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美援朝戰火中走來的鐵路伉儷

2020-12-15 澎湃新聞

首場降雪後,初冬的暖陽如常,空氣中沒有一絲硝煙的味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離休幹部徐一,和妻子李英共同回憶起當年的難忘瞬間,依然心緒難平。

戰場上的年輕人

1932年出生於陝北靖邊的徐一,13歲在陝甘寧邊區三邊分區參加了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參與了教冬學、保衛邊區、催糧催草、安置轉運傷員、審查叛變人員等工作,還被三邊公學選派到延安大學學習。

1948年,又經中共西北局推薦,進入中央團校學習。次年7月2日,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的第一期學員畢業典禮上,現場聆聽了毛澤東主席講話,見到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領導人。8月,分到鄭州鐵路管理局西安分局團工委工作。

1951年8月,19歲的徐一滿腔熱血,做好最壞的打算,帶著組織頒發的光榮狀,踏上了出徵的列車。

最初,他主要在瀋陽的中朝聯合運輸司令部政治部工作。1952年4月跨過國境進入朝鮮,擔任中朝聯合前方鐵道司令部政治部秘書。

面對筆者對出國作戰經歷的採訪,老人謙虛的說自己在戰場上並沒有真刀真槍的衝鋒陷陣。熟知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雖然鐵道部隊指揮中樞在後方,但面對擁有空中絕對優勢的敵人,危險無處不在。

老人在朝鮮期間參與了「反絞殺戰」「夏季攻勢」「秋季攻勢」等重要戰役期間的鐵路運輸組織,出色地完成了所負責的文件起草、保密、通信等工作,見證了鐵道部隊為保障後勤運輸作出的巨大貢獻。

他自豪地說,「敵人對運輸線的攻勢和破壞非常大,汽車不便於隱蔽,大部分兵員、武器彈藥和後勤補給主要依靠鐵路。我們就白天搶修,晚上搶運,對戰爭起到了根本的保障作用。」1954年3月6日,他與戰友們一同修建了鐵道部隊烈士陵園,安葬烈士後,回到瀋陽。

回國以後,他先後在柳州、西安、鄭州鐵路局的政治部辦公室、報社、行政辦公室、駐陝辦事處等多個部門和柳州車輛段、機務段擔任領導,期間曾在鐵道部參加過「四清」工作。

從黃土高坡的三邊公學,到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再回到鐵路運輸企業,他始終保持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責任感,主動完成各項工作任務,重視對青年人才的培養,曾在他領導下的大學生後來紛紛成為局級、處級領導。他也光榮地參加過廣西省工業、交通運輸業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為共和國鐵路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

話務班的百靈鳥

李英,1935年出生於黑龍江克山縣一個革命的家庭,家裡的兄妹幾人都戰鬥在保家衛國的第一線。1951年,16歲的她也吵著鬧著報名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老人們都說,日本侵佔了東北14年,日本人被趕走了,現在美國佬又來了,這不是欺負人嗎?」回想起當初的「意氣用事」,李英並沒有半點後悔。

「本來沒選上,結果有另外一名同學沒能去,我就臨時替補上了戰場。」她說,她為自己的決定感到驕傲,是一輩子的驕傲。在出徵儀式上,李英只說了一句話,「不勝利,不回國!!!」

從新義州到定州,初上戰場的李英,隨軍負重步行了一天一夜,最終的目的地,是一個山洞。入朝初期,她首先從事電報工作,後來調整到電話所。

當時,戰事緊迫,鐵路通信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為了躲避敵人的轟炸,她和戰友們長時間躲在山洞中,見到太陽都十分難得。「只能待在山洞裡,不能洗頭,頭上都長蝨子。」在那裡一直戰鬥了2年,受前線條件限制,無法保證正常的飲食供應,於是她患上了疾病,不得不提前回國養病。後來,長期在柳州、西安鐵路局從事鐵路通信工作。

回憶當時的情況,李英動情的說「男人都去了前線,女人大多處在二線,朝鮮人很多家庭僅剩下老人留守。」正是志願軍的到來,有老人告訴她:「現在家都被炸了,家人還在前線,志願軍的到來讓他們看到了團聚的希望。」然而戰爭是無情的,沒有等到回國,駐地周邊不少朝鮮族老人也無情遇難。

李英還記得,奉命回國療養時,她沿著中朝邊境的大橋,一步一步走回到祖國大地,沒有了飛機的轟鳴和炮火的喧囂,每一步都走得踏實,每一天都睡得安穩。

↓↓↓

年輕人之間的「小秘密」

1953年,21歲的徐一在瀋陽的志願軍療養院,偶然見到了18歲的李英。「當時她正在洗漱,看上去很弱小,但很精幹。」回憶起初次見面的場景,徐一仍然記憶猶新。

這次偶然的相見,將原本相隔千裡、素未謀面的兩位年輕人緊緊聯繫到了一起。徐一返回朝鮮戰場後,兩人便以書信跨越國界,傾訴心聲,最終一紙千裡,一諾終生。

1954年3月,徐一持護照(志願軍通行證)從朝鮮駐地經新義州返回首都北京,凱旋迴國的當天,李英早早就來到站臺上等候,給了他們彼此的第一個擁抱。此後,在領導和戰友們的見證下,兩人舉行了簡單的儀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至今已攜手走過66載春秋。

