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江門的皇茶奶茶店開始,直到2016年分家創立喜茶,到2017年啟用HEYTEA新LOGO,喜茶跨越了從珍珠奶茶到新茶飲的完整產品世代。在這個產品迭代的過程中,實際上蘊含著喜茶的品牌基因與關鍵成功因素的核心密碼。
2016年底的喜茶,全國門店不到10家,而到2019年底,預計門店會達到400家,年度總營收在40億元左右。2019年7月,新一輪融資估值90億元。
這意味著在最近三年的時間裡,喜茶完成了從小舢板到茶飲巨艦的升級,規模化門檻已然形成。
最近五年崛起的新中式茶飲(簡稱新茶飲)市場,以遍地開花的速度,開出新茶飲門店40萬家以上,新茶飲成為「巨量主流品類」。相對於進入中國市場20年、門店3700多家的現飲寡頭星巴克而言,體現了「本土品類對決跨國品牌」「速度制勝品牌」的中國快消品市場發展規律。
進入2019年,新茶飲「雞犬升天」的普遍繁榮局面出現拐點,「頭部上天堂,基座下地獄」的兩極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40萬家新茶飲門店(含咖啡館)裡,可能只有1%的門店能繼續享受新茶飲品類紅利。昔日的二八法則在新時代下變成「1對99法則」。
喜茶是新茶飲的代表,但並不是一家獨大,奈雪的茶也在爭奪新茶飲第一規模品牌的座次。從中國茶市場整體角度看,哪個品牌成為第一併不是市場趨勢關心的問題,核心的問題是:中國茶市場的下一個「巨量主流」品類是什麼?
從事快消品行業的企業,如果對於「巨量主流」這個詞缺乏概念,這個企業要麼是運氣特別好,碰到一個好產品,能夠快速規模化,否則,基本上是一場白忙,辛苦地做一個短命品牌或者侏儒品牌。
新茶飲是一個典型的從無到有、快速形成的巨量主流品類,才會有5年40萬家、遍地開花的市場景象。在巨量主流品類裡成長的頭部品牌,將享受雙重紅利:新品類成長紅利、主流品類紅利。
「新品類紅利」在中國這個快速變化市場裡,是個比較普遍的現象,過去15年中國市場的品類創新層出不窮,從物質產品到無形產品(如App、教育培訓、知識付費等)呈現爆炸式增長,但創新品類裡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成為主流品類。創新品牌一旦與主流品類重合,就等於一鍬挖到了油田。巨量主流品類是一座大金礦,「巨量主流紅利」才是快速產生超級品牌的基礎。
巨量主流品類是市場選擇的果,並不是天外飛仙,它的出現有規律與邏輯可尋。總體來說,來自兩個方向:其一是來自中國市場本身,過去被忽視的非主流、邊緣或小眾品類,如醬香酒的市場,過去是高端小眾,最近10年成為巨量主流。其二是來自境外市場,新茶飲是從日本和中國臺灣借鑑創新的產物,幾經演變成為巨量主流。
巨量主流品類的意義在於,它會快速催生超級品牌的誕生,即品類領導品牌會快速出現。之所以強調「快速」,並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巨量主流市場的必然結果。在巨量主流市場,不僅大魚吃小魚,而且是大的快魚吃掉各種慢魚。這是研究巨量主流市場的意義所在。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每個企業幾乎每天都在夢想著未來,在預測未來中前進,但絕大部分的預測都是空想,夢想帶來的往往是失望。如果有什麼值得快消品企業投入人財物力去研究、預測的戰略課題,那就是對巨量主流市場的預測。最壞的結果無非是與其他的預測一樣,白費功夫,投入打了水漂,但是,萬一摸到了「龍脈」呢?
