數量也就足夠了,是移民的首選。

第三,辛辣的味道本身就不是味道。

一起吃辛辣食物是一種很好的社交方式,因為辣的味道不是味覺,而是痛苦,吃辛辣食物是一種感覺疼痛的過程。人生來喜歡酸甜,鹹,但沒有人天生就喜歡辣,他們都經過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訓練,逐漸提高對胡椒引起的疼痛的耐受性。

這和中國的酒文化差不多基本上依賴於「同甘共苦」形式來獲得相互身份。

所以,當吃辣的食物越來越流行的時候,不能吃辣的人必須訓練吃辣的能力,就像不能喝酒的人訓練自己喝酒一樣。

第四,移民進入更高階層時,口味辛辣。

短期進入城市的移民可能會因為價格而選擇辛辣食物,但當這些移民在城市站穩腳跟後,他們和他們的後代仍然會選擇辛辣食物,因為吃辣是他們的傳統。

這樣,辣椒與貧困密切相關的特性在一起就被打破了,胡椒不再是窮人的專利,他輸入了「上流社會」,並且有一個更大的影響力。

第五,規範辣更容易。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餐飲業也將和其他行業一樣,越來越規範化。這一過程美國經歷了20世紀50、代上世紀的發展,高度統一的麥當勞服務逐漸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

標準意味著快速、安全、可控,這是現代社會的一項重要素質。其實中國人早就發現了這一點,所以很多餐飲品牌都在做連鎖經營,希望達到最高標準。

然而中國飲食基因非常複雜,很難對其進行標準化。比如,蘭州拉麵和沙縣小吃可以規範杯盤餐具和原材料,但無論廚師的操作如何訓練,都會有味道上的差異,畢竟與炸薯條機不同的是,油炸機的發展仍然困難重重。

標準化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消除人為因素的影響。

相比之下,辛辣菜有著特殊的優勢:只要辣椒調料的配方一致,最後的產品的味道一定要一致,因為其他配料的味道並不突出。

像小肥羊這樣的火鍋連鎖店,只要嚴格控制調料配方,就能保持口味穩定。

第六,網際網路催生了熱時代。

以前,辣椒的領土擴張是有規律,但以後,吃辣食品的人數開始呈爆炸式增長。這主要是由於網際網路的興起和發展,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

吃辛辣食物的人主要在35歲以下,這些人恰好是伴隨著網際網路長大的人的一部分,他們習慣於依賴網際網路。

這部分人工作很快,不可能就像老一輩對衣食住行的精挑細選,辛辣的食物正好符合他們「急促」的生活方式。他們在網上發表了很多關於辛辣菜的評論,這反過來又引導他們選擇更多的辣菜。

雖然中國飲食以其辛辣的味道而聞名,但是中國人在世界範圍內中並不特別強烈。調味用中國產量不到印度的五分之一,人均幹辣椒消費量遠低於印度、泰國、墨西哥。

隨著網際網路的滾雪球營銷和推廣,麻辣食品一步步登上了中國味道的頂端,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味道。