↓↓↓

見證鐵路發展的「夫妻檔」

走進徐一、李英夫婦的房間,乾淨房間裡面並排放著兩個書櫃,上面擺滿了歷史人文類的書籍。有的已經很有年頭,有的則是新印的。

經年累月的與「文字」相伴,讓徐一老人養成了嚴格的自律、嚴苛的時間觀念和固定的閱讀習慣。時至今日,他仍將閱讀當作必不可少的一項功課,堅持每天閱讀《人民日報》。哪怕是外出,也要提前準備好,一天也不曾落下。李英老人,退休以後重頭學習了日語。兩人各用不同的方式,安享晚年生活。

60多年來,兩位老人歷經坎坷,卻始終如一,相敬相知,樂觀積極。夫妻倆時常感嘆,韓戰讓他們相識,也讓他們改變。「戰爭太殘酷,現在的生活太好了,死我都不怕,還有什麼能打倒我的。」

歲月在他們的臉上留下了印跡,但是無法改變老人的初心。

他們堅定的說到:「如果再讓我們做一次選擇,還會選擇上戰場。」唱響那首「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他們的聲音依然鏗鏘有力。

文圖:梁 波 韓 震 李銀昌

視頻:韓 震

原標題:《從抗美援朝戰火中走來的鐵路伉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中的「人體螺絲釘」
    史阜民把扳手塞進孔中連接異型鋼軌,使18列軍列安全通過。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抗美援朝時期,勇敢的鐵道兵中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鐵道兵團第一師二團五連班長史阜民面對著呼嘯而來的火車,毅然把扳手塞進螺絲孔中連接兩個異型鋼軌,堅持一個半小時,保障18列軍列安全通過。 位於十堰市白浪中路的中鐵十一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就是由鐵道兵團第一師二團改建而來。如今,新時代鐵路建設者繼承著史阜民的「人螺絲」精神,在國家建設中屢建奇功。
  • 致敬抗美援朝,大同站青年在行動
    ,1950年入伍,擔任通訊員,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進入朝鮮作戰並榮立三等功,1956年進入鐵路系統成為鐵路工人。1956年轉入大同站,成為一名鐵路工人。一拿到獎章,王玉龍老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戴在身上,中途幾度哽咽,不斷重複著「感謝祖國沒有忘記我們!感謝黨、感謝政府對我們的愛護,我為自己是一名抗美援朝戰士而感到驕傲!」
  • 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民族風骨 歷久彌新
    「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在「學習強國」的網絡平臺上,我不斷翻閱瀏覽著有關抗美援朝的學習內容,一段段崢嶸光影將我拉回那個戰火紛飛,艱苦卓絕的歲月——70年前的10月19日,戰火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邊境地區燃起,那一天就註定變得不平凡。
  • 抗美援朝70年丨20個故事還原戰爭中的「隱形部隊」:鐵道兵團
    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抗美援朝戰爭中,作為中國鐵建前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時稱鐵道兵團),前赴後繼,捨生忘死,兌現了「志願軍打到哪裡,就把鐵路修到哪裡」的豪言壯語,在戰火硝煙中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有力保障了志願軍後勤物資供應,徹底粉碎了美軍的「絞殺戰」,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 20個故事還原抗美援朝「隱形部隊」
    ↓↓↓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抗美援朝戰爭中,作為中國鐵建前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時稱鐵道兵團),前赴後繼,捨生忘死,兌現了「志願軍打到哪裡,就把鐵路修到哪裡」的豪言壯語,在戰火硝煙中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有力保障了志願軍後勤物資供應
  • 老照片:黑白鏡頭中真實的抗美援朝戰爭
    美國悍然派兵進行武裝幹涉,發動對朝鮮的全面戰爭,並不顧中國政府多次警告,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把戰火燒到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之上。在此危急關頭,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
  • 上海廣播電視臺推出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特別節目
    上海新聞廣播當天上午9時至11時也將打通版面,推出《永遠為和平而戰——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特別節目》,派出多路記者前往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鴨綠江及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等,直擊現場特色紀念活動,採訪健在的上海志願軍老戰士,邀請黨史專家進行專題訪談,探討抗美援朝精神在當下的重要意義。話匣子、阿基米德同步音視頻直播,並推出相關紀念專區。
  • 致敬不朽豐碑 傳承偉大精神 上海廣播電視臺推出紀念抗美援朝出國...
    上海新聞廣播當天上午9點至11點也將打通版面,推出《永遠為和平而戰——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特別節目》,派出多路記者前往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鴨綠江及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等,直擊現場特色紀念活動,採訪健在的上海志願軍老戰士,邀請黨史專家進行專題訪談,探討抗美援朝精神在當下的重要意義。話匣子、阿基米德同步音視頻直播,並推出相關紀念專區。