喜茶成長曆程的啟示,正是由於在市場裡摸索,找到了新茶飲市場的巨量主流品類,珍珠奶茶的升級替代產品:鮮果芝士茶。
從「三精一水」(香精、奶精、糖精)的珍珠奶茶,到鮮果芝士茶,看起來只是原料的升級,背後實際上是對消費者口感的精準把握。所謂「精準」,不是實驗室裡的研發,而是在門店裡每天面對消費者,觀察顧客反應、傾聽顧客需求,在一定時間裡搜集大量信息、調整、反饋的結果。
聶雲宸2012年創立皇茶,奈雪的茶2015年11月開出第一家門店,果味芝士茶從中國臺灣進入大陸市場的時間在2013年左右,聶雲宸的創新在於,把果味芝士茶升級為鮮果芝士茶。看似簡單的一小步,成就了喜茶「排隊」的產品基因。鮮果芝士茶迅速成為新茶飲的巨量主流產品。
珍珠奶茶、果味芝士茶、鮮果芝士茶的產品進化,新茶飲的巨量密碼,看似簡單,卻意味深長。就是這一小步,就像登頂珠穆朗瑪峰的最後100米,對絕大多數登山者來說,近在眼前卻高不可及。
新茶飲崛起的意義在於:第一,打破了咖啡獨領現飲市場風騷的局面;第二,喚醒了中國新一代年輕人對茶飲生活的美好想像;第三,消化中國茶葉產業產能,成為重要的需求方;第四,昭示中國茶的消費市場將進一步豐富與發展,會誕生更多優秀的新品牌;第五,新茶飲影響的2-3億以「85後」為主要力量的消費人群,為中國茶消費築了一個2-3億消費者的大底。
過去常說的「年輕人不喝中國茶」,事實證明是一個誤判;過去常說的「3萬家中國茶企抵不過一個立頓」,被證明是一個錯覺。這些誤判及錯覺的本質,是缺乏對消費者的洞察。中國茶企的根本問題,是對消費者的漠視、不尊重,總以為買的沒有賣的精,結果卻是將銷售複雜化,被消費者遺棄、懷疑,自己把自己逼到了牆角。
新茶飲的高速熱潮期過去,正在進入的不是凜冬,而是金色的秋天。熱潮降溫,並不意味著新茶飲的「退潮」,而是更多體現餐飲品類的屬性,成為餐飲乃至休閒現飲的一個組成部分,但第一輪新茶飲的投資熱潮,必然告一段落。
缺乏高成長性的爆品或門店形態,就意味著投資新茶飲品牌的意願必然降低:未來三年裡,新茶飲的成長將進入品牌成長的軌道,一線新茶飲品牌將吸收新茶飲市場的絕大部分投資,零散創新品牌獲得大資本投資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喜茶、奈雪的茶,在原點創新獲得成功後,都快速獲得了資本的助推,這是它們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資本對新消費市場的投資熱情,取決於站在巨量主流品類賽道上,優秀頭部企業的爆炸性增長現實(不是潛力,而是現實)。
如今新茶飲的產品創新,雖然花樣翻新,卻失去了一招鮮吃遍天的熱度;除了頭部品牌,大部分門店的運營收益趨向虧損的黑洞;傳來擴張消息的多數是頭部品牌,三線品牌關店潮很快會出現。
新茶飲之後的中國茶,可能再次回到2015年之前的市場狀況:中國茶的成長空間在哪裡?還有沒有新的巨量主流市場?
