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場降雪後,初冬的暖陽如常,空氣中沒有一絲硝煙的味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離休幹部徐一,和妻子李英共同回憶起當年的難忘瞬間,依然心緒難平。
戰場上的年輕人
1932年出生於陝北靖邊的徐一,13歲在陝甘寧邊區三邊分區參加了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參與了教冬學、保衛邊區、催糧催草、安置轉運傷員、審查叛變人員等工作,還被三邊公學選派到延安大學學習。
1948年,又經中共西北局推薦,進入中央團校學習。次年7月2日,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的第一期學員畢業典禮上,現場聆聽了毛澤東主席講話,見到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領導人。8月,分到鄭州鐵路管理局西安分局團工委工作。
1951年8月,19歲的徐一滿腔熱血,做好最壞的打算,帶著組織頒發的光榮狀,踏上了出徵的列車。
最初,他主要在瀋陽的中朝聯合運輸司令部政治部工作。1952年4月跨過國境進入朝鮮,擔任中朝聯合前方鐵道司令部政治部秘書。
面對筆者對出國作戰經歷的採訪,老人謙虛的說自己在戰場上並沒有真刀真槍的衝鋒陷陣。熟知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雖然鐵道部隊指揮中樞在後方,但面對擁有空中絕對優勢的敵人,危險無處不在。
老人在朝鮮期間參與了「反絞殺戰」「夏季攻勢」「秋季攻勢」等重要戰役期間的鐵路運輸組織,出色地完成了所負責的文件起草、保密、通信等工作,見證了鐵道部隊為保障後勤運輸作出的巨大貢獻。
他自豪地說,「敵人對運輸線的攻勢和破壞非常大,汽車不便於隱蔽,大部分兵員、武器彈藥和後勤補給主要依靠鐵路。我們就白天搶修,晚上搶運,對戰爭起到了根本的保障作用。」1954年3月6日,他與戰友們一同修建了鐵道部隊烈士陵園,安葬烈士後,回到瀋陽。
回國以後,他先後在柳州、西安、鄭州鐵路局的政治部辦公室、報社、行政辦公室、駐陝辦事處等多個部門和柳州車輛段、機務段擔任領導,期間曾在鐵道部參加過「四清」工作。
從黃土高坡的三邊公學,到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再回到鐵路運輸企業,他始終保持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責任感,主動完成各項工作任務,重視對青年人才的培養,曾在他領導下的大學生後來紛紛成為局級、處級領導。他也光榮地參加過廣西省工業、交通運輸業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為共和國鐵路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
話務班的百靈鳥
李英,1935年出生於黑龍江克山縣一個革命的家庭,家裡的兄妹幾人都戰鬥在保家衛國的第一線。1951年,16歲的她也吵著鬧著報名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老人們都說,日本侵佔了東北14年,日本人被趕走了,現在美國佬又來了,這不是欺負人嗎?」回想起當初的「意氣用事」,李英並沒有半點後悔。
「本來沒選上,結果有另外一名同學沒能去,我就臨時替補上了戰場。」她說,她為自己的決定感到驕傲,是一輩子的驕傲。在出徵儀式上,李英只說了一句話,「不勝利,不回國!!!」
從新義州到定州,初上戰場的李英,隨軍負重步行了一天一夜,最終的目的地,是一個山洞。入朝初期,她首先從事電報工作,後來調整到電話所。
當時,戰事緊迫,鐵路通信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為了躲避敵人的轟炸,她和戰友們長時間躲在山洞中,見到太陽都十分難得。「只能待在山洞裡,不能洗頭,頭上都長蝨子。」在那裡一直戰鬥了2年,受前線條件限制,無法保證正常的飲食供應,於是她患上了疾病,不得不提前回國養病。後來,長期在柳州、西安鐵路局從事鐵路通信工作。
回憶當時的情況,李英動情的說「男人都去了前線,女人大多處在二線,朝鮮人很多家庭僅剩下老人留守。」正是志願軍的到來,有老人告訴她:「現在家都被炸了,家人還在前線,志願軍的到來讓他們看到了團聚的希望。」然而戰爭是無情的,沒有等到回國,駐地周邊不少朝鮮族老人也無情遇難。
李英還記得,奉命回國療養時,她沿著中朝邊境的大橋,一步一步走回到祖國大地,沒有了飛機的轟鳴和炮火的喧囂,每一步都走得踏實,每一天都睡得安穩。
↓↓↓
年輕人之間的「小秘密」
1953年,21歲的徐一在瀋陽的志願軍療養院,偶然見到了18歲的李英。「當時她正在洗漱,看上去很弱小,但很精幹。」回憶起初次見面的場景,徐一仍然記憶猶新。
這次偶然的相見,將原本相隔千裡、素未謀面的兩位年輕人緊緊聯繫到了一起。徐一返回朝鮮戰場後,兩人便以書信跨越國界,傾訴心聲,最終一紙千裡,一諾終生。
1954年3月,徐一持護照(志願軍通行證)從朝鮮駐地經新義州返回首都北京,凱旋迴國的當天,李英早早就來到站臺上等候,給了他們彼此的第一個擁抱。此後,在領導和戰友們的見證下,兩人舉行了簡單的儀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至今已攜手走過66載春秋。
↓↓↓
見證鐵路發展的「夫妻檔」
走進徐一、李英夫婦的房間,乾淨房間裡面並排放著兩個書櫃,上面擺滿了歷史人文類的書籍。有的已經很有年頭,有的則是新印的。
經年累月的與「文字」相伴,讓徐一老人養成了嚴格的自律、嚴苛的時間觀念和固定的閱讀習慣。時至今日,他仍將閱讀當作必不可少的一項功課,堅持每天閱讀《人民日報》。哪怕是外出,也要提前準備好,一天也不曾落下。李英老人,退休以後重頭學習了日語。兩人各用不同的方式,安享晚年生活。
60多年來,兩位老人歷經坎坷,卻始終如一,相敬相知,樂觀積極。夫妻倆時常感嘆,韓戰讓他們相識,也讓他們改變。「戰爭太殘酷,現在的生活太好了,死我都不怕,還有什麼能打倒我的。」
歲月在他們的臉上留下了印跡,但是無法改變老人的初心。
他們堅定的說到:「如果再讓我們做一次選擇,還會選擇上戰場。」唱響那首「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他們的聲音依然鏗鏘有力。
文圖:梁 波 韓 震 李銀昌
視頻:韓 震
原標題:《從抗美援朝戰火中走來的鐵路伉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