  • 抗美援朝中唯一榮立一等功的女戰士,她在戰火中救出重傷的排長。
    在抗美援朝戰爭時,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表現出了在軍隊的優良作風,他們是一直勇猛之師,不管是上到指揮將領,還是下到普通戰士,他們都譜寫了「一曲曲優美的戰歌」。其中我們耳熟能詳的革命戰士有黃繼光、邱少雲等等,他們是抗美援朝戰爭湧現出來的志願軍男兒代表。
  •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致敬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無名英雄」
    敵機在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管區內共計投下47585枚炸彈,進行「滾動式」、「地毯式」不間隙轟炸,鐵路,橋梁,成為戰爭的焦點、戰火的前沿、焦灼的戰場。
  • 【微賓中·抗美援朝精神教育活動】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致敬最可愛的人
    不要忘記,在朝鮮第四次戰役中,我帶領的戰鬥小組在華嶽山前沿陣地抗擊敵人。在戰鬥之中,我的右手、腮幫、頭部和胸部先後負傷,昏倒在工事裡,我在昏迷中隱約聽到敵人的嘈雜聲,我明白,敵人衝上來了,我也知道,我應該怎麼做……我支撐起負傷的身體,把槍摔壞,投出最後一顆手榴彈,跳下身後的懸崖,壯烈犧牲,享年25歲。
  • 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詩詞選
    編者按: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這精神如星光般閃耀,激勵中華兒女在復興路上只爭朝夕,砥礪奮進,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為早日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力前行。為此,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周年這個重大節點,選部分作品以饗讀者。
  • 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汲取敢打必勝的精氣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
  • 《戰火熔爐》熱播 曲吉飾演狙擊手致敬英雄
    近日,大型戰爭題材劇《戰火熔爐》正在熱播,央視八套黃金強檔每天兩集連播,優酷視頻同步上線。《戰火熔爐》是由敦淇、劉文武、王平任總製片人,董哲擔任編劇,韓三平監製,董哲、鄭樺、張黎執導,付辛博、董琦、李感、曲吉、蘭海蒙等主演的抗美援朝戰爭劇。
  • 圍巾/手套...漯河抗美援朝老英雄請查收!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有一群「最可愛的人」跨過鴨綠江,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漯河市雙擁辦專職副主任彭曉君,帶領「關愛功臣」暖冬行動服務隊為老英雄送去專門拍攝製作的其本人的 「致敬老兵—漯河市抗美援朝老戰士風採」攝影作品,以及防寒保暖三件套——羊絨圍巾、皮棉手套和防疫口罩,讓功臣們在冬日的嚴寒中感受到黨和政府無微不至的關愛和溫暖
  • 膠片裡的抗美援朝《萬眾一心》
    當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響入朝作戰第一仗時,一場聲勢浩大的全國人民抗美援朝運動也隨之在國內展開。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下,全國掀起參軍、參戰熱潮,青年和學生踴躍報名參加志願軍和各種軍事幹部學校。大批鐵路員工、汽車司機和醫務人員,志願到朝鮮擔負戰地勤務和運輸工作。志願軍在朝鮮前線浴血奮戰捷報頻傳,也有力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民眾積極響應中央「增產節約」的號召,踴躍捐獻財物。各行各業開展熱火朝天的生產勞動競賽,保證以充足物資供應志願軍的戰場需要。戰場之外,舉國同心。
  • 光影鐫刻著歷史,回溯抗美援朝戰爭
    ▲1950年9月,聯合國軍隊總司令麥克阿瑟/美國海軍陸戰隊仁川登陸戰(來源:百度圖庫) 1950年朝鮮內戰爆發,美國不顧中國多次警告,悍然派兵進行武裝幹涉,跨過三八線一路向北,出動飛機轟炸我國東北邊境城市和鄉村,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
  • 甌江時評 | 愛國主義是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鮮亮底色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源自保家衛國的愛國情。70年前,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出兵幹涉,並將戰火燒到了中國鴨綠江邊,中國國家安全與人民利益受到嚴重威脅,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重大決策。廣大青年義憤填膺,踴躍報名參軍。街上到處是母親送兒子、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相入伍的感人情景。
  • 南山區衛生監督所組織幹部職工觀看抗美援朝影片《金剛川》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王志明 通訊員 謝旅根)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追憶那場震驚世界、意義非凡的偉大戰爭,激勵廣大黨員幹部職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11月4日,南山區衛生監督所組織全所幹部職工集體觀看了抗美援朝影片《金剛川》。
  • 歲月有痕 雄心不已——尋訪戰火中走來的老兵
    自己跟隨部隊和日軍作戰,幾經戰火,九死一生,最終迎來勝利,那是他一生中既艱苦又光榮的歲月。↑ 5月3日,王瑛老人在山西省盂縣降香坪村家中。↑ 5月4日,齊致明老人在山西省盂縣世紀華庭小區家中休息。齊致明,1927年生,1945年加入晉察冀軍區炮兵部隊。老人說,希望今天的人們能銘記抗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