中國茶歷史悠久,是世界茶之源,近代以來反而被後起產區印度、斯裡蘭卡、肯亞等霸佔了茶葉世界貿易的大部分份額。這才有「3萬家中國茶企抵不過一家立頓」的現象。
中國茶的根基是農業屬性,正因為如此,造成了中國茶在商業化、品牌化上,還沒有脫出「老字號」「產區特產」的慣性。另外,中國茶的文化屬性,或者說文人屬性,與中國茶的小農特性相結合,造成了中國茶在市場化上的「存量的傲慢」,阻礙了中國茶消費市場的發展。
中國茶的消費市場,是中國茶品牌規模化的核心課題。存量的傲慢所抵制、反對的,表面上看是規模化的企圖心,實際上是對消費文化的漠視、對消費者缺乏真正的尊重。
中國茶產區廣泛,產量巨大,種類豐富,生態健康,是中國人對世界的重大貢獻。中國茶達到咖啡的市場體量,成為葡萄酒、白酒規模與屬性的消費品類,是必然趨勢。此處說的「中國茶」,即中國產區出產的茶葉。
要洞察中國茶,還是得跳出行業看行業,站在時代角度,會有更清晰的判斷。
中國茶的商業化,目前有四種形態,恰好代表著四個時代的思維特點:第一種是基於農業產品的品牌化,代表品牌是竹葉青、天福茗茶。竹葉青走產品高端化,天福茗茶走終端廣泛化,都是在農產品基礎上,附加了設計、包裝、商業模式的元素,實現了規模化。年銷售規模在15億元左右。這是農業時代思維下的營銷所能達到的規模天花板。
第二種形態的代表品牌是藝福堂,是2008年起淘寶系電商紅利的產物,是網際網路或電商時代的代表品牌。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銷售規模約10億元左右。茶葉電商的紅利天花板,不比農業時代更高。
第三種形態的代表品牌是小罐茶,小罐茶是工業化思維的產物,目前銷售規模在25億元左右,上市後三年時間,實現了規模化,從茶葉產品的角度看,超越了所有農業時代的茶企。小罐茶的規模天花板,比農業與電商模式的品牌高了一點,與茶葉市場規模相比,是很小的、非主流的份額。
第四種形態是新茶飲,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產物。如前所述,其不僅快速形成巨量主流市場,而且出現了巨量超級品牌。按照目前發展趨勢,喜茶、奈雪的茶在未來三年裡的年營收規模,將突破100億元。
新茶飲捅破了中國茶的規模天花板,喜茶的門店坪效堪比一線餐飲品牌,如果達到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數量,營收與市值可能與海底撈(營收200多億元;市值2000億元)有一拼。
有人認為,新茶飲不是中國茶,因為新茶飲產品裡,消耗茶葉的數量比例,遠遠低於水果、牛奶、白砂糖的數量。這種說法就像說精釀啤酒才是啤酒,大眾啤酒不是啤酒一樣,或者星巴克不是咖啡,精品咖啡才是咖啡。
茶葉與茶飲,是茶消費或茶商業的兩種形態(茶有十大商業形態,見《營銷中國茶》一書),有差別,但都是茶。新茶飲對茶葉的需求,拉動了茶葉供應鏈的結構性變化,新茶飲在純茶、茶葉關聯產品的開發上,正在成為中國茶的渠道、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中國茶的品牌化、規模化困局,沒有因為四種形態及其代表品牌的示範,發生根本變化,尤其是前三類形態:農業時代的茶企,重點在茶園、茶旅、茶莊園的投入。2019年龍潤茶被強制退市,說明農業思維與運營模式的茶葉營銷,即使有資本市場加持,也未必能解決規模化課題。
電商的流量紅利在分化,京東、網易嚴選、小米有品的新電商的茶品類,都沒有形成巨量主流的勢頭;工業化的規模化品牌路線,在高端驅動力與大眾化之間,還要進行一場新的革命,才能突破規模天花板。
中國茶的新的巨量主流市場,將在未來五年裡誕生。這是個創想課題,更是個實踐課題。本文在此做一個預測或預言:中國茶的新巨量主流,必然誕生於徹底摒棄傳統的B端(渠道)思維,全心全意投入到C端(消費)驅動實踐的創新品牌。
喜茶的成功意味著中國茶要站在前四種商業形態的基礎上,更向前看,看到中國茶消費未被滿足的、更大的、更廣闊的增量空間。就像五年前的喜茶,從一顆鯊魚基因的幼苗開始,遊入茶消費的大海,而不是家門口的小池塘,從而在洶湧的消費之海裡,成長為巨鯨。
讓產品、商業模式靠近巨量主流品類,從真實的消費者需求的滿足裡獲取銷售驅動力,這就是鯊魚基因。喜茶、奈雪的茶對於新消費市場的啟示就在於此。
史賢龍:上海博納睿成營銷諮詢公司董事長,著有《營銷中國茶》等