花椒從觀賞植物向民族風味的發展是非常有趣的,沒有普通的東西真的很普通,我希望這本書能給你更多的靈感。

相關焦點

  • 《中國食辣史》:一部辣椒史,半個中國的故事
    你知道「辣」這個字,早期並不是用來形容辣椒的麼?你知道吃辣,其實是分階級的麼?……這些你不知道的辣椒的常識,都在《中國食辣史》這本書裡。辣椒進入中國的有趣「進步」《中國食辣史》這本書將辣椒的傳入分為兩部分,一是辣椒這種植物的傳入。大約發生在明朝,最早有記載的是在杭州地區。二是辣椒功能的發現過程。
  • 《中國食辣史》:辣椒的皮囊大同小異,但有趣的靈魂百裡挑一
    作者曹雨在《中國食辣史》裡,就為我們闡述了辣椒在中國四百多年的經歷,從中國食辣的起源、中國文化中的辣椒、辣椒與階級三大方面進行探討——辣椒不僅改變了中國的飲食麵貌,還深遠地影響了文化、歷史和經濟等。至此,辣椒從美洲漂洋過海到中國來,無心插柳的它卻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上蔚然成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境遇既是人為,又是傳奇。然而,談論辣椒的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已經足夠多了,所以接下來就該談談辣椒的妙趣了。
  • 中國「混亂」吃辣史,最早引入辣椒的,卻是國內最不擅長吃辣的人
    現在,辣椒成了千家萬戶廚房常見的一種調料,無論喜不喜歡吃辣的,都會在準備些辣椒;就是不用來烹調,最後用來點綴也很好看。眾所周知,中國的西南及中部地區,比如重慶、四川、貴州、江西、雲南等都非常喜歡吃辣,餐桌上頓頓離不開辣椒。
  • 無辣不歡的中國人,你知道辣椒傳入中國的歷史嗎?
    華燈初上,一眾夜行動物借著夜色的掩護在燒烤攤前、川菜館裡尋覓著獨屬於自己的刺激——辣!辣絕對是現代中國人的精神解藥,科學研究早就指出辣其實是一種痛感,我們對辣椒的嗜好其實是對辣椒獨特香氣的流戀和對舌尖痛感的追逐。這乍聽起來好像有點變態,怎麼嗜辣變成了嗜疼呢?可能有好奇的還會找找資料,我們的祖輩們古人是怎樣形容評判辣的呢?
  • 作為無「辣」不歡的的中國人,你知道辣椒傳入中國的歷史嗎?
    作為一個中國人,酸甜苦辣,各種味道在我們生活之中,必不可少,其中「辣」,在我們華夏更是赫赫有名,成都的串串,重慶的火鍋,武漢的鴨脖子,各式各樣的「辣」味,讓我們應接不暇,深受我們中國人的喜歡,那辣椒的歷史由來,大家知道?辣椒的開始只是觀賞植物,你知道嗎?
  • 辣椒的環球「旅行」和「侵略」史
    一是陸路,通過聲明遠揚的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新疆、甘肅、陝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二是海路,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在南方的雲南、廣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後逐漸向全國擴展。中國人給它取了好多網紅名字,什麼辣子、辣角、牛角椒、紅海椒、海椒、番椒、大椒、辣虎等等。
  • 央視:湖南人年均消費辣椒100斤 歷史:湖南食辣歷史比四川早
    長沙海吉星市場是全國交易量最大的蔬菜樞紐中心,記者了解到,這裡近兩周辣椒單品交易量環比上漲4%,青椒價格環比持平,紅椒價格環比下降21%。有商戶表示,今年辣椒的價格相對往年要降低百分之三四十,小米椒去年這個時候賣四五塊錢,今年賣兩塊多。辣妹子辣,辣妹子辣,辣妹子從小不怕辣。
  • 【地理視野】明年辣椒也成了考點?一文分析中國辣椒地理!
    當然,不排除這樣的可能:中亞商人販運珠寶來到中國,隨身攜帶了一些幹辣椒,但是現有文獻告訴我們,中亞食用辣椒的歷史也只有三百年左右,跟中國差不多,中亞人應該沒有機會去做中國和辣椒之間的紅娘。四川某些地方管辣椒叫「海椒」,海南某些地方管辣椒叫「番椒」,這說明辣椒是外來物種,而且是從海路傳入中國的,最可靠的傳播路線是從馬來西亞到廣州。
  • 辣椒是怎麼進入中國,並走向世界的?
    中國人給它取了好多網紅名字,什麼辣子、辣角、牛角椒、紅海椒、海椒、番椒、大椒、辣虎等等。 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貴州北部已 「頓頓之食每物必蕃椒」。 同治時(1862年—1874年)貴州人則「四時以食」海椒。湖南一些地區在嘉慶年間食辣還不多,但道光以後,食用辣椒便較普遍了。 同治以後,四川食用辣椒才普遍起來,以至「山野遍種之」。
  • 中國最辣的辣椒排名 中國辣椒辣度排名top10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捫心自問,咱中國人還是自認為挺能吃辣的,可是放在世界上,估計不少國家都遠超中國。
  • 辣!辣!中國到底哪裡的辣最好吃?
    圖/視覺中國其實在中國長久的食辣歷史中,早先的辣味蔬菜或調料,如「芥」、「韭」、「姜」、「花椒」、「茱萸」等辣味都相對溫和,且由於此類植物多富有藥性,往往被古人作為養生之饌。▲ 中國各地的家常菜裡都少不了辣椒。 圖/視覺中國可是自從南美洲的辣椒遠渡重洋而來,中國人對於這位「辣妹子」的喜愛,逐漸由其豔麗的紅妝,轉移到了她熱辣的舌尖體驗上,幾乎顛覆了數千年來形成的飲食秩序。
  • 全球排名最辣5種辣椒,第1名藏身雲南農村,中國辣王也被它徵服!
    全球排名最辣5種辣椒,第1名藏身雲南農村,中國辣王也被它徵服!對於無辣不歡的人來說,辣才是飲食王道。可對於不吃辣的人,去嗜辣如命的湖南和重慶這些地出差,簡直是慘不忍睹。SHU值:2200000,卡羅萊納死神辣椒也是全球最強辣椒之一,辣度幾乎和大部分警用辣椒噴霧一樣辣。最辣辣椒第3名:龍息辣椒。SHU值:2480000,這名字很好聽吧......龍息辣椒也可以稱得上是地表第二強辣椒,有人大膽挑戰後,嘴直接麻掉了,幾個小時後還長出了一個個的水泡。最辣辣椒第2名:Pepper X辣椒。
  • 火鍋在俄羅斯:冬季比中國人還需要涮火鍋,卻沒成功徵服俄國人
    中國製造和中國美食,是世界各國都無法阻擋的存在。但基於不同的飲食文化,食材上的限制,以及不同的美食社交環境,在中國流行的美食,比如火鍋就未必能受到全世界的歡迎。受中國文化影響,火鍋主要流行於東亞儒家文化圈,比如日本、韓國就有自己的火鍋文化,他們也十分喜愛中國本土的傳統火鍋。但火鍋誕生了數千年,卻很難在俄羅斯傳開來,今天亦是如此。冬天涮火鍋,在中國人看來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 古代乾飯人的「酸甜苦辣」史
    其實,這世間不止人生百味,還有辣雞、鹹魚、風味豬,甜瓜、苦瓜、酸黃瓜.而上天入地的菜類名錄,就沒有古人調不出來的味道。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酸甜苦辣」的歷史吧!當天地間還是一片混沌,女媧娘娘說要有「味」,於是,便有了人間第一抹味道——鹹。鹹被稱為「百味之王」,因為這是人類最早的舌尖體驗。
  • 性隱喻、階級流動、文化象徵:認識一下辣椒寫作
    去年出版、並受到好評的曹雨寫作的《中國食辣史》分「中國食辣的起源」「中國文化中的辣椒」「辣椒與階級」,同樣關注到生物意義上的辣椒物種和更深層的文化意涵。這也符合20世紀以來重物質文化史的史學研究路徑。《餐桌植物簡史:蔬果、穀物和香料的栽培與演變》書封。
  • 蜀人嗜辣亦嗜甜,四川自古以來就無辣不歡嗎?甜食才是川菜「老祖」
    口味的形成其實也是一種強制性的,譬如在食辣地區的兒童在成長過程當中,不可能一斷奶就吃上辣椒,總是會被生活中的各種食物慢慢增添辣椒。很多人從一開始都會比較抗拒,但面對宏大的飲食習慣,拒絕會很難,總是要慢慢的適應 。如此反覆下去,一代傳一代,就已變成了習慣。
  • 湯溪八鮮魚頭:體驗人們如何巧手演繹,用辣椒點燃味蕾家常菜
    中國人最講究舌尖上的味道,酸,甜,苦,辣,鹹,不同的味道會帶給味蕾不同的感受,辣是人們鍾愛的一種味蕾感受,在很多地域發展出無辣不歡的習慣,正確的說辣實際是一種輕微的灼痛,是舌頭上感受刺激的末梢,對辣椒中的辣椒素物質做出反應的結果。
  • 一個小知識|辣椒在明朝才傳入中國,這之前古人靠什麼獲取辣味?
    辣味在中國的美食地圖上幾乎佔據了半邊天,八大菜系有不少都是以辣為主。食辣還一直被當做一種「技能」來相互比較,湖南人和四川人誰也不服誰互相掐架,旁邊還有貴州人低調的吃著辣椒,江西人也是隱藏的吃辣好手。就是在中國飲食當中,如此重要的辣椒卻不是中國本土的植物,而且傳入中國的時間相當的晚。
  • 動物也會吃辣椒嗎?實際上,比人類能吃辣的動物太多了
    辣不是味覺,而是痛覺。辣是化學物質(辣椒素、薑酮等)刺激細胞,在大腦中形成類似於灼燒的微量刺激感,是一種痛覺,而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覺,只要有神經感知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對辣椒素非常敏感,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會排斥辣椒。辣椒中維生素C含量很高,是番茄的十倍左右,適量吃辣椒有益於身體健康。雖然如今辣椒在中國菜系中很常見,但中國人吃辣椒的歷史只有四百多年。辣椒原產於中南美洲,公元前6000年美洲原住民就開始種植辣椒,在明朝末期辣椒傳入中國,我國西南地區的人最早吃辣椒,至今這一地區仍是我國最嗜辣的地方。
  • 辣椒都很辣?並不都是如此,這些辣椒不會太辣而且還很香
    辣椒都很辣?並不都是如此,這些辣椒不會太辣而且還很香說到五味,很多人都知道那是「酸甜苦辣鹹」(或者是「酸甜苦辣臭」),但是現在很多人除了這五種味道外,還非常喜歡第六種味道,那就是「辣」。雖然說「辣」到底算不算是一種味道還存在爭議,但是辣椒這種能給口腔帶來強烈刺激的食物,雖然在「年齡」上比其他五味要小得多,卻能夠後來居上,風靡大江南北。其實辣椒成為一種調味料乃至一種食物還經歷過一番曲折。辣椒傳入中國是在明朝中期,但是那個時候的書籍卻沒有辣椒能食用的記載,這就導致辣椒植株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間還被視作是一種觀賞植物。直到後來一次機緣巧合,人們才發現辣椒這種植物是